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按中华字典读音(标准音)一二声为平,三四声为仄。这就是平与仄。每句的最后一字就是韵角。韵角押谐音便可。一般第三句韵角仄处不用押韵。</p><p class="ql-block">用韵十禁</p><p class="ql-block">1、夺韵,也叫挤韵,指在诗中不是韵脚的地方用了韵字,如:秋来花落使人愁,其中秋字为韵字。但与韵脚连用的叠韵是可以的。如悠悠。</p><p class="ql-block">2、出韵,也叫落韵,就是用一个别的韵部的字与一首诗中原来韵部的字放在一起押韵,首句与末句可以,前者叫孤雁出群,后者叫孤雁入群。</p><p class="ql-block">3、倒韵,即将习惯上的组合词为了押韵而颠倒写,如先后改后先,慷慨改慨慷,凄惨改惨凄,玲珑改珑玲,等等。</p><p class="ql-block">4、重韵,就是在一首作品中重复押一个字作韵脚。</p><p class="ql-block">5、僻韵,即用罕见的生僻字作韵脚,大家都不懂。</p><p class="ql-block">6、凑韵,是指用了与全首作品意思毫不相干的字作韵脚。</p><p class="ql-block">7、撞韵,就是一联中的前一句(主要是句末字)用了与韵脚同韵部的仄声字,如:清泪丝丝梦中洗,泉声夜落小楼西。其中洗与西同韵部。</p><p class="ql-block">8、哑韵,就是用一些声调读起来不清晰,意义也不明显的字押韵。</p><p class="ql-block">9、复韵,复韵是指一首诗中,意思一样或意思相近的字,反复地押。比如押了“忧”字,再押“愁”字;押了“花”字,再押“葩”字;押了“香”字,再押“芳”字。</p><p class="ql-block">10、连韵,就是相邻的两个押韵句的韵脚用了同音字作韵字。也叫“合音”。如:月照芝台鸟篆沙,清风习习透帘纱。沙与纱就合音了。诗人写诗填词作曲,除了自我熏陶娱乐外,主要是给读者品读、欣赏的,所以,首先要让读者看得懂,其次才是让读者在其中得到美的享受。一首作品的最高境界,是用平凡普通的文字组合成美的旋律,让人读来朗朗上口,韵味无穷。一首: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诲涩字眼,却能深入人心,流传千古。即是最好的说明。</p> <p class="ql-block">诗词有规矩。</p><p class="ql-block">《文镜秘府论》说:“凡作诗之体,意是格,声是律。”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说:“格诗即今所谓古体诗,律诗即今所谓近体诗。”古体诗重内容,重在表现作者独立的风格。近体诗重声韵,遣词造句要符合音律要求。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格律就是规矩,成就了近体诗的方圆。</p><p class="ql-block">近体诗分五言和七言,有绝句和律诗两种形式,绝句四句,律诗八句(律诗还有多于八句的,称排律,两两对仗),格律比较严格:一是用韵。必须押韵。韵部参考《平水韵》、《中原音韵》、《佩文诗韵》、《中华新韵》等。二是平仄。平声还是仄声,每个字都有规定。三是声律修辞。绝句第三句必须不入韵,律诗有对仗要求。前人关于声律的论述非常多,并且内容繁琐,四声八病、失粘合掌、孤平拗句、撞韵重字等等所谓通病,纵是大家也不能保证每一篇都能做到没有一处出律之句,只求尽量避免,普通爱好者更是只能怀有一腔热血去努力追求了。</p><p class="ql-block">对于格律,用韵平仄是必须遵守的,声律修辞则有商榷余地。类似比喻,规定司机不许酒后驾车,这是铁律,是用韵平仄。要求司机在下班休息时间也滴酒不沾,做到当然最好,但是偶尔小酌也未尝不可,要看饮用多少,这是声律修辞。</p><p class="ql-block">一首诗朗朗上口是基本要求,此外还需要按照用韵、平仄、声律的规矩加以修改完善。曾经有人说过,中国东西南北中,方言无数,同一个字,你念着激昂顿挫,他念着咬舌拗口,所以用韵不是那么重要。的确,同一个字,在平水韵和中原韵中,古人的读音肯定会有差别,差别多大,现代人无从知晓。“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乐”字的读音就曾经有过争议,是“yuè”还是“lè”?《论语朱子集注》里面注释说:“乐,音洛。”这就是古今差异。朱熹的发音也不一定对,但他比现在的一些专家在年代上更接近孔夫子,因此可信度还是朱夫子要高一些。其实现代人写近体诗,提倡新韵和平水韵并行,无所谓孰高孰低,但是,选择了某个韵部,就要严格执行,不能在同一首诗里,两个韵部兼而有之。</p><p class="ql-block">词的格律也是一样。填词需要选择词牌,再按照词牌要求去填写。词的句子长短不一,平仄、用韵都相对宽松,《词林正韵》只有19个韵部,比《平水韵》的106个少了很多,许多韵部被归为一类。但是因为词是用来唱的,符合格律唱出来也不一定好听,所以词对声律的要求实际上更高。即便是苏东坡、王安石,在当时也都曾经遭到过李清照的嘲笑,何况几百年后的现代人。现代人填写古词,不可能多么工整,好在现在谁也不知道当初古人怎么唱,只需要依照词牌填字就行了。流传下来的词牌很多,现代人大多依据康熙朝编制的《钦定词谱》和近代龙榆生编写的《龙榆生词谱》来填词,前者校订826个词牌2306个变体,后者收录常用的150多个词牌及诸多变体。精通音律的还可以自创词牌,如果被广泛认可就自成一格,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对待好的词作,古人并不是冥顽不化。</p><p class="ql-block">中国人崇拜诗,凭借一首诗甚至可以名动天下。所以很多人都想写几首诗或者把话写成诗的模样,也因此有了大师、匠人和爱好者的分类。诗词歌赋,立意为上,言辞其次,格律最下。道理听起来浅显易懂,但追求和实现之间,还是有不小的距离。大师的作品当然立意高远、言辞精当、格律工整,但是可望不可求。退而求其次,爱好者还是能够达到的,只要按部就班,从格律开始,就不会失之千里。正如看风景,山顶风景固然很好,但是第一步,还是要从山脚下开始。</p><p class="ql-block">所以,比如说,有人问,做人重要还是做事重要?我说做事重要。一个人的好坏历史难有定论,但是如果对他做的事情来进行评判,就要容易的多,公道自在人心,就事论事标准好掌握。与其天天宣扬如何做人,还不如踏踏实实干干净净做好眼前的事情,好事做多了,自然就是好人。我们已经见到过太多的道德偶像轰然倒塌,而那些偶像矗立时,无一不是在向人们灌输做人的重要性。</p><p class="ql-block">所以,比如说,有人问,立意重要还是言辞重要?我说言辞重要。言辞重要还是格律重要?我说格律重要。</p><p class="ql-block">立意的高低,与个人的道德修养、人生资历、意趣修为、社会地位等等无不相关,一个观点出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部《红楼梦》,道学家、文学家、老人、青年看到的东西都不一样,心中体会更是会因时因地发生变化,每个人都可以说出一番道理来。所以立意是很虚幻的,需要时间慢慢积淀成现实,那些真正能够引起大家共鸣的高远立意,不是一天两天的时间就能体会到的,也不是任谁一言九鼎说了就算的。</p><p class="ql-block">言辞是否精妙华丽,修饰是否准确得当,相对容易分出高下,只要多看多学就能够做到,需要的是积累和实践。言辞比立意容易出彩,这一点中学生更有体会,因为辞藻堆砌的作文虽然不能得满分,但容易得高分。</p><p class="ql-block">格律是否工整,最容易判别,因为经过千百年的提炼总结,格律已经具备了近乎苛刻的标准。惟其如此,判别一篇作品是否工整严谨,才不需要大伤脑筋。格律限制了笔墨的肆意,貌似束缚了手脚,但却是作品能够得以流传的基础,比如杜甫的诗,每篇都是严格遵守格律的典范,七言律诗《登高》的格律严谨历来为人称道:</p><p class="ql-block">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p><p class="ql-block">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p><p class="ql-block">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p><p class="ql-block">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p><p class="ql-block">反对固守格律的人,经常会举例李白的《静夜思》和崔颢的《黄鹤楼》加以反驳。《静夜思》“头”字重复,却获得“千古不改青莲头”的赞誉;“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颔联不对仗,得到的评价却是“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严羽《沧浪诗话》)。”《静夜思》浅显易懂,更多的是在少儿口中流传;《黄鹤楼》作于初唐,格律尚不甚精研,后人认为推为第一则可,作为压卷则稍有瑕疵。这两首诗出自大家手笔,以意境情怀取胜,然而纵是大家,这类作品也只是偶一为之,还能举出第三首的例子来吗?格律到了明清,更是几乎到了纤毫必纠的地步。王维的横吹曲辞《出塞》,豪气贯古今:</p><p class="ql-block">居延城外猎天骄,白草连天野火烧。</p><p class="ql-block">暮云空碛时驱马,秋日平原好射雕。</p><p class="ql-block">护羌校尉朝乘障,破虏将军夜渡辽。</p><p class="ql-block">玉靶角弓珠勒马,汉家将赐霍嫖姚。</p><p class="ql-block">王世贞特别欣赏这首诗,说“若非两犯马字,足当压卷”,但是就因为这一个马字,而影响了整首诗的历史地位。</p> <p class="ql-block">基础二年级第一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言归正传,我们开始今天的内容,在我们基础一级班所讲知识的基础上,今天我们说“起承转合”其中的起,承,转三个部分的内容。合,留到下一节课讲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首先,我们来说一下:偶句。唐朝的时候,没有“对仗”一说。所有记载中,都叫做“骈句”,或是“偶句”。一.偶句:我们前面所讲的“义对”, 其中,“义”指的是字的含义。“对”,是“成双成对、一对”的“对”而不是“相对、对着、针对”的 “对”。我们说的“义对”,就是根据字的含义组成的句子,两个合在一起就是对。也就是说是一对句子。它们在律诗中的具体表现是:起、承、转、合。其中承和转必须是偶句。注意:承和转必须是偶句。顾名思义,“偶句” 的重点是“句”, 其次是“偶”。如果离开了句子,单独去谈某个字,甚至着重突出地谈单个字的词性。与唐诗相去就有距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首诗,首先是整体,不仅诗如此,词亦如此,任何文学体裁皆如此。整体高于一切。构成这个整体的,是段落。一首诗,首先是整体,不仅诗如此,词亦如此,任何文学体裁皆如此。整体高于一切。构成这个整体的,是段落。,毫无疑问,句子更重要。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今天读到唐诗极其普通的字的时候,却能够组成优美的诗篇的根本原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比如,杜甫说“语不惊人死不休”。字与语区别是非常明显的。我们来看例诗: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我们看一二分句(也就是起句)山水、城郭,这就是相同位置都是名词。