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福州有着2200多年的历史,五代时<span style="font-size: 18px;">扩建城池</span>(五代是指唐朝灭亡后依次更替的位于中原地区的五个政权,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与后周。),将风景秀丽的乌山、于山、屏山圈入城内,从而使福州成为 “山在城中,城在山里” 的独特城市。北宋时,福州太守张伯玉号召百姓普遍种植榕树后,满城绿荫蔽日,暑不张盖,故福州有榕城的美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福州的于山历史悠久,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丰富,是镶嵌在榕城市中心一块璀璨的明珠。这里有著名古迹白塔寺、戚公祠,著名的景点有九日台、狮子岩、集仙岩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于山位于福州市区中心,相传战国时有一支 “于越族” 迁居于此,因而将这座山取名为 “于山”,最高处海拔58.6米,面积11.9公顷,整座山形状如巨鳌,有六鳌胜迹:揽鳌亭、倚鳌轩、应鳌石、接鳌门、步鳌坡、耸鳌峰。</p><p class="ql-block"> 于山充满人文气息与文化底蕴。寺庙、宫观、祠堂、摩崖、碑刻遍布其间,白塔作为福州的标志之一,定光寺白塔与定光寺即坐落于树木掩映的于山西麓。</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修茸一新的于山白塔。(网取图)</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于山又叫 “九仙山”、“九日山”。传说汉代有何氏九兄弟在山上修道炼丹,又名 “九仙山”,现在山上还有相关的古迹,如九仙洞、九仙观、炼丹井等。于山又称 “九日山”,据说是汉武帝时闽越王无诸曾于九月九日在这里宴会而得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白塔寺,即定光塔寺,初建于唐天佑二年(905年),是由闽王王审知创建,后改名为 “万岁寺”。五代时是福州名寺之一,明代嘉靖年间主要殿宇大多毁于倭患。现存建筑是在清道光至光绪年间重建,分三大殿:天王殿、大雄宝殿和法雨堂。大殿左右为华封堂、方丈室、客厅、僧舍。法雨堂是人们为纪念后梁时寺僧义收 “积薪自烧”,舍身求雨而建的。说的是,五代后梁贞明元年(915年),福州久旱无雨,禾苗不长,这时来了个游方僧义收,到白塔寺祈雨,他在寺前用木柴堆塔,自己坐在塔上,闭目合十,为民祈雨,3天后,约定时辰点燃柴塔,义收仍坚持不动,随着火焰升起,大雨骤降,义收安然无恙从火中走下。后来人们就建法雨堂纪念义收。法雨堂还曾是严复读书处,清朝福建船政学堂的校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白塔原名报恩定光多宝塔,是闽王王审知为其父母荐福,于唐天佑元年(904年)建造的。传说在辟基时,发现一颗光芒四射的宝珠,所以取名定光塔。初建时塔内砌砖轴,外环木构楼阁,是一座高66.7米的七层砖心木塔。每层的斗栱、云楣、栋梁、栏杆都经过精雕细刻,塔壁和门扉还绘有佛像。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塔被雷火焚毁。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重建时,改为七层八角砖塔,高41米。因为外面涂上白灰层,故称白塔。由塔内旋梯攀援登顶,可鸟瞰榕城景色。</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现存建筑是在清道光至光绪年间重建,分三大殿:天王殿、大雄宝殿和法雨堂。</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回廊的墙壁上镶嵌了250米长的景德镇青花陶瓷壁画《佛陀应化事迹》画卷。</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寺内香烟缕缕,犹如祥云缭绕;梵呗声声,正显祥和静音。