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王梓铭</p><p class="ql-block">时间:2021年2月22日</p><p class="ql-block">书名:《西游记》</p><p class="ql-block"> 毛主席评论西游记说“一部志怪小说的典范”,但要细细品读西游记的话整本书便远不止怪力乱神了。</p><p class="ql-block"> 在作者吴承恩所在的明代,政治黑暗,皇帝荒淫不理朝政,宦官掌权,迫害忠臣,鱼肉百姓。在这样的环境下,吴承恩所参加的科举,自然是被权臣所把控,吴承恩没有与权臣交好,名落孙山。满怀抱负的他却一头碰壁,又因为文字狱盛行,无法像《儒林外史》一般直截地批判,便将自己的不满,怨恨,对权贵的蔑视全部集中在了一个神话人物身上,它就是孙悟空。他希望用这一柄金箍棒打尽世间邪恶。</p><p class="ql-block"> 小说的前几回全部围绕孙悟空来写,最为出彩的,意味深长的便是“大闹天宫”。那时的孙悟空初生牛犊不怕虎,对于万事万物都要寻个公平正义,玉皇大帝命其做弼马温,他不服气,这官是不做也罢,怒从心头起,便将天宫大闹一番。这种冲动不就是人类的青年吗,不顾一切只为讨个公平,无牵无挂,血气方刚。但是但凡人生经历稍丰富一些,是绝对不会反抗的,他们知道反抗到最后终究是赢不了,还会丢掉这仅有的工作,整个家庭也会遭到破裂,犹豫过多,牵挂过重,所以大多数人选择沉默,相信沉默是金,到了最后极端一些,人人都不敢吐真言,不敢反抗,失去了血性,失去了对错误的抵抗的能力,这是明代社会的景象,封闭且人人慎言(文字狱)忠臣所剩无几,朝臣个个思考保全之道,无心反抗严嵩等宦官群体,更没有精力处理国政,最终在沉默中消亡,如同皇帝的新衣中讽刺的一般。</p><p class="ql-block"> 而在这一节乃至以后的章回中,玉皇大帝好像是被许多人所忽视的,在传统道家中玉皇大帝都是神圣的明君,而到了《西游记》中玉皇大帝好像也世俗化了,凛然的正气全部被贤愚莫辨的愚钝所替代,玉皇大帝这个角色应该就是来对应人间的封建帝王,人间的昏庸贪婪的恶性全部移至天庭,玉皇大帝与那些所谓的仙臣设骗局,共阴谋,软硬兼施,镇压孙悟空的造反,这既是人间风气污劣,也是人间昏庸君王与作威作福的贪官的真实写照。</p><p class="ql-block"> 接下来唐僧师徒一路取经,孙悟空的性子也是逐渐沉稳,主要原因还是那金箍,他就宛若是现实中的种种牵挂和背负,让我们无法摆脱也无法再去“讨个公平”,时间久了,就是所谓成佛了,麻木了,这些都能是人们必须背负的,必须经历的。童心,或者说血性是这个世界上得来最简单,丢失也最容易的事,往往日久天长,不经意间,就“成佛”了。</p><p class="ql-block"> 再仔细观察,唐僧师徒一路上遇到的九九八十一难,有的是自然界险阻和困难的神化,但还有的则是人为的祸乱,比如车迟国三大仙在境内屠杀和尚,就连头发少一点的也被认为是和尚,被抓去斩杀或做劳工生不如死,而类似的事情在明世宗时期还确有其事,这是最为唏嘘的,现实中的悲剧竟与小说的情节一般残酷而荒诞,真是苦难。</p><p class="ql-block"> 再来我们会发现许多妖怪都与很多天界的神仙,菩萨有关系,如比丘国国丈是寿星的坐骑,金银角是太上老君的炼丹童子,更令人胆颤的是在朱紫国作乱无数,占皇后,吃宫女的金毛吼竟是观音菩萨的坐骑,观音还为其狡辩说这是为朱紫国消灾,孙悟空倒是直接否认说:“菩萨反说了。”每当神仙的属下下凡犯罪时,这些神仙便会以降服为名,行袒护之实。这是极度真实的社会状况,这样上下勾结,底层人民的机会何在,行恶如此易行易施,试问有谁会保留着青年的血气去做那一个冒着性命之危去做正直的人呢?多半都选择屈从,社会就是这样由上到下,一块一块勾结着烂掉的,这些妖魔鬼怪根本不是虚构的,他们是存在于各个时代的,地狱空荡荡,恶魔在人间。</p><p class="ql-block"> 庆幸的是,我们还有吴承恩,我们还有千千万万个吴承恩式的仁人志士,我们还有三万万个血气方刚的少年,带有着一份独有的稚气和无惧的敢于与不公抗争的勇气,一片片腾起的青年之火必将烧去一切虚伪的新装,伫立于时代潮头,这是悟空的意志,这是吴承恩的意志,这更应该是中华民族的意志,不畏强权,勇于反抗,既有成熟的心智,也有满腔热血的气魄,这才是自古以来的中华男儿,代代如此,脉脉相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