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运在这里拐了个弯

春和景明

<p class="ql-block">  人生无定势,命运需掌控。我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出生在一个距县城四十多华里且仅有三四百人的小村庄里。别看这里交通不便,消息闭塞,在五十多年前,我的原生家庭里却发生了一个震惊四邻的大事件——生母撇下我们兄弟姐妹五人另谋他途,一走了之。随着我们成了没娘的孩子之时,家里的生活用品及小箱小柜不见了,打开大箱大柜一看,里面的东西也所剩无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种事情降落到我们身上,在当时的所有家庭中也许连万分之一的概率都没有!此时的生父在外地工作,也不可能全身心地回来照顾我们。当时姐姐最大才十四岁,哥哥十二岁,二哥九岁,我六岁,妹妹四岁。一群孩子突然没有了妈,那和塌了半个天有啥区别?生母走的那一天,我还太小,有些事已经记不清了,但一个邻居对我说:“看把孩子愁的,以后你们可怎么活!”这句话,至今仍深深地刻在脑海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从此,我们一群孩子过上了鸡飞狗跳般的日子。究竟日月有多难熬?我就说记得比较清楚的一件事吧:一天早晨起来,姐姐掏灰、掰柴、掘炭,好不容易生着了灶火准备做饭,可不知为什么和两个哥哥发生了矛盾,结果哥哥们一盆水就浇到灶火里,好家伙,家里顿时烟雾缭绕,煤尘纷飞,哭喊声一片。说实在话,如果一直这样下去,那连基本的生活都保证不了。好在我年迈的爷爷、奶奶和一直没有成亲的三叔把我们收留到身边,这才有了最基本的生存保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即使这样,爷爷、奶奶毕竟年龄大了,照顾我们肯定相当吃力,三叔又是一个老实本分之人,姐姐除了协助照管这个家外还要上学,哥哥和二哥当时正是淘气的时候,每天一放学基本就是上树摔跤,追逐打闹,而我小时候比较好静,极不情愿地每天生活在一个乱糟糟的环境里。面对家里如此巨大的变化,我常常感到难以适从。这样的日子大约过了一年多,命运之神眷顾了我,从此我的生活发生了显著的改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写这段文字本来应该有一张原生家庭的合照,因为我对这张合照印象深刻。拍照时我大约两岁多点,据说我当时无论如何就是不配合拍照,生母一怒之下打了我一耳光,于是一张有我哭着的合照就成了我童年的印象。可惜,这张唯一的合照没有保存下来。 </p> <p class="ql-block">十三岁时的我,这是我保存下来最早的照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我七岁多的时候,我的大伯大娘由于结婚多年没有孩子,就有意过继我们兄弟其中的一个。当时他们和生父商量想让二哥过继过去,主要原因是当时农村体力活儿比较多,大伯又在外地上班,二哥大一些,过去就可以帮助干体力活了。但生父把这事和二哥一说,二哥当即就反对,并说如果非要这样那就和哥哥一块过继才行。</p><p class="ql-block"> 没办法,此议只好作罢。一天生父带着我到大伯家又商量这事,我就主动地对他们说:“二哥不愿意的话那就让我过来吧。”大伯大娘看见我比较文静懂事,觉得好调教一些,二哥调皮捣蛋反而不好管,当场就答应了我的请求。我当时高兴得不得了,就从生父兜里掏出钱包给了大伯,当时他们都会心地笑了。从七周岁起,我有了一个完整的家和两个疼我爱我的养父养母。从那时起,我听到邻居们对我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这孩子掉到福圪洞里了!”指我进了富贵人家庭的意思。</p><p class="ql-block"> 后来,妹妹长大一些了,看到我生活的很好,就多次提出也想过来,但养母以能力有限,养活不起为理由就没有答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我六周岁能上了一年级,这多亏姐姐和哥哥们的及时提醒和带领,要不然能不能上和何时上学都未可知。