</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现存的塔是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改建的,<span style="font-size: 18px;">塔身呈八角形,塔心砖砌,外包木构,顶部有相轮塔刹,塔壁、门面绘金佛像。1963年整治塔周环境期间,发现了唐制青石须弥座束腰石雕刻15方,内容有海国神话、狮子、牡丹等,现被竖立于原地保护。塔</span>外敷白灰,故名白塔。现已成为古榕城标志,原来可登塔顶,俯瞰城区,但现在为了保护文物,不允许游客登塔。</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乾隆重修碑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于山碑廊,九仙观大殿两侧陈列着十九面古碑,形成碑廊。其中有:宋蔡襄撰写的《刘蒙伯墓碣铭》;南宋《石敢当》碑;元代《三皇朝五龙堂欧冶池官地》碑;明代经书写的《福州府四学新立学田记》碑;清嘉初状元龚用卿题额、林则徐撰写的《刘家镇墓志铭》,严复书写的《修严氏宗祠碑记》(以及研究我国传教历史有关资料的《真神堂碑》,记叙中法马江海战的《御赐福州将军穆图善碑》,记载中外关系史料的《库王碑记》等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嘉佑六年(1061年)立的石碑。</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舒啸台在九仙观西南,石峰上有平坦石台,台下岩壁上刻着 “舒啸台” 三个大字,据说当年黄仲昭(明代学者)带着助手们协力编著福建第一部全省性的地方志《八闽通志》,辛劳不倦,为缓解疲劳、他们经常结伴到这处平坦的石台上引吭高歌,呼啸和鸣,舒展筋骨,一旁监修的陈道深受感动,欣然在台下的岩壁上手书“舒啸台”三字,并为之记,命千户王瑜将黄仲昭编撰志书的时间、地点一并刻于岩上。</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于山是一座葱茏的小山。是福州的 “三山一水” 之一(三山是指乌山、于山、屏山,水是指闽江)。沿着蜿蜒的山路,信步而上。山虽不高,却也古木苍苔之中,林泉亭榭掩映。 在层叠的翠色中,点缀着一簇簇盛放的鲜花。热烈的炮仗花、饱满的山茶、含蓄的白玉兰、娇艳的杜鹃、翻飞的蝴蝶兰……,让幽静的林荫路平添了一抹活泼灵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是由宋代音乐家陈旸命名、高僧鸿份手书的 “廓然台” 3字,挺秀洒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白云寺,白云寺始建于五代后唐清泰元年(934年),取名 “地藏通文寺”。宋大中祥符年间,改为 “南法云寺”。明、清年间两度重建,改名 “白云寺”,十年中遭毁,仅存该寺的大雄宝殿。考虑到于山有丰富的古文化遣迹,特别是摩崖石刻,有据可查的从宋代以来就有100多处。福卅市将白云寺辟为 “历代九仙诗词展厅”。</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福建人民革命大学旧址纪念碑。</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于山历来就是游览胜地,山上名胜古迹众多,有24景,如九日台、狮子岩、集仙岩、小华峰等;还有纪念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的戚公祠、平远台、醉石、蓬莱阁。此外,还有不少小巧玲珑的亭榭,如万象亭、吸翠亭、补山精舍等。这些亭榭依岗峦起伏,隐约在松竹花卉之间,风景清幽,引人入胜。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戚公祠是民国7年(1918年),为纪念戚继光在明嘉靖41年(1562年)率兵支援福建抗倭而建。祠建石岗之上,占地4100平方米。附近有平远台、蓬莱阁、醉石亭、三山阁、吸翠亭、补山精舍等。五老岗、榕寿岩、宋塔以及古今摩崖石刻等胜迹,隐存在千年榕树、古荔、龙眼等花木之中,为于山风景区组成部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戚公祠厅系硬山顶土木结构建筑,内祀戚公戎装塑像,方颐隆准,威武庄严。两壁挂有 “海疆倭患”、“率兵援闽”、 “激战三捷、“平远庆功” 等历史画卷,歌颂戚公抗倭功勋。