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战生||《石门颂》书法赏析

宝风

<p class="ql-block">《石门颂》书法赏析</p><p class="ql-block">文/孙战生</p><p class="ql-block"> 《石门颂》(全称为《汉故司隶校尉犍为杨君颂》,后世简称为《石门颂》)。是东汉建和二年(公元148年)由当时汉中太守王升撰文、王戎书丹,刻在陕西褒城古褒斜道的南端,即今陕西汉中市褒城镇东北褒斜谷古石门隧道的西壁上。1967年因在石门所在地修建大型水库,将此摩崖刻石从崖壁上完整凿出,1971年迁至汉中市博物馆,保存至今,是“石门十三品”之第五品,属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藏于汉中博物馆。《石门颂》整块摩崖通高261厘米,宽205厘米,题额高54厘米,铭文655字。《石门颂》镌刻于东汉后期,其时正是汉碑兴盛之时。当时,由于官府提倡刻石,民间也盛行立碑颂德之风气;致使这种“托金石之坚,广传后世”的树碑之风愈演愈烈。数年间,碑碣云起,隶书大量用之于刻石,从而促使汉隶达到从兴盛走向成熟的高峰。《石门颂》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一座丰碑,素有汉隶中的草书之称,它与略阳的《郙阁颂》、甘肃成县的《西狭颂》并称为“汉三颂”。</p> <p class="ql-block">  《石门颂》的艺术成就,历来评价甚高。其线条既不同于《曹全碑》的玉珠圆润,又不同于《张迁碑》的方朴古拙,呈现出风格迥异的独立风貌。其点画多用圆笔,逆锋起笔,回锋收笔,中锋运笔,线条遒劲沉着,淳朴含蓄而富有弹性。结体放纵率真舒展,体势瘦劲开张,意态飘逸自然。通篇观之,字随石势,洒脱自然,奇纵恣肆,参差错落,纵横开阖,意趣横生,有“无意于佳乃佳”之妙。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称:“杨孟文碑(即《石门颂》)劲挺有姿,与《开通褒斜道》疏密不齐,皆具深趣,乃隶中之草也。” </p> <p class="ql-block">(作者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河南省书法家协会隶书委员会委员、平顶山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