此外,我还要特别感谢我的奶奶,记得第一天上学时,年迈的奶奶根据风俗习惯特意给我做了香喷喷的“记性火烧”吃,其寓意是在学习时容易记住所学的知识。之所以写上这一细节,就是现在回想起来,在当时没妈的日子里,不仅确保了我们的基本生活,而且在我人生入学的重要时刻,可亲的奶奶还为我做到有这样的讲究和程序。对此,我怎么会不铭记一生呢?</p><p class="ql-block"> 说起入学,也是一言难尽。当时我们村连学校都没有,一年级时只能步行到邻村上学。记得二年级时,我们村才办了一个复式班,即一年级和二年级的学生在一起上课,我就这样在本村上完了二年级。到三年级时只得去邻村去上,四年级时回了自己村上,五、六年级时又到了邻村去上。就这样反复折腾,不可避免地影响了学习的稳定。上面这张照片是我在邻村上学时没有参加的小学毕业照。我当时在这个班里语文成绩不错,但数学成绩却乏善可陈。数学老师虽然人很热心,可授课方式是我适应不了的,因而成绩就一直上不去。为此,我听说另一个村教同年级数学的有一个好老师,就自做主张并在父亲的运作下转到另一个村的学校求学,所以也就没有参加这次小学毕业合影了。</p> <p class="ql-block">  这是初中毕业照。在我转入的这个学校里,我成了我们村唯一的一名学生。在这两年的学习中,担任过组长,当过三好学生,还入了团,值得一提的是还学会了写一些美术字,这样老师就经常让我协助相关美术老师耕耘学校或学校所在村庄的学习栏和黑板报,从而进一步提升了这方面的技能。更重要的是这两年除语文成绩继续保持优秀外,数学成绩也有了质的提高,记得在毕业考试中得了满分!这和校长兼我们数学老师的梁成中(中间位置戴眼镜者)优秀的教学水平是分不开的。语文成绩一直较好的原因是遇到了几位好的语文老师,特别是米国华、贺起俊和刘桂莲等几位是印象中特别用心和负责任的好老师!</p> <p class="ql-block">  高中毕业照。初中毕业后,不是每个人都有上高中的机会,但我当时并不担心上不了高中。因为这一年我们村只有我一个初中毕业生,当时的高中招生政策也平衡每个村的生源名额,因此我报名后经过政审和简单的面试便顺理成章地成为一名高中生。但说实话,这时的教育大环境不太正常,学校对学生成绩基本处于放任状态,往往是班里老师正在讲课,教室里的喇叭就开始开展革命的大批判了,这时老师夹起教程二话不说就走了。再说当时学工、学农等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比较频繁,而大部分内容现在看起来基本是走过场、图形式。对此,我和大多数同学一样,自然地放松了对学习的要求。记得高中二年,除了四处寻找课外文学读物是认真的外,其他都在应付之中度过。但不管怎样,当时有了一个高中毕业证,那对我后来的人生旅程还是很重要的事情。</p> <p class="ql-block">给庄稼打药杀虫的网络图片,和我曾经的经历高度吻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77年1月高中毕业时,既没有中考、高考的机遇,也没有招工、进城的可能,只有卷起铺盖回到生我养我的小村庄,投身到面朝黄土背靠天的广阔天地中参加农业生产,劳动半年多又到了公社所在地的商业系统当了临时工,记得当时一个月只赚十五元钱,这点钱往往连自己的伙食费都保证不了,在住宿时我和几位同事还遭遇了一场煤气中毒事故,好在发现及时才没有危及生命。令人心塞的是,发生这样的事故,单位连我们几个输液吃药的钱都不给报销,理由是临时工没有报销指标。这样干了几个月就又回到了自己的村庄。但那时的我既不甘心就此沉沦,又丝毫找不到表现自我的舞台,对前途感到了无比的迷茫和无奈!</p> <p class="ql-block">  就在迷茫之时,1978年有了参军的机会,我毫不犹豫地报了名准备参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记得我把这事告诉母亲时,母亲警示我:“部队纪律严着呢,你不怕?”我当即表示:“即便打仗我也不怕!”