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朱宋徐家》序

山人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春节前夕,太守发来《守望朱宋徐家》书稿,再次嘱我写序。固辞不获,亦自当勉力为之。想来太守喜我弄序,其实无关文字,全因心意相通,知悉他潜藏心底、难以磨灭的文化企望与愿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太守书稿自QQ发来时,切分为跋、一辑、二辑三部分,节前因分节阅读,对书的规模并无概念,及至写序前为通览印象,我联结通读方知全书虽只有朱宋风物与古籍鉴藏两部分,但文字规模竟达至24万言,比前年《老屋寻梦》多出一倍还多,尚不包括其中大量的书影及图片。春节细读完毕,遂掩卷慨叹,太守在短短两年间,一直心境辽远,笔耕不辍,于抒情寄兴间终得斩获,其沉潜文化的毅力与雄心,令我钦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乡梓情愫》为全书第一辑。在我看来,既是太守缠绵悱恻的思乡史,更是专属于他的《朱宋梦华录》。人说好男儿志在四方,可当太守四方阅尽,归来却自甘自喜地活在昔日朱宋的繁华里,义不容辞地承担起挽救朱宋人文的重任,成为朱宋千年文化的守望者。朱宋这座千年古镇,已然成为太守的精神原乡与文化图腾,令他满载对故土的追忆、思考与感悟,以开风气之先的信念执道而行,终使朱宋的内涵与底蕴跃然纸上,生动鲜活。研读其间,令我仰取俯拾,左右采撷,读来启获良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不知天外雁,何事乐长征?从精神层面而言,我们每个人的世界,其实就是自己的故乡。因为只有故乡,才是游子栖息灵魂的地方,而只有身在故乡,才能回归真正的自已――蜕去浮华,回归安宁,趋于生命的原点,等到我们真正的灵魂。此感其实从太守书扉引用艾青诗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即能强烈感受到;而我又一直对太守《老屋寻梦》跋里的一段文字印象颇深:“人生就是这样,哪怕你把所有的事情都忘了,却忘不了生你养你的老屋,而老屋更忘不了你”。太守对朱宋的诚挚与倾情绝不亚于刘亮程一写十年的《一个人的村庄》,他们同样都在以沉郁乡情蓄积起的质朴文字打动我们的心灵,让我们深知:故乡并不遥远,其实一直就在每个人的内心深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鸟尽黄昏皆绕树,人当岁暮定思乡。乡愁,是每个人生命中最高贵的愁苦。很多人以为有了理想抱负,乡愁就会淡忘,而当身归闲静,乡愁则永远都是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我甚至认为,太守一直觉得因当四方游子,似乎亏欠了故乡朱宋,而惴惴担心有生之年写不尽朱宋的美德与遗风,故而他不想放过朱宋的人文点滴――凤凰坡、塌儿坟、橡树茔、老爷庙、成化老砖、朱宋大集、风水堪舆……尤其赋闲后,他更似有了日人风范,开启对故乡细致入微、全方位地考察,记录与拍照――四野风貌、所有四合院、每条胡同、门楼、砖雕、木刻、古墙,全都留下了他的身影,朱宋的山川草木与乡风民情,不仅使太守传递了归乡亲情,更沐浴了他澄澈的心灵,他确实成为了保护朱宋的“梁思成”,一心期冀把朱宋风物全都收于《守望朱宋徐家》。我想,如果没有对故乡发自内心的挚爱,是断断不能有如此的风气养成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归去来兮,田园将芜?太守其实心底已然意识到,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终有一天,朱宋这个千年古村落也会如中国大部分村庄一样,同样会面临沦陷与竭绝的宿命――终有一天,我们都会离开祖辈祖屋,成为熊培云《一个村庄里的中国》笔下“回到不想回去却都回不去的故乡”,身居那时的巨大荒凉感,可能会使我们完全成为故乡的陌生人。为此,太守一直抱以担心朱宋乡风民韵流失的隐忧,唯一的使命就是全力拯救与留存:他呼吁村民加强老房子的保护,并把谱系传承作为乡愁的隐线,积极参与到《朱宋村志》的编撰中,他与村人一起潜修家乘,明源流、序长幼、辩昭穆、知迁留,通过对先祖的追承与仰慕,缅怀先哲,追颂先德,力争使朱宋的文化记忆与智慧符号在每个朱宋人的心灵中得到安放与潜藏。我想,这既已成为了太守的生活日常,更已成为了他的信仰――守卫朱宋,守护灵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可以说,太守相守朱宋,朱宋遇到太守,她们都是幸福而幸运的。因为朱宋给了太守太多美好的童年回忆与人文滋养,而太守又留存了朱宋丰厚扎实的人文掌故与文化史料,太守凭借朱宋,全然展现出一个负责任朱宋人的历史责任与智慧担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二辑《古籍菁华》,则是太守休致后的古籍收藏阅读史。一般而言,但凡收藏,极难逃脱老子“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的爱物铁律,但是,太守却相信因缘际合尽可随心随性,全然摆脱了藏品的羁绊,时刻懂得诟病与自警,将打眼当成进步的阶梯,把收藏作为提升修为的美学,收藏观念理性而高雅,甚至诙谐又幽默,全然深谙了收藏之大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藏书之乐在自得。在我理解,太守一直秉持“以文为本”的收藏理念,以兴趣为旨,毫无功利,非关学术。他远搜近绍,博观约取,关涉宽广――明清刻本、手稿、版画、史集诸类,所取甚众,以能乐之,鉴之,承之为上。在我看来,《古籍菁华》可纵横而读,既可于香墨古纸间神交古人,藉此砥砺学知,增长识见,又可得茶烟一夕,于闲逸间品赏雅趣,慢品机缘中的离苦得乐。因为这些文章是源自太守的天趣与热爱,远远不是他所言的“买货账”与“故事集”。慢品他的藏书文章,每每有清新之气袭来,文字看似质朴坦诚,却与机缘有着声应气求地契合――人书交融,笔墨不拘,谈锋甚健,既意在文趣之外,又有触景而生的机锋,做足了旁逸斜出,令人俯仰顿挫,悟见秩序与韵律,沉吟体味得失无常的智趣。借太守收藏登堂入室,不只可管窥古籍之堂奥,亦可观得一个真正热爱古籍之人的心路历程与藏书精要,可借此丰润人生事,且以人生事而为之,着实可乐可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心似微尘,可藏大千。通过太守的收藏文字,可真切体会到他非常乐于咀嚼与品味藏品背后的文化内涵,并凭借自己的认知对藏品进行价值重估,充分挖掘出藏品全新的文化意义,进而达到“以藏养心,借藏升品”的至妙境界。甚至在部分文字里,太守还把文字与收藏的疆域打通,尽享了以文助藏,以藏养文,文藏一体的通达与得意。所谓得失无谓,宠辱不惊,太守成功地使“文藏”成为自己的生命至乐,真正摆脱了我执的究极。我坚信,以太守的澹然持守,将来定会达到“见过即拥有”的终级收藏境界――把藏品收于心灵,不在于持久,不介意拥有,却酿成关于美好的永恒。</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篇序最后看看,再次写成事关太守的“印象朱宋”与“印象收藏”,也写成了以古村与古籍为载体的精神云游史。如此做想,当应感恩太守允我弄序,借此机缘通读其书,感获良多。更因太守的文化信念与挚诚全然感化了我,方才诱使自己再次写下上述不着边际的文字。不知太守能否认可?在此,再次感谢太守对我的信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许 光</p><p class="ql-block"> 2021.2.22</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乔太守为本书作者网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