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家书》阅读笔记

真子

<p class="ql-block">梁启超一生给子女写了400多封家书,总计百余万字,占他著作总量的十分之一,与《曾国藩家书》《傅雷家书》并称家教典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本书作者梁启超,在中国近代史上地位不可小觑,他不但发起了戊戌变法,推动中国改革步伐,还对中国近代的教育、文化事业都做出了巨大贡献。</p><p class="ql-block">&nbsp;</p><p class="ql-block">后来著名的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他都是重要的推动者,甚至“中华民族”这个词,都是他提出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通过读这本书,你将会学习到:教育不是严厉地批评,或无尽地溺爱,而是要像朋友一样,去理解孩子,引导孩子。</p><p class="ql-block">&nbsp;</p><p class="ql-block">最重要的是,这本书告诉了你:真正的教育不是用金钱堆砌的,而是用爱去感化的,只有在爱中成长的孩子,才会变成一个自信健康、顶天立地的人。</p><p class="ql-block"> 01</p><p class="ql-block"> 爱要大声说出来</p><p class="ql-block">梁启超经常对孩子说爱。而且是当家常便饭一样,无时无刻不在表达自己对孩子的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比如,梁启超常在信中称呼大女儿思顺“大宝贝”“宝贝思顺”,即使大女儿已经三十多岁,是三个孩子的母亲了,梁启超还是“宝贝、宝贝”地叫,丝毫不吝啬他对女儿的爱。</p><p class="ql-block">还有最小的孩子梁思礼,小名老Baby,梁启超故意在信中叫他“老白鼻”。此外,他还给三女思懿起外号“司马懿”。</p><p class="ql-block">&nbsp;</p><p class="ql-block">除了给孩子起各种爱意满满的外号,他在写家书时,字里行间都透露着对孩子浓浓的爱。</p><p class="ql-block">&nbsp;</p><p class="ql-block">比如,在给女儿思庄的信中,梁启超就说过这样的话:小宝贝庄庄,我非常想你,我把我的得意之作裱成精美的手卷寄给你。</p><p class="ql-block">你姐姐呢,她长大了不会跟你抢,但你要提防你那两位淘气的哥哥,他们万一用起杜甫那“剪取吴淞半江水”的手段来就糟了,小乖乖,你赶紧收好吧。</p><p class="ql-block">&nbsp;</p><p class="ql-block">什么是“剪取吴淞半江水”的手段呢?也就是用剪刀把东西剪成两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梁启超思念女儿,便送女儿一件小礼物,还会叮嘱她,你可要收好啦,要不然就被你哥哥抢走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样的父亲,哪个孩子能感受不到他的爱呢?</p><p class="ql-block">&nbsp;</p><p class="ql-block">梁启超对孩子的爱,不但是浓郁的,还是一视同仁的,他不止一次在信中同时跟几个孩子表达爱意。</p><p class="ql-block">&nbsp;</p><p class="ql-block">比如,1925年5月9日,他给顺、成、永、庄四位孩子的信这样写道:你们到温哥华那天,正是十五,一路上看着新月初升直到圆时,估计在船上不知蹭了多少次“江上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了。</p><p class="ql-block">&nbsp;</p><p class="ql-block">我晚上在院子里徘徊,对着月亮想你们,也在这里唱起来,你们听见没有?&nbsp;</p><p class="ql-block">&nbsp;</p><p class="ql-block">还有1928年1月22日,他给孩子们的书信写道:你们这些孩子真是养得娇,三个礼拜不接到我的信就撅嘴了,想外面留学生两三个月不接家信不算奇怪。</p><p class="ql-block">&nbsp;</p><p class="ql-block">我进医院有三个礼拜了,再不写信,你们又不知道怎样抱怨了,所以趁今天过年时,和你们谈谈。一幅父亲又无奈又疼爱的画面跃然眼前。</p><p class="ql-block">&nbsp;</p><p class="ql-block">梁启超对孩子的爱,虽然浓烈,但不是过分溺爱。他在对孩子表达爱的同时,也会让孩子明白,要做一个时刻充满爱的人,接受爱的同时也要回馈爱。</p><p class="ql-block">&nbsp;</p><p class="ql-block">比如在1927年6月15日给孩子们的信中,梁启超就说过:“你们须知你爹爹是最富于情感的人,对于你们的感情,十二分热烈。