。母亲反复说:“家里不愁你吃,不缺你喝,为啥非要去当兵?”在母亲和街坊邻居念叨这事时,大家都劝说母亲:既然有这样的机会就让孩子闯荡去吧,出去锻练一下说不定有前途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当接兵班长到我家时对我母亲说:“如果大娘愿意,我就把孩子带走了啊。”我当时十分紧张,就怕母亲说不同意。但我母亲也为我前途着想,当时很干脆地说:“愿意!”。这里,我要深深地感谢母亲对我的不舍却又如此深明大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之前,我们村一名村干部曾提醒我说,村支书的儿子也要参军,名额有限,你可不要大意。对此我觉得我出身好,在村里劳动时表现不错,当时还担任团支部书记,更主要的是这次征兵据说有高中毕业证的优先考虑,我们村报名参军者就我是高中生,所以直观感觉只要体检过了关就没问题。事实也的确如此,报名后通过层层把关和体检,于1978年初被顺利批准成为一名海军舰艇兵,从此我的人生翻开了新的一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我的记忆里,村里有不少当过兵的人,但都是陆军或空军地勤兵,我成为一名海军而且还是舰艇兵这可是我们村有史以来第一个。而那位村支书的儿子虽然比我大一岁,也只好第二年才实现了参军的愿望。这张照片是1978年3月15日,我参军到县城集中的日子,父亲、哥哥和好伙伴们一起骑自行车40华里到县城送我并拍照留念。</p> <p class="ql-block">十八岁刚参军时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  在县城,相关部门组织人员敲锣打鼓欢送我们踏上从军的旅程,一路乘火车途经太原、石家庄、德州、济南等城市顺利抵达烟台。一下火车步行到了一个港湾码头,印象最深的就是眼前波光粼粼的大海和空气中弥漫着的海水味道。随后乘坐小艇向目的地——威海刘公岛的<span style="font-size: 18px;">烟台基地教导队驶去,两三个小时的航程中,初步领教了晕船和呕吐的滋味。一到风景宜人的刘公岛,我们又受到驻岛官兵锣鼓暄天的热情欢迎。</span>在这里经过了两个月的新兵训练和半年的报务专业学习,于1978年11月4日顺利结业,然后到各个部队开始真正的舰艇兵生活。记得我们一个连的新兵分别分配到秦皇岛水警区、威海水警区、快艇203大队和快艇75大队等地。我当时是分到石岛王家湾的导弹快艇第75大队二中队2125艇,能够独立工作后又调到2126艇并很快担任了中队报务班长。</p> <p class="ql-block">2126艇全体合影(前排左三是我)</p> <p class="ql-block">导弹艇二中队徐政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七十五大队二中队时,我幸运地遇到一位好领导,这就是导弹快艇中队的徐政委。印象中他对工作细致入微,热情似火,不知疲倦,尤其善长和年轻人交朋友,做人的思想工作能够巧妙地引经据典,融会贯通,有的放矢,很是出神入化。中队的青年工作曾得到全海军的表彰。</p><p class="ql-block"> 当时我在艇上负责出板报,他看到后比较欣赏我写的东西和美术字,就将中队的“青年园地”以及板报交给我和中队文书负责。平时只要有空余时间,他就把我们几个人叫到中队部读书、谈心或练毛笔字等。可以说是我成长进步的引路人。一次,师级机关有意抽两名基层战士到政治部学习新闻报道,正好徐政委和政治部相关领导是邻居,就把我推荐到上级机关去学习。学习中,我和另一名战士除了在新闻报道中有所收获外,还以勤奋上进,不怕苦累的状态给上级领导留下了极好的印象。</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徐政委一直提升到某部副政委后转业到烟台工作,直至现在八十多岁了还在为社会的德育教育发挥余热。