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的记忆(二)1976.12---1980.12 参军的历练

6058

<p class="ql-block">  光阴荏苒,岁月留痕。60年的心之一隅,总有一些难以磨灭的珍藏,那是一份感情,那是一种向往,那更是一段旋律 ……。如果说人的一生是一根连续的链条,那么对于我们1977年到青岛当小兵的人来说,生命中告别学生时代并踏入社会的那的最初一段,就永远镌刻在青岛这个美丽的海滨城市,它留在我们记忆中的重量和强度,随着我们年龄的日趋成熟,也越来越呈现出无法忘怀和难以磨灭的印记,这段经历已经成为我们心中的永远的结(东标战友的语录)……。</p> <p class="ql-block">  77年的1月9日星期日下午4点20分,我们东城的新兵从北京二十五中乘军卡到北京南站,与海淀和房山共41位小兵乘军列驶向青岛。列车上,第一次享受了国家赋予军人的6元津贴,在坊子车站,第一次用大白瓷缸子从一个大盆中舀起菜和汤......。</p> <p class="ql-block">  三十多个小时后,我们到达了青岛。中山路主要建筑上的大字报和标语引人注目,解放车在起伏颠簸的路上向灯光越来越少的山里行驶,忐忑的心越发紧张,这是要拉到哪去呀?军车在错埠岭的青岛砖厂停下,我们鱼贯而行来到职工宿舍,在铺有稻草的长炕上开始了新兵连的生活。(就是这楼,30年后为砖厂家属区)</p> <p class="ql-block">  缺少部队生活常识的我此时只有部队发的物品,洗脸盆等日常用品一点没有,对比其他战友差距明显,去台东购物,要走3、4公里外的吴家村坐车,或全程步行。有计划、少花钱的意识此时开始养成。我们十一、十二班战友住在错埠岭村里的平房,稻草地铺的感觉难以忘掉。黄景林父亲春节期间来部队看望,感觉很亲切和温暖。</p> <p class="ql-block">  班长姓王,一个规矩的老兵,对我们城市兵还是照顾的,每次紧急集合都能从他那得到信息。</p> <p class="ql-block">  路的左手是我们曾经的连队部和操场,当兵的经历是从齐步、正步,队列训练开始,矮个子排长“滴二滴”,一二一的口号声,时不常搞个紧急集合训练,在筑牢纪律与命令的概念。值班挑水让我们初尝生活担子的艰辛,扁担的压力、水桶左右摆动撒出来的水形成的窘境,真是又好笑又心酸!</p> <p class="ql-block">  新兵连十二班的合影,分队长是袁心意。记得吃不惯没有油水的青岛墩白菜,在吴家村小卖铺买了点咸菜,还被全连点名批评。去砖厂接废热水,很愿意看到同行的丹东女兵,她们的“熊猫脸”、她们的身影,点缀着新兵连的生活,也构成了不少有趣、经典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天真照相馆的历史留影。</p> <p class="ql-block">  新兵连结束后,我们来到浮山所东面辛家庄路南658站报训队,在大白胖子王教官的指导下开始学习摩尔斯电码,在本应强记英文和接受专业教育的年华,我们义无反顾地投身于报务员的行列,经数个月的训练,我们学会了用无线和有线设备进行语言交流的海军报务员。</p> 最初的教材 珍藏了40多年的笔记本,记载着过去的故事。 <p class="ql-block">  77年3月29日,王教员第一次在658站二楼的大教室给我们讲课,这是学习的内容。</p> 学习军事知识 “勾四两三、拐八四勾”深深地印在头脑中。当时的《发报底》。 <p class="ql-block">  期间,站岗时,曾被夜里山上动物乱串发出的声响吓得两腿僵硬、浑身发麻;也曾由于贪觉,站上发生过“丢枪事件”;平日里,去海边挖螃蟹、观海景;感受过手掌大小的雨点,瞬间浇湿全身的无奈;花生米拌芹菜的蒜香味至今记忆犹新;大白猪被宰的过程是那样的可笑,那样的值得思索。</p> <p class="ql-block">  训练间,不适应、有障碍,成绩不好,困惑、压抑、烦恼的窘境的状态持续了一段时间,茫然中多么希望有些温暖、有点阳光!这时候,觉着孤单、觉着无助,想家是常有的。遇到了问题开始思考,立志、有目标改变这一切,才是懂事、成长的开始。</p><p class="ql-block"> 吴家村三岔口路南邮电所的两次汇款。</p> 十六岁初始的青春、青涩坚毅。 <p class="ql-block">  那时候,还不知道谋划安排,闲暇时、海边看景就是散心度日。八大关风景区是一处将精湛的世界建筑艺术与独具匠心的庭院绿化完美结合的休闲胜境,景区内有十条路,主要是八条,俗称“八大关”。风景区内的每一条道路都有一个特殊的树种为代表。