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风公园

丁子

<p class="ql-block"> 上海长风公园</p><p class="ql-block"> (丁 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最近出差去上海,住在普陀区环球港附近。看了一下百度地图,就在长风公园边上,步行也就不到半小时。</p><p class="ql-block"> 一看到长风公园几个字,思绪一下子就回到了30多年前。那时还在浙江农业大学读书,学的是蔬菜专业,大概在三四年级时,有幸到上海嘉定、川沙的蔬菜基地实习了一阵子。每天往返嘉定、川沙之间,都要经过由由饭店和长风公园。</p><p class="ql-block"> 记忆中的由由饭店是一幢多层的楼房,据说是由“田”字出头的农民创办,所以取名由由饭店。昔日的川沙如今早已成为改革开放前沿的浦东新区了。几年前到上海浦东,发现由由饭店居然还在,已经改建成了喜来登由由大酒店,边上还有一幢更加高大上的浦东福朋喜来登由由酒店。只是在车水马龙和鳞次栉比的高楼之间,不知是否还有人记得那些“田”字出头的农民。长风公园是上海中心城区西部一个大型的综合性山水公园,始建于1957年,得名于《宋书·宗悫传》中“愿乘长风破万里浪”的典故。每天乘车经过长风公园时,透过红色花岗岩大门,可以远远看到里面湖山相宜、绿树成荫,总让我这个乡巴佬油然而生置身其中的向往和冲动。但匆匆忙忙之间,始终未能如愿。长风公园、由由饭店从此就一直深深地印刻在脑海中,始终没有忘却,每次去上海,总感觉在这个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中还有一丝不曾割舍的牵挂。即便30多年过去了,当年如何实习种菜的情形早已忘得荡然无存。</p><p class="ql-block"> 这次就住在长风公园边上,无论如何也要去了却这个心愿,会一会这个掂记已久的老朋友。于是早上6点钟我就起了床。这时天才蒙蒙亮,还下着零星的小雨,风吹在脸上,有种刺骨的寒冷。但路上车辆已经不少,一些路人或骑着单车,或步行,行色匆匆,路边一片包子店门口竟然排着长队。也许大城市生活节奏快,上下班路途比较远,城市也醒得比其他地方更早些。我把自己裹在厚厚的冬衣里,沿着金沙江路的人行道一路向西。从金沙江路左拐拐进枣阳路,再几百米,就到了长风公园的东北门。看看好象不是记忆中的样子。看了一下公园的导览图,才发现这是2号门,1号门在光复西路和大渡河路交叉口。</p><p class="ql-block"> 公园简介曰,长风公园园址原是苏州河古河道的河湾地带。因低洼易涝,农民耕种所获无几,是一处有名的穷滩。1957年4月上海市政府在这里辟建公园,因低挖湖,就高叠山。1959年国庆公园正式开放,占地550亩左右,起先是一个以湖光山色为景、以划船登山为主要活动的自然山水园。后几经整修,设施功能不断完善,种植了大量国内名贵花卉,修建了大型喷泉,建成了海洋水底世界、白鲸馆、游乐场、迪卡士赛车馆,经常举办灯展、国际花卉展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各种展览活动,使公园既有风光旖旎的自然山水,又有缤纷多彩的娱乐设施;既能供市民闲庭信步,又能让人参与动态刺激的游乐活动。长风公园逐渐成为上海市中心老少咸宜的综合性公园,曾被建设部、中国公园协会确定为中国百家名园之一,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风景区。</p><p class="ql-block"> 步入公园,映入眼帘的就是宽阔的湖面,碧波荡漾;湖心岛上的小山,蜿蜒起伏。想必这就是取名自毛主席著名诗句“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山河铁臂摇”的银锄湖和铁臂山了。公园兼有北京颐和园和苏州园林的风格,设计错落有致。