</span></p> <p class="ql-block">  入伍第三年,所在部队有了参加海校考试的机会,当时上级要求,参加考试必须符合担任班长、领导推荐和群众评议达标这三个条件,幸好自己这些标准都已达到,这样在中队领导和快艇领导的支持下,全身心地投入到复习当中。</p><p class="ql-block"> 记得当时上级机关发了六本课本,其中四本数学,两本物理,经过半个月的紧张复习也只能看完三本数学和一本物理,还有两本就根本没有时间翻看。但自信的是看过的四本书的知识掌握还比较扎实,在正式考试时凡复习过的内容基本都拿到了分数。这样我被某海校顺利录取,成为一名航海专业的学员。</p><p class="ql-block"> 上图是在海校实习时,乘登陆舰从青岛出发到旅顺时和战友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中间位置是我报考军校时的王政委,对我平时的成长进步和提名报考军校给予了直接的帮助和支持。</p> <p class="ql-block">这是我报考军校时现任导弹快艇2126艇的姜艇长,后来曾经任导弹快艇中队长。当时对我参加报考军校给予了大力的帮助和支持。</p> <p class="ql-block">海校毕业照</p> <p class="ql-block">  海校毕业后,根据专业去向本来应该到有关勤务船上报到,但由于自己曾经在师级机关学习新闻报道时的良好表现,相关领导就直接把我留在政治部相关科室工作。这是我刚毕业到机关不久和政治部的部分领导以及同事拍的照片,此时刚刚提干还未换装。后排中间位置的是政治部副主任蒋云,右一是我,前排为支队俱乐部的战士。</p> <p class="ql-block">二十三岁时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二十四岁时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政治部机关领导及同事合影</p> <p class="ql-block">  在政治部期间,参与接待了几次《解放军报》和《人民海军》报社的编辑和记者。报社来人,除了部队领导比较重视外,我们当然也不能放过学习的好机会。尤其是见缝插针地多写一些稿件,直接让编辑修改编发。一次某编辑编发我写的一篇稿件时说:“你还有些基础,找机会到报社实习一下吧。”正好一个军级单位负责接待的领导也在场,当即表示马上安排让我到《人民海军》报社实习。这样我于八十年代初就去北京在报社实习了三个多月。这张照片就是海军司令部的黄楼,报社就在这幢大楼里。</p> <p class="ql-block">  在报社实习期间,各个主任或编辑对我们实习的人员很热情,各方面都关爱有加。记得过春节时,报社一位主任还邀请我们到他家作客,丰盛的年饭,热情的话语至今仍然历历在目。图片是报社相关负责人给我的中南海参观券和中南海全景图。</p> <p class="ql-block">这次有机会参观了毛主席的“菊香书屋”故居,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简朴、书多,以至就寝的双人床上也有不少书占居着。</p> <p class="ql-block">毛主席的书屋及办公桌</p> <p class="ql-block">毛泽东同志故居</p> <p class="ql-block">在中南海瀛台翔鸾阁的留影</p> <p class="ql-block">实习期间,还参加过在人民大会堂召开的有关会议,记得主席台就座的有杨尚昆、李先念、万里、杨得志、余秋里、胡乔木、王平、郝建秀、张海迪和朱伯儒等。还参加过外交部在东交民巷某会议厅举行的国际时事热点报告会以及随相关领导参加的北京市全民植树活动等。</p> <p class="ql-block">  这是当时海军报相关领导给我写的信,大意是因为我在报社实习时给他们印象较好,准备调我到报社当编辑,但由于我自身的原因没有成行,现在回想起来也没有必要探讨当时的决定正确与否了。</p> <p class="ql-block">在报社实习后,曾经连续几年被《人民海军》报社聘为特约通讯员</p> <p class="ql-block">  1983年4月,我下部队随导弹快艇出海执行采访任务,训练结束快艇刚靠码头,就收到“母病故速归”的电报!