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历经齐鲁石化那些事儿之二</span></p><p class="ql-block"> 说起胜利炼油厂这地方,有着美好的人文景观,尤其是孩子们最熟悉不过这里的山山水水了,他们知道这里以及周边哪里有好玩的地方,比如桃花峪、大虎山、石灰窑、厂外小火车、大武水库、淄河、白龙洞、炮连、天桥、红门、拐把子楼……</p><p class="ql-block"> 炼厂的地貌是西高东低,有条大沟由二区西山向东贯穿到厂区,大沟以北属昌潍专区临淄县孙娄公社王朱大队的地界,以南属淄博市淄川区南仇公社的地界。炼厂的几个生活区依次分布在大沟南北,上上下下没有平整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老炼厂生产装置</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都说炼厂以前有个桃花峪,可是很多人不知道桃花峪在什么地方。早年科研所的西山坳里有一片桃园,这里就是桃花峪,是南仇公社四大队的。春天,万物复苏,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景色宜人,有年轻人结伴而来赏花,也有附近幼儿园老师领着孩子们到这里游玩。</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桃花峪</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大虎山是炼厂人最熟悉的。仰望山顶有个炮楼,第一次爬上山顶,看到炮楼是用石头砌的,直径有四米左右,高有两三米。炮楼的上沿是凹凸型的,可以架置枪炮,里面是一堆乱石头。看上去有年头了,应该是解放前就有了,不知道这里发生过什么故事。这炮楼后来看不到了,可能是建楼亭时给拆除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大虎山牌坊</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早期大虎山光秃秃的,满山的石头,后来有一些低矮的小松树慢慢长起来,这是炼厂老一辈职工们栽培的。那些年,炼厂领导带领职工们一到星期天就组织义务劳动,挑土上山植树浇水。后期还投入资金建造了入山的牌坊、上山的石阶和山上的楼亭,大虎山越变越美丽,真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如今漫山的植被郁郁葱葱,特别是春天的樱花、秋天的红叶,让人赏心悦目,连辛店的人和附近村民也来登山观赏。当人们沿着台阶拾级而上登高望远欣赏美景时,是否知道前辈们当年在这山上挥洒了多少汗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马金昌和职工们一起背土上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大虎山</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夏天,孩子们喜欢到有水的地方玩。往东走三五公里,过去南阳村就到了淄河。淄河常年流水,有鱼有虾,雨季水量増大,河面宽处有一二百米,水深有的地方能没过人。孩子们用罐头瓶子抓些小白票子鱼、泥鳅什么的回家养着玩。</p><p class="ql-block"> 大武水库在二区山后北麓,是炼油厂排放的刷罐污水,看着不算脏,只是水面有些油花,水很深可以扎猛子游泳。再往北去可到大武、窝托、毛托,那边柿子树、黑枣树多,老309国道两旁河水清澈见底。</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淄河</span></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炼厂的孩子们经常去王朱、南阳等村庄玩,村头庄里都有水井,井口上有辘轳,趴在井口往下看,黑洞洞的中间有一汪水像面镜子,一二十米深处就是水,喝几口村民从井里提上来的水,清爽甘甜。后来水位下降水井枯竭,炼厂给附近农村打了深水井,村里通上了自来水。</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村头的水井</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早期,从炼厂到辛店四周是一片庄稼地,厂外路以东还没有供排水、硫磺等厂区,只有小火车。