即,宁武关路:海棠, 紫荆关路:雪松,韶关路:碧桃,山海关路:法桐,居庸关路:银杏,临淮关路:龙柏,正阳关路:紫薇,函谷关路:法桐,嘉峪关路:枫树,武胜关路:法桐。当时还无暇顾及这些。</p> <p class="ql-block">  77年9月15日,同行中无线报务成绩相对好的战友被分到老连队了,他们有的很是得意,眉宇间有娇娇者的感觉,而我们继续学习电传打字,当时从内心里很是不服气。现在看,只是一个过程,或许他们把握了片刻的胜利。</p> <p class="ql-block">  期间,又来了些天津兵一起学习电传打字,他们的到来又给报训队带来了新的文化,一时间,与天津的卫生员打得火热。年底,结束了近一年的学员生活,大部分去了舰队通信总站的一连---060</p> 这是平时的学习笔记,当时正学习《毛选》五卷,读着韶华主笔纪念毛主席的文章《我们爱韶山的红杜鹃》非常感人。 <p class="ql-block">当时脑子里的知识很少,孺子牛的精神很有影响。</p> <p class="ql-block">标准的鉴定,这是报训队孙信同书记笔体。</p> <p class="ql-block">  洪山坡,多么熟悉的名字,这是37375部队的驻地,这小条路,又多么亲切!蜿蜒不长却记忆着北京小兵的身影,承载和孕育着他们彼此的希望与梦想,从此也拉开了部队生活的人生的幕布。</p> <p class="ql-block">  地面报房,苏联人建的,我们曾在这里和比我们大很多的战友一起上岗执勤、发报守听,我们曾以一个少年的胆量孤身下山叫班,我们宝贵的青春奉献在了这里。</p> <p class="ql-block">  L型的报房,一个是双边带的一个是单边带的,现在是当作仓库使用),当年我们在发射运载火箭期间在此工作的情景仿佛又回到了我们的眼前。</p> 鱼骨天线 面对新的环境、新的工作、新的战友心情很好,自然认同。 <p class="ql-block">潘正喜---71年的老兵,陈分队长离开七分队后,是由他负责分队工作,三年的时间是我离开学校到部队后对我影响很大、帮助最多的战友。</p> <p class="ql-block">  78年送别广东的战友,分队16位战友的合影。后排左起辛江仁、李广进、江南平、孔祥德、于天礼,中排李加安、耿小林、刘占华、粘军武、李保华、姚少明,前排母忠凯、石晶、许日聪、陈爱莲分队长、潘正喜。</p> <p class="ql-block">  远处的平房就是我们宿舍,我们曾在“冰山上的来客”的伴音干扰下练习抄干扰报;我们曾因练习发报而中指生茧;我们也曾用英文和符号组成灯笼、向1701海军的值班战友祝贺节日快乐;我们也曾在春节或八一与其他战友一起卸下门板当屉、抬着门板去煮、满足地吃着片汤饺子。</p> 我们曾在坑道中值班以完成国家试射运载火箭时海军的通讯联络任务,我们曾在对越自卫反击战时整夜和衣而睡以完成一级战备状态的要求,我们曾参加坑道的施工抬石头磨地板,我们也曾参加种植海带的劳动,看着十几米长的宽厚海带既惊奇、又享受。 分队的北京战友姚少明,他与天津的战友关系密切,后来也去了天津生活。 秦志强、孙瑞祥北京五中的同学、战友。战士能有收音机是改革开放的结果,当时为了收听广播英语,花了29.2,请机务室段合生技师帮忙买了个收音机,在全连都有反应,可以说是爱不释手。 洪山坡的两用桥,唯一的景点。我们曾在守听时把频率调到“澳洲广播电台”听那流行歌曲,我们曾认真地聆听“不拉西”指导员成占钦讲“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大胡子”台长唐家营讲“战备执勤要求” <p class="ql-block">  连队的厨房,我们曾在这里帮厨,学着做合饼,一次要擀出三张皮;也曾跟着老兵接着窗户接食堂的油,炸蚂蚱,吃出过敏。树后的圆洞是自来水,78年后就没有水了,我们要到对面的低洼地掏水洗漱。</p> 我们曾利用周日去逛台东、去游栈桥、去看水族馆、去走八大关...... 其间,在老同志的带领下,积极向党组织靠拢,78年新年,递交了入党申请;一方面努力掌握业务知识和技能,4月19日,台里批准了自己的带班资格,经考核,5月30日批准正班资格(可以单独工作了),见习用了5个月零9天。另一方面积极靠拢组织,在团组织活动上发挥作用,得到了徐世通指导员的认可。 抓紧文化学习,是闲暇时的主要的事,同学李培松给了我许多的帮助。 “认为学习是一种享受,能给你带来兴趣,能揭开世界中许多浅显并不易懂的东西......,也能赶走精神和其它外界带来的烦恼空虚”。学习的热情是很高的! <p class="ql-block">  又到一年退伍时。石晶、刘占华两位吉林的战友退出现役。(许建文来到七分队)人员的减少加重了执勤的任务,长本领、学干事的机会来了。</p> 珍贵的纪念,“滴答”、“滴答”的电报声是主旋律,也是一首奋斗的歌! 