你们无论功课若何忙迫,最少隔个把月总要来一封信,便几个字报报平安也好。”</p><p class="ql-block">&nbsp;</p><p class="ql-block">从这些只言片语中,我们可以看到,梁启超对孩子们永远不存在“爱在心头口难开”的时候,现在很多家长却恰恰相反,把爱付诸行动上,却从来不说。</p><p class="ql-block">&nbsp;</p><p class="ql-block">但是没有人一出生就能清楚地分辨出一切情感,孩子感受能力有限,你以为你对孩子付出爱了,也许孩子并不知情。</p><p class="ql-block">&nbsp;</p><p class="ql-block">当最后你责骂孩子是白眼狼时,其实你该想一想,你是否告诉过孩子,你爱他。</p><p class="ql-block">&nbsp;</p><p class="ql-block"> 02</p><p class="ql-block"> 让孩子做他愿意做的事</p><p class="ql-block">梁启超认为,在孩子长大、有了独立思考能力之后,应该多听一听他们的意见,尊重他们的意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比如,梁启超的女儿思庄,在加拿大著名的麦基尔大学留学已经一年,现在该选具体专业了。</p><p class="ql-block">&nbsp;</p><p class="ql-block">梁启超考虑到现代生物学在当时的中国还是空白,希望她学这门专业。</p><p class="ql-block">&nbsp;</p><p class="ql-block">思庄出于对父亲的尊重选择了生物学,可实际上她对生物学并不感兴趣,梁启超知道后立马写信对思庄说:</p><p class="ql-block">&nbsp;</p><p class="ql-block">庄庄,听见你二哥说你不大喜欢学生物学,既已如此,为什么不早同我说?</p><p class="ql-block">&nbsp;</p><p class="ql-block">凡学问最好是因自己性之所近,往往事半功倍,你离开我很久,你的思想近来发展方向我不知道,我所推荐的学科未必适合你。</p><p class="ql-block">&nbsp;</p><p class="ql-block">你应该自己作主,用姐姐哥哥当顾问,不必拘泥于爹爹的话……</p><p class="ql-block">&nbsp;</p><p class="ql-block">我很怕因为我的话扰乱了你治学之路,所以赶紧寄这封信。</p><p class="ql-block">&nbsp;</p><p class="ql-block">通过梁启超这封信,我们能看出三点:第一,梁启超尊重孩子的意见,支持让孩子做喜欢的事;</p><p class="ql-block">&nbsp;</p><p class="ql-block">第二,能事半功倍的往往都是孩子感兴趣的事情;</p><p class="ql-block">&nbsp;</p><p class="ql-block">第三,梁启超尊重孩子的意愿,不是让他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而是提醒他找姐姐哥哥当顾问,多方面寻求建议,最后再自己做决定。</p><p class="ql-block">&nbsp;</p><p class="ql-block">事实证明梁启超的方法是对的,他的孩子每一个都在自己喜欢的领域大放异彩,印证了他的那句“凡学问最好是因自己性之所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除了学习,在婚姻方面,梁启超也不过多干涉。</p><p class="ql-block">&nbsp;</p><p class="ql-block">他在给长女思顺的信中写道:我对于你们的婚姻,得意得不得了。我觉得我的方法好极了,由我留心观察看定一个人,给你们介绍,最后的决定在你们自己。</p><p class="ql-block">&nbsp;</p><p class="ql-block">乍一看,梁启超的做法有点像现代父母给孩子相亲,但是仔细一琢磨,还是有很大不同。</p><p class="ql-block">&nbsp;</p><p class="ql-block">首先是出发点不同,现在很多父母给孩子介绍对象,是感觉孩子老大不小,该结婚了,却没有想过孩子到底想不想结。</p><p class="ql-block">&nbsp;</p><p class="ql-block">而梁启超是在孩子不排斥婚姻的基础上,为孩子寻找另一半。在他的意识里,没有该不该结婚,只有适不适合结婚;</p><p class="ql-block">&nbsp;</p><p class="ql-block">再者,梁启超虽然在孩子结婚的问题上操碎了心,但是不会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在孩子身上,即使是他看好的人,如果孩子不愿意,他也不会强求。</p><p class="ql-block">&nbsp;</p><p class="ql-block">学习和婚姻是贯穿人一生的两个转折点,梁启超也心知肚明,他不会放手让孩子漫无方向的四处碰壁,也不会给孩子规划好蓝图,强迫孩子执行。