当八路 办军工 赴新疆 他们携手前行

小禾

在纪念伟大的中国共产党诞生100年之际,我们无比怀念那些忘死共赴战场的革命先辈们。<div>  他们用自己的生命筑起了中华民族独立自由的钢铁长城,开辟了中国人民走向伟大复兴的新天地!</div><div> 当年共赴抗日战场民族英雄中,一大批青年学生毅然中断学业、放弃优渥的大城市生活奔赴抗日前线。在共同愿景、舍生忘死并肩战斗中,不乏志同道合的青年男女们结成伉俪,谱写了一曲曲感人的青春之歌。</div><div> 黄沙和章辩就是这千百万青年男女中的一对,他们读书时相识于天津,离开名门家族,共同流亡赴南京、同去浙江兰溪后方医院救护伤员、然后又共同到了山西抗日前线共同参加了八路军一二〇师、随军挺进冀中前线、回师晋绥根据地、从事军工生产……</div><div> 他们正是不断“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进!”的最优秀的中华儿女!</div><div> 全国解放后,他们又携家带口来到祖国的西北边陲,又在新的战场上谱写了新的篇章!正所谓:<div> 同心抗日参学运,</div><div> 共赴前线当八路,</div><div> 建设边疆献终身,</div><div> 风雨情深四十年。</div></div> <font color="#ed2308">名门家世</font><br><br> 黄沙,原名黄守衡,号习知(有时也写做惜之)。1914年7月29日(农历六月初七)出生于湖南省湘潭县的雷打石村。<br>黄沙的父亲黄笃谧,字绩臣,出生于1882年。黄笃谧是民国革命的元勋,中国近代民族实业家。曾为晚清最后一科的贡生,1903年,被湘潭府选派公费赴日本留学学军事;1905年,在日本加入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1908年3月,随同黄兴参加华南的钦州起义。之后在四川又参加了保路运动,辛亥革命成功后任南京政府陆军部测量总局局长。民国政府迁至北京后,黄笃谧又随黄兴等人辞官“实业救国”,先后在湖南、山西、福建、北平等地开办“湖南矿业公司”、“山西阜华公司”、“艮輻建省银行”、“北平民康实业公司”和“同宝公司”等,期间还当选过国会参议员,代表工商界参政。后因战事所办公司大都破产倒闭,家境破落。<br> 章辩,原名章慧敏,1918年9月出生,天津市人。本家原姓连时居福建,为当地世家望族。明末时因立奇功赐姓章,位居国公,章家后从福建迁至浙江世代做官。清代时被朝廷委以重任,大抵为三四品大员,负责京杭大运河的皇家物资运输,自此有一支族人迁居天津,籍贯落在天津。<br> 天津章家鼎盛时期曾“六门同居”,房产上百间,人口几百人,1900年时受到八国联军上门抢掠杀戮,章辩的曾祖父受到惊吓在杨柳青躲避,后一病不起辞世。章家由此败落。章辩的父亲章树田,号雨村(1893~1936),小职员。章辩的母亲在她9岁时(1927年)病逝,由于和继母不和,长期居住在亲戚家(安琳),父亲病逝后,她上学的学费由章家家族负担。<br> <h5><font color="#167efb">◆黄沙的父亲黄笃谧,字绩臣,湖南湘潭人,生于1882年。中国早期民族实业家。黄笃谧是清末最后一科贡生,1903年4月,被公派日本士官学校留学,后改学测量。1905年在日本加入同盟会。1908年曾随黄兴在广西参加钦廉之役。辛亥革命胜利后,被孙中山委任民国第一任测量总局局长。南京政府迁都北京后,随黄兴等,辞官办实业。先后开办“湖南矿业公司”、北京“华阜公司”、山西“通宝公司”,“福建银行”等。后因战乱所办公司大部破产倒闭。侵华日军占领北平期间,多次拒绝出任北平市副市长。1943年,因贫病交加病逝于湖南会馆,享年61岁。临终遗言是:我没有愧对自己的民族。</font><br></h5> <font color="#ed2308">爱国学生</font><br><br> 1935年,身在北京的黄沙考入北洋工学院,赴天津就读。不久后章辩考入了天津市立高级助产士学校。<br> 北洋工学院为现天津大学的前身,创办于1895年10月2日,为光绪帝下诏、盛宣怀操办的中国近代第一所大学。自其 诞生之日起就有着极强的民族自强、自立的象征意义。<br> 天津市立高级助产士学校,前身是天津市高级护士学校,创办于1930年,首任校长戴静林,是天津市第一所由市政府直接拔款培养助产士和护士的专门学校。专业助产士的出现是中国妇女生育史上重要里程碑,在社会上产生了极大的反响。1947年更名为天津市立医院附属高级护士职业学校,1954年定名为天津市护士学校。1997年11月3日与天津市职工医学院合并,组建新的天津市职工医学院(天津市和平区鞍山道166号)。 <br> <h5>◆<font color="#167efb">1935年,章辩就读于天津市立高级助产士学校时的留影。</font></h5> 不曾相识的二人,却有着极为相似的经历,1935年年底,黄沙、章辩二人分别参加了平津地区“一二•九”爱国主义学生运动,之后在地下党组织的影响下,他们又分别加入了党的外围组织 “抗日民族解放先锋队”,简称“民先”。章辩有位年龄相仿的小表姑,安琳(原名王玉玲,1935年参加革命活动,1936年入党,“七七”事变后,奔赴延安,先后在“鲁艺”、一二〇师“战斗剧社”工作,全国解放后在北京任“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党委书记、导演等职),是章辩走向革命道路中影响最大的人。