我们用手中的“枪”,保障着与海军、及各大舰队的联系,尽管电传的轰鸣声很吵,我们还是坚守着,在键盘上弹出那青春的旋律! BDO55型电传打字机,它就是一部纯机械式的电传打字机。自1871年我国使用电报通信后,主要由人工操作,手续繁复,工作效率低。1946年12月21日,上海电信局在全国率先使用美国制造的15型电传打字机,直接将对方发来的讯号自动打印成数字和英文字母,有效地提高了通信效率。1956年8月,上海华东邮电器材厂终于研制出首批样机,质量可与民主德国T51型电传机媲美,并正式被命名为BD055型电传打字机。虽然这款机械式的电传机存在很多的不足,但它作为我国第一台自主研制的电传打字机,它作为20世纪50、60年代通讯业务的主力机器,80年我国向太平洋试射洲际导弹,我们就是使用的这款的打字机作为通讯保障的的,为当时国防事业、通讯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p class="ql-block">  78年以后,部队开始抓业务的提升,特别是对越反击战前后,部队练兵、比武、演习、考核是经常的,这是一次比赛的成绩单:优等范围(叶福林好像是四分队长)。在分队里不比老同志差。1979年12月在辛江仁、母忠凯战友的介绍下,加入了党组织,这是我最大的收获,也创下了15岁入团18岁入党、积极要求进步的记录。</p> <div>  连队的门口接送过无数的战友,也记载着无数的缘分和至深的情感,站在这里,好像是在接班的路上、好像是在回到分队的屋中、好像是在准备外出......,一切还是那样的亲切!</div><div><br></div> <p class="ql-block">  80年以后,形势的发展很快,那时读书上学对于我们是唯一的目标,探家回来后,尽管徐指导员多次鼓励我参加部队院校的报考,但我还是清醒地明白部队的环境,不适合我长期发展,80年底退出现役,是战友带回了预备党员的介绍信。</p> <p class="ql-block">  退伍时的照片,20岁的留影。带着憧憬、带着希望回到了北京的家。上学、考学是当时唯一愿望。</p> <p class="ql-block">回顾四年的部队生活,现在看来还是有意义的!</p><p class="ql-block">严格的纪律培养了规矩意识,</p><p class="ql-block">严密的组织规定了个人作用,</p><p class="ql-block">严谨的作风熏陶着品行修养,</p><p class="ql-block">严肃的态度引导你把握人生!</p><p class="ql-block">四十多年一路走来之所以无畏风雨,砥砺前行,离不开这四年的滋养,离不开走过的路,更离不开这条小路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  回京后的战友可谓是各显神通、发展各异,彼此联系不多,但也相互守望,有的给予的帮助终身难忘!二十年后,大家团聚的心情逐渐强起来了,这是2002年在玉渊潭南路的聚会。</p> 有组织有规模的聚会是在2003年,大家基本上可以抬起头了,这是海京战友发来的炽热来信,他在寻找战友,更是在聚起北京小兵战友之情! 第一次聚会的策划与安排。 <p class="ql-block">  2007年,几位战友用心组织了赴青岛参军30年的战友聚会,久别重逢,尽管有不少变化,但大家一点不生熟,在找着从前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  小范围,新兵连12班战友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 这次有心人编制的《通信录》,真正搭起了彼此联系的桥梁。从此,部队的故事开始反复地传说,总是津津乐道、很有回味!</p> <p class="ql-block">  30年聚会后,带着30年来这永远的结,带着我们的怀念和期盼,承载着那永不消失的电波,我们一行五人(张东标、穆爱国、黄景林、樊林、耿小林),在战友的鼎立支持下,于2007年8月17日分为3个批次,分别从北京和邯郸出发,奔向我们魂牵梦绕的当兵地——青岛,重回错埠岭、再上洪山坡。</p> <p class="ql-block">  坑道前,新老洪山坡战友的合影:后排韩京洲(总站一大队教导员)、赵军(总站参谋长)、洪军(总站主任);前排:耿小林、穆爱国、樊林、张东标、黄景林。</p><p class="ql-block">  好熟悉的坑道,尽管变了模样,但空气中似乎还存有我们的气味、水磨石的路上好像还留着我们的足迹!</p> <p class="ql-block">  三十年后与老领导的合影:陈军、王云山;前排:钟树遵、曹利、成占钦、王印福。