注意:相同位置!其他的为非名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们再来看王维的《同居秋暝》空山新雨後,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p><p class="ql-block">大家请看转句: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竹-莲、女-舟,相同位置是名词。浣和渔,就不必去考虑它们的词性。因为,这正是律诗的魅力之一。完整的,应该是,“浣衣(纱)的女子,“打渔的舟”,所以句子中的名词就是女和舟。</p><p class="ql-block">这里,我们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如果按照词性而论,把“浣”当作动词,“浣女”,就等于是把女孩丢进水里去洗,那么,就大煞风景了,没准要出人命呢。在偶句形式中,诗句的词性或词组对得并不十分严密,原因是李白、杜甫、王维们根本就不知道词性之类的东西。但也常有人把它认为是句的情形。由于它的要求不那么严格,就称这种对为宽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到底什么是宽,具体宽到什么程度才适合,不得而知。但是,若要用偶句来讲,这种所谓的宽对就容易理解了。如李白的七律-登金陵凤凰台中的颈联: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这一联中上句前两个词组三山对二水、半落对中分没有问题。但是,方位词的“外”是不能对名词的“洲”的。难道是李白错了吗?当然不是。然而如果我们从“青天”==“白鹭”着眼的话,青、白都是颜色的形容词,用来修饰“天”和“鹭”,这类的偶句又有什么不可以呢?当然是可以的了。</p><p class="ql-block">再比如,李商隐的承句: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其中,彩是颜色,灵不是颜色,飞和点词性完全不一样,翼和通词性也不一致,按照今天某些高手的说法李商隐就错了。但事实上,难道李商隐不如我们今天的高手们吗?我想答案应该是否定的。如此优美的诗篇,岂是词性所能解释的呢!</p><p class="ql-block">我们看最后一例,“日暮客愁新”其中暮指的是暮色,愁指的是客之愁。这里很明显连续四个名词,按照现代汉语的结构显然是不适合的。所以,不能用现代汉语的语法、结构、词性来套唐诗。因为,诗有诗的语言!中华人民共和国从来就没有用现代汉语对律诗制订过任何的语法、结构、词性方面的规则!既然历史上有律诗格律,我们就遵守格律!格律并不是某个人发明的,而是从《诗经》以来漫漫数千年无数前贤的心血。包括孔子,沈约,陆法言,张九龄,上官婉儿,杜甫,李商隐,欧阳修等数以千计的文学大家们。‘正是因为祖先们的伟大,正是因为我们民族拥有了这么多伟大的先辈们,才有了律诗的灿烂与辉煌,才使我们今天能够充分领略并欣赏律诗博大的美,震撼的美,无与伦比的美!我们遵从的就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格律,我们的选择,只有继承!拒绝继承更是对祖先的否定,我们没有任何资格去否定,更没有这个胆量去否定。所以,我们继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下面我们展开格律来讲,格律中的起承转合的内容。首先,起承转合是四个独立的部分,它们具有独立性,这一点大家须记住!!!</p><p class="ql-block">我们先来说起句,起句的格式大家都已经了解了,起句格式有四种,其中两种押韵、两种不押韵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起仄收式)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起平收式)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起仄收式)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起平收式)</p><p class="ql-block">这几种格式大家最好灵活记住,不要死记硬背,具体的内容请参考一年级的讲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般说来,按宋朝定型的格律,起句押韵不用对偶。若起句不押韵的话,一般来讲,以选择对偶较佳。注意:我们只是说一般,没说必须!诗是给人读的。因此,第一句就显得非常重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那么我们来说一下第一句的写法:</p><p class="ql-block">1、写律诗时,在第一句就必须直入主题,忌讳东拉西扯不着边际。</p><p class="ql-block">2、律诗,我们可以在唐诗中看到先写景的,这就是以景语起句,也就是著名的“比兴”中的“兴”。大家要注意“兴”在起句。所以,我们主张继承选择符合内容格调的景来起句。</p><p class="ql-block">3、选好符合内容格调的景以后,首先要把握的就是直入主题,不要偏离了自己想要表达的内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4、慎重的选择适合主题的景来作润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以上四点,这就是律诗对起句的要求。比如,内容是好心情的话,起句就不能用雷电雨雾这样的景,也不能用秋雁寒风这样的景,这就是我们要说的起句的选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那么,什么是景语呢?用景来写成的句子,我们学院定义为“景语”。下面我们来交流借景语来说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景语,指的就是,选择符合主题的景物来作具体的描述。起句一般采用借景语来说情的手法来完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首先选择符合主题的景物来作具体的描述的过程,是从眼睛外向眼睛内(也就是内心)的过程,是一个由外向内的过程。是被动地接受景物,从而做一个实际的描述的过程,这个描述不可脱离了实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比如,我们现在的居住环境已经不可能再见到“竹篱江畔宅”这样的景象了。因此,写诗的时候是不可以这样的写的。为什么要这样说呢?因为,任何文学作品的“创作力”是它的生命源泉,随便拿古人的东西凑出一个作品是不合适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如李白的:青山横北廓,白水绕东城,这个景是个远处的景,指的是朋友要去远方了。</p><p class="ql-block">再比如,杜甫的: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这个景,若是人在低处,无论如何都是看不到的,因此,人肯定是在高处才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些作品在第一句就偷偷地透露了人、事、时、地、物了,以上我们讲的就是起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接下来我们讲承句起句写好后,接下来要写的就是颌联,也叫颔联,颌联又叫承句。颌联当然是偶句了。起句,也就是首联为1、2分句颌联,也就是承句为3、4分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承就是承接,既然是承,那么就必须在起句的基础上继续,还是在景语上作文章。但承句的景有别于起句的景。起句,也就是首联为1、2分句颌联,也就是承句为3、4分句得换一个角度看事物,否则就成了罗嗦,或是拖泥带水 让人看了不舒服。</p><p class="ql-block">比如,李白的《送友人》中的起句和承句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篷万里征。这里颌联也就是承句的“此地”,指的就是前面的位置,“此地”先承接了上句,再“一为别”铺展开来,“万里征”点明了主题--朋友要远去了。第四句也就是承句的下句,为前四句为“收”一小下,小结前面的。为转句做准备,到此,上章就算是完成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起句和承句为上章,那么转句+合句呢,就是下章。所谓的章法就是:两章的内容要有区别,但不能离题。上章以景语为主。我们再来看杜甫的: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同样是这样写的,颌联,也就是承句,也是以景语来铺展的。杜甫由鸟之后看见的是什么呢?至于承句的对偶句,以前我们说过了,偶句讲究的就是“义对”,义对可以忽略词性,比如:落木对长江。落对长,落是动,长是形容,按照词性,当然是不合适的。但是,按照偶句却是正确的,这就是义对。古人根本就不知道有什么词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基础一级班我们就对于合掌和义对讲了许多,这里就不多讲了,大家有不明白的可以回头看讲义。现在我们说律诗的颈联颈联也就是“转句”,这个转也非常重要,5、6句是律诗的颈联 ,我们叫它转句。和3、4句一样 转句颈联必须是偶句,这个是没有选择的。另外呢,我们写转句的时候,若还是在前面的景语上继续,就是拖泥带水了。比如 我们开车要转弯,当然就要变更方向,因此,转句绝对不可以在承句的内容上继续了,转句的内容必须是不同于承句的内容的。也不可以脱离主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比如,我们看事物的角度不同,阐述的东西就不能相同,总体来说,承,是一个外在的景,由外向内心进入的方向。而转,则是反方向的,恰恰是由内心向外传递信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更简单地讲,承,是客观(也就是景物)。转,是根据客观,而由主观(也就是我们的思想心情)发出的信息。这样就很清楚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但是,写律诗的时候,转句若是直接由景语转入情语的话,上下章却又会断裂!因此,转的时候,需要注意的是:第五句要跟着第四句来,转情语时也是跟着承句的内容来延续,这样才不会发生断裂!所以,由景转情如何不断裂是很困难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下面,我们来继续刚才的例子,如杜甫的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长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这里的“万里”扣着前面的“长江”, 是不是没有断裂呢?很自然的就从景语转到了情语。再如李白的:青山横北廓,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是由“万里征”到“浮云”一去浮云千万里,衔接紧密 没有问题的。浮云”到“游子” 就是景语到情语,看到浮云想到离家在外的游子!同样是很自然的“转”。 转句的要求和承句一样,我们这里就不多说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颈联和颌联在偶句方面的要求是完全一样的。