在学生运动中,安琳喜欢上了北洋工学院的孙景芳,她常常让章辩去北洋工学院替她送信捎口信,而这位绰号“孙大个子”孙景芳恰与黄沙同宿舍。他们虽未在共同的革命组织“民先”中相遇,但也正因为共同的理念,方才在机缘巧合中相识。黄沙自见到章辩第一面,就被这位美丽恬静、知书达理的新女性所深深吸引。 <h5>◆<font color="#167efb">安琳和孙景芳在120师战斗剧社重逢时,着红军服的合影。</font></h5> <h5>◆<font color="#167efb">1975年分别30年后,安琳和章辩在北京再相逢。</font></h5> 转年,华北的形势更为紧张,平津地区的学生爱国热情也更加高涨。保家卫国,抗击日寇,成为每个爱国青年的共同心声。1936年年初,黄沙接受了地下党组织的指派,组织成立了“通俗剧社”,并在乡村、工厂和部队里举办演出活动,从校园走向社会,把抗日的意志转化为抗日的行动。剧团演员初期是北洋工学院的学生,由于全是男生,特意吸收了外校的女同学。当时经常参加剧团活动的成员有:朱光天、孙景芳、于奇、童铣、张子林、徐达本、孙鸿志、陈晶、陈凯、章辩、安琳、吕贤才、庄碧华等人。在党的地下组织的领导和民先的直接指挥下,通俗剧团逐渐成为天津爱国学生下乡进行宣传活动的联络点。经常和剧团一起活动的还有法商学院、三八女中、第一师范、助产职业学校等院校的积极分子。每次确定下乡宣传的日期后,便在星期六分别通知次日的集合时间和地点,有时多达二三百人。这样一支由爱国学生组成宣传大军,浩浩荡荡地走上了革命的道路,自此成为爱国青年继续奋斗,矢志不渝。 <h5>◆<font color="#167efb">这是1937年平津爱国学生南下赴农村宣传活动的资料照片。</font></h5> <font color="#ed2308">流亡请愿</font><br><br> 1937年7月28日,天津沦陷。日军故意炸毁南开、北洋等学校,他们认为这些学校的师生是抗日救亡运动的发起者,妄图以完全无视国际公约的暴行摧毁天津地区的抗日意志。面对凶残的日本帝国主义,这些手无寸铁的天津青年学生,咬定信念,一心要把日本人的恶行告诉全国人民,告诉国民政府,以激发中国人民更强烈斗争意志。那一天,市区战火弥漫,在刘瑞芳(曾任兰州军区政治部主任)、孙景芳(后来在战斗剧社,抗战胜利后突发心脏病病逝)、黄沙等人召集下,来自津门各校的四五十名同学汇聚在天津市郊静海县,打起了“天津救亡同学会”的旗帜,南下请愿。在去南京的途中,黄沙、章辩和同伴们持续不断地进行着抗日宣传。<br> 怎料刚到南京不久,“8.13”淞沪战役就打响了,随后南京也遭到了日本飞机轰炸。此间,他们在南京进行了许多场抗日救亡演讲活动,例如:和东北的流亡学生一同举办过纪念“九一八”事变六周年活动;在中央体育专科学校演讲和募捐等。后来国民政府接受了“天津救亡同学会”的请愿书,并委派当时的教育部次长邹琳在官邸接见学生代表。作为天津学生四位代表之一,章辩第一次面对高官并未胆怯,慷慨直言表达诉求。引起了邹次长的关注,他还特意向章辩询问有关情况,还聊了几句家常。这样“天津救亡同学会”南下请愿的任务基本完成。<br> <h5>◆<font color="#167efb">上世纪三十年代,浙江金华兰溪镇的资料图片</font></h5> <font color="#ed2308">战地救护</font><br><br> 由于南京的战事越来越紧迫,经过地下党负责人刘瑞先的同意,黄沙、章辩、王桐和王增寿四人去到浙江兰溪十一军的后方野战医院,其他的同学也依照组织安排,分别奔赴武汉、江西、四川、上海等地,继续做抗日宣传工作。<br> 兰溪是浙江金华县一个小镇,驻扎在此的第十一野战医院,隶属国民党陆军政治部,实际是由当时中国天主教主教于斌操办和管理,医院规模并不大,条件也相对简陋,医务人员大都是刚在埃比西尼亚(即埃塞俄比亚)参加过救护工作的修女。她们非常敬业,护理水平也很高,但对这些来自天津、不信教的青年学生存有戒心,对他们的管束非常严格。黄沙、章辩等人全身心地投入到救护工作中,这是他们第一份最直接的抗战工作,也是他们第一次感受到战争的残酷性。能送到兰溪这里的官兵,都是非常幸运的,更多的战士是没有机会得到救治而牺牲在战场上。和现在相比,当时那里的医疗条件很差,虽然每天都在高强度的工作,但仍然有许多伤员相继去世了。虽处在身心双重压力下,但可以直接为抗战贡献自己的力量,他们为这段经历感到自豪。<br> 转眼到了秋冬,这里非常潮湿、阴冷,什么东西上都会长霉。这些北方长大的青年学生们很难适应,加之长时间高强度在外奔波,劳累导致体质严重下降,一下子全都病倒了。医院里的医生和镇上的郎中一致诊断为水土不服,建议他们回到北方,病就会自然会好。<br> 这时,在第二战区山西战事吃紧,成立了“全国抗日民族战争战地总动员委员会(简称战动总会)”,并由著名抗日爱国人士续范亭将军任会长,程子华为副会长。此刻山西已经成为了全国抗日最积极、最坚决的地方,也是战事会越来越激烈的地方。于是他们萌发了去山西继续参加抗战的想法,得到院方的同意后,再次“冒着敌人的炮火”奔向了山西的抗日前线。<br> <h5>◆<font color="#167efb">抗战时期设置在敌后的战地医院(资料照片)</font></h5> <font color="#ed2308">参加八路</font><br><br> 1937年12月,黄沙章辩他们一行,来到了山西临汾民族抗日先锋队总部。