祠内还陈列有戚继光的军事著作《练兵纪实》、《纪效新书》、战争袍铠甲残片以及行军干粮 “光饼”、“征东饼”,还有解放后出土的记功碑残石等,供人观瞻。</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嘉靖年间,民族英雄、明代著名抗倭将领戚继光在东南沿海一带组织大规模抗击倭寇的战斗,屡克强敌,战功卓著,平定了闽浙沿海的倭患。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戚继光率兵支援福建抗倭,在宁德横屿、福清牛田、莆田林墩打了三次大胜仗,给倭寇以沉重的打击。后人在福建、浙江各地建有多座祭祀抗倭名将戚继光的戚公祠。</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戚公祠后方不远处,有一座中西合璧样式的灰砖双层小楼,既有传统的飞檐翘角顶,又有西式的门窗砖墙和凉台。在1918年戚公祠重建时,这里原先是建了一座木构双层八角亭。十九路军蒋光鼐、蔡廷锴等人驻扎福州时将亭子改建成现在这个样子了。戚继光祖籍是山东蓬莱,故给小楼取名叫做 “蓬莱阁”。</p><p class="ql-block"> 现在蓬莱阁用来作“郁达夫史迹展”的展厅。从2006年11月起,“郁达夫史迹展览”在蓬莱阁长期展出,纪念这位与福州有过一段缘分的中国现代诗人、作家、反法西斯的文化战士。</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武威塔,位于戚公祠西侧。始建年代不详,塔为七层八角实心,花岗岩构筑,高约6米左右,须弥座雕刻花卉图案,塔身每面刻有佛像,塔刹为圆柱形,分四小层。据说塔原名“螺洲石塔”,原位于仓山区螺洲镇吴厝村孔庙北侧,1982年福州文物管理委员会将余存塔件移至于山。2006年于山管委会将散落的石塔构件重新配补修复,重立于戚公祠西侧,用于纪念戚纪光诞辰480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补山精舍始建于北宋,是白塔寺接待宾客之场所。现存为清道光年间(1821-1850)重建。亭阁式建筑,单开间九脊顶,龙头翘角,雕梁画栋,周廊栏杆纤巧,建于高台之上。东傍补山,岩石突兀;西有巨榕生自隙,绿荫覆舍,依山筑垣,将古建筑艺术与书法艺术、树根艺术融为一体。</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于山有为数众多的摩崖石刻。现存宋、元、明、清及近代的摩崖石刻113段,其中宋刻35段,明、清占大半。这些石刻大部分分布在鳌顶峰、金粟台、戚公祠、蓬莱峰等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戚公祠的西南面是补山精舍,建在榕寿岩旁。民国22年秋,即1933年11月,十九路军将领蔡廷锴、蒋光鼐等人曾在精舍召开秘密会议,筹备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此处成为反蒋 “闽变” 策划地,当年参加 “闽变” 的有陈铭枢、蔡廷锴、李济深、蒋光鼎、何公敢、林植夫等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33年11月,以李济深、陈铭枢、蒋光鼐、蔡廷锴、黄琪翔等为代表的爱国民主人士以国民党第十九路军为主力,在福州公开立起抗日反蒋的旗帜,成立了“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史称“福建事变”。</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33年秋蔡廷锴、蒋光鼐等人在此策划联共、反蒋、抗日的事变,这也就是震惊中外的 “闽变” 事件,展览共分为四个部分,每部分都配有大量图片资料进行讲述,让民众在闽变的策源地身临其境地了解它的经过,了解这段不平凡的历史。</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榕寿岩也叫 “寿字榕”,它有着380多年的树龄,高30米,胸围径9.1米,冠幅达到40米。它的西侧可以看到于山白塔寺的白塔,东侧则是后来成为 “福建事变展厅” 的 “补山精舍”。它生长在岩隙中,垂须盘错,枝柯苍虬,绿荫覆舍,根生石隙,站在它正前方六米处,可见岩石旁的三个躯干构成一个五官俱全、极其形象的 “龙头”,嘴边垂落的树须,就是传说中的 “龙须”。石旁的树根错落有致地重叠交缠在一起,又有点象是凤尾,所以有人说它生得是 “龙头凤尾”,的确有些形似。