不同的是,颌联和颈联,一个是景语,一个是情语。当然也有先情后景的。在律诗基础年级时 </p><p class="ql-block">我们不作这样的讲解,这个部分的内容会在以后作具体的讲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如果情语在前的话,通常情况下,气势上要是写透了,写完了,那么后面的景语就是成了多余,也就是画蛇添了足。唐诗的这些写作手法都是很高明的,写律诗的这些手法到宋朝定型以后至今有800多年了,不曾改变过。这说明什么呢?</p><p class="ql-block">这说明,律诗的这些手法已经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并继承,所以,律诗的1、2句=起句,3、4句=承句并且起句和承句写景,写景是律诗的上章,也就是说: 起句和承句是律诗的上章。律诗的5、6句=转句,是由景转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今天我们所认识的只是大的方面,尚没有深入到具体的细节,具体的细节会在以后的课程中讲解,句句分析,字字分析地来进行讲解,哪个字在什么样的情况下 应如何安排,字与字之间应如何搭配与连接,什么样的搭配有什么样的作用等等内容都会在课堂中讲到的。我们今天交流的内容仅仅是一个大的框架!起承转合并不是基础阶段讲了以后就不再讲,相反地,以后还会讲到,阶段不同,起承转合这四个部分所讲解的内容就不一样,我们要一步一步地来因此,没听懂的朋友们不必着急,一口是吃不成胖子的。目前,已经学了起承转合的朋友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最直接最简单的做法就是:起承景,转合情。其他的我们暂时不要管,做到这一点就OK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因为,我们不能混在一起来讲。如果那样的话,更容易把人讲糊涂,我们的目的不是为了把人讲糊涂,所以阶段不同景情就不能一样。未来的作业还会有先情后景的。这个我们暂时不管,我们只管景+情,做到了就OK。我们只管起承转合,掌握它、运用它、直到熟练。那么,谁都可以很容易地写出律诗来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因此,在还未上多少节课的时候 一定不要着急,一步步地,每周我们都有提升,积少成多,厚积而薄发,经过努力,最终同学们都能成为高手。</p> <p class="ql-block">基础二年级第二讲 粘和对及格式的排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上一讲简单地介绍了律诗的格律,粘,对,替,韵字,格式等,上堂讲到律诗的格律。格律=格+律 格律,顾名思义,严格遵守纪律,要学写七律,并且还要写出让任何人提不出质疑的律诗。先简单复习一下上讲的内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格律=格+律,格 包括:起,承,转,合,字数,平仄、粘,对,替,偶句和押韵,律:包括声律、韵律、音律 (大家暂时知道这些概念就行),即,格一二分句:外和闻 对 (外仄,闻平),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二三分句:闻和看 粘 (闻平,看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四分句:看和卷 对 (看平,卷仄),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四五分句:卷和日 粘 (卷仄,日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五六分句:日和春 对 (日仄,春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六七分句:春和从 粘 (春平,从平),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七八分句:从和下 对 (从平,下仄). 和律合起来就是格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业中的标平仄,粘对,目的就是为了让同学们熟练掌握律诗的平仄,进一步懂得什么是粘,对、替。分清什么样的诗是平起仄收或仄起仄收等句式。偶句,了解偶句的目的是为以后写律诗时,顺利通过偶句这一关。至于对联,平时大家可以在群里常做些对句练习, 对联的知识不作为上课的内容讲,关于对联方面不会的可以多问班里的同学 。当你一切基础知识了然于胸的时候,写诗或看别人的诗才能一目了然。今天给大家介绍一些概念,我们既然学习律诗,就要知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什么是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历史上,把韵文体的作品,统称为诗。诗,是一个比较大的概念。包括诗三百(《诗经》)、先秦诗、乐府诗等等,自然也包括律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什么叫律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律诗:顾名思义,有律的诗,写的时候要遵守纪律,否则就不是律诗。律诗因格律严谨得名,起源于汉末,成熟于唐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律诗,有四个概念,今天在这里给大家介绍一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A 指历史上一切有“律”的诗,“律”代表官方制订、发布的规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指唐宪宗、唐哀宗时期的诗. 李义山等人在总结近体诗、今体诗的基础上,进行完善,由官方颁布而执行, 也就是俗称的晚唐诗. 解释一下两个概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⑴今体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指唐玄宗时期,钦定而颁布的格律,大家依此各类而操作的诗作品,就是“今体诗”. 比如李白、杜甫等人的作品.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⑵近体诗: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指从齐梁体、永明体到今体诗之间的诗作品,含齐梁体和永明体。比如杜审言(杜甫的爷爷)、宋之问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C 指北宋欧阳修等人,奉命整理而完成的格律, 称为格律诗,简称“律诗”. 此类作品,包括宋诗、元诗、明清诗、中华民国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的诗作品, 其中,中华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只是部分作品符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D 今天所说的律诗,指历史上相对符合(未必全面符合)格律的诗作品, 亦包括唐朝时候,并未归在律诗范围内的民间作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比如,朋友之间的酬唱、以及压私韵的作品. 这些作品,包括整个唐朝的作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实际上,唐朝,共四次颁布诗格律, 分别为李渊、武媚娘、李隆基、李纯四人各自当政掌权时候制订. (李纯,宪宗,原名“淳”,被立太子后,改“淳”为“纯”)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今天,大家在阅读唐诗时,看到不少作品,并不完全符合格律的原因. 仅仅是因为,拿今天理解的格律,也就是宋格律去印证,自然会出现偏差, 毕竟,从初唐到北宋,时间上跨越500年左右, 这就好比我们用今天的法律。去审判500年前的明朝人一样. 显然不符合我们今天法律精神的,比比皆是,比如,500年前的东厂、西厂. 毕竟,500年,是一个相当长的时间概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3、什么是排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0句(含10句)以上的律诗称为排律,除首尾外,均为偶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4、什么是七律和五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答:七言四律句(八个分句)为七律。注:七言:每个句子7个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五律:五言四律句(八个分句)为五律,注:五言:每个句子5个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5、五律和七律的规则是什么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五律或七律的承句和转句必须是偶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注:第3、4分句=承句,第5、6分句=转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6、起句和合句也有使用偶句的,使用与否,具体视内容而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7、五律,七律,五绝,七绝在字数和句数上有什么规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五律:每句5字、有八个分句,共40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七律:每句7字、有八个分句,共56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七绝:每句7字、有四个分句,共28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五绝:每句5字、有四个分句,共20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8、什么是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所谓的“粘”[nian],是指韵句与其后一句(奇数句3、5、7),句子中第2、4、6位上的字的平仄相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注:韵句:2、4、6、8句(起句压韵除外), 奇数句:1、3、5、7句. 很多初学的同学看到这个概念可能会很晕,但是如果你细细地,一个字一个字地去读,我想你会懂.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除了倒数第一、三2个字的平仄相反外,其余的平仄都一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样的就是粘. 