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重庆渝中区上清寺地区有一条街道名叫中山四路,这是一条从街头到街尾不过800多米的老街,隐藏在繁华的上清寺转盘支路上,2010年却被重庆市民投票评为“重庆最美中山四路”,并在2018年被评为“最资格街角”。</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我们姐妹仨都是上清寺中山四路长大的孩子,又都从人民小学毕业,中山四路之于我们,有着特殊的意义。2021年2月17日正月初六,姐妹相邀旧地重游。</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中山四路美在何处?让我来与你分享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被评为“重庆最美一条街”的中山四路起于上清寺转盘,止于周公馆门前的周恩来纪念铜像广场,全长不足1公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800多米长的公路,至今没通公交车。“最美中山四路”铭牌挂在墙上,街道两旁点缀着鲜花。这里是中共重庆市委所在地,近年又因为是《少年的你》取景地而成为新晋网红打卡之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中山四路是一条不依赖任何商业炒作,而仅凭着其自身魅力在游客中扬名的街道。</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中山四路的长度虽然只有800余米,但却承载着重庆陪都的风云历史,在我们眼里,中山四路也记录了我们的童年和青少年时代的生活点滴。从出生到成年,我在这条路上生活了35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以“中山”命名的街道,大多跟民国时期关联。重庆这条“中山四路”也不例外,它可以称为是当年抗战文化一条街,镌刻着陪都文化与沧桑历史,代言着重庆的前世今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中山四路作为中国抗战文化保存最集中的区域之一,沿街散落有桂园、周公馆、戴笠公馆等遗址。这里每一座院落,都深藏着岁月的故事,走进去,就像在翻阅一本饱经沧桑的中国近代史书,昔日惊心动魄的往事,如今尘埃落定后悠悠诉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桂园——重庆谈判旧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中山四路65号,原国民党上将张治中的公馆,西式风格建筑,白浆勾缝的青水砖墙和石拱门让这里看起来更有民国范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小小的桂园,除了这栋二层小楼其他什么都没有,但却是中国历史的重要见证者。1939年时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部长的张治中入住这里,亲手种下桂花树,并启用父亲“桂徽”名字,将此小院命名为“桂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由延安到重庆谈判,周恩来考虑到毛泽东的安全,遂向张治中借桂园使用,从此桂园便成为毛泽东、周恩来等在国共两党谈判期间的主要活动场所,也是整个国共谈判的中心。</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桂园之所以特别,是因为这里是毛泽东和周恩来同国民党代表进行谈判和签订《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的地方。这也是中山四路最具影响力的地方。2001年,桂园被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位于桂园一层的会客室</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重庆谈判期间,这里是国共谈判和中共代表会客场所之一。毛泽东曾在此会唔蒋介石,中共代表也在这里多这次与各方人士会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经过45天的艰苦谈判,1945年10月10日,国共双方代表在此签署了《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此为老照片,还原当年真实场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客厅陈列如旧,保留了古朴、大气的美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会客室对面的餐厅。重庆谈判期间,毛泽东、周恩来在此宴请多方人士。</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毛泽东办公室二楼有三个房间,一间张治中的卧室,另外两间,一间是毛泽东的办公室,另外一间是周恩来办公室,房间里都保留着当时简单的生活用具和办公用品。历史触感如此鲜活,真要归功于用心的维护。</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周恩来办公室</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桂园隔壁,就是位于中山四路69号的求精中学,老伴和我两个妹妹的母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1891年,学校由美国基督教MEM会创建,初名“重庆求精学堂”,1929年更名为“重庆市私立求精中学校”,1951年改为公办,定名为“重庆市求精中学校”,1952年更名为“重庆市第六中学校”。1998年,学校复名为“重庆市求精中学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校友母校喜相逢,合影一张,纪念那些溜走的青葱岁月。</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周公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从求精中学往上走,中山四路的东端尽头处,就是周公馆,周公馆又名曾家岩50号,也是八路军重庆办事处、中共中央南方局办公地之一。典型的川东民居建筑,三层小楼依岩而建,一面临江,一面临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公馆前的周恩来铜像,让人感怀曾经的峥嵘岁月,在薄暮江风里,迎接重庆的每一个清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1938年冬,中共代表团由武汉迁移重庆后,为便于工作,周恩来以个人名义租赁这幢房子,作为中共南方局在市内的一个主要办公地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1940年皖南事变之后,国民政府加强了对中共的监视,周恩来常年在军统、中统特务的监视下,独身徒步于周公馆与红岩村之间,直到1943年才离开重庆前去延安领导整风运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周恩来和夫人邓颖超的房间,阳光充盈,看起格外温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中共中央南方局领导成员。