一看电报日期已经过了一天了。震惊悲伤之中,我迅速买好回家的火车票,但那时的交通不像现在便捷,当我七绕八拐,来回倒车回到村边,就发现已经埋葬在地里的母亲坟墓,我扔掉借来的自行车跪在坟头嚎啕大哭,不知过了多久才被同村的一个过路人搀扶回家。这时家里帮忙处理母亲后事的哥哥、二哥以及亲戚邻居们还未散尽,他们一边告诉我母亲突然去世的经过,一边告诉我母亲生前舍不得吃的西瓜和鸡蛋等我回来给我吃的事情,我不禁又痛哭失声。我的母亲过继了我,给了我完整的家和美好的亲情,陪伴我过了十几年的幸福生活,平时一直省吃俭用,一门心思等我成家她才能放下心来。但就在我才慢慢地有点能力为她尽孝时 ,她却在我参军只探过一次家,欢聚过一次的情况下,永久地离我而去。我当时的悲痛心情真是难以言表!想着永别的母亲,看着哀伤的父亲,我突然想到,我到部队后父亲怎么办?谁来替我照顾他?这时我突然决定,在回部队之前最好找一个女孩子,只要她能答应照顾父亲,我就和她处对象。</p> <p class="ql-block">  我的嫂子知道我的心情后,就和她的嫂子说起此事。她嫂子一听,一下就想到她姐姐的女儿,当时是一名教师,不过年龄才21岁,比我小4岁,不知道愿不愿意。就这样托人捎信让来我们村一趟。当我嫂子告诉我这件事时,我也没有抱多大希望。谁知,她从十多里路的外地真来了!记得我们一起谈话最多二十分钟,就认定了对方并决定了终身大事。确定关系后,我结束假期返回部队,她呢,除了教学外就和哥哥们一起替我照顾起了年迈的父亲,就这样互相通信半年多后于1984年元月喜结连理,直到将父亲养老送终。现在我们已经结婚三十七年,两个孩子都大学毕业有了工作,我们也都从工作岗位上退休并晋升为姥爷、姥姥级别的人了。</p> <p class="ql-block">  我们之所以会这么快地认定对方,我当时是这样想的:第一眼见到她感觉有眼缘——人长得漂亮、喜气、有福相,加之穿衣打扮很得体,接人待物也比较周到、机灵,更重要的是愿意替我照顾父亲,所以想着只要人家愿意那就不要犹豫。至于她的想法,我后来也问过她为什么当时会一拍即合?她得意地说,第一,她亲姨和我一个村,肯定对我十分了解才介绍这门亲事,感觉不会有错。第二,我在部队提干,想必素质不错,直观感觉长相也行。还有第三,我家就我和父亲,父亲有工作没有负担和拖累。所以就没有任何搪塞便痛快地决定了人生大事。</p> <p class="ql-block">曾经的师级机关办公楼。在这儿留下纪念,从此青春往事永驻心中……</p> <p class="ql-block">机关干部精简整编合影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八十年代中期,中央为了适应国际和国内的形势,决定实施百万大裁军,我所在的师级机关被列入了裁撤的行列。在摸底阶段,政治部领导征求我的意见,准备到另一个师级机关工作还是转业?我考虑到当时家中实际情况决定转业回地方。就在我进行转业之际,一个在军级机关的战友给我打来电话,告诉我马上要实行军衔制了,最好不要转业,可以到他所在的机关去工作,并说手续问题他可以帮助解决。对此,我再三考虑还是决定转业。这个决定究竟对错,现在已经不重要了。</p> <p class="ql-block">驻守海疆,为国站岗。年轻岁月,未负春光!这是我在快艇支队的大门和岗楼前留影,这里就在大海边。</p> <p class="ql-block">转业到地方后和家人的第一张合影照</p> <p class="ql-block">  1986年,我转业回老家邮电局担任了秘书工作。为什么到了邮电局?后来才知道是单位主要领导提前给有关军转安置办打招呼说,请留意在部队机关工作过的转业干部,如果有就给安置过来。这样我就到了邮电局工作。</p><p class="ql-block"> 在人们心目中,邮电、铁路、银行属于央企,是“铁饭碗”的单位,当时,有很多当地有头有面的人的子女在邮电局上班。为此,对这样的安置我还是比较满意的。</p><p class="ql-block"> 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时,我们单位的工作在全区、全省都走在前列,有些方面在全国范围内也比较出色。