其实粘就是贴到了一起,但又不能长上,就出来个倒数第三个字相反注:律诗中的粘主要指偶数句(2,4,6句)与奇数句(3,5,7句)中第二、四、六字的平仄相同称为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问:粘,是否理解为:以七言为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句3句 第 2,4,6位置上的字平仄相同, 4句5句 第 2,4,6位置上的字平仄相同, 6句7句 第2,4,6位置上的字平仄相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答:倒过来说才对. 因为是3句粘2句,不然就反了. 记的时候要灵活,应懂谁粘着谁,孩子粘着妈,不是妈粘孩子. 就是说,奇数句粘偶数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答:倒过来说才对. 因为是3句粘2句,不然就反了. 记的时候要灵活,应懂谁粘着谁,孩子粘着妈,不是妈粘孩子. 就是说,奇数句粘偶数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9、什么是对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答:简单的讲,就是平仄相反. 就是一句中,两个分句中的2位、4位、6位上的字的平仄相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注:一句,指起句、承句、转句、合句四个部分,每个部分各为一句.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如: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唐诗中会有一些作品与现在的律诗有些不同的,今后大家会逐渐了解. 我们先看杜甫的律诗,如《七律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杜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闻官军收河南河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杜甫 〔唐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一分句的第2字“外”是仄,而第二分句的第2字“闻”是平, 对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两个平仄相反,这就是对. 同样的道理,第一分句的第4个字“传”与第二分句的第4个字“泪”,平仄相反, 第一分句的第6个字“蓟”与第二分句的第6个字“衣”平仄相反.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下面说“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句子中第2、4、6位置的字平仄一致,就是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0、七律共八个分句,咱们就把它们叫做第一分句、第二分句……直到第八分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排列时两句一行, 就如同刚才发的例子. 以后咱们写诗也这样要求排列, 不要一下子八行. 正确的排列方式如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咱们再看第二句和第三句的第二字, “闻”和“看”, 看在这里是作“平”的, 音刊, 这首诗押的是七阳韵,2、4、6、8句的尾字分别是“裳”“狂”“乡”“阳”.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都押的是下平七阳韵, 一点也没错的, 大家回头看一下原诗 对照一下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3句的“看”:有两个读音,在这里是平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看”和“卷”也是一平一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1、大家看每句的第二字: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二分句:外和闻 对 (外仄,闻平), 二三分句:闻和看 粘 (闻平,看平),三四分句:看和卷 对 (看平,卷仄), 四五分句:卷和日 粘 (卷仄,日仄),五六分句:日和春 对 (日仄,春平),六七分句:春和从 粘 (春平,从平), 七八分句:从和下 对 (从平,下仄).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家看, 12句、34句、56句、78句中的2、4、6位的字平仄相反 这就是对, 而23、45、67句中的2、4、6位的字平仄相同,这就是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总结一下就是:同一句中,如第一和第二分句中,平仄用对, 两句紧邻之间,平仄用粘. (两句紧邻之间,就是上句的第二分句,与下一句的第一分句,如第二分句和第三分句之间)..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二分句:外和闻 对 (起句,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二三分句:闻和看 粘 (起句第2分句与承句的第1分句),三四分句:看和卷 对 (承句,承接前面的句子),四五分句:卷和日 粘 (承句的第二分句与转句的第一分句), 五六分句:日和春 对 (转句,变化、转折之句), 六七分句:春和从 粘 (转句的第2分句与合句的第1分句), 七八分句:从和下 对 (合句,全篇合起来,好象书看完了,要合起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两句之间, 上一句的后分句和下一句的前分句的平仄相同, 而这个相同的平仄是指的2、4、6位的字的平仄, 因为除了起句的尾字可平可仄外, 3、5、7句的尾字都是仄, 粘和对都是格律的硬性规定,是必须遵守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我们初学阶段,我们必须这样坚持, 大家对粘和对一定要熟练得如数数12345``,其实说了半天就是粘和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家课后再仔细一看就懂了。 我们知道了什么是粘和对,那么七律的四种格式大家也要能够熟练排出来, 咱们把七律的四种格式先排列一种,那就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a): 平起平收式(首句平起入韵式)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平起:第一分句的第2个字是平,注意,是第二个字, 平收 :第一分句的尾字是平. 首句入韵:第一句的尾字是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押韵. 初学的同学,记住,一定不要死记硬背。就如我们背英语单词,找到了规律就不必去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咱们具体说一下五律, 五律的格式实际上就是把七律的每句的前两字去掉.a): 平起平收式(平起首句入韵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平起仄收式(平起首句不入韵式)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个就是对第三句,因为在前面讲到了粘,那我们就试着粘一小下, 第三句除了倒数第三个字变外,别的全不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分句 仄仄平平仄仄平, 二分句:平平仄仄仄平平三分句: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家看,第三分句的倒数第三个字,是不是变了呢, 而其他位置的平仄、特别是246位置上的平仄却没有变,没变的就是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那么,第12分句相对 、第23分句相粘,很容易就会记住, 同学们自己在课后排一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然后按对的规则再把第四句排一下, 其实这个比前边的死概念要容易多了, 我们只记住第一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仄仄平平仄仄平,这个是仄起平收首句入韵式, 第二句是对,所以一切反着来.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但是,最后三个字不能是三个平声字,也就是不能三平尾,所以倒数第三个字变成了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三句因为是粘,所以除了倒数第三个字是反的,其他的全一样,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全一样指的是与第二句同理, 第四句与第三句对,反过来,你东我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同样,我们自己来排第五分句,就是和第四分句要相粘, 这个第五句是与第四句相粘的, 同理,第六句和第五句相对, 第七句与第六句是粘的,倒数第三个字反着来, 最后一句(第八分句)与第七句对着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就是前面讲的粘和对,大家通过这个就理解了粘对,其实不必非要记格式, 你们自己就可以说出来,考试作业也就不必去找答案复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个是基本格式,然后,大家把基本格式的第二句拿来作为第二个格式的第一句,平平仄仄仄平平,第二句和第一句对,但大家要记住, 偶数句要押韵,就是说,尾字要平,大家在下边可以自己排一下,这是我要讲的第二个格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三个就是把第一个格式的第三句拿来做第一句, 以此类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四句也一样,注意, 你排的时候别出现“平仄平”,要是这样的话,把前面的平改成仄,就变成“仄仄平”, 你们排的时候就会懂了也就是网络上说的孤仄是不可以的. 这一段讲得快了些,因为大家都会懂,动了手就会懂了,实践出真知, 记得自己一定要动手去试着排,即使刚开始排错, 但是,错不上10次,自己就彻底会了.这节课我讲的就是: 粘和对,及格式的排法</p> <p class="ql-block">基础二年级第三讲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首先,就上一讲之后,群里提出的问题,做进一步说明.在这里,再次重申,“偶句”,不是我们学院的发明,更不是学院故意生造的词汇。偶句一词,贯穿于自西周以来,一直到清朝的整个文学历史。)并且,在隋朝,正式纳入格律中,唐朝的官方机构(礼部下属的教坊)所颁布的格律中,皆使用偶句一说。