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编织

浮生一梦(拒绝私聊)

<p class="ql-block">  退休了,无事可做,近来又因为疫情影响,长宅家中,每天就是看看书,电视,打打游戏,消磨时间,直觉得好无聊。幸好上次去姐姐那,带回一些毛线来,试着织个毛裤。我也知道,现在商场里各种羊毛,羊绒裤,还有驼绒,羽绒棉裤林林种种,轻薄又时尚,我也好几条。很多年都没人爱穿织的毛衣毛裤了,我也很久没织过了,原来的很多件旧的新的手工的机器织的毛衣毛裤,搬家时为了轻装都送了人,一件都没留。现在"重操旧业",纯粹就是为了闲的难过,有个"营生"可做。</p><p class="ql-block"> 因为许多年不织了,手都生疏了许多,起多少针啊,怎么加针,并针,等等技术问题都忘记了,幸好知道同学大莲从前没少织,微信问过去,果然比我懂,而且那热心劲甭提了:翻箱倒柜找出当年"存货",又录视频,又量尺寸,查针数,忙的不亦乐乎——真真好闺蜜啊!</p><p class="ql-block"> 问题解决了,起头开工!</p><p class="ql-block"> 想起当初孩子小时,每年都要织好几套,有一次,为了让孩子生日时能穿上新毛衣,两个晚上都织到零点,两三天就织完一套,小孩子的衣服虽然小,可是还有图案啊,花边啊,配色啊,兜啊什么的,各种织法很复杂,现在只会织平针,这些技术是早就忘光光了。</p><p class="ql-block"> 大莲说 "织是织,知道你就是为了有个事儿做,悠着点,可别上瘾啊!注意眼睛还有颈椎。" 呵呵,她还真是了解我,真有点上瘾,一开头织,别的事儿都不爱干了,手机也少看了。为了"省着点"织,(因为没那么多线),只好每天只织半团线,其实两团都没问题的。几团新线织完,两条裤腿才不到膝盖,还差一半线,带来的旧毛衣只拆了两个袖子,又配上两股网购的同色毛开司米线,正好和新线一样粗。每天只织一个小时左右。尽管这样,半个月也织完了,试一下,还挺合身的,穿着竣工的"作品",心里忽然有点失落,有点没织够的感觉,和姐说起这些,姐也说,还有线呢,不如让你多带点去了。</p><p class="ql-block"> 唉,那再努力找补一下,用剩下的开司米细线备成六股,把拆剩下的毛坎肩(没了袖子,看着怪怪的) 织个领,再把袖边加上,看着像毛背心了,再上网查一下"如何让旧毛衣变软",按照网友给列的办法,用柔顺剂和醋浸泡清洗几遍,再用干毛巾吸干水分,晾干了果然柔软蓬松多了,打算再下乡给姐姐带去,她那供暖不太好,可以在家里穿穿。做完这些,看看还有几两绿色新毛线,决定再起个头织个毛裤,看看能织到哪算哪,等再去姐姐那把"半成品"带着。看来我是真织上瘾了!</p><p class="ql-block"> 喜欢编织,喜欢一边织着一边听喜欢的音乐,感觉到别样的享受。而且这让我回想起生命中所有与毛衣,与编织有关的点点滴滴……</p><p class="ql-block"> 记起小时候,因为条件不太好,而且那个年代物质也很匮乏,家里也没几件毛衣,都是大的穿完小的再穿,我清楚记得有一件花色很丰富的毛衣,是凤凰翎毛图案的,特别好看,好像是二姨家表姐织的,在我上小学三四年级时,轮到我穿了,当时高兴的什么似的,马上穿起来上街找小朋友玩,看到她们羡慕的目光,别提心里多自豪了。</p><p class="ql-block"> 那时候家里就大姐手巧,会织衣服,还能用钩针钩出很漂亮的围脖,还有用来蒙茶盘,缝纫机的单子,白色的,带花边,特别好看,当时特别流行。……亲爱的大姐,已经离开我们三十多年了,而那幅她亲手钩织的单子,二姐至今还珍藏着留做永远的纪念。……</p><p class="ql-block"> 上县城读高中那年,大姐把她的毛衣送给了我,让二哥给我捎去,可是因为辗转经过几个人手,不慎弄丢了,当时把我心疼坏了。到现在,我还清楚记得那件大姐精心编织的毛衣的样子,是深米色的,图案虽然简单,却用天蓝色毛线织了一个领边和袖口,朴实雅致,特别洋气。以前姐姐还让我穿过几次,丢了真是太可惜了,现在想起来更加心疼,那可是姐姐一针一线织就的,是对姐姐的永久纪念。</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第一次学习编织,是在大连上学的时候。第二学年,学习压力不像开始那么大,学员们的精力有点过剩,于是休息日男生多去游玩,喝酒,女生除了逛街,又兴起一股编织热,每个宿舍都有人开始织毛衣,原来会的开始指导新手,我的老师是同为上铺的于品,我俩床头紧挨着,请教起来极为方便。于品是庄河人,人特别好,说话幽默,喜欢看书,尤其喜欢古文诗词,常常一边走路一边吟诵。记得我俩常常在散步时一起吟诵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我们最喜欢的宋词之一。虽然她大连口音很重,开始我们都拿她的口音打趣她,她也从来不生气。她的手很巧,特别擅长织毛衣,会好多针法花样,所以大家遇到"技术"问题,通通来找她,她从来都是来者不拒,耐心指导,对我这一窍不通的新手,同样的不厌其烦,手把手的教,有时我不小心掉了针,就算"秃噜"好几行,吓得高喊"于品快来,这可怎办啊?"她却不慌不忙的过来接过去,一边补救一边说,慌什么?没有事儿,马上给你改过来,那带有浓重庄河特点的发音,我到现在还记得清清楚楚。在她的帮助下,我这笨笨的新手竟然也织成了人生中第一件毛衣……</p><p class="ql-block"> 时光飞逝,转眼过去快四十年了,这些当年的小事,我仍然记忆犹新,仿佛就发生在昨天。遗憾的是这些年和于品一直没联系上,也不知道她的消息,不知她在哪里,更不知当年发生在滨海城市的这些小事,她可还记得?还有我这个被她启蒙第一次织毛衣的"笨学生",她可还有印象?还有那些我们共同背诵的唐诗宋词都忘没忘?</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