它的枝叶有三分之一覆盖在岩顶的补山精舍上空,剩下的三分之二则伸向岩下的挹翠园,状若悬岩菊,亭亭如盖,翠绿葱茏,与补山、平远台、补山精舍一起构成古建、书法、树根艺术的统一体。</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榕寿岩上的这个 “寿” 字刻在有于山第一峰之称的补山上,字高2.23米,宽1.26米,行书,南向,旁署 “道光乙末年秋日、奎联” 等字,按字面的意思当是道光十五年(乙末1835年)秋日,一个叫奎联的满人所题。</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万象亭,乃宋高宗时期的安抚使叶梦得所建。叶梦得字少蕴,苏州人,自号石林居士,历宋五朝元老。在福州任安抚使的三年间,为福建的社会治安、经济发展、民生幸福和文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后南宋力主抗金,1192年重阳节,任福州知州兼安抚使的辛弃疾在此作有著名诗词《西江月》:“贪数明朝重九,不知过了中秋,人生能得几多愁,只有黄花依旧。万象亭中把酒,九仙阁上扶头。城鸦啼罢醉方休,细雨斜风时候。” 使万象亭更为有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补山精舍,始建于北宋,现存为清道光年间(1821-1850)重建。东傍补山,岩石突兀;西有巨榕生自隙,绿荫覆舍,依山筑垣,将古建筑艺术与书法艺术、树根艺术融为一体。1933年秋,十九路军蔡廷锴、蒋光鼐等将领曾在此召开秘密会议,发动反蒋“闽变”。</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戚继光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率兵支援福建抗倭,在宁德横屿、福清牛田、莆田林墩打了三次大胜仗,给倭寇以沉重的打击。班师回浙江时,福州官绅在于山平远台设宴接风,勒碑纪其功。后人在此建戚公祠。</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现祠是1918年重建的,横立在五老岗上,祠厅周围有平远台、醉石亭、蓬莱阁、补山精舍、吸翠亭等诸多名胜。祠内设有戚公生平展览,其中”征东饼“也就是福州乃至福建本地人称为“光饼”的小吃由来。</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九仙洞和炼丹井,梦仙的故居与遗迹。几块巨石被大自然随意堆垒在一起,中间自然地形成了一个石洞。洞内黑漆漆,阴森森,散发着潮湿霉腐的气味。石洞上方一块作为挡雨的洞顶巨石上,刻有“九仙洞”三个大字。巨石苔痕斑驳,石缝里长出几株荫生大叶植物,在微风中轻轻摇摆。整个画面让人立即想到《西游记》里那些妖怪的洞府,就像盘丝洞、黑风洞之类。不知这九仙洞又曾是哪路神怪的府邸呢?</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巨石堆外立有一块木牌,上面有简单介绍。原来,这里就是传说中汉初何氏九兄弟在于山炼丹时的住地,不远处的石坡旁还有一口井,就是他们炼丹汲水的水井。果然,井旁立有石碑,写着 “炼丹井”。清乾隆年福州知府李拔撰写的《福州府志·艺文志》中,有一段话描写这口炼丹井:“山侧有丹井,泉水清冽,相传仙人炼丹于此,刻其岩曰 ‘丹井流香’,风景之美,殆他处所未有也”。如今在井侧山南崖壁上,还留有李拔的题字 “丹井流香”。</p><p class="ql-block"> 何氏九兄弟炼丹成仙,是闽地汉族民间信仰中 “九仙君” 的传说之一。九仙君的完整故事就是由一系列的传说组成,于山上的这个地点只是其中炼丹的部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于山炼丹井位于于山风景区半山腰,可惜现已干枯。 据说全国各地也有不少称为丹井的古井,但只有福州于山的丹井曾受到宋高宗皇帝的重视,下诏书发库银年年维修。相传,高宗母亲章太后因患眼疾,久不能愈,后一神仙指点用丹井水洗眼。章太后一口口丹井试过,试到于山这口井时,眼疾痊愈。宋高宗喜出望外,故授予于山丹井此特权。清朝福州知府李拔在《福州府志.艺文志》中云:“山侧有丹井,泉水清冽,相传仙人炼丹于此,刻其岩曰 ‘丹井流香’,风景之美,殆他处所未有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月郎风清” 为乾隆26年(1761年)时任福州知府的李拔所题,从这四个字就可看出古人文学思维的敏捷。