小火车很吸引孩子们,铁轨很窄,火车头是小型的蒸汽机车,后面拖着很多节铁皮车斗,晃晃悠悠的走的很慢,好像是从辛店通往黑旺那边的。经常有孩子们放学后来这里玩,等小火车过来就跳上去攀抓着车斗边沿走上一段,就像印度人挂在火车上一样,既好玩又危险。</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小火车</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从二区往西翻山越岭有个白龙洞,沿着羊肠小道上到山坳,有石碑,有个洞口逐渐变窄,显得很荒凉,很少有人来。现在这里好像变了样子,被称为公泉峪了,据说这里宋朝就有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早期的白龙洞没有现在公泉峪的样子</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要说炼厂的地貌景观,变化可真大,比如:大虎山下的小观园,这块地方原来是山坡地,是一片苹果园子。后来炼厂把这里建起了小观园,有山有水有鱼,有花有草有树,蜿蜒的小路曲径通幽,成为职工家属休闲的好去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小观园一瞥</span></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炼厂街心公园“世纪风帆”这位置,原来下面是一条很宽的大沟,沟底有个砖厂,北侧上面是一片苹果园,南侧上面是几排油毡纸房。后来炼厂把这里填埋建起了公园,成为职工家属休闲遛弯跳广场舞的好地方。</p><p class="ql-block"> 原来一区农行到下面二观园这里是一条大沟贯穿,以北是山地,七十年代初填埋了大沟,建了二所专给阿尔巴尼亚实习生住,后来附近逐步建起了住宅楼。</p><p class="ql-block"> 经过多年的改造,炼厂大沟基本上填平了,道路联通了,人的距离拉近了,出行方便了。生活区的平房变成了楼房,暖气早已开通了,生活设施不断改善,职工生活福利越来越好。往日沟壑纵横、荆棘丛生的山坡变成了优美的生存环境。有的曾经在这里待过的人再回来时找不到原来的地方了,完全没有了以前的影子,这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炼厂街心公园世纪风帆</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早期的炼厂职工生活衣食住行还是很方便的,购买油盐酱醋等生活物品在生活区内基本都解决了。各生活区都有商店、粮店、保健站、洗澡堂。商店营业员都是益都地方国营商店派来的,他们成为后来商业公司的主要力量。</p><p class="ql-block"> 那时候买粮食用粮证,出差要凭介绍信起粮票,下馆子买饭要用粮票。职工家庭每个月都要带着粮本拿着面袋子去粮站买粮,粮本上有全家人的粮油定量,买多少划多少并盖上章。粮站细粮有精粉、全面、挂面、大米等,大米一般是南方的线米,不太好吃,粗粮有小米、玉米面、地瓜面、地瓜干、红小豆、绿豆等。秋天,粮站直接拉来一大卡车地瓜当粗粮卖,每家都买上一大麻袋地瓜。</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早期的肉菜价格公布栏</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炼厂早期职工家里生火做饭烧的是煤炭,生活区有煤场供应煤炭和劈材。二区东面有一块篮球场大的煤场,用铁丝网围着,家里煤炭、劈材用完了就到这里买。煤场的煤是后勤的马车从辛店煤场运送的,辛店煤场在东面靠铁路旁边很大一片,大概在现在顺达饭店靠南的位置。</p><p class="ql-block"> 后来改成烧石油焦了,冬天没有暖气,家家户户屋里生着火炉子,连通着火墙,房子建起来本身就带有火墙,有的家里还垒起了火炕。每年快入冬时,厂后勤给每家送一马车石油焦。炼厂周边的人很羡慕,有的住单身的职工家属在老家,也想办法弄车石油焦送回去。</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冬天,孩子们除了玩雪滑冰,还要帮大人搬运大白菜。那时候到了冬天除了大白菜、萝卜,基本上没有别的青菜了,所以家家都得储存上百斤的大白菜。大卡车拉到家门口,人们排着长队,大磅秤上放上大板子摆上大白菜,一秤一秤的称。家里外面都摆满了大白菜,有的挖个地窖,放进去大白菜、萝卜什么的,等到冬日暖阳,还要把大白菜倒腾出来晾晒。