</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中共中央南方局领导人在这个会议室会见各界人士和中外记者。重庆谈判期间,毛泽东在这个会客室接见中外各界人士。</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周恩来在重庆驻足时间表。他说,重庆真是一个谈判的城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1958年11月,董必武重返曾家岩50号周公馆题诗一首:"八年抗日此栖身,三打维支笑语新。戴笠为邻居在右,总有南北过门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周公馆右侧是戴笠公馆,左侧是国民警察局。戴笠在此专设特侦组,用以监视周公馆一切动静。当年特务猖狂,时常对共产党人进行抓捕,为此1939年在周公馆中的天井里,修建有一条秘道,可以通向防空洞直达嘉陵江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工作人员说,修建城市轨道交通后,这条秘道早已不通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与周公馆一墙之隔的国民政府警察局旧址,其前身为始建于清末的曾家岩书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曾家岩书院是当地的望族书院,抗战时期征改为国民政府警察局,现变身图书馆对外开放,这栋三层楼建筑中西合璧,屋内有大量藏书,是追溯重庆这座抗战英雄城市前世今生的最佳地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站在曾家岩书二楼,倚栏眺望,可俯瞰嘉陵江和脚下的轻轨二号线以及曾家岩大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街道两旁,从小就看到的黄桷树,比往昔更加浓阴蔽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特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特园位于中山四路起点上清寺转盘一侧的嘉陵桥东村37-49号,是抗日战争时期著名爱国民主人士鲜英的公馆,始建于1929年-1931年。布局典雅,结构严谨,居室宽敞,错落有致,庭院幽静。因为鲜英字“特生”,故名其宅为特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抗战艰难时节,鲜英慷慨为国开放私邸。1945年8月至10月毛泽东到重庆谈判期间,曾三顾特园,与张澜、鲜英等民主人士共商国是。荷兰、意大利使馆等都先后借驻于他的家中,因此这里也被冯玉祥称为“民主之家”。</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特园旁边是中国民主党派历史陈列馆。馆内收藏诸多文物资料、多媒体、影像浮雕以及各民主党派珍贵的历史老照片,仿佛承载重大事件的一册史书,史实感扑面而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民主党派与中国共产党风雨同舟共商国是的情怀,我们今天也只能遥想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原国民党中央党部办公楼所在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目前上清寺电信营业厅就是原国民党中央党部办公楼所在地,机房就是原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办公楼所在地,建筑底层有地道,为解放前国民政府电信局的发报机房及防空设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走在中山四路市委大院外墙的人行道上,可以看到深深扎进城墙体的黄桷树根刚劲有力,盘根错节与石墙紧密地融合在一起,现在也成为游客纷纷打卡的网红景点和影视剧取景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石头墙上盘附的黄桷老树根,把历史裹挟进裂缝深处,克难、拼博、生机,成长,或许是重庆城和重庆人性格的缩影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沿街建筑都是青砖黛瓦、拱窗拱廊的中西合璧风格,平添了一份年代感。怀旧的同时又具有现代气息,保留了异域风情,也不失中国传统文化元素。</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统一的拱廊拱窗、青砖青瓦,一面是古味十足的街区,一面是砖墙与绿荫,走在街道上,感到自己被包裹在一层静谧的气氛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这座高高的围墙内是中山四路36号,现在的中共重庆市委所在地,不可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1937年到1946年间,国民政府西迁重庆后,这里面成为了蒋中正、宋美龄、李宗仁等国民党军政要员的官邸,国民政府行政院、军事委员会侍从室等也在院中。解放后邓小平、刘伯承、贺龙曾居住于此。</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外地游人评价,整条中山四路都像是一条穿越街区,就连现在的重庆市委也驻在这里,这个市委跟以往在任何城市见过的市委办公地都不一样,没有整齐排列的大楼,也没有任何雕塑。从门外看去,一个有些老旧的青石门头,像是从民国时期穿越而来,院子里是茂密的大树绿植,此外什么也看不见,幽深而复古。</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还有游客对这条最美街道评价:“非常不重庆,精致而讲究,直辖市的气息很浓厚,甚至有点像上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中山四路上民国风公馆遍布,再加上街道上的楼宇有着上海弄堂常见的石库门建筑的影子,难怪外地游客要在中山四路上感受到上海的气息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重庆的陪都历史,给这里增添了一份神秘。那时的中山四路,曾经的繁华沧桑在这条路上浓缩演绎,风云变幻随时影响着中国乃至世界的格局。而于我们而言,它所影响的,是我们的一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漫步在青石板的路径上,有一份恬静的小清新存在,也有文艺范儿的韵味。当年的郭沫若、老舍、柳亚子、陶行知、徐悲鸿等曾在中山四路定居创作,他们从中山四路了解并传播重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重庆人耳熟能详的老字号九园包子。现在虽老店新迁,堂食的菜也多了不少,但口味似乎已没有了小时候的感觉,但在重庆的包子里还是算得上顶级水准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记得小时候这一段路有一个小人儿书店,儿时记忆中书店里连环画书多到看不过来。墙上贴着每本书的封面和编号,想看哪一本,说编号向店主借书,单册1分钱一本,续集2-3分钱一本。坐在店内小板凳上看 ,不能外借带走,看完一本再借一本看。很多书都有数本续集,吸引人看了还想看,店里常常坐无虚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那时的我们受母亲差使,手提暖水瓶到人民小学隔壁的上清寺浴室打开水,总是先跑到书店里看上几本小人书再去打开水,回家免不了被数落。