</p><p class="ql-block"> 本着尊重文学历史,继承传统文学的精髓的宗旨,且更能充分说明律诗的格律,解释格律、了解格律、进而达到掌握格律,使用格律的目的,学院采用偶句这个说法,一不是异想天开,二不是为了哗众取宠,仅仅是对格律的尊重。</p><p class="ql-block">相对于偶句这个词汇,关于盛传的“对仗”这个词汇,只因为对仗本身:一没有确切的概念、二没有官方的背景、三因为其历史实在短暂(时间上不足偶句历史的十分之一)、四无法充分解释律诗、五因为对仗与起承转合实在扯不上关系。(关于对仗方面的学说,均无与起承转合联系的字语),而起承转合是律诗最基本的骨架。因此,学院不使用对仗一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但,这并不表示学院反对“对仗”,更不是对使用对仗的朋友们有任何的误解或歧视。学院的态度是,无论使用偶句或对仗或其他的说法,都是被尊重的。任何一种说法或提法,没有优劣之分、亦无高低之别,愿意使用哪种说法与他人交流,都属于个人的权利,这个权利,不仅不应该被剥夺,更应该被充分的尊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关于偶句和对仗的关系,由于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虽然都同时指向律诗的承句或转句,但所强调的含义以及具体到写作时候的细节要求大不一样,所以,无法将他们联系起来。如果非要问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答案是,它们之间,没有任何关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这一系列问题未解决的情况下,我们无法使用对仗去说明格律诗。反观偶句,偶句,着重强调两个分句之间的关系、相互如何配合、不同的配合具体能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偶句前后分句具体应该如何去写、什么样的字应该安排到分句中的具体哪个位置、为什么有的情况下不使用偶句等等,偶句这些功能和作用,古人用实例告诉了我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们知道,现代汉语语法,是针对现代汉语而言的,并不是单独针对律诗而言,纵观所有的书籍,皆没有说现代汉语语法是律诗的语法。事实很清楚,律诗千年历史长河中,并不见现代汉语的语法,古人根本就不可能知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比如“孤帆远影碧空尽”中的“远”字,是什么词性?谁也无法对其说明,句中的远,是“逐渐远去”的意思,这就是律诗的魅力。远,既不是“远的”(形容词),更不是远处的意思。再比如,下一句“唯见长江天际流”这句,主语是什么呢?综上所述,学院不使用现代汉语的语法来讲解律诗。正出于对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的尊重,而不仅仅是割取其中现代汉语的一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现代汉语不过百年历史,相对于上下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何其短暂也。并且,在这百年现代汉语的时间段中,作为诗歌中的领军体裁,是现代诗,并不是律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特别强调、着重强调:对任何提法或说法,学院都予以尊重。任何交流与讨论,仅限于文学本身,不同的意见或看法,并不表示对不同看法的轻视或攻击,这些交流与讨论,不涉及任何有关人品层面的内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上一讲,我们讲解了起句,今天,我们在起句的基础上,讲解承句。</p><p class="ql-block"> 在讲承句之前,说明一下,上一讲的起句,并不意味着起句已经完全讲完,恰恰相反,没有讲完。基础级以后,会讲解起句初级的内容、到中级讲中级的内容、到高级讲高级的内容,承转合、同样如此。</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们还是结合上一讲的例诗来具体的交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p><p class="ql-block">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p><p class="ql-block">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p><p class="ql-block">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律诗有没有结构呢?答案当然是有结构的,律诗的基本结构,就是起承转合四个部分,承句为什么是偶句,其原因是,单个分句不能完整的实现承的功能,也不容许凭单个分句去实现承的功能,这正是律诗的美之所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偶句中,平仄相反不过是最简单的基础,并无任何奥妙,“平仄相反”比“平仄相对”更能准确的表达清楚。比如上下相反、左右相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此地一为别”,这个承句的前分句,是在起句的基础上,进行扩展、扩张,而不是还停留在起句上,原地不动。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说明,我们要分手了,在这里告别。正是在起句的地点的基础上,进行说明,说明在这个地点做什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承句的第一分句,首先就回答了这个问题,在这里“别”。 分别后要去哪儿呢,后分句给出了一个不明确的回答,万里。当然并不是真的刚好一万里,而是说明很远的地方,再见就不是那么容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孤蓬”,指出了远行的是孤单一个人。“此地一为”呈现的是一个静态,句脚的“别”字,初步展开了动态,进而,在后分句,进行扩展,这一动,就是万里。从初动(别)到万里的大动(征),二者相互结合,初动不使后面的大动显得突兀,后分句的大动,使初动有了更为广大的内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种强烈的张弛结合,一张一弛,带给读者的是一扬一抑的美感,这是律诗独特的节奏美。说其独特,是因为需要在两个分句内完成。</p><p class="ql-block"> 这就是偶句的特征,这就是偶句的目的(张弛)。</p><p class="ql-block"> 如果一味的张、或一味的驰,简单的重复,机械一般的节奏,毫无波澜,很难与美扯上关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说明一下,这个张弛,不是海面上的波浪那样,层层推进,每一层,都是完全一致的重复。而是螺旋式的向高潮演进,其螺旋的中心,就是主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围绕着主题,步步提升,所提升的每一级,都是一个新的高度,展现出异彩纷呈的特色。</p><p class="ql-block">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表面上读来,所使用的字、似乎字字平淡,但细品之下,却是任何一字也无法替换。区区十个字,若换其中随便哪一个字,皆无法展现出原字的效果,看似松散,实则紧致,这正说明了字与字之间相互的紧密性。字与字的紧密,加上两个分句的紧密,共同完成了扩展的作用、实现了扩张的目的,为后面转的进一步提升,打下了很好的基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欣赏完李白的承句,我们来看杜甫的承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p><p class="ql-block">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p><p class="ql-block">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p><p class="ql-block">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杜甫这首作品是《登高》,起句说了猿、鸟,这些是作者站在高处所看到的。</p><p class="ql-block">如果承句还是写看到的动物,就失去了承句的作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结合刚才的内容,因此,承句不可再说什么动物,否则,动物来动物去的,就成了逛动物园、看《动物世界》。起句的主体,并不是动物,而是站在高处之所见,所见的只有动物吗?当然不是的。我们看到,作者目光不变,笔锋从动物所在的地方,看到了更多,这就是“无边落木”“不尽长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说明一下,落木和长江,不是在动物的基础上来扩展的,而是在动物所在的位置的基础上进行的扩展。猿、鸟、木、江,处在同一个范围内,都在同一个地点。猿和鸟,不过是在该处地点活动,落木,就有了“初动”,长江,就是在初动的基础上产生的“大动”</p><p class="ql-block">这点,与前面李白的起承,是同样的原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李白的山和水、杜甫的猿和鸟,当然一静一动,但猿和鸟的动,是有一定范围的。怎么动,也超出不了这个范围,在作者的视野内。而落木呢?我们知道,古代运输木头,就是把树木砍下来,整根的木头,丢进江里,顺水而下。</p><p class="ql-block">因此,这个木,是超出了作者视野的动,在这个基础上的长江之动,就完全不一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落木在前,是初动、是小动,怎么动,也只是在空间上的动。但不尽长江的动,却不一样,不仅是空间,更是悠久岁月的动,具有空间和时间双重的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杜甫这个承,同样完整的体现了偶句的特征,单句无法充分展现出承句的张弛,只有偶句,方能使承充实齐整。</p><p class="ql-block"> 与李白同样的是,前分句与后分句,必须相互结合,才能成为一个整体。单独分开来,都不能带给读者完整的美感。</p><p class="ql-block">杜甫的承,一样表现为螺旋式的上升,同样不是波浪式的简单机械推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虽然与李白的内容不同,一五言、一七言,但作为承句以及偶句来看,是完全一致的,没有任何的区别。这,就是律诗的格律。</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现在,我们一起欣赏李商隐的“承”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如果说李白和杜甫,在承句的时候,表现出的是由局部向远处的阔大之美,把空间放大到极致那么,李商隐的承句“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所呈现给读者的,就是清婉淡雅的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作为律诗,亦刚亦柔,刚中有柔、或柔中带刚,都是常见的。