他们在学校时都读过斯诺写的《西行漫记》(原名《红星照耀着中国》),使他们看到了中国的希望和净土,同时又十分想往奔向延安,奔向红色的西北角。<br> 在战总安排下,他们随剧团先后在临汾等地进行了几场大演出。据章辩回忆:他们曾去了阎锡山66师某团(土门镇)、第六集团军司令杨爱源部、八路军炮兵团等部队演出。1938年5月,剧社在岢岚县演出时,黄沙巧遇到田雨霖(田仲,天津法商学院学生,后任新疆自治区副主席)。他当时已是共产党在岢岚县统战部工作,黄沙立即向他讲了想去八路军,田非常高兴并表示可以联系去战斗剧社。<div> 据章辩后来说,她参加八路军的情景是:那天岢岚县举行军民联欢会,八路军一二〇师政委关向应前来观看节目,并与当局商谈防务事宜。演出后县府请关政委吃饭,章辩作为主要演员被叫去作陪,席间章辩直接向关政委问起去 “战斗剧社”的事,关向应政委深深地看了章辩一眼,点了点头,然后缓缓地说:你现在的剧团是地方的,你又是团里的台柱子,我们部队要了你,怕引起地方的不满,我们现在不是讲军政团结嘛!然后关政委就把话题岔开。章辩当时很急,心想你们不是已经答应要我们了吗,为什么在饭桌上变卦?就在章辩想进一步述说时,被关政委的警卫员急忙捅了捅,止住她的发话。章辩就在忐忑不安中吃完了这餐饭。散席后警卫员趁着关政委与县府人寒暄之际,悄悄对章辩讲,要走今晚就走,马都给你们准备好了。章辩就随关政委一行来到河边,果然关政委的随从中多了几匹马。黄沙早已在此等候,并已经准备好了两人的行装。就这样,黄沙章辩跟随着关向应政委,骑着快马,踏着月色,奔向了一二〇师师部驻地。<br></div> <h5>◆<font color="#167efb">章辩保存的距今已有80余年的贺龙师长照片。</font></h5> <font color="#ed2308">挺进冀中</font><br><br> 1938年9月,中共中央召开六届六中全会,这次会议是在抗日战争即将进入战略相持的紧要关头召开的,会上提出了“巩固华北,发展华中”的战略方针,决定八路军三个主力师分别挺进冀中、冀南、冀鲁豫边平原地区和山东。<br> 经过一番密集的准备,在这年的12月20日,贺龙师长发布命令,命一二〇师主力8千多人,挺进冀中。黄沙章辩所在的战斗剧社,也随部队进军冀中。1939年1月2日,到达晋察冀边区的欲口村。1月15日夜,一二〇师分三路,乘着夜色,冒着严寒,越过了平汉铁路。章辩后来说那是走过的最长、最苦的夜路之一,他们跟着贺龙师长一路强行军140多里,于16日早晨到达河北省安国县邢邑镇贾村一带。19日就跟着贺龙挺进到冀中腹地安平县西南的广大农村地区。<br> <h5>◆<font color="#167efb">1938年,在一次祝捷大会上,贺龙师长拿着刚刚从战场上缴获的一部德国莱卡相机,很有兴致地对着操场中央蹇先任(左)和章辩拍摄,周围的战士看到后,齐声喊道: “再拍一张!再拍一张!”,于是贺龙师长调整了焦距后又拍了一张,这时她俩才意识到,贺龙师长在给她们拍照。</font></h5> 1939年1月26日,他们到达河间县的惠伯口,与冀中军区领导机关会合。贺龙决定举办联欢会,庆祝老红军与新八路的会师。27日晚上,联欢晚会由一二〇师的战斗剧社和冀中军区独立四支队剧团联合演出文艺节目,此刻日本鬼子离他们不到30里地,并有进攻惠伯口的迹象。贺龙师长非常镇定,命七一六团的一个营负责掩护,并坚持把节目演完。然后在夜里1点钟,命部队转移。面对日寇的骄狂,贺龙决定打几仗灭其嚣张气焰。这期间黄沙章辩和他们的战斗剧社随着部队不断转移,不断化整为零、化零为整,在运动中寻找战机。<br>  贺龙在冀中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四战四捷,震撼了敌伪,鼓舞了冀中人民,也锻炼了队伍平原作战的能力。黄沙章辩多次跟随部队行军转移,慰问演出,也得到了锻炼。2月初的一天,贺龙带着作家何其芳和沙汀来到战斗剧社,剧社的人见到贺龙就像见到自己的家长一样,剧团的同志提出缺少女演员的问题,贺龙说一定要找人来,并出主意,让战斗剧社在“抗联”剧社演出时“挖”几个好的女演员来,之后特别说到:一定要找人来,也该让章辩休息了。那时她已经怀孕6个月了。<br> <h5>◆<font color="#167efb">贺龙、关向应(右1、2)在观看战斗剧社的演出。</font></h5> 到了这一年的5月17日,章辩顺利地生下了他们的第一个儿子。因战斗频繁,无法带孩子,就把孩子寄养在晋察冀边区的平山县农民(堡垒户)赵伯伯家里,直到抗战胜利时才把孩子接回来。在挺进冀中的战斗中,黄沙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调到司令部任参谋。1939年底,抗战进入到相持阶段。这年的12月,阎锡山制造了“十二月事变”,也称“晋西事变”。面对国民党顽固派的反共行为,一二〇师奉命回师晋西北保卫陕甘宁,黄沙章辩也顺利地回到根据地。此后黄沙就调到后勤部门,从事军工生产。章辩在剧社于1940年4月也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 <h5>◆ <font color="#167efb">1940年3月8日,战斗剧社在临县白文镇演出《妇女活报》的剧照,右二为章辩。</font></h5> <font color="#ed2308">军工战场</font><br><br> 也就在这一时期,党中央做出了要大力建设我们自己的军工生产,黄沙由此走上后勤军工生产的岗位。