既可从左念到右,又可从右念到左。</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大士殿又名观音阁,在于山山顶。原为宋嘉福院遗址,清乾隆二年(1937年)改称大士殿。大士殿占地3000平方米,坐北朝南,三进,四围封火墙,穿斗式减柱构架,双坡顶。前殿6扇大门,门前有抱鼓石,中门台阶下有一对石狮。二进大殿面阔5间(20米),进深3间(有22根大石方柱和2根木柱),斗拱、雀替和梁木均有精美的雕刻。三进观音阁,重檐歇山顶,内有乾隆御题 “大士出山图” 碑刻。</p><p class="ql-block"> 这间寺宇还是个值得纪念的革命遗址。1911年辛亥革命光复福州,当时是以于山作为总攻阵地,革命军前敌总指挥部设在殿内。</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于山古迹文物石刻分布密度之高,当属国内之最,用鳞次栉比形容绝不为过。于山摩崖石刻,不但保存许多优秀的书法艺术,其中大部分还具有史料价值,明代督舶太监尚春的诗刻,就是一份福州对外贸易的史料。</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于山摩崖石刻及造像在福州城市中心,似巨石开花,崖壁焕彩,洋溢历史的芳香,挥洒文化的鲜艳。</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于山兰花圃与朱德元帅有渊源。清代乾隆年间,于山兰花圃所在地曾是观览圣地,但当时尚未大规模种植兰花。1961年,酷爱兰花的朱德元帅登临鼓山,曾建议在鼓山建立花圃,并亲自为之题字。文革期间,鼓山兰花圃被废,当时鼓山上的一部分兰花归并于山,于山兰花圃雏形初现。现在的花圃于1979年正式建于于山南麓疏林地。每年春节期间,于山兰花圃均有对外的兰花展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状元峰,相传因宋状元陈诚之在此读书而得名,刻有明代学者杨应韶的题字“状元峰”。此峰在当时的福州城内为最高峰,进京赶考的才子们以登上此峰求好运。峰岩周围刻有从宋到清的石刻共11段,其中北宋淳化元年吕文仲所刻的游记“淳化元年五月同游五人吕文仲卫克明李昭禹元仁浦王之问记”,是福州现存较早的摩崖石刻。</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大士殿,又名观音阁,原为宋嘉福院遗址,清乾隆二年(1737年)改称大士殿。辛亥革命光复福州战役时,为革命军前敌指挥部所在地,现为辛亥革命纪念馆。1911年辛亥革命光复福州,当时是以于山作为总攻阵地。1911年11月9日清晨,革命军在此开火为号,炮打将军署和旗兵聚居的旗下街,活捉将军朴寿。革命军一举光复福州,接着全省各地纷纷响应,从此,福建摆脱了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帝制的统治。</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后院里有一株硕大的榕树,气根密布,它守护着乾隆帝 “御题大士出山图” 碑刻。这块石碑内容表现的是罕见的 “罗汉相观音”,再加之福建地区少见的乾隆帝御题,足够显出它的弥足珍贵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明万历年间闽县张炜所书的 “平远台” 行书,雄浑厚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惜别于山,下山途中再次回望白塔。</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连接于山北麓入口小广场的太平街。由东向西,仿古建筑依次为勉斋精舍、平远诗社、郭氏支祠、天开图画楼和徐氏芸窗。</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重建后的太平街宁静而古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摄影/文字:宁静致远</p><p class="ql-block">拍摄地点: 于山风景区</p><p class="ql-block">拍摄时间:2021年2月16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