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唐寅署款《书蔡襄诗》

《书蔡襄诗》 <p class="ql-block">【释文】桥畔垂杨下碧溪。君家元在北桥西。来时不似人间世。日暖花香山鸟啼。</p> <p class="ql-block">唐寅(1470年3月6日-1524年1月7日),字伯虎,小字子畏,号六如居士,南直隶苏州府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祖籍凉州晋昌郡。明朝著名画家、书法家、诗人。</p> <p class="ql-block">上面图片左右两图几乎一致,只是左图有唐寅署款,右图经资料查证为吴琚的《行书蔡襄七言绝句》</p><p class="ql-block">【材质】绢本 行书墨迹</p><p class="ql-block">【规格】纵98.6厘米 横55.3厘米</p><p class="ql-block">【字数】4行 28字</p><p class="ql-block">【释文】桥畔垂杨下碧溪。君家元在北桥西。来时不似人间世。日暖花香山鸟啼。</p><p class="ql-block">【收藏】台北故宫博物院</p><p class="ql-block">【著录】《石渠宝笈初编》</p><p class="ql-block">【印章】无署款,只鈐朱文“云壑书印”一印。</p><p class="ql-block">吴琚的书法如果不看署名或印章,是很难与米芾书法分辨的。清安岐《墨缘匯观》记其《寿父帖》云“初视之以為米书,见款始知為雲壑得意书”。另如清代鉴赏家曹溶误定吴琚的《杂书十帖》為米书。虽然吴书极近老米,但究竟与米书存在一些差别,比如吴琚书法有圆熟过之之嫌,终不及米芾的风檣阵马、沉著痛快、瀟洒俊宕之气。</p> <p class="ql-block">我们看唐寅的书法《落花诗册》</p><p class="ql-block">他的书法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p><p class="ql-block">一是任性天真。唐寅于艺事重神轻形,旨在寄兴寓情,因此他传世的诗文书法作品,自由随兴,不经规检。祝允明评其诗文:“或丽或澹,或精或泛无常态,不肯为锻炼功。”确是知己之论,也完全可用来评其书。唐寅书作,有奇笔、妙笔,也有俗笔、败笔。信手任意,使唐寅书法多出人意料之奇笔,有一种天真自然的美。恰如其诗,“虽不甚雅驯,而一段天然之趣,自不可及”。但从书法史的角度来说,其对书体发展的促进作用是非常有限的。唐寅早年书法就表现出法自我立的魄力,那种自由烂漫的创作状态,是祝允明、文徵明等书家在二三十岁时所不能比拟的。但唐寅最终对书法史的贡献,则又远逊于祝、文二人,甚至不可同日而语。</p><p class="ql-block">二是以画入书。唐寅并无身为书家的自觉,他是一位画家。因此,唐寅书法是非常典型的画家书法,与一般的文人书法风神迥异。唐寅是明代书法史上典型的画家书家之一,对于书法实践的漫不经意,使他突破了很多专业书家的思维定势,带来笔法、字法及章法上各种出奇不意的自由变化。</p><p class="ql-block">三是通俗之美。在唐寅的艺术作品中,既不承载理性的思辨,也不表现高尚的追求。其艺“本色”,恰如明人孙鑛所称,“虽浅率,亦自可喜”。唐寅的书风是通俗的,正如他的诗一样通俗易懂,天趣盎然。他引俚语为诗,以己法作书,表现出对市井民俗的回归和对儒家正统的摆脱。他为明代书法史带来了有悖于传统儒家典雅书风的别样情怀,体现了明代中期商业经济繁荣所带来的市井风俗的世情之美,给人以一种全新的视觉享受,是难能可贵的通俗美、天趣美。唐寅于明代书史最大的价值,或许也正在此。</p> <p class="ql-block">通过唐寅书法作品和待鉴作品比对,根据书写风格形式可以看出,署名唐寅的《书蔡襄诗》非唐寅所做。</p><p class="ql-block">中和 2021/2/22</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