</p><p class="ql-block">  聚会中,成教导员再次发挥了一把,先唱了一首祝酒歌,又揭发在座老领导、老战友的各自的外号,什么“瘪三”什么“大姑娘”等,引来大家发自内心的阵阵的笑声。</p> <p class="ql-block">  这次小聚是大家为40年做准备,如何组织、如何落实,具体时间,具体地点,具体人员在出谋划策,并一拍即合。</p> <p class="ql-block">  2017年元月,经多方努力,36名战友参加了参军40年相聚,内容虽说简单,大家还是有说不完的话题,依依惜别,合影留念,大家身后的红珊瑚印证着彼此的心。</p><p class="ql-block"> 正如小东战友讲的“一晃40年过去了,转眼间我们已年过半百,&nbsp;当年那些英俊潇洒的青年,如今已是两鬓斑白。但岁月只能改变我们的容颜,却无法改变我们的战友情怀。多年来,虽然我们各奔东西,走过不同的路,有着不同的人生感悟。但共同的军旅生涯是我们人生的起点,纯洁的战友情谊是我们永恒的记忆。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更加怀念过去,这40年的岁月,40年的思念,就象那沉封的美酒,越来越淳厚。如果说当年的出发是一首青涩的诗,那么今天的欢聚就是一首难忘的歌”!</p> 2018年初夏,部分战友参加了马征儿子的婚礼,美好、希望在延续! 2019年初,与天津的老大哥战友们相聚。 2020年1月,部分29位战友在花家怡园的相聚。 <p class="ql-block">  2020年国庆节,我们驱车600多公里到山东临沂费县,去实现我长久的一个愿望,看望老班长潘正喜老哥。</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2021年由于疫情,一年一次的战友聚会没能成行,但我们有群主的平台,更有老穆的号角,听到看到就倍感亲切,并在战友的祝福中感受温暖!</span></p> <p class="ql-block">  一晃离开部队40多年,我们虽在四面八方,但向往部队生活的心还在,梦也在!通过网络我们彼此祝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新年复始,2022年是我们当兵45周年,群主发出了号召。</p> <p class="ql-block">  北京小兵的徽章吸引着大家,看到它就想起了历历往事,看到它就加深了战友的情感。</p> <p class="ql-block">  大家共庆生日快乐、共祝情分长存!</p> <p class="ql-block"> 顾生庭“月光下的中国”拉开了聚会的序幕。开胃可口的海凉粉、清爽怡人的青岛原浆啤酒,让战友们感受到了当年当兵的味道,嘹亮的军歌,让大家重拾记忆,聊起新兵连、报训队、060等多地往事,趣闻轶事,仿佛时光倒流回到从前。席间大家欢声笑语,相谈甚欢.战友情兄弟情溢于言表,充满欢乐祥和的节日气氛。</p> <p class="ql-block">  2022年,建军95周年的聚会。</p> <p class="ql-block">  2023年群主提出了纪念活动的建议。</p> <p class="ql-block">  大家积极响应,用自己的方式回忆那段珍藏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  东标十五年前的文章,让大家新奇,更让大家确得比行的珍贵。</p> <p class="ql-block">  从翩翩少年,到步入老年,真是弹指一挥间。但我们军人的情怀从未改变!线上的活动纪念,再次把我们心中的激情点燃。岁月从不回头,大江依然奔流。2023年的曙光已经洒满大地,让我们伴随一路的小草与花香继续前行!</p> <p class="ql-block">  衷心祝愿各位战友活出生命的精彩、活出生活的质量、活出健康的体魄,愿战友,常相聚,常来往,长相思,长相望,顺意安康!</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选曲说明:</p><p class="ql-block"> 这段经历很宝贵,在几个备选曲子中,最终选了《梦幻曲》,它是德国作曲家舒曼所作,它叙述着人们儿时的美丽的梦,也抒发着理想世界的温暖、深远与甜蜜,表达人们对已逝去或将来到的美好的梦幻的热望与挚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梦幻在这一刻定格,也在这一刻成为永恒!</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