现在这种小书店和它的小人儿书早已退出了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精典书店,希腊柱与旋转木梯,不变的却是不吝免费供应的凳子,可以安心阅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毕竟,一座城市还是需要情怀和理想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从桂园往下走,来到了人民小学。在我们的世界里,中山四路之所以最美,还因为这里是我们三姐妹的出生居住生活地,是我们的成长之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因为母亲一直在人民小学工作,我们姐妹仨从幼儿园到中学,后来下乡又回城参加工作,各自出嫁成家,一直都在人民小学家属院里生活长大,在中山四路11号度过了人生最美好的年华__童年、少年、青年时代。</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重庆市人民小学,1945年创建于河北邯郸,原名晋冀鲁豫军区干部子弟校,后随刘邓大军南下落户在重庆上清寺中山四路11号,改名为中共中央西南局人民小学。刘伯承元帅为学校命名并题写校训,贺龙元帅任学校首任董事长,邓小平同志的夫人卓琳任首任校长。是一所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历史名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卓琳作为人民小学的首任校长,在她的主持下,学校从借用的西南局大院的简易校舍搬出,在中山四路11号,人民小学现址修建了新校园,校园占地500亩,当年能够容纳500多人住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69年前的1952年2月1日,卓琳校长(第四排左一)在人民小学与23名教职员工合影。第二排左一是我的母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老师们评价卓琳校长平易近人,没有任何架子,一直是大家心中最尊敬的领导。</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因为人民小学是重庆最好的学校之一,又有母亲的照顾,我们姐妹仨及我们的儿女们也全都在人民小学上学读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这一坡两面都可上下的双向青条石大梯坎,是我们及儿女们每天上下学、上下班回家的必经之路。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不再年青的我们,重又走在这条不曾改变的老路上,踏在历史的回音里,感恩往事如歌,岁月静好!</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也许是深植于内心的不舍,至今六十多年过去了,我们姐妹的户口还在中山四路11号的一个户口簿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这就是1952年在贺龙元帅的努力下修建的两栋学生宿舍,即晋冀鲁豫军区子弟学校学生宿舍旧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典型的苏式建筑,因大门外墙上的五颗红五星,人称五星楼。现已被列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学校取消住宿制后这里改为了教师家属区,我结婚成家后和爱人、孩子随父母亲曾在此居住多年。直到1988年,爱人单位分了住房才搬家离开人民小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进入五星楼大门,大坝子两边就是过去的两幢学生宿舍楼,迎面右边这一幢,进入石拱门,二楼端头过道正对两间房就是我们曾经居住生活多年的家。</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站在曾经的家门口前,物是人非,恍如昨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岁月的长河静静流淌,我们的童年、少年、青年时代距今已远,但那些人民小学的岁月却历历在目...</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忆及当年,情怀依旧,人民小学,我们的最美年华在此度过,不禁感慨万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那些在人民小学度过的童年和青葱岁月,象一缕温暖的阳光,想起来就很美好!眼前恍惚看见一幅幅七彩画面,慈爱的父母,温馨的家,友好的邻居,美丽的校园,可敬的老师、有趣的同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每个人的童年时光总是短暂的,但我们的童年记忆是快乐有趣、无忧无虑的,童年记忆中的每一个碎片,都能让我们嘴角扬起。为我们在最美的中山四路和最好的人民小学读过书和生活过而深感骄傲!</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走出人民小学大门,放眼望去,两列枝叶繁茂的黄桷树郁郁葱葱,冠盖如伞,朴实无华。</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人民小学隔壁是百货店,楼上是上清寺餐厅。我大婚那年,母亲为我在二楼餐厅包席宴请亲朋好友。人民小学斜对面依次是油腊铺、上清寺联合诊所,小面馆、九园包子店、布店、再过去是永红糖果店、书店、向阳电影院...记得小时候父亲经常出差,母亲每周末会带我们三姐妹去永红糖果店买水果糖,回家每人分得一两,自己保管,作为一周的零食。我舍不得吃,对两个妹妹说,越存越多,看哪个存得多...</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如今这些传统老式商业门店早已荡然无存,但它们却承载着我们曾经无数的欢乐时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重走中山四路,心里满怀感恩与自豪。这是一条历史之路,承载了陪都重庆太多的记忆,也记载了我们自己,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的新一代青少年的幸福成长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小时候,对很多东西不在乎,也不懂得珍惜,长大以后才知道,那是一种难得的温度,是一种永恒,在我们的记忆中虽然隐隐约约但却从未远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2021年2月17日于重庆渝中区上清寺中山四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手机摄影:共享幸福、夏天的老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后期:山水之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有关资料来源网络</span></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3f784c20" target="_blank">“很重庆”的曾家岩,临崖步道</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