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郭学萍,网名“长辫子老师”,创意写作的歌者与行者。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南京市鼓楼区第二实验小学副校长、中国分级阅读研究院教育专家、小学部秘书长、南京市基础教育专家培养对象、南京市知识型女职工十大标兵、南京市师德先进个人、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江苏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先进个人、全国课题实验研究先进工作者。</p><p class="ql-block">别看郭老师这么多头衔,但她最本质、最重要的身份还是和你我一样------一位小语人!</p><p class="ql-block">今天,我们将聆听郭老师对二(下)第三单元的备课思路讲解!</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个识字单元,有新老童谣、汉字故事、中国美食菜谱等,郭老师理解为它们是非连续性文本,是以立德树人的人文主题“山河壮美,文化灿烂”为主线串联起来,所要落实的语文要素是“多元识字”。</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因此,郭老师提出了单元整体备课的思路如下。</p> <p class="ql-block">第1篇课文《神州谣》,这是一首新童谣,它独有的音韵美和思想性,可以作为低段实施“立德树人”的一个很好的载体。教学主要策略是以读代讲,补充与祖国历史文化、山川壮美相关的内容。</p><p class="ql-block">同时郭老师也让我们了解了有关童谣的知识,这对老师把握教学是有好处的。</p> <p class="ql-block">第2课《传统节日》也是一首新童谣。教学策略是按照节日时间的先后顺序以及习俗特点用表格的形式进行归纳、梳理,让孩子们对传统节日形成整体的感知。在完成课文教学任务后再进行延伸,第1个是让孩子们选择一两个传统节日说一说自己是怎么过的,第2个是我国有很多少数民族有自己的传统节日,你知道哪些,和同学进行交流。最后补充老童谣,拓展和巩固有关传统节日的内容。</p> <p class="ql-block">教学《贝的故事》这个内容时,郭老师推荐了两位大咖的著作,一本是黄抗美的《字理教学手册》,一本是邱昭瑜的《有故事的汉字》,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汉字,为学生讲汉字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中国美食~~金陵小吃(地方美食)~~品味城市的味道(我心中的美食)~~做“小团圆”(在体验中享美食之趣)~~推荐美食视频(舌尖上的中国、李子柒)</p><p class="ql-block">食物,是中国人感知和把握世界的重要方式。引导学生从课内到课外,从文本到视频,从朗读到实践,真正让中国美食走进了孩子的心里。</p> <p class="ql-block">把语文园地的内容化整为零,有机地放到每篇课文的学习中,作为巩固练习或者拓展延伸的内容。我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办法,既能弥补课时的不足,又能体现单元教学的整体性的和全局性。我将在自己的教学中去进行实践。</p><p class="ql-block">在教学十二生肖时,分解为十二时辰和十二生肖,再一一对应合起来,降低了难度,也让学生印象更深刻。</p> <p class="ql-block">在交际中鼓励真实表达,这就需要老师创设适于交际的语境场,使口语交际真正发生,并且要多元的去组织学生互动,生生交流,组组交流,全班交流。</p> <p class="ql-block">郭老师特别善于运用绘本来进行拓展。《长大以后干什么》这个绘本的运用不仅激起了学生交际的兴趣,而且拓宽了学生的思维,还为交际语言提供了范式。</p> <p class="ql-block">在绘本学习的基础上再进行进一步的拓展,让学生把自己长大想做什么的内容画下来,写下来,编成我们班的第1本书,可以设计精美的封面和封底,还可以标上定价,而作者就是我们班上的一个个同学,这是不是一件特别有意义的事情呢?</p> <p class="ql-block">我爱阅读《小枣树和小柳树》的教学策略是:1、了解作者;2、读懂故事;3、明白道理;4、拓展延伸。郭老师给孩子们补充了对作者的一个描写《怪老头孙幼军》,让孩子们进一步了解作者,同时从这个文章中去初步感知介绍人物,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p> <p class="ql-block">绘本运用又来了,这次是从中文绘本到英文绘本。《I'm the best》在内涵上与《小柳树和小枣树》有相似之处,都是让孩子们懂得不能拿自己的优点去比别人的不足。</p> <p class="ql-block">阅读的人文主题得到延伸----真正的长处,不需要用别人的短处来衬托!双语绘本的运用也真正把语文课和英语课结合起来,树立了更宏大的整体课程观的理念。在我们汉川外校也是可以得以实施的。</p> <p class="ql-block">三位一体的阅读方式,语文统编教材的三个关键词,这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但是要真正的落实到自己的教学中,我们还要不断前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