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作品

蓝天

<p class="ql-block">俗话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97岁的母亲是我们家的宝贵财富。老人家身体硬朗,随和豁达,总有一股不服老的劲头,什么事都想自己做,不愿给儿女添麻烦。</p> <p class="ql-block">母亲非常热爱生活,心灵手巧,每逢年节,总要做一些具有传统习俗的各种花样的面食,分发给我们,以求好兆头。</p> <p class="ql-block">山东老家那有个习俗,在正月十五前做圣(升)虫。关于圣(升)虫的来历,在山东胶东有一个传说。从前,某村有一户富裕人家,在寒冬腊月娶媳妇,雇用了八抬大轿迎亲。这天大雪纷飞,在路上有一只神虫冻得哆哆嗦嗦,新娘子见它可怜,就把它抱在怀里取暖。轿子抬到了新郎家,新娘子惦记着怀里的神虫,忙问婆婆粮仓在哪里?婆婆领着新娘子到粮仓转了一圈,新娘子借机把神虫放进了粮囤里。婚后的几天,新娘子一直挂念着神虫。这一天,她去粮囤一看,神虫活得好好的,便劝婆婆开仓三天,救济村民,婆婆赞同。村民们欢天喜地纷纷到粮仓取粮。三天后,新娘子领着婆婆到粮仓一看,囤里的粮食絲毫未减。原来,神虫为了报答新娘子的救命之恩发了神功。从此,人们为了纪念神虫,也为了五谷丰登,风调雨顺,每逢春节,就用面粉做成神虫,放在粮囤、面瓮、柴垛等处供奉,称之为圣(升)虫,寓意是财源不断,粮食满仓,生活吉祥!</p> <p class="ql-block">母亲一直按照这一习俗,年年正月里做圣(升)虫。今年,老人家生怕误事,提早发面,正月十二就发面了。当然,和面揉面就是我的事了。我也受益了,跟母亲学着做。</p> <p class="ql-block">母亲正在做圣(升)虫。</p> <p class="ql-block">瞧瞧!老人家多么认真。</p> <p class="ql-block">这是姿态各异的圣(升)虫。</p> <p class="ql-block">腊月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这又是老家的一大习俗。这不,今年春节前,老母亲正在为做枣馒头做准备。</p> <p class="ql-block">母亲正在做福(富)贵鱼。</p> <p class="ql-block">这是母亲做的福(富)贵鱼,留作三十晚上压锅用。</p> <p class="ql-block">中秋节做月糕,同样是老家的传统习俗。在老家有这样一个民间传说:月亮上有桂树、松树,树下有猴子在捣碓。也就是根据这个传说,人们把月糕做出想向中的形状。一般是圆形的,分上下两层,底部大的一层做成各种水果形状的图案(我的理解应该是地球及其上面生长的万物);上边一层做成传说中月亮上的样子。蒸熟后,给孩子一人分一个,孩子们聚在一起比谁的月糕漂亮,嘴里唱着歌谣,“圆月喽,圆月喽,一亩麦子打石(dan,音:旦)了"(这句歌谣是母亲口述的)。中秋节正值秋收季节,人们通过做月糕祭月赏月,渲染节日气氛,表达丰收的喜悦和对美好生活的期盼。</p> <p class="ql-block">如今,生活条件好了,中秋节的庆祝方式很多,还能吃到各式各样的月饼,在老家中秋节做月糕的民俗,正在被年轻一代所淡忘。但是,这么多年来,母亲却一直坚持着传承这传统民俗。这是去年中秋节,母亲做月糕。</p> <p class="ql-block">这是母亲根据传说,做出的各式各样图案的月糕,底部做成了桃、石榴、枣等不同的样式,上边一层月亮上,做成了猴子手持棍子捣碓臼,还有兔子拜月。记得小时候,在中秋节晚上的月光下,和同伴儿们手拿月糕,在天井(庭院)、场院边赏月,边嬉戏玩耍,开心至极。童年的记忆至今难以忘怀。</p> <p class="ql-block">这是石榴形的。</p> <p class="ql-block">这是枣形的。</p> <p class="ql-block">这是桃形的。</p> <p class="ql-block">猴子捣碓臼</p> <p class="ql-block">兔子拜月。</p> <p class="ql-block">平时,母亲是个闲不住的人,勤俭持家是老人家的一贯作风。瞧!这是母亲编的小筐,放在厨房,还挺适用。</p> <p class="ql-block">这是用玉米皮子编制的座垫,室内外均适用,坐上去既隔凉又隔潮。</p> <p class="ql-block">这也是用玉米皮子制作的水杯、水壶垫,大小不一,既适用又环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