<br> 在艰苦卓绝的抗战岁月里,在晋绥抗日根据地根据军工生产的需要和发展及根据地百姓的需要,先后建起了毛纺织厂、瓷器厂、火柴厂等十来家军队工厂。山西抗日根据地同全国其它根据地一样艰难困苦,由于敌人的层层封锁,部队药品奇缺,许多生产、生活物资运不进来,部队有时连盐都吃不上。1940年8月黄沙任供给部毛纺厂任厂长,利用晋西北地区盛产的羊毛生产毛线、毛毯等,黄沙还想方设法打通关系,开展以物易物的边区贸易,用根据地生产的毛纺产品、瓷器、土特产品换来药品、食盐和其他物资,以解燃眉之急。<br> <h5>◆<font color="#167efb">黄沙位于后排左四</font></h5> 1941年3月,黄沙调任晋绥军区后勤部工业科任科长,常驻在陕西佳县的勃牛沟即军工一厂所在地。1946年5月任晋绥军工七厂厂长、工业科科长。1947年陕甘宁军工局与晋绥工业部合并,成立西北军区军工部,黄沙任工业科副科长。随着战争对弹药的需求日益增大,晋绥军工部决定在临县招贤镇的水源村修建自己的炼铁厂——军工七厂,黄沙任命为该厂厂长,他同刘伯罗、吴路青等组成设计小组,用不到一年的时间建设了一座用焦煤炼铁的高炉。这座“八路军第一炉”容积4.38立方米,高8.2米,两天出一炉,可月产灰铁2000斤,解决了迫击炮炮弹弹壳的所需生产原料问题。它的生产效率很高,生产一斤铁的成本只是当时的1.25斤小米。当时七厂的生产任务主要有:翻砂、炼灰铁、炼铜等。为解决子弹头所需的铜原料,黄沙还和陕甘宁边区劳动模范赵占魁等,利用收集的铜板等杂铜冶炼纯铜,然后加入自己工厂冶炼提纯的锌,制造合格的黄铜用于制造子弹和炮弹的外壳。当时记录的生产规模,翻砂:每月铸"八二"迫弹壳六千,机器铸件及手榴弹(壳)五千。炼铁:每月出灰铁2万斤。炼铜:用反焰炉精炼成精铜,满足制造山炮及制雷管、子弹头等所需的铜原料。当时每炉可产精炼铜约300斤。1949年底该厂全部交给当地政府后,曾更名为“招贤炼铁厂”,一直生产的上世纪80年代,对当地的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h5>◆<font color="#167efb">1948年,黄沙在山西省临县林家坪军工部时的留影。</font></h5> 当时在临县有西北军工部的十几个与军工生产相关的企业,例如肥皂厂、皮革制品(硝盐)厂、酒精厂、玻璃(灯泡)厂、陶瓷(耐火)厂、火柴厂、木箱(材)厂、发电厂、炼油厂、修械厂、煤矿、炼焦厂等,已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br>  1941年章辩由战斗剧社调到一二〇师卫生部做助产士,不久也调到后勤军工系统,前后在晋绥军区后勤部毛纺厂、晋绥后勤部警卫连任文化教员,最后在西北军区兵工部子弟小学任教员,这时她已经是5个孩子的母亲了。<br> <h5>◆<font color="#167efb">位于临县林家坪水源村的军工七厂鸟瞰。</font></h5> <h5>◆<font color="#167efb">黄沙(后左)与军工部领导和同事在西北军工烈士塔前合影。</font></h5> <h5>◆<font color="#167efb">1948年12月15日,西北军工烈士塔落成,这是典礼后的合影。</font></h5> <font color="#ed2308">奔赴边疆</font><br><br> 全国解放时,黄沙一家随贺龙的部队来到西南军政委员会所在地重庆。当时贺龙麾下集中了全军最多最优秀的军工人才,这批技术骨干,大多都有自力更生、白手起家建厂创业的经历,是我军最宝贵的财富之一。<br> 在新疆主政的王震将军,当然知道在新疆没有任何工业基础的条件下办钢铁谈何容易。像黄沙这样能在根据地白手起家建铁厂人才,正是他最急需的人才。王震将军想挖这个“宝贝”,又担心自己出面会被自己的老首长拒绝,于是打出新疆民族牌,让省政府主席包尔汉专程到贺龙那里求人才,王震下了死命令,不带来黄沙不回新疆。贺龙对此十分感动,也有些为难,他让黄沙选择。因为此时的黄沙,已是解放军的一名正师职干部,而且是新中国政府冶金部领导的有力人选之一。此刻,黄沙对自己的老师长说道:参加革命后,我一直在后方搞军工生产,一直都是白手起家。这次到新疆是一次更大的白手起家,我更喜欢多做些实际工作,更愿意接受这样的挑战!作为军工人这既是我的责任更是我的荣耀。<br> 这就是中国军工人的职责,是人民子弟兵的品德,他们敢于面对挑战,面对困难,“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并由此开创新的疆土!黄沙就是怀着这样的情怀,携妻带子,来到万里之外的荒漠戈壁,来到新疆,来到新的战场,并在那里安家扎根。<br> <h5>◆<font color="#167efb">1951年,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专门到新疆拍摄八钢的建设情况,这是影片中黄沙与技术人员在勘测八钢地形的几个镜头。</font></h5> 黄沙到新疆以后,被任命新疆工业厅第一副厅长,之后不久又调任新疆军区军工部任代部长、部长。任职期间,他拟定了新疆工业建设发展规划,陪同王震先后实地考察,为八一钢铁厂、七一棉纺织厂、新疆水泥厂、八一面粉厂、苇湖梁发电厂等选定了厂址。1950年12月,黄沙(省工业厅第一副厅长)、杨一青(军区后勤部军工部政委)赴上海洽谈购置益华钢铁厂设备事宜。