李商隐的承句,同样是在起句的基础上的扩展。相对于前两首作品,这种扩展,略显得晦涩些。不少朋友阅读的时候,并没有注意到,怎么就从起句的“画楼西畔桂堂东”一下子就到了“身无彩凤双飞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实际上,作为起句的两个分句,与李白杜甫刚才的作品不一样,不是以偶句的方式出现的,而是以时间和地点两个分句而出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承句是在起句什么基础上实现的呢?答案就是起句的“风”,由风而想到飞舞,进而写出自己没有翅膀。虽然没有翅膀,但是并没有关系,因为,没有翅膀,却有心灵的相通,这个通,同样是可以跨越空间距离的。同样可以飞翔,由此心到彼心。心有灵犀一点通,表面上看,非常柔,但实际却是柔中有刚,并且很刚,心之相通,这种刚,没有任何东西可以阻拦。这个力度,是无法阻挡的,这就是至刚,无可阻挡的刚</p><p class="ql-block"> 要表现出这样的刚,若没有前分句的衬托,这个刚,就难以达到至美的效果。通过前分句的没有翅膀,飞不动;到后分句的无可阻挡的刚,在这个偶句、两个分句的共同配合下,产生出令人惊羡的巨美。</p><p class="ql-block">由风想到翅膀,由没有翅膀想到相通的心灵,正是通过承句应有的扩展的功能来实现的,与李白杜甫刚才的作品一样,呈现出螺旋式的提升。同样不是简单的波浪式的平面推进。</p><p class="ql-block">关于李商隐的这首《无题》,在以后的课程中还会做进一步的讲解。</p><p class="ql-block"> 表面上看来,三位作者的三首作品,没有什么相似之处。但实际上,三位作者,不约而同的扩展、提升,其原因,正是因为他们非常熟悉格律,格律,是完全一致的。</p><p class="ql-block">与承之间,具有传承的关系,无论是起句或是承句,在使用偶句的时候,都采用了相同的格律,起与承之间,具有传承的关系,无论是起句或是承句,在使用偶句的时候,都采用了相同的格律,这就是,单句不能完整的、不能全部的展现出起或承(单个步骤)的全部内容,必须是两个分句结合在一起,共同诠释出起或承各个步骤的功能。</p><p class="ql-block">偶句,这种律诗独特的结构,所体现出的特殊内涵极其艺术精神,正是我们应该理解和接受并学习的。</p><p class="ql-block"> 偶句,之所以在承句中被格律明确规定、强制性的使用,正是由于偶句的结构,特别符合律诗的格律,在经过数千年中华文学历史的演变、进步中,逐渐统一在一起,进而达到完美的结合。</p><p class="ql-block">偶句,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是无数前贤的智慧与心血的结晶。起承转合同样不是凭空诞生的,也有千年以上的历史。</p><p class="ql-block">它们并不是一开始就结合在一起的,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通过无数失败或成功的尝试,到了唐朝,偶句、最终与起承转合,完美的结合。从中华民族的文学历史记载中可以清楚的读到,最后的完美结合,是由孔子、李斯、屈原、枚乘、沈约、杜审言、宋之问、杜甫、王昌龄、李商隐等数不清的前贤先圣,经过了上千年的的不断修正,最后成型。我们有什么理由不珍惜、我们有什么理由不继承、我们有什么资格置疑呢?那些曾经付出过心血和汗水、却尝试失败的前贤们呢?</p><p class="ql-block"> 比如张衡、萧子范、张协等等的诗歌大家。我们不妨,把同样的谢意,献给同样值得尊敬的失败的前贤们。</p><p class="ql-block"> 多读唐诗,对照讲义去读,一定会有很大的收获!</p> <p class="ql-block">初级二年级第四讲 转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现在,我们简要回顾一下承句的功能 承句,承接起句,在起句的基础上,进行扩展、扩张, 而不是在起句上写个没完没了,还停留在起句上。 那样,就不是承句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承句是偶句,不是对仗, 对仗不能够准确的解释偶句,对仗丝毫没有提到承句的功能,更没有偶句的特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下面,我们将接触到“转句”。 我们将继续使用以前使用的例诗,结合例诗进行讲解。还是先看 李白的: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p><p class="ql-block">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p><p class="ql-block">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p><p class="ql-block">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上一讲,我们提到了律诗独特的结构,这就是“起承转合”。 起承转合,最早并不是律诗拥有的特征,实际在《诗经》中,已经有所表现, 在枚乘定义之前,已经有不少作者在楚辞和汉乐府中进行运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比如由宋玉的《神女赋》、屈原的《渔父》,到后来司马相如的《上林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以及再后来的杨雄、左思、班固、张衡等人的作品,逐步的运用起承转合这种结构进行创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乐府对诗的定义,与我们所说的律诗相比,更具有广泛性,泛指所有的诗歌作品。其中,就包括赋。不同的是,当时,起承转合并未纳入到格律中。一直到隋朝,正式规定为格律之一部分。 尽管之前已经有大量的作品,广泛的在运用这种结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转,就是转变,这个转变,只能在承句的基础上。 例如主观的东西进行转变,使起承客观的描写,让位于主观的转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们实际欣赏李白的转句:“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这又是一个偶句, 关于偶句与对仗的区别,上几讲,我已经讲得很明白,不再继续罗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承句是远去的船,船将去向何方,作者并没有交代,只说了“万里”,表示遥远。我们看转句的浮云,符不符合“万里”的标准呢?当然是符合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比如唐朝其他作者的诗句:</p><p class="ql-block">“南北各万里,有云心更闲”</p><p class="ql-block">“瑞云千里映,祥辉四望新”</p><p class="ql-block">点破清光万里天”等等等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说明,“云”是完全符合“万里”二字的。浮云是什么呢?李白笔下一转,浮云是游子之意,意者,心音也,也就是游子的心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请注意,偶句前分句,仅仅是说游子,这个属于单方面的。而后分句故人,则是指双方,不单单是游子或作者,而是相互、共同。言下之意,就是相互拥有同样不变的情怀,如同那每天都会朝西而下的太阳,相互的情怀,正如同那永恒的太阳一般,长在、永远不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上一讲,我们特别提到,律诗的起承转合,是呈螺旋式的向上发展的,这种螺旋式的向上,仅仅围绕着一个中心,逐渐升华。从青山白水,到孤蓬、到浮云,再到落日的情怀,步步在提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读者读到“故人情”的时候,读者的内心被强烈的触动,使读者有同感,能够引起共鸣。对友人的思念、对友谊的铭记,表现在任何地方、任何时代、任何人身上,都具有同样的价值观,符合普世价值。这就是作品成功的实现了转的功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李白前“意”后“情”,虽然都是主观,但却有很大的不同。意者,心音也,也就是作为人,心中所思所想。情者,不仅同样是心声,更是爱的体现。意,不一定有爱的含义,而情,却肯定有爱的含义。所谓“七情六欲”,都包含爱的含义在里面。</p><p class="ql-block">意和情,两者结合为偶,正是一种升华,升华到爱的高度。意和情,并不是简单的平仄相对,平仄,不过是最基本的工具,由意到情,意情的组合,二者合而为偶。使转句的功能,得到了最充分的展现、得到了最大的提升。这就是偶句的美。</p><p class="ql-block"> 作者要表达的是,浮云使人经常想起远行的游子、仿佛经常听到游子的心声。</p><p class="ql-block">落日,表示不朽的思念、不灭的情怀、永恒的爱。</p><p class="ql-block"> 如果说起承的偶句内容,相对略松散一些、平淡一些,那么,转处的偶句,则相当的紧凑、相当的突出。</p><p class="ql-block">读来,令人为之一震、为之一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因此,承转,根本就不是懂得平仄相对、词性一致那么简简单单,就可以去写律诗。知道分清楚平仄,顶多半小时;懂得词性,对于大家来说,不会超过五分钟。但是,谁能够一小时内就从不会写律诗到会写呢?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不要因为对仗容易、词性相对、平仄相反,就采用这种超级简单的说法,而不愿意去接触有难度的偶句,更不愿意去了解偶句、掌握偶句。我个人深信,在朋友们的努力下,未来,你们一定会写出比自己今天的句子更佳的偶句,为律诗写下精彩的一笔,奉献出最美的诗篇,给大家留下光辉的印记。我与在座的诸位,共同努力、共同期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们继续看另一位作者,杜甫的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p><p class="ql-block">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p><p class="ql-block">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p><p class="ql-block">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李白从“万里”写到“浮云”,杜甫却从长江,写到了万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浮云和长江,在古人的眼中,都属于万里之物,时间久、空间悠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虽然他们的顺序相反,却有异曲同工之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家请注意,虽然一首是五律,一首是七律,但他们相同的是,在转句的前二字,均不带主观的色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主观的,都不约而同的从第三字开始。 