</p><p class="ql-block">&nbsp;</p><p class="ql-block">自始至终,梁启超都在扮演一个引导者,而非决定者。</p><p class="ql-block"> 03</p><p class="ql-block"> 教给孩子如何快乐</p><p class="ql-block">在1928年5月13日给思顺的信中,梁启超更明确的提到这个问题,他说:</p><p class="ql-block">&nbsp;</p><p class="ql-block">“你们在爹爹膝下几十年,难道还不知道爹爹的脾气吗?你们几时看见过爹爹有一天以上的发愁,或一天以上的生气?</p><p class="ql-block">&nbsp;</p><p class="ql-block">我关于德性涵养的功夫,自中年来经常锻炼,现在越发成熟,近于纯任自然了,我有极通达、极强健、极伟大的人生观,无论何种境遇,常常是快乐的。”</p><p class="ql-block">&nbsp;</p><p class="ql-block">你瞧瞧,如果身边有这样一位乐观的家长,他的孩子将会受到多么正能量的影响。</p><p class="ql-block">&nbsp;</p><p class="ql-block">梁启超的乐观不但表现在言语上,还表现在行动上,纵观梁启超的一生,其实就是一段失败永不缺席,乐观永不褪色的奋斗史。</p><p class="ql-block">&nbsp;</p><p class="ql-block">我们知道梁启超是戊戌变法的领导者,但也许不知道他还支持过孙中山等一系列人物的事业。</p><p class="ql-block">&nbsp;</p><p class="ql-block">他这么做的目的,就是想找出一条能救中国的方法。但那个时候,谁知道哪个方法对,哪个方法错呢?于是梁启超就一个一个尝试,失败了就换下一个。</p><p class="ql-block">&nbsp;</p><p class="ql-block">很多人失败一次就被打倒了,但梁启超失败了多次,却依旧没丧失信心。</p><p class="ql-block">&nbsp;</p><p class="ql-block">一次次被打败,又一次次站起来,就是因为他有一颗乐观的心,有这样的父亲以身作则,他的孩子怎么会不懂快乐呢?</p><p class="ql-block">&nbsp;</p><p class="ql-block"> 04</p><p class="ql-block">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p><p class="ql-block">梁启超在1927年2月16日给孩子们的信中写道:我生平最服一句话:“莫问收获,但问耕耘。”</p><p class="ql-block">&nbsp;</p><p class="ql-block">将来的成就如何,现在想它干什么?着急什么?一方面不可骄盈自慢,另一方面也不可怯弱自馁,尽自己能力做去,做到哪里是哪里。</p><p class="ql-block">&nbsp;</p><p class="ql-block">再比如,当孩子们担心不能进入理想的学校时,梁启超的回答是:这有什么要紧,“求学问不是求文凭”,总要把墙基筑得越厚越好。</p><p class="ql-block">&nbsp;</p><p class="ql-block">此外,梁启超还说过:所争绝不在一年半月,万不可因此着急失望,招精神之萎葸。</p><p class="ql-block">&nbsp;</p><p class="ql-block">孩子们照作了,结果不但取得了文凭,还成了各自领域内的领军人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然,梁启超教孩子慢慢耕耘,可不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他在1927年8月29日给孩子们的信中说:凡做学问总要“猛火熬”和“慢火炖”两种工作,循环交互着用去。</p><p class="ql-block">&nbsp;</p><p class="ql-block">什么是猛火熬?我们可以理解为学习知识要下功夫,用力气,不可懈怠;</p><p class="ql-block">&nbsp;</p><p class="ql-block">什么是慢火炖呢?就是指吸收知识的过程中不能囫囵吞枣,要把知识基础一点点打牢。</p><p class="ql-block">&nbsp;</p><p class="ql-block">可见,真正的慢慢耕耘,不是速度慢,而是注重细节,把每一步都走扎实。</p><p class="ql-block">&nbsp;</p><p class="ql-block">成功都是留给沉下心细心耕耘的人,梁启超告诫孩子们“莫问收获,但问耕耘”,而最终成功的,恰恰就是这些慢慢耕耘的人。</p>

梁启超

孩子

信中

耕耘

你们

年月日

爹爹

家书

女儿

思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