1951年1月,军区党委决定,王震兼任钢铁厂筹备组组长,张希钦、郝家俊、甘祖昌、黄沙任副组长。5月3日,由王震、余铭钰(国家重工业部钢铁局顾问)、黄沙署名的《五年计划程序》报国家重工业部钢铁局。9月4日,王震、余铭钰、黄沙、杨一青来到头屯河畔确定钢铁厂厂址,9月16日,八一钢铁厂正式开工兴建。<br>  当时,近万名解放军指战员和益华钢铁厂的职工们,在头屯河畔开展了热火朝天的建设工作。他们住简易窝棚、吃窝窝头,人拉肩扛,用最原始的方法施工。冬季,在零下近四十度的寒冷气候下,依然坚持刨冰化雪,争分夺秒地施工。<br> 而此刻由于新疆财政的原因,随黄沙一起到八钢章辩,却只能当家属,并任新疆军区八一钢铁总厂家属队政治指导员。那时八钢家属队的成员,大多数是老区妇女,是随军来到新疆的,介于同样的财政原因,大部分没有给安排工作。对于随军家属的甘苦,章辩有着十分深的体会,在战争年代有好几次由于孩子的拖累,而失去晋升和工作的机会,甚至被要求精简、回老家,章辩硬是坚持下来,而且把孩子都健康地带大,很是不容易。因此在八钢作家属工作时,章辩的工作很到位,加上她多才多艺,性格开朗,待人诚恳和蔼,又是学过妇产科的,有效帮助这些女同志们解决了许多生理和心理问题,工作特别有成效,深得家属们的拥护和赞颂。那时新疆民主妇女联合会(新疆妇联的前身)还颁发锦旗表彰八钢家属队,锦旗上写着“继续配合工厂,协助职工完成生产任务。”现在八钢的许多老人时常讲:那时我们男人在黄沙厂长的指挥下全都冲在第一线,而我们的家属在章辩大姐的组织下,全力支持八钢的工作。那时虽然很艰苦,但是我们从工作到家庭都感到非常充实和幸福。章辩还给家属队办扫盲班,教她们学文化、学知识。后来家属队成员大都成了八钢的正式职工,成了八钢各行各业的骨干。 <h5>◆<font color="#167efb">新疆民主妇女联合会(新疆妇联的前身)颁发锦旗表彰八钢家属队,锦旗上写着“继续配合工厂,协助职工完成生产任务。”</font></h5> 1953年,章辩在八钢总厂工会工作,之后又任八钢人事科科员、科长。1958年5月任八钢卫生科党支部书记。在1954年,黄沙和章辩随部队集体转业,黄沙是正师级,而章辩是正连级。 <h5>◆<font color="#167efb">1952年,章辩在八钢的留影。</font></h5> <font color="#ed2308">建设钢城</font><br><br> 黄沙全身心地投入到八钢的生产和技术管理之中,每天在生产第一线就地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几乎每天都加班加点,时常住在工人的宿舍里。<br> 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一般是先发展劳动力密集型的轻工业,经过一定量的资金积累,然后是资金密集型的重工业的逐步发展。这是一个自然的过程,通常需要十几年、几十年甚至近百年的历史进程。<br> 但是新疆的工业发展却是以钢铁业为龙头,带动机械、电力、建材、矿业、轻纺、面粉等工业全面发展起来的。轻重工业齐头并进,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就完成了新疆从无到有的工业体系的建设,终结了新疆原始农牧社会的历史,开启了新疆迈向工业文明的历史进程。<br> 然而,作为开创新疆工业化进程的龙头老大、引领者的新疆八一钢铁总厂厂来说,面临的困难和艰险又有哪些?这位从抗日根据地走出来的老军工黄沙厂长又要急切解决的现实问题又是什么?<br> 八钢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攻克高磷生铁炼钢。王震将军聘请的钢铁专家余铭钰,他是留学美国的钢铁博士;抗战时在陪都重庆创办渝鑫钢铁股份有限公司,任总经理兼总工程师,受到了周恩来的赞誉,并题词:“没有重工业,就没有民族工业的基础,更谈不上国防工业,渝鑫公司生产已为民族工业扩大了初步基础。”;他还在盛世才时期受邀来新疆考察过办钢铁厂的事宜;抗战胜利后还是上海益华钢厂的厂长;解放后还受聘国家重工业部、新疆军区顾问;并接受新疆军区的购买,将益华厂连人带设备,一股脑全部搬到了新疆,支撑起了八钢最基础的家当。绝对中国钢铁界的第一“大腕”!1952年“五一”前后,八钢实现了第一炉铁、第一炉钢、第一批钢材后,终结了新疆不生产钢铁的历史,同时也遇到了巨大的科技瓶颈——高磷生铁炼钢问题。当时高磷生铁炼钢在全球并不是什么技术难题,因为全球大的钢厂几乎全部采用的平炉炼钢,当时我国的大型钢厂鞍钢、太钢等也都是平炉炼钢。中小钢厂通常都是用“贝氏”炉(“贝氏炼钢炉”由英国治金学家贝色麦(1813—1898)于1856年发明),也就是“转炉”炼钢,其原料大多是用废钢铁,上海的益华厂及其前身都是用废钢铁来炼钢的钢厂。换句话余专家和他的上海师傅们没有用“高磷生铁”在“贝氏”炉里炼钢的经历。问题就在这两种东西在冶炼成钢过程中的酸碱性上。<br> <h5>◆<font color="#167efb">八钢3浩高炉冶炼出的生铁</font></h5> 1952年4月,八钢最早建成的炼钢炉就是从上海搬来的,叫直筒形空气侧吹酸性贝氏炉,是适合把废旧钢铁炼成合格的钢,八钢最初冶炼的那200多吨钢,就是用部队淘汰下来的废旧装甲车的装甲、山炮、枪支等“铸剑为犁”而炼成的。可是原料实在是太有限,用本地产的铁矿石在新建的高炉中冶炼的生铁,在成分上与废钢铁有很大的差别,主要是含磷太高,简称高磷铁。