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如果你没有去过地坑院、如果你想了解地坑院,那就随着手机镜头去欣赏、了解、探知地坑院吧。</p> <p class="ql-block">这里所说的地坑院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区。</p><p class="ql-block">我们游览的时间是2021年2月18日。</p><p class="ql-block">选择这个时间,是想避开假期拥挤的人潮,而景区的灯会仍在正常进行。</p> <p class="ql-block">未进大门先看到了这个,哈哈哈,咋让人有点别扭呢,没有东北人大老远的就叫:大哥大姐的😊,喊的让人心里舒坦😄</p> <p class="ql-block">就从这个大门说起吧</p><p class="ql-block">为了看到流光溢彩的夜景,下午5点进入地坑院,此时,光线充足,天气给力,先是饱览阳光下白天的院子。晚上7点又可尽情欣赏五彩缤纷的神秘的夜景。</p> <p class="ql-block">这是进入地坑院所要经过的浓郁地方特色的建筑</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 rgb(247, 247, 247); font-size: 18px; color: rgb(62, 62, 62);"> 进村不见房,闻声不见人,犬吠鸡鸣音,不知何处觅,窑顶阡陌横,女墙几相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 rgb(247, 247, 247); font-size: 18px; color: rgb(62, 62, 62);">是滴,进了村什么也看不到,能看到的只有树木和相同的女儿墙。</span></p> <p class="ql-block">这就是地坑院阶梯式的进出口</p> <p class="ql-block">这些是地坑院院与院之间的通道</p> <p class="ql-block">地坑,顾名思义,地面上凹下去的坑洞。</p><p class="ql-block">地坑院是我国四大古民居建筑(陕州地坑院、福建土楼、陕北靠山窑、北京四合院)之一,是一种古老而神奇的民居样式,是全国乃至世界唯一的地下古民居建筑,也<span style="font-size: 18px;">被称为中国北方的“地下四合院”。</span></p> <p class="ql-block">地坑院也叫天井院。资料显示4000年前,陕塬先民在黄土塬上平地掘坑,四壁凿洞,依穴而居,世代繁衍,薪火相传,形成了“地平线下古村落”,有了“人类穴居活化石”的赞誉。</p><p class="ql-block">据介绍,“下院子,箍窑子,娶妻子,坐炕子”是流传在陕塬的民间小曲,也是无数庄稼汉的梦想。黄土塬上的人们有了地坑院就有了安定的家,男人在黄土地上耕作刨食,女人在地坑院里操持家务。生儿育女、婚丧嫁娶、纺花织布、绣花剪纸……逐渐形成了地坑院的生活方式和民俗风情。</p> <p class="ql-block">站在地坑院中,抬头仰望天空,天似穹窿,体现出天圆地方之美。</p><p class="ql-block">地坑院分主窑、厨房窑、门洞窑、客窑、居住窑、储物窑、粮食窑、牲口窑、茅厕窑等,功能齐全。</p><p class="ql-block">地坑院还具有坚固耐用、冬暖夏凉、挡风隔音、防震抗震的特点,冬季窑内温度在10度以上,夏天保持在20度左右,人们称它是“天然空调,恒温住宅”。</p><p class="ql-block">对于经常会问到排水的问题,当地人说:“院子里有菜园,可储存一定量的雨水,旁边的有四五米深的旱井,专门用来聚集雨水。”</p> <p class="ql-block">据介绍,地坑院建造分为4个步骤,概括为“向下挖坑、四壁凿洞、穿靴戴帽、美化装饰”。其中“穿靴戴帽”的意思是,窑洞中间厚厚的墙被称作‘窑腿’,百姓生活富裕了就会购买砖和瓦,在窑洞的底端也就是‘窑脚’砌上几层青砖,此为‘穿靴’,一是可以起保护加固的作用,二是防止窑脚长时间被雨水浸泡侵蚀;‘戴帽’指的是地坑院上面的一圈墙沿,也叫拦马墙、女儿墙,一是阻挡牲畜和儿童掉下去,二是拦截雨水往下倒灌。”</p> <p class="ql-block">地坑院中,让人们感到惊奇的就是地坑院里特有的炉灶——穿山灶,它曾多次受国内外媒体的关注,在《舌尖上的中国》的节目中,也有过它的身影。</p><p class="ql-block">穿山灶也叫地龙、串锅灶、七孔灶,是陕州地坑院特有的炉灶,依据“七紧八慢九消停”的说法,依次盘造七至九个灶台。其意思是宴请宾客时,七个锅有些紧张,八个锅有些慢,九个锅刚刚好。穿山灶结构巧妙,前面最大的一个灶叫“灶头”,火在灶头里面烧,遵循热气是往上走的原理,灶台呈斜坡状依次向上,灶心相通,炉温逐减,所以前面明火旺用来蒸煮,中间炖和焖,后面用来保温。它最大的好处是饭菜可以同时出锅,即便是百余人的婚宴,也能从容不迫。它最大限度地利用了热能,高效节约,非常科学,彰显了地坑院人的生活智慧。</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百里陕州披锦霞,千盏彩灯万重衣”</span></p><p class="ql-block">当地人说,每年的陕州灯会活动从最初谋划到成功点灯都要经过近1年的时间。其中地坑院是灯会的重头戏。”今年是牛年,栩栩如生的金牛造型,让地坑院平添了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的灵动气氛。</p> <p class="ql-block">如果说流光溢彩惊艳了看灯的游客,不如说是惊艳了古老的地坑院。它唤醒了尘封的历史,让人们在几千年时空隧道中穿越,感叹华夏先人的智慧。</p> <p class="ql-block">当然,盛大的节日里,老人们情不自禁地要拍张喜气洋洋的照片,儿女们更是跑前跑后按下幸福的快门。</p> <p class="ql-block">墙上“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万岁”标语依稀可见,是的,幸福不忘毛主席。</p> <p class="ql-block">走出地坑院,这些物件或多或少还是给这个带有神秘色彩的地方,添加了一些气氛。</p> <p class="ql-block">锦旗猎猎、祈盼丰收,表达了人们心中的渴望。</p> <p class="ql-block">再次感受一下白天地坑院的角角落落</p> <p class="ql-block">也再次领略一下五彩缤纷、美轮美奂的地坑院夜景。</p> <p class="ql-block">地坑院已经成为陕州的一张名片,毋庸置疑,地坑院是中国建筑史上一个奇迹,更是记载着当地居民的一段历史。</p> <p class="ql-block">OK,镜头到此就要关闭了,如果从郑州出发,沿连霍高速3个多小时即可到达。</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