李白写的是游子,杜甫写的是客,总之,都不是主人,都不在家乡,都属于人在旅途(异土)。 作为律诗,并不使用现代汉语的语法结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比如杜甫此句,“万里悲秋常作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为什么在秋天悲伤呢? 这是因为,古代的团圆,并不是象我们今天这样,春节赶回家,而是中秋前就要赶回家, 中秋,就是团圆的日子, 如果这个习俗延续到了今天,一年应该放两次团圆假,估计群里没多少人反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李白写的是“游子意”,杜甫写的是“客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为偶句的前分句,都意味着,后分句,绝对有提升、有升华。 杜甫的悲到底是怎样的呢? 紧接着,杜甫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告诉读者,“悲”还不算最糟糕的, 更糟糕的是身体有“病”、比一般的“病”还要倒霉的是“多病” 不仅如此,还有孤单(独登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如果说病是身体不适;那么,比身体不适还要恐怖的无异于精神折磨的孤单(独)。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百年,并不是真的一百年,与万里不是真的一万里同样的道理。 百年表示年纪老了而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杜甫的转句中,我们不仅同样看到了和李白完全一样的格律(起承转合的转)</p><p class="ql-block">还看到了同样的螺旋式的提升。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偶句的前分句,与后分句的功能是有区别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如果说前分句是提升,那么,后分句起到了升华的作用,升华到了一定的高度。 他们更一致的是,转句这个偶句,并不是什么词性一致、平仄相对那么简单。 而是完全按照格律,按照偶句的写法,准确并完美的诠释了格律,呈现出作品至美的内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转句这个位置,更深刻的触动到读者的内心,没有难度的引起了读者的共鸣。</p><p class="ql-block">他们所展现的当时的情况,即使到了我们今天,同样具有普世价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两首作品,使我们完整的领略到,他们为什么如此的一致。 正是因为他们不约而同的共同遵守格律,这是格律必然导致的结果,没有之一。 他们都没有停留在起承的客观上,都明显的进入到了主观。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转句时候,带有不仅明显并且强烈的主观色彩,将自己的内心,充分、没有保留的展现在读者的面前。 使自己个人的主观,融入到读者(众人)的主观之中,使作者与读者的主观,能够合为一体。 作者既是读者的知音,读者何尝不是作者的知音呢? 升华,就是这样逐步完成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们学院,只论格律,不评价作者的思想。 如果说什么忧国忧民、或豪放之类的话,基本就是空话。 历史上,没有哪个皇帝统一过人民的思想,这样的事情,从来就没有发生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由思想所展现出的风格,更是不完全相同的。</p><p class="ql-block">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们主张不同的思想,主张不同的风格。 试想,若唐诗皆是一种思想、都是一种风格,那么,唐诗,就不会拥有傲视诗史的地位。 我们不言及作者的思想,原因正在于此。我们只是就律诗讲格律内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现在,我们继续看李商隐的转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p><p class="ql-block">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p><p class="ql-block">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p><p class="ql-block">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转句,我们看到,李商隐同样写出了个人的主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隔座,这个是说在唐朝的时候,朋友聚餐,不是围着一张桌子,而是每人一张小桌子。 相互敬酒,就是举起杯来,干了就是, 碰杯,则是不可能的,距离不容许。 这个酒,喝着是美好的,就如同在春天, 暖暖的是心里的感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都说李商隐的无题诗晦涩, 晦涩,意思是指其作品难懂。 正如这首作品的承句和转句, 表面上看,承句是景, 但实际却有双关的含义。</p><p class="ql-block">隔座,与刚才李白和杜甫的转句前二字一样,不带什么主观的东西, 但送钩,已经表明是朋友关系。 至于是什么朋友,李商隐没有交代。 古人常说“道不同不相为谋”。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古人尚义,正如三国王允一直就不肯请董卓喝酒,最后请董卓赏梅喝酒,却是有阴谋的。 这一喝, 最后就要了董卓的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正如狄仁杰,从来就不与来俊臣、周兴一块儿喝酒,虽然他们同殿为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李商隐,不仅是在一起喝酒, 更有送钩,毫无疑问, 这个关系应该是较好的关系。 所以,他说如同春天般的温暖,酒喝到这个份上, 自然关系较佳,这何尝不是对友谊的正面肯定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里,着重解释一下蜡灯和蜡灯红的区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蜡灯,是蜡烛的意思,仅仅是蜡烛的光在照明,没有别的含义。 加了一个“红”字,则表示蜡烛的光, 如同开放的花,亦称“灯華” 在当时,花和华,写法是一样的。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由“分曹射覆”到最后的“红”(华), 这个意思是说,大家在这里猜谜, 使得蜡烛也被大家感染,大家的才华是如此的出众, 蜡烛也绽放出才华。 如果说前分句是说心底温暖的感觉, 后分句,却是对大家才华的惊叹与赞美,这种赞美, 恐怕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后分句,不是一般的提升,也不是一般的升华, 这个升华,已经超出了读者的想象,令人叹服。 在座诸位的才华,强大到了怎样的地步。 想想看,蜡烛也放出了“華”(才华、才气)</p><p class="ql-block">需要特别提醒的是, 这里,不是简单的说蜡烛是红色的。 宋朝人龙溪居士句“堂中蜡炬红生花”, 是同样的道理。 “蜡红”“烛花”, 是古代没有电灯的情况下,常用的照明工具所表现的实际情况, 因此而引起这样那样的含义。 使用的作者,比比皆是,在这里就不赘述。</p><p class="ql-block">律诗的起承转合,至此我们已经讲了三讲的内容,已经是需要写作业写律诗的时间了。</p> <p class="ql-block">古诗词结句四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写诗有几种写法</p><p class="ql-block">使人读了有词尽意不尽感觉是最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词意俱尽</p><p class="ql-block">如李白《独坐敬亭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p><p class="ql-block">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p><p class="ql-block">结尾“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全篇收住,词意两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2种是意尽词不尽</p><p class="ql-block">如杜甫的八阵图</p><p class="ql-block">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p><p class="ql-block">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下联出句一语双关。</p><p class="ql-block">既说古迹犹存,又称英名不灭</p><p class="ql-block">对句暗寓刘备攻打东吴失策的遗憾。</p><p class="ql-block">这样的结句戛然而止</p><p class="ql-block">即姜夔所说的“意尽于未当尽处,则词可以不尽,非以长语益 之者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3种是词尽意不尽</p><p class="ql-block">这类结句是指全篇结束后犹存余意,</p><p class="ql-block">所谓意在 言外,味而可知者也。</p><p class="ql-block">老去悲秋强自宽,兴来今日尽君欢。</p><p class="ql-block">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旁人为整冠。