有的做几瓶子西红柿酱,封好口,还舍不得吃。大白菜怎么吃也吃不够,特别是白菜肉馅饺子,听到家里铛铛铛剁馅的声就馋了,过去的日子比现在苦多了,却也充满了快乐。</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排队购买大白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白菜馅饺子</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早期炼厂加工原油产生大量的石油气,因无法更多的储存只能通过火炬烧了。七十年代初,炼厂职工开始用上了液化气。当时厂里有关人员把职工家属召集在一起,给大家讲解示范液化气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p><p class="ql-block"> 家属们从来没见过这玩意儿,看到几十斤重的铁罐瓶,像个大炮弹似的,心里没底儿,既害怕也高兴,因为这液化气用起来既省事又干净,以后随时打开开关就可以点火做饭了,实在是太方便了。</p><p class="ql-block"> 厂后勤统一给各家发放一套炉盘和液化气瓶,在各生活区建起了液化气站,换一罐液化气6毛钱,不限时间用完了随时换罐,就和白送的一样。为了使用安全,炼厂每年给职工发灭火弹,是个熊猫造型的瓷罐,里面装的干粉。</p><p class="ql-block"> 可以说炼厂社区在全国是使用液化气最早的社区之一。那年头别说周边地方的人羡慕的不得了,就是全省远近的地方都想通过各种渠道渴望得到液化气使用。</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炼厂游泳池</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炼厂来自山南海北的职工多年汇集在一起,不同地域的传统文化风俗习惯相互融合,形成了炼厂乃至齐鲁石化特有的民风民俗,大家在一起有良好的人文氛围,没有太多的风俗讲究。</p><p class="ql-block"> 职工们不管住在平房还是楼房,街坊邻居相处融洽,大人们见面热情打招呼,孩子们整天在一起玩耍,谁家有什么事也都知道个大概,家里有什么困难或有红白喜事什么的都主动靠前帮助。</p><p class="ql-block"> 有的家里大人上班忙回家晚,就把孩子托付给邻居家吃饭照看。有的家是东北来的就每年积酸菜做豆瓣酱送给邻居吃。有的家是甘肃玉门来的用手搓面条,孩子们看了很新鲜又很馋。有的家是四川来的时常飘来川菜的味香。谁家包饺子、炸麻花做点好吃的都不忘给邻居家送去尝尝。</p><p class="ql-block"> 大家你来我往的,实实在在,和睦相处,建立了深厚的邻里感情,以至谁家搬走了都依依不舍。以后不管搬到哪里住,小辈们每逢过年都去给老邻居老辈人拜年,那种情感就像是一家人一样挥之不去,难以忘怀。</p><p class="ql-block"> 过去的孩子学习上没有大的压力,聚在一起玩各种游戏,因为来自全国各地,所以除了临淄本地儿童玩的种类,各地有趣好玩的也汇集到这里,孩子们玩的各种花样比比皆是,这里有着忘不了的童趣。</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孩子们最盼过年了,过年能吃好的穿新衣服。孩子们总感觉时间过得慢,很久了才盼到春节。家家户户给孩子们添置新衣服,备上年货。凭副食供应票买些肉鱼什么的,有的几个孩子围坐在一起处理猪头、猪蹄子上的毛,干起活来还津津有味的。完后大人用塑料布包好肉鱼挂在外面高处墙上,生怕被猫狗叼了去。</p><p class="ql-block"> 还要炸些麻花、油条、丸子,做些各种面食,买些花生、瓜子、糖块等。好烟好酒也是凭票供应,上海凤凰烟香味很浓,5毛多一包,白酒有景芝白干、双沟大曲等几块钱一瓶,贵州茅台酒12块钱一瓶不太舍得买。那时虽然很多物资凭票供应,但是基本上什么东西都有。</p><p class="ql-block"> 腊月二十八就有贴对联窗花的了,那时提倡过革命化的春节,对联内容政治意味比较浓,比如“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横批“破旧立新”、“气象万千”、“锦绣前程”等。家家户户还要买些年画,有伟人画像,有革命样板戏剧照等等,满有新年新气象的感觉。</p><p class="ql-block"> 腊月三十下午开始忙活年夜饭了,各家叮叮当当的响,传来阵阵菜香,都把最好的饭菜在除夕晚上做出来,一家人团团圆圆、热热闹闹的吃上一顿。