高磷铁在冶炼过程中逞碱性,而废钢铁在冶炼过程中大多是酸性的。也就是说高磷生铁是不能在酸性贝氏炉里冶炼的,换言之如果这个技术问题解决不了,新疆军区花100万元买下益华厂,在新疆是难以为继的。问题的严重性不言而喻,余敏钰专家也坦言,他虽然没有用高磷生铁炼过钢,但看到过外文资料中有解决此问题的论文,他有信心、有能力解决这个问题,他不负众望,不太长的时间里就拿出了“涡鼔形空气侧吹碱性转炉”时称碱性贝氏炉的设计图纸。但他仍有许多疑虑,他担心这些没有文化的子弟兵,做不出也不会用他的新转炉。王震将军为此也十分着急,时间不等人啊!他果断地把新疆军区军工部迁到八钢,将军工部改组成“新疆军区八一钢铁总厂”,使指挥机关前移到最前线(当然这也和当时新疆财经纪律大检查有关),八钢也升格为部级单位。黄沙也由部长变成了厂长,他临危受命负责攻关,王震下了死命令,让黄沙一定要解决这个技术难题。当时同黄沙部长一起奔赴八钢的还有一大批新疆军区在全国招来的,在学兵队青年学生,空军的航校学员,还有范家驹工程师等技术人员,这一行军工部的精兵强将齐聚八钢。 <h5>◆<font color="#167efb">1958年,八钢总工程师范家驹在北京十三陵水库留影。</font></h5> 黄沙这位从山沟里走出来的兵工大王,是最懂得、最善于因陋就简、就地取材地解决实际问题的。他带领着军工部的几名技术人员及学过理工的学兵队学员,同余专家一起组成攻关小组。他反复告诫大家要谦虚谨慎,认真学习,要一丝不苟地配合余专家的工作,要把余专家的设想迅速变成图纸,把图纸迅速变成设备,要尽快尽早地进行试验,并积累、掌握、分析每一炉实验的数据资料,从中找到突破口。他们日以继夜地守候在炉旁,为碱性转炉炼钢积累了很多数据资料,从中找到了“最优解”。<br>  在余专家的指导和黄沙厂长的组织下,八钢的青年技术人员和工人师傅们的紧密配合,经过半年多的日夜团结奋战,1952 年7 月14 日,余专家设计的碱性涡鼓型转炉投入运行,为高磷生铁炼钢开创了一条新的道路。之后攻关小组中的青年技术人员赵冰、任明、金欧、田震华、戴根源等在黄沙的组织领导下对转炉的使用、维修、设备的改进、辅料的添加,及工艺、操作的不断改进和完善,最终攻克高磷生铁炼钢技术难关,形成了八钢的生产规范,并在全国的中小钢厂中广泛使用。八钢的这一创举在上世纪六十年代,荣获聂荣臻元帅签发“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发明奖”。<br> <h5><br></h5> 八钢面临的第二个问题,实际是第一个问题延续。既然高磷生铁逞碱性,那么炼钢炉里内衬的耐火砖就必须是碱性的耐火材料(铝镁砖)。然而生产铝镁砖的镁砂新疆没有,需要从苏联进口或从东北运来,成本太高了。由此黄沙就地取材,提出并组织实施采用新疆白云石和沥青混合代替镁砂修筑转炉炉衬的替代方案,在工艺上不断改进,居然使八钢转炉的炉衬寿命多次居全国同类炉龄的前茅,刷新了多次全国炉龄新的记录。<br> 八钢生产面临的第三个问题就是八钢不能只生产原材料,要有自己的拳头产品,否则无法积累资金对八钢继续进行技术投入,适合八钢生产的拳头产品在何处?关于这个问题,作家朱健在他《一个绝版高尚的人》是这样讲述:<br><h5>  <font color="#b06fbb">八钢生产逐步正常后,他急着去拜会新疆军区副司令员兼二十二兵团司令员,陶峙岳上将,也是黄沙的湖南老乡。当陶将军得知黄沙是为了解拖拉机的犁铧片、履带板时,十分佩服黄沙的前瞻性。陶将军告诉黄沙,当下全中国,只有36台拖拉机,而未来新疆军区十个师、上百个团场,将会有上万台拖拉机耕地。这上万台拖拉机,满地遍野,纵横驰跃在中国六分之一的国土上。这是颠覆中国几千年农业耕作方式的大革命!<br> 陶将军又说,十万国民党部队起义时,带来了四个汽车团,2000辆美式军车,这些美式军车所用的弹簧钢板,也是进口的。如果八一钢铁厂能够生产出拖拉机犁铧片和汽车弹簧钢板,这将填补中国的空白。临别时,陶将军送给了黄沙三件礼物。一件是从苏联进口的犁铧片;一件是美国大道奇汽车的弹簧钢板;一件是苏联吉斯“150”型汽车的弹簧钢板。并且,陶将军送给黄沙七个字:好钢用在刀刃上!<br> 黄沙把陶峙岳将军送的三件礼物,带回了八一钢铁厂,并马上召集技术人员研究生产,拖拉机所需的履带、犁铧片,及汽车所需的弹簧钢板。<br> 黄沙知道,这些产品所需的钢种是中碳钢、矽锰钢等,这些钢都需要在那个刚刚改进发明新转炉上生产,这对一个刚起步、要什么没什么的八一钢铁厂,这有多难啊!但黄沙却偏是一个: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老军工!<br> 黄沙有一个得力的技术人才。这就是早先和他一起在军工部共事的范家驹总工程师。范总,1936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他是中国机械工业的大腕。他通过一切关系,找来了国外关于冶炼中碳钢、矽锰钢的技术资料和文献。但是,这些资料、文献全是英文。可当时的政治环境,没有人敢去碰这些外文资料。<br> 黄沙,这个共产党的干部。此时,拿出了十二分的勇气和担当,他公开说,为了研发中碳钢、矽锰钢,一切没有禁区。为了表示担当和决心,黄沙亲自看英文资料,并与范总及研发人员用英语交流、沟通、研讨。<br>  通过181次的试验,终于在新的炼钢转炉里炼出了中碳钢 、矽锰钢。炼出了中碳钢、矽锰钢后。黄沙带领大家继续乘胜长驱!