主通道沿湖设置,曲径通幽,沿途满目葱郁,翠竹婀娜,苍松挺拔,青枫摇曳,柳叶著水,青枫岛、钓鱼池、水禽池、百花洲、长寿林姿态万千。湖畔山侧供人休憩的亭台榭廊众多,在烟波翠绿中影影绰绰,显得典雅自然。雷锋塑像、少年先锋队员群雕栩栩如生,使公园成为上海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大上海寸土寸金的市中心,能几十年过去还保留如此规模的公园,实属不易。</p><p class="ql-block"> 清晨冬日里,在公园晨练的人已经不少,三三两两,或慢跑,或快走,或打球,或耍刀舞剑,或打拳压腿,各得其乐。慢慢地绕着湖行进,呼吸着带着湿气的新鲜空气,一时心旷神怡。迎面走来一对耄耋老人,手挽着手,蹒跚在氤氲之息中,婉如一抹冬晨的暖阳,缓缓地、暖暖地弥漫开来。不知不觉中已经走到了公园的1号门。几个保安正在对进园的游人量体温、查健康码。他们拦住一个没戴口罩的中年女子,不让她进园。女子说,那我就在门口转一转吧。我不禁立足多看了女子几眼,猜测着女子的身份,难道她也像我一样,只不过来这里寻找曾经的记忆吗?!出了公园,回转头,看到了红色花岗岩的大门,花岗岩上镌刻着长风公园几个遒劲的大字,一如30年前的样子。对啊,这就是我30年来念念挂挂的长风公园。</p><p class="ql-block"> 长风公园正门对面不远处就是苏州河了,是上海的母亲河。这几年上海全面启动苏州河两岸贯通工程,拆除违章、打通围墙、辟通道路,最大程度还河于民、还景于民、还绿于民,使苏州河成为具有丰富的人文资源和滨水景观的城市开敞空间,成为上海建设国际大都市的标志性载体之一。苏州河边的创享塔,前身为1938年德国人设计建造的一座带有瞭望塔的工厂,曾是日本人在华东最重要的军服缝制基地。现在整体保留,由意大利著名设计师操刀设计,利用智能硬件、大数据软件,改造成了多元化的创新办公、休闲生活的无界空间,续写着这一古老建筑新的生命。还有前一天我们去参观过的普陀区曹杨一村,曾是新中国建造的第一个工人新村。上世纪50年代,只有工人“明星”才能住进这里。但几十年过去了,建筑非常陈旧,几户共用一个厨卫,无法满足居民现代生活需求,安全隐患也多。但上海并没有一拆了之,而是在“遵循原有城市肌理,注重保护与传承历史风貌”原则下,保持每幢楼南立面外观不变,重新布局楼梯通道,改造后每户都有了独立的厨卫,同时解决房屋整体安全问题,让这些老建筑焕发新春,继续见证上海成长和发展的历程。</p><p class="ql-block"> 现在各地都在加快城市的更新改造。是大拆大建,还是保旧建新;是拆旧建新,还是修旧如旧,始终是一对矛盾,始终是充满争议。其实,在一定程度上,一个城市如果没有记忆,也就没有未来。要想让城市走多远,就要知道自己从哪里来。因此,城市更新必须尊重历史文脉,妥善安放城市记忆。城市的记忆既包括对过去人文的、事件的记忆,也包括对城市肌理、空间、建筑、景观等等的保护和延续。要更多地采取微循环、微改造、有机更新的模式,更多地保留有记忆、标志性的城市建筑和城市格局,让城市不仅仅有高楼大厦,有车水马龙,有现代气息,还要有历史,有文脉,有记忆,有人情世故,有市井烟火。记得有个专家曾经说过,城市改造要“留”字当头,可留可拆的先留下来,留什么、留不留、怎么留,都需要下绣花功夫。毕竟拆了很容易,是一念之间、一夜之间的事,但要恢复重建就很难了。</p><p class="ql-block"> 上海的城市记忆很多很多,黄浦江、外滩、南京路、石库门、四行仓库、东方明珠等等……有古代的,有近代的,也有现代的,不一而足。也许很少有人会提到长风公园。上海那么大,并没有我的家。就因为有长风公园,这座城市在我的心中,有了记忆,有了牵挂,成了一座有温度的城市。</p><p class="ql-block">      (写于2021年1月26日,发表于《散文百家》杂志2021年第12月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