</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过年了</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除夕夜,孩子们聚在一起,兴高采烈,挑着灯笼,燃放爆竹。大点的炮竹有两响的雷子也叫二踢脚,有白纸卷的连挂的钢鞭比较响,孩子们不舍得放连挂鞭就拆下来一个个放。女孩子捏着滴滴筋摇着玩,放些窜天猴、大地红等烟花。大人们在家里一边包饺子,一边唠家常,有的要守夜到下半夜才睡。</p><p class="ql-block"> 大年初一早晨,孩子们给长辈拜年,长辈拿出崭新的票子给孩子压岁钱,一般也就是三毛五毛的。放完了鞭炮吃饺子,热气腾腾的饺子端上来,咬一口能吃出来硬币,大人说谁吃到硬币多谁福气好。饭后大人催促孩子去给邻居长辈人拜年。</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给孩子压岁钱</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收拾完家里一摊儿,大人们满面春风出去拜年,大点的学生约好一起去给玩伴的父母拜年。大街小巷拜年的人们三三俩俩,络绎不绝。街上熟悉的人见了面喜笑颜开打招呼:过年好!过年好!</p><p class="ql-block"> 到了初二以后,有的回娘家,有的走亲戚,更多的是聚在一起下棋打扑克喝点小酒,直到十五都沉浸在节日的氛围里。</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放鞭炮</span></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早期的时候孩子们爱凑热闹,听说哪家办喜事就跑去看。当时提倡喜事新办,算是比较简单,职工先登了记,房产科就可以分房子了,再去行政科领取床板、长凳子等物品,有的再置办个三屉桌两把椅子或两个木箱子什么的,家具基本就够了。</p><p class="ql-block"> 还要把房子布置一番,门窗、墙上贴上喜字,挂上毛主席像,这是必须的。办喜事那天,由朋友或长者张罗着,单位领导讲几句,燃放鞭炮,向看热闹的孩子们撒些糖块,然后家人、朋友聚在一起吃饭喝酒,晚上也有闹新房的。</p><p class="ql-block"> 亲朋好友同事随礼主要是送暖壶、脸盆、被面、布料什么的,也有随个五块十块份子钱的。新郎新娘不再请客吃饭了,对重要的人登门回礼,送去一包糖或香烟拜谢。上班后用红纸包上喜糖喜烟请单位领导和同事们吃。</p><p class="ql-block"> 办喜事没有专门的司仪,也没有在饭店请客吃饭的。到八十年代初期办喜事才开始在家里请客办宴席了,从邻居家借来桌椅板凳碗筷什么的,请来厨师做菜,朋友邻居一起帮忙,热火朝天的忙上一天,没有轿车接新娘一说,主要就是摆宴席,这样也就把喜事办了。</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红灯记剧照</span></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那些年,家家户户生活水平都差不多。我父亲是炼厂中层干部,基本工资72元,加上12块野外津贴84元,再加上母亲32元,每月116元基本够花了。父母都是精打细算节省着花,至少每个星期吃上一回肉,吃肉的感觉可香了,现在怎么吃也没有那感觉了。</p><p class="ql-block"> 很多家庭都一样,除了一家人花销,还要给老家的老辈人寄些钱,也是够紧巴的。也有把老人接来赡养的,一片孝心,过去的老辈人尊老爱幼给晚辈做出了样子。</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炼厂音乐喷泉</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值此齐鲁石化公司建厂55周年之际,谨从个人视角交流过去所见所闻之经历,旨在从一个侧面展现齐鲁石化人艰辛创业、优良传统、精神风貌和往日辉煌,引发老一辈人的回忆,缴发年轻一代不忘初心,再创辉煌的热情。 </p><p class="ql-block"> 只是窥豹一斑,所涉及言论观点仅为一己之见,难免有偏颇、顾此失彼和不确切之处,如有不妥,深表歉意,还请原谅,并告知本人改正。如需确切相关信息,请查询胜利炼油厂、齐鲁石化公司史志,谢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