<br>  </font></h5> <h5>◆<font color="#167efb">八钢生产的驰名全国的弹簧钢板</font></h5> <h5>  <font color="#b06fbb">在试轧汽车弹簧钢板时,热处理要用机油。范总在抗日战争时期曾做过汽车弹簧板,而对淬火回火工艺很自信且很有研究,他不同意用机油淬火。黄沙立即问范总:“那么你说用什么油淬火最好?”范总说:“大麻油最好,红花油次之,菜籽油差一些。”“天哪,老百姓都没有粮油吃,哪有许多大麻油、红花油去淬火,得另找办法。”听了黄沙厂长的话范总非常懊丧。可当范总见黄沙一筹莫展时,悄悄地提出了一个建议,说可以用柴油试一下。并说“用柴油淬火,文献上有记载,但柴油太容易着火了,一旦屋毁人亡,我是要坐牢的。” 黄沙厂长听后大感兴趣,因为那时新疆的柴油正没有销路,价格比机油便宜数十倍。黄沙厂长看着不安的范总又说:“我以为有多大不了不起的风险,采取些安全措施嘛,你坐牢我奉陪!” 随后拿出了一张纸,写道:“在试验弹簧钢板生产中,如发生任何事故,一切由黄沙承担!与范家驹总工程师没有任何关系!落款:黄沙。”<br>  在范总主持下,八钢决定用柴油淬火。这在淬火成本上,十多年来,就节约了几百万元,而质量上还比苏联的吉斯-150好。后来汽车弹簧钢板畅销全国,成为八钢的摇钱树。新疆八一钢铁厂生产的犁铧片,很快就占领了新疆、黑龙江这两个全国农业机械化最大的市场。从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在中国只要用拖拉机耕地,就一定是新疆八一钢铁厂生产的犁铧片。汽车弹簧钢板,那更是威风凛凛,它雄踞了中国的市场,并成为出口产品。成了国内市场上经久不衰的抢手货,一度还被评为全国名牌。<br>  在范总主持下,八钢决定用柴油淬火。这在淬火成本上,十多年来,就节约了几百万元,而质量上还比苏联的吉斯-150好。后来汽车弹簧钢板畅销全国,成为八钢的摇钱树。新疆八一钢铁厂生产的犁铧片,很快就占领了新疆、黑龙江这两个全国农业机械化最大的市场。从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在中国只要用拖拉机耕地,就一定是新疆八一钢铁厂生产的犁铧片。汽车弹簧钢板,那更是威风凛凛,它雄踞了中国的市场,并成为出口产品。成了国内市场上经久不衰的抢手货,一度还被评为全国名牌。</font></h5> <h5>◆<font color="#167efb">当年西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杨明轩视察八钢后激动地说:“新疆八一钢铁厂是西北五省一市第一个钢铁厂,是新疆的光荣,也是西北的光荣!”</font></h5> <h5>◆<font color="#167efb">1954年,王恩茂(左1)率新疆分局党政军全体领导来八钢参加3号高炉的开炉典礼。</font></h5> 经过几年的努力,终于把八钢建成了完整配套、管理规范、经济效益较高的小型钢铁联合企业。1952年生产生铁1175吨、钢705吨、钢材618吨,不仅还清了全部借贷,还实现利税50万元。结束了新疆不能生产钢铁的历史。从此新疆钢铁事业蓬勃发展,1957年利税达到346万元。<br>  当年西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杨明轩视察八钢后激动地说:“新疆八一钢铁厂是西北五省一市第一个钢铁厂,是新疆的光荣,也是西北的光荣!”<br> <h5>◆<font color="#167efb">1954年,黄沙厂长(左)与杨一青政委(右2)、李旭昇副厂长(右)及刘鹤(迪化市委书记)合影</font></h5> <font color="#ed2308">公而忘私</font><br><br> 黄沙一心为公、不图私利。在建厂初期的艰苦阶段,黄沙除任八钢厂长外,还兼任中苏合营新疆有色金属公司董事,按照合资公司的章程,中外双方董事同工同酬,每月250元薪水。四年期间,合资公司应付给黄沙一万二千元的薪水。黄沙认为,他是军人,军人是供给制。部队每月已给他发了10元钱的津贴。所以,这一万二千元兼职董事的薪水,他坚决不要。需要说明的是,1953年1月,新疆军区八一钢铁总厂交由地方管理,2600多名部队指战员集体转业为地方国营新疆八一钢铁厂的职工,军队的供给制改为企业薪金制。面对1954年这笔一万二千元的巨款,黄沙做了出乎意料的决定,他要给并肩一次次克服艰难的全厂军人、职工和家属们发个大红包。八一钢铁厂地处戈壁滩,文化生活匮乏,职工看不到电影。他将这一万二千元兼职董事津贴,让厂工会买了两台苏联制KNC型电影放映机。要知道1953年,全新疆只有十四台电影放映机,黄沙却一口气买了两台,还每周免费给职工、家属看电影。这成了八一钢铁厂划时代的大喜事。也成了当时新疆特大传奇色彩的新闻!从1953年开始,八钢几代职工、家属的人生第一次看电影都是从这两台电影放映机放映,一直到1982年才退役。<br> <h5>◆<font color="#167efb">1951年中苏新疆有色金属公司管委会召开第一次会议,新疆省主席包尔汗(前2)出席,这是会后在办公楼前的合影。兼任公司董事的黄沙(二排左1)及总经理白成铭(二排左3)等,前右是重工业部的代表。</font></h5> <h5><font color="#333333">◆</font><font color="#167efb">黄沙用自己兼职的工资,为八钢职工家属购买的电影放映机。