因此有来单位挂职的上级机关干部,还有经常参观学习的兄弟单位人员,也不时有上级领导来考察调研。此照片是我以及单位班子成员和邮电部副部长,工程院院士朱高峰在单位会议室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  八十年代末和九十年代的大约十年中,每到新春佳节之际,单位特别热衷于参加市里组织的新春文艺活动。什么做彩车、踩高跷、装饰办公楼、歌咏比赛、管乐队、摩托车队、穿着统一服装的游行队伍等等不一而足。那时干这些事情基本上是本单位的人员亲自设计和动手,不像后来就是提出要求让社会上专业的人员去做。作为办公室的一员,我一过完年,甚至是大年初一就开始为此忙碌开了,特别是做彩车和装饰办公楼更是脱不了干系。彩车上能看到的美术字就是自己亲手写亲手制作的。<span style="font-size: 18px;">经过我们的努力,在市里每年的春节文艺活动中都能获得不错的排名。</span>现在想起当年的情景,可以说是我职场生涯中最忙碌的日子,那真是一段值得回味的岁月。图片是部分同事在彩车前的留影。</p> <p class="ql-block">工作之余尝试着画过一些刊头画,被一些报纸刊登,进一步充实了自己的业余生活</p> <p class="ql-block">也参加过几次市里组织的硬笔书法比赛。那时工作虽然忙碌,但业余爱好还是涉及到一些</p> <p class="ql-block">获不获奖不重要,重要的是充实了自己,付出得到一定的认可和尊重</p> <p class="ql-block">在部队时的新闻报道工作,转业后也没有丢弃。不可否认,这些看似业余的东西也有效地促进了本职工作的顺利开展</p> <p class="ql-block">  1998年9月,为打破垄断经营,引入竞争机制,邮电实行了分营改制,被拆分为邮政局和电信局,我被分到了电信局。这是全体邮电员工的合影,这也是我们单位人数最多的时候。</p> <p class="ql-block">  四十多年的职场生涯中,在部队时学过无线电报务、航海和舰艇操纵,经管过舰船上的航行训练、机关的新闻宣传、文化和军民共建,经历过百万大裁军;在企业主管过工会,分管过综合、党务、后勤、经营等工作,经历过邮电分营以及电信局、通信公司、网通公司、联通公司的改革和发展变化。转业回到地方后从最初的秘书干起,先后担任过办公室主任、工会主席、局长助理、副局长、副经理、党支部副书记、实业公司经理、高级业务经理、高级经理等。在工作之余还抽挤时间为各类新闻媒体采写、创作稿件,也得到一定的收获。尤其是进入到企业领导层后,得到了上级领导和同事们的大力支持和帮助,所分管、承担的工作基本得以顺利完成。现在,那些曾经的历程,熟悉的事物,已经成为过去和献给未来的回忆。在已是退休的时光里,回忆前尘往事,虽流年似水,平淡无奇,繁华皆梦,红尘如泥,但我能够由衷地说,我的年华未空负!</p> <p class="ql-block">  现在虽然离开了生我养我的家乡来到了第二故乡定居,但过去的一切都时常进入梦乡。我相信那些曾经的美好,曾经的过往,无论我身在何处,注定会陪伴我的一生!</p> <p class="ql-block">  记得有位名人<span style="font-size: 18px;">说过这样的话:“谁都想生在好人家,可无法选择父母。发给你什么样的牌,你就只能尽量打好它。”因为原生家庭只是你的人生脚本,绝不是你的人生剧本。</span>张小娴也说过,我们一生只需要去做三件事:知道如何去选择,明白如何去坚持,懂得如何去珍惜。在人生的每个路口,只有做到这些,才可能把握好自己的命运,把人生驶往幸福的方向!在此,我特意选一张我们的全家福放在这儿。想说的是和睦的家庭对于个人的成长和进步,还是单位的振兴和发展甚至是国家的繁荣和富强都是非常重要的。为此,我们须用毕生的精力和心血去维护!