</p><p class="ql-block">兰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p><p class="ql-block">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p><p class="ql-block">这是杜甫的九日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此诗结句“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在上句设一问句,表现出诗人沉重的心情和深广的忧伤,</p><p class="ql-block">这个健字按现在看来是撞韵</p><p class="ql-block">含有无限悲天悯人之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下句一个“醉”字将全篇精神收拢,鲜明地刻画出诗人此时虽已醉眼朦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却仍盯住手中的茱萸细看,不置一言,却胜过万语千言。其意味深长,悠然无穷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还有一种是词意俱不尽</p><p class="ql-block">如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p><p class="ql-block">如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p><p class="ql-block">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p><p class="ql-block">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p><p class="ql-block">此诗结尾两句以明月兴象,寄托愁思相送直到夜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以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来表现愁心将像明月一样永远相随之意。</p><p class="ql-block">话好像未说完,其意更绵绵不绝。</p><p class="ql-block">这就是学古诗词结句四类</p> <p class="ql-block">基础二年级第五讲大家好,今天晚上咱们讲第五讲。需要说明的是:到今天为止,律诗所讲的起承转合,不过是非常基础的部分, 起承转合更深层次的内容,将在初级年级讲解。起承转合,历来就是律诗的骨架。律诗作为一种汉语独家拥有的文学体裁,当然有其区别于其他文学体裁的显著特征正是这些特征,才使律诗在人类文明史上占据了一席不可磨灭的地位,才使律诗成为中华民族对世界文学的贡献之一,律诗灿烂的篇章,早已跨越国界,其影响空间之广、影响时间之久远,决非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能够匹敌!我们还是先看李白的五律:李白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今天是我们第四次讲解这首作品,前面的部分,已经细致的讲解过现在我们要讲的是最后一个内容:合句起承转合的“合”,作为律诗的格律的“合”,当然不同于“起承转”三个步骤, 因此,决不容许停留在“起承转”的任何一个步骤,合句,是对前三个步骤的总结,特别是对“承、转”两个步骤的总结。 我们具体结合李白这首五律来看,如果说前三个步骤,被送别的朋友,还在一起,那么,合句一开始,就清清楚楚的交代出:已经分别。道理很简单,如果没有分别,应该是握手,而不是挥手。虽然都是手,但手的表现不同,其情况自然就迥异,即使被送别的朋友,尚在视野中,但挥手这个动作,所表达的是用眼睛看,什么样的情况下用眼睛去看,而不使用语言呢?两种情况:A、说话估计听不太清楚或听不到。B、哽咽,因为情感而哽咽,所以使用动作(挥手)。无论哪种情况,没有疑问的是,双方分别于无言中,这种分别,乃是:此时无声胜有声。当分别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界时,我想,这样的情怀,足以泣天、足可泪地。能不使读者受到更进一步的触动吗?我们看“挥手自兹去”,“自”,表示已经分别,这个“自”,指的不是自己,而是朋友,是朋友一个人孤单的远行,孑影孤蓬。去:表示已去、远去,逐渐的从作者的视野中消失。这个过程,是很折磨人的过程,正如柳永词句“自古多情伤离别”所展示的情感。我们看到,在“承”和“转”的时候,尚没有明确的分别。仅仅是欲将分别、或分别后情怀的描述,着重于表达对情谊的正面肯定与珍惜。而合句,决不再继续纠缠于这些。简单、明白、直截了当的写出分别后那一刻的凄然与苍凉。一“挥手”,然后孤单(自),已经开始表现出一种无奈,这种无奈,令读者读来,感同身受。 仅有这些还不够,在合句的后分句,李白进一步加强了这种苍凉,这就是“萧萧班马鸣”。事实上,马的叫声,我们听来都差不多,作者不写自己,把马的叫声称为“鸣”,其鸣“萧萧”。无疑,在前分句的苍凉上,加重了一层,更加的凄婉。试想,连马亦不忍、连马也“萧萧”,更何况人呢?这种伤感、这种伤怀,连马也被感染,难道读者还会不被感染吗?马都已经这样了,何况人乎!李白笔墨至此,全篇合得非常精彩。最后一个分句,不写人,也不再说自己怎么怎么的,而写马是怎样的》,这种方式,就是严格按照“比兴”来做的。“赋比兴”我们以后讲,这里只是顺便提一下。今天,我们会看到不少高手喜欢写自己怎么怎么的哭得死去活来,悲得惊天动地,这种夸张,当然就不见得符合“比兴”。还有好多发作品的同学,看看你的作品中的比兴用的 合适不。这首诗最后,班马(回程的马)鸣声萧萧,但“鸣”过之后呢? 李白没有交代,也没有任何的提示或暗示,给读者留下了遐想的余地,最后到底怎样,这不是作者的事,任由读者去想象。一千个读者,或许会有一千个不同的答案。这,就是诗的余味。诗味,有很多种,余味,就是其中之一。其他的诗味,我们会在以后的课程中逐渐讲到。和前几堂课一样,欣赏完李白的,就到了杜甫的七律。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译文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穷困潦倒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大家请注意第七句一开始的“艰难”,这里的艰难,是对前三个步骤的概括性描写,也就是,开始了“合”这个步骤。猿在风急天高中的啸声,是怎样的呢?作者告诉了大家,是哀。这就说明了猿所处的环境之艰难,“渚清沙白”环境中的鸟呢?飞来飞去的。请注意,这里的“回”,不是回来的意思,而是飞来飞去,俗话说的在某个地方打转。飞来飞去做什么呢?一句俗语,可以告诉我们,“人为财死,鸟为食亡”。鸟,飞来飞去,当然是觅食,但是,觅食的时候,面对的是什么样的环境?是“渚清沙白”,哪儿有什么东西可食?这,是不是艰难呢?当然也是的。无边落木,萧萧的从山上下来,目的地是哪儿呢?当然是远方,对于落木来说,无论是眼前,还是将来,对它来说,都是艰难。万里长江,滚滚而来,穿越千年的时间、跨越万里征程,其中的落差与曲折,从开始到最终抵达大海,这个过程,恐怕属于超级艰难。因此,合句,一定是在前面的基础之上的“合”。而不是别开生面,置开头于不顾,头也不要了,想怎么合就怎么合。“艰难苦恨”,这个不仅是指作者生活的艰难,是生活的艰难,加上心底的苦。比如转句的“悲秋”“客”“多病”“独”等等,已经不止是艰难,还有了苦与恨。这里的苦,不是生活的苦,是心底里的苦。恨,是指作者自己空有一身才气、空有一腔热血,报国无门、天生我才无用处,正在是这样的情况下,发出了凄婉、哀绝之叹息。艰难苦恨表现在哪儿呢?作者明白的告诉读者,这些东西,都写在自己的脸上:“双鬓”,也就是说,左看右看,都可以看到,前看后看,还是可以看到,并且,任何时候都可以看到,因为,这些东西,已经到了“繁”的程度,直接刻画在脸上。除非象阿拉伯妇女那样把脸给罩住,否则,当然是啥时候都可以看到的。“繁双鬓”,就不再是在前三个步骤上进行综合,而是把前面的内容,一概刻画在脸上,并且将永久的展示下去,不仅之前,还包括今后。简简单单的三个字“繁双鬓”,比起今天某些高手的死去活来,山盟海誓般的永永远远之类的句子,当然是天壤之别!“繁双鬓”,读来不觉空洞,很清晰的向读者勾勒出一幅沧桑的面容如同近是咫尺,恰似呈现于眼前,给读者最简单、也是最直接的震撼。从“繁双鬓”上可以读出的是什么呢?就是“潦倒”二字。艰难苦恨,是对过去的概括,也是合句对起承转的概括,而“潦倒”则是眼下的真实写照, 潦倒的,当然不仅是生活,更有甚者,更为可怕的是:心情的潦倒,感觉对前途的一片迷茫与无奈,前面我们说了,报国无门,壮志未酬,潦倒后,更没有酬的机会与可能。这个潦倒,是彻彻底底的心灰意冷,总之不是个什么好心情。作为一位感觉自己满腹才华,拥有经天纬地之能者,这样的感觉,不啻于地狱般的煎熬。当一个这样的人,在精神上被击倒的时候,对前途已经不抱幻想或希望,人生的追求,化为泡影,还有比这更痛苦的么! 最后,只好打算借酒消愁,很可惜的是,连酒也没有,甚至连浊酒也没有,只好停下了酒杯。 也就是说,这个愁,想消也无法消。整杯浊酒,也是如此的困难。 没有酒,如何借酒消愁呢?作者没说,留下余味,让读者去解答。当读者读到这里的时候,已经被作者的愁所触动。至于这个愁怎么消,用什么法子去消,是不是能消,能消多还是消少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只能是有多少读者,就有多少答案。 留给读者去解决,任凭读者做主。与李白用“马”一样,杜甫使用浊酒杯,最后以比来结束全篇。同时,留下无限的空间(余味),随便读者去想象、去发挥。事实上,掌握了起承转合,用不着去看什么背景或释疑,读者自己就完全可以把作品读明白。百度、千度都不必,坦白的讲,网络有百度,但如果是在现实中,又如何百度呢?更何况,百度千度来的东西,错误亦不是少数。为什么不依靠律诗的格律,去解析作品呢?按照格律,去解析律诗,才是正途、才是终法! 如果说了解背景,即使今天的我们,谁能说每时每刻的心情,都是一致的。没有谁能够肯定明天的心情就一定和今天一样吧?同样的蓝天白云,不同的日子里,在不同的心情下去看,则未必就是同样的感觉。这个道理太简单,即使是杜甫,也不可能每天的心情都是一样的, 比如登高这首作品,写于杜甫在夔州时,夔州就是今天重庆市的白帝城,三国刘备向诸葛亮托孤的地方。实际上,杜甫在夔州的生活,至少是相对稳定的,比他之前的生活要稳定许多。至少没有“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的情况出现。 因此,很难从背景来解析杜甫这首七律所包含的内涵。朋友们自己写东西,无论是写诗还是填词,或者是散文、随笔什么的。谁也不可能从年头到年尾,就是同一个心情,这压根就不现实,没有任何的可能性。 杜甫在夔州一居就是四年,难道说四年都同一个心情?当然不会, 所以,背景可以了解一下,但如果把背景当作是解析作品的唯一出路,那还要起承转合做什么,还要格律做什么?我们接着看最后一首,李商隐的作品: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李商隐最后的合句,相对就没李白杜甫那么复杂,非常简单。本来前面说的是喝酒,连同喝酒所表现出的一些情谊,“嗟余”当然就是兴高采烈之余。听到了鼓声,知道了时间,OK,该上班(应官)去了,因此呢,娱乐活动,就到此结束吧。衙门工作,首先是要做的,不能忘记了本职工作。不过,一宿没睡,且喝了一宿的酒,还能去上班,李商隐确实是当官的料,一般人的身体,没多少人能这样折腾。 兰台:上班所在地。类转蓬,指的是自己喝得不少,现在骑在马背上,象蓬草一样摇摇晃晃。 都说李商隐的诗晦涩,这首也不例外。宁静致远(15975855829): 鉴于时间关系,以后讲解起承转合更深层次内容时,还会讲到目前二年级所应用的这三首例诗。通过前面四节课的讲解,大家对起承转合这个律诗的基本骨架,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体会。了解不过是第一步,掌握也仅仅是第二步,最后的目的是运用,这才是至关重要的。 因此,需要根据讲义内容,结合唐诗平时的阅读,才能达到。至此,格律中起承转合的逐步讲解,基础部分的内容,暂时告一段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