</font></h5> 黄沙在各项政治运动中,立场坚定,是非分明,总是站在正确思想一边,善于排除“左”的或“右”的干扰。1957年“反右”斗争时,业务部门已经内定了4名“右派”,需要上会讨论,恰逢分管此事的领导进京开会,就由黄沙主持会议,他听取业务部门的汇报后,坚持说,思想认识问题要靠说服教育来解决,不要轻易的把年轻知识分子一时的模糊认识问题,都往反党反社会主义上面拉。他还十分中肯地讲,不论上面定百分之几的比例,我们一定要坚持实事求是,一个右派都没有那更好,那不正说明我们八钢职工队伍过硬。<br>  在1959年“庐山会议”后的“反右倾”运动中,他的这些言论受到了严厉批判,虽躲过“右倾分子”,却被戴上了“右倾思想”的帽子。黄沙调离八钢后,在上级的安排下,1960年10月八钢“开展反右补课”运动,那4位青年知识分子不幸戴上了“右派”的帽子。<br>  黄沙在八钢工作了近10年,1959年被任命为新疆冶金局副局长,主管钢铁和技术工作,1960年才搬家到新疆有色局家属院。在1962年出任新疆重工业厅副厅长,仍然主管钢铁和技术工作。<br> 1961年9月,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八钢首批精简下放职工8830人,职工思想波动很大。为了调动留下职工的积极性,稳定职工队伍,特别是技术人员队伍。已调离八钢的黄沙,为此专程前往头屯河数次,与厂党委研究决定并报请冶金局党委批准:在八钢厂庆十周年期间,任命一批工程师、技术员,并评选一批建厂功臣。这也是老厂长为那些多年来,跟随自己在科技工作中成长起来一大批干部和工人有个交代。<br>  新任的赵子星书记与李平副厂长都来厂时间不久,对具体情况不很熟悉。黄沙老厂长,他不断深入群众,了解摸底排队,反复多次修改名单,逐个与每位人员单独谈话,交换看法,最终任命26名工程师(其中就有工人出生的朱伯金)、168名技术员。这是八钢首次评定自己工程技术人员,不仅是八钢的仅有一次,还是全疆、乃至全国的仅有一次。在会上老厂长语重心长对每个评上职称的技术人员讲:“你们是三榜定案:领导提出、群众评议、上级审核,到什么时候都是算数的!不过目前我们给你们只能做到“加爵不加薪”,希望各位还要戒骄戒躁、深入学习、不断前进。”他的讲话使在场每个职工深受感动,备受鼓舞。黄沙就是这样一位知人善用、敢于担当好领导。<br> <h5>◆<font color="#167efb">1965年,左2起赵子星书记和干恕科长、张寿增副厂长等赴兵团农场深入调查八钢农机产品的质量及对产品的需求情况。</font></h5> 1958年9月5日,时任中共中央副主席的朱德总司令到新疆视察,在计划行程之外特意提出要到八钢视察,想见一见黄沙。他说:黄沙我认识,那时在各根据地、各解放区搞军工生产的主要技术人员和领导,我大都认识。现在他们又都变成了我们各条生产建设的先锋。<br>  朱总司令的讲话,是对老军工人的最大肯定,也是对老军工人的最高赞誉!更是对八钢人的赞誉!<br>  到2010年,八钢的钢产量已达到671万吨,2011年,八钢成立60年时突破了700万吨,六十年增长了一万倍!<br> <h5>◆<font color="#167efb">朱德受到八钢职工群众的热烈欢迎</font></h5> <h5>◆<font color="#167efb">朱德到厂区视察</font></h5> <h5>◆<font color="#167efb">在八钢会议室黄沙厂长向朱德汇报八钢的远景规划</font></h5>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尾声</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黄沙章辩这对革命夫妇,相濡以沫四十年,1978年章辩病逝年仅60岁,5年后黄沙病逝,还不到70岁。他们一生携手共进,奔赴战场,始终奔赴在斗争和建设最前沿。他们经历过“整风运动”的考验,变得更加坚强;他们遭受了“十年内乱”的冲击,身心备受折磨,耗尽了他们最后的健康。然而,他们的事迹、他们的故事、他们的精神、他们的品德……被熟悉他们的人们保留下来,但更需要在历史的长河中被永远地传承下去。</p><p class="ql-block"> (文/黄小禾)</p> <h5>◆<font color="#167efb">2016年,黄沙的子女们为父母编写图书,并自费出版。</font></h5>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这是这对伉俪夫妇40年间的唯一合影)</font></h3>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记载父辈业绩</span></div><font color="#ed2308"><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讲述母校故事</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回忆知青生活</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研究新疆历史</div></fo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