</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以下为本文涉及到的家人照片</p> <p class="ql-block">性格温厚,待人和蔼,低调认真,谨慎律己,经历过血与火战争考验并荣立战功,转业后在金融系统工作的养父</p> <p class="ql-block">要强性急,整洁有序,终身俭朴,颇有威望,村里的两名女党员之一,担任妇女主任的养母</p> <p class="ql-block">亲人都会想到,什么都要顾及,历尽世间坎坷,尝遍人生百味,一生从事商业工作的生父</p> <p class="ql-block">无怨无悔,实实在在为哥哥嫂嫂、侄儿侄女操劳一生的三叔</p> <p class="ql-block">无私照顾弟妹,性急热情,历尽辛劳的姐姐</p> <p class="ql-block">宽容仁厚,勤劳随和,帮扶弟妹的哥哥(左),我(中),性格火爆,历尽艰辛,从不服人的二哥(右)</p> <p class="ql-block">聪明伶俐,精明顾家的妹妹</p> <p class="ql-block">生母——本来想用真实的照片,但还是用一张处理过的图片吧。斯人已故,容颜隐去为好。</p><p class="ql-block"> 在我幼时的心灵里,生母的形象基本上是负面的。在一个院里居住过的一位邻居曾告诉过我一件事:大约在我一岁左右的一天清晨,院里大雪纷飞,生母却把我抛到了门外厚厚的雪地里,哭声惊醒了邻居,好心的邻居赶快把我抱回家中,当问及原因才得知是我拉到被窝里了。联想到她后来一系列的所做所为对家庭造成的伤害,我便不能释怀!尽管我由于有养父养母的收养和恩赐,受到的伤害最小,但姐姐、哥哥和妹妹们受到的苦难那是无法估量的!正因为如此,我在当兵之前是一直不搭理她的。</p><p class="ql-block"> 记得大概六、七岁的时候 ,我和二哥正在土坑里玩,她发现我们后就走过来打招呼,我们当时没有反应,她就蹲下来帮我俩捉衣服里的虱子,过了一会儿就说:“你们等着,我拿西瓜去!”等她一走,我和二哥一溜烟就跑得无影无踪了。我当兵走时,她托人捎信想见我一面,我左思右想答应了见面。见面后她哭着说:“妈妈年轻时做错了事,难道你就不能原谅吗?”我记得当时是这样回答她的:“谈不上原谅不原谅,现在你有你的家庭,我有我的家庭。我们都过好自己的日子就行了。”看着她既有见到我欣喜的表情又有听到我回答失望的样子,我主动结束了这次见面。后来在我结婚生了孩子时,她还到我家里往孩子枕头底下放了点钱。当她生病住院不省人事时,我们兄弟姐妹也都去医院看望过,但她的葬礼我们都没有参加。想来她的一生也是挺悲哀的。</p><p class="ql-block"> 现在的我,想法有了一些变化:她不管怎样,总归是十月怀胎生了我们一回,<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一个人带着一群孩子,</span>屎里尿里,洗洗漱漱,缝缝补补,照管喂奶,做饭刷碗,养鸡圈猪,还要参加农业生产,有多么辛苦是现在的年轻人无法想象的,尽管有错在身,还是选择原谅吧。虽然如此,但我还是要对她说:“如果有下辈子,请你一定对自己的孩子好一点,千万千万不要抛弃他们!”</p> <p class="ql-block">  把本篇最后的位置就留给爷爷奶奶吧!他们本来在安享晚年的时候,却被晚辈们的问题身不由己地陷入了既劳身又劳心的困境之中。但可贵的是他们义无反顾,无怨无悔地投身其中,帮我们度过了人生最艰难的时刻,直至耗尽了最后的精力和生命,可是他们连一张自己的照片都没有留下。为了弥补一个做晚辈的遗憾,那就让我用一张和爷爷奶奶神似的卡通画来纪念吧!</p> <p class="ql-block"> 二〇二一年三月一日完稿于青岛</p> <p class="ql-block">作者:春和景明,生于汾州,居在岛城。大专,军、企在职四十一年。历任导弹快艇中队班长、海校学员、勤务船副船长、团政治处、师政治部干部,曾在海军报社实习。转业央企历任秘书、办公室主任、工会主席、副局长、副书记、实业公司经理和高级经理。业余略好码字涂鸦,曾被海军报聘为特约通讯员,被所属市评为特等模范通讯员,被所属行业报社评为新闻报道优秀通讯员一等奖等。现退职赋闲,主业含饴弄孙,赏山观海。空余在相关平台抛砖引玉,时有道合者隔屏互励,一道欢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