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李虎臣遗像</h3> <h3> 李虎臣:字实生,后改名李云龙。1880年生于陕西临潼县武屯乡一贫苦农民家庭。李虎臣幼年时母因官司被官府毒打致死,兄被诬陷入狱,故发誓长大后要“打官府、杀财东”。10岁时,关中大灾,李虎臣带穷孩子拆村里的围墙砖换馍吃,在遭到村人训斥时说:“将来给村上修新的”。后来当营长时果然给村里修了新围墙。少年李虎臣与学堂无缘,却特别喜欢说书中的《三国》、《水浒》里的英雄人物,崇拜那些与官府作对的“刀客”、“交农器”中的带头人物,养成一种果敢豪侠和抱打不平的性格。 <br> 1910年,李虎臣借故痛打了他扛活的东家后,逃到“哥老会”麾下当兵,辛亥革命后带了一枪一马回乡拉起了数十名“刀客”。他可是一个真正的刀客。武艺高强,仗义疏财,刚强勇敢,身先示卒,但脾气急噪,缺乏政治眼光,不善于团结、利用知识分子成为军政理手。乱世造就出英雄,性格也造就了他的悲剧。 当时他交结张风鸣、南成祥、张明轩、丁增华等一批绿林义士,组成“渭北刀客”,独树旗帜,杀官兵替天行道,打财主杀富济贫。1912年9月,渭北刀客在官道刘村伏击了一队官兵,缴获许多枪支弹药,从此队伍越来越壮大。“渭北刀客”在李虎臣的带领下逐渐由一帮江湖义士变为在当时陕西一支不可忽视的军事力量。 <br> 1915年上半年,李虎臣和续西峰、胡景翼、岳维峻、弓富魁、杨虎城、井勿幕、邓宝珊、宋哲元、樊中秀、续范亭、孙殿英等10余人华山结盟,发誓:“成立国民军,救国救民,抵抗帝国主义,扫除国内军阀,不成大功,誓不做官。以收回租界,与列强站在平等的地位,实行三民主义,永不受外国的侵略为目的。”从此以后,他们有的住华山,有的散居陕西各地,还有的仍返部队,以待时机。 <br> 1915年带领这班人马投到反袁护国的郭坚部下当了营长,后因与郭发生误会改投到胡景翼部。 1918年于右任、胡景翼组织陕西靖国军,李虎臣任胡步兵二团团长,后又任靖国军第四路四支队司令。靖国军是辛亥革命被逼上梁山的穷苦农民组织起来的队伍。于右任、胡景翼为老同盟会员,率领麾下李虎臣等攻打过袁系陆建章,将其逐出陕西。 1921年冯玉祥督陕时将胡部改编为陕军第一师(胡景翼师)。李虎臣任补充旅旅长。1924年,李虎臣任胡景翼国民二军十旅旅长进驻河南。1925年因大败刘镇华部憨玉琨师被号称“长胜将军。1925年2月下旬,国民二军与原盘踞河南的镇嵩军展开了“胡(景翼)憨(玉琨)之战”。历时月余,憨兵败服毒自尽,国民二军大获全胜。李虎臣率领部队黑夜奇袭虎牢关当推首功。 1925年7月,大战中获胜的国民军进驻陕西,驱逐了北洋军阀陕督吴新田。同年入陕任陕西督办,开始了国民军陕人主政陕西的时期。在执掌陕政期间,陕西的国共合作革命运动得到了迅速发展,被当时的反动分子诬为“李虎臣把陕西赤化了”。 <br> 1926年初,胡景翼病故开封,国民二军在豫西被吴佩孚、张作霖、阎西山所支持的刘镇华击溃。李虎臣入豫驰援遭全军覆没,只身逃回西安。刘镇华趁关中空虚,率十万镇嵩军犯陕,于4月18日直逼西安城下。饱受刘镇华蹂躏之苦的三秦父老强烈要求李虎臣领导人民与之抗战。但新败的李虎臣与陕军卫定一部总兵力不足5000,面对敌我力量相差悬殊之现实,曾一时举棋不定,后杨虎城答应助守,决心遂定。时城内有李虎臣3000人,陆军四师卫定一部2000人,三军三师杨虎城部5000人,共万人守城兵力。在李虎臣主持下,5月19日军事联席会议决定各部一律改称陕军:李虎臣为一师师长,田玉洁为二师师长,杨虎城为三师师长,卫定一为四师师长。推李虎臣为总司令,扬、田、卫为副总司令,邓宝珊为参谋长,统一部署,分片守城。李虎臣是个重义气、轻名利的人,对总司令一职极力推让杨虎城,后在杨的力劝下方才就职。二人在整个守城战斗中通力合作、精诚团结、吃住一起、情同手足,全军效法。二人还不分长幼、不呼名姓,因为二人名字中都有一个“虎”字,故互称“对点”,亲如弟兄。这两支部队都是守城的中坚力量,故当时军民上下,皆以“二虎守长安”呼之,这一称谓也被后来的史学家所沿用。 在八个月的浴血奋战中,“二虎”始终肝胆相照,击败了敌人的离间分化、欺骗诱降、炮轰强攻,孤立围困等各种阴谋和手段,战胜了难以想象的困难,终于在11月27日与援军共同击败敌军,西安之围遂解。 二虎守长安胜利后,在北新街空旷地上挖下大坑,埋葬了遗散在城内各处无人收埋的死难者数万具尸骨,并在大土丘上修起纪念馆,有人以沉痛心情写了一幅挽联: 生也千古,死也千古; <br> 功满三秦,怨满三秦。 <br> 守城战役的胜利,在国内现代战争史上是一个奇迹,时正值北伐统一中国,前后历时7个多月共计220多天,从残酷程度上远远超过二战中的列宁格勒围城战役。被围时与外界的联系完全被隔绝,城内所有能吃的东西都被吃光了,从老鼠、麻雀到油渣、药铺里的药材甚至纸张,军人们的皮带、皮枪套连同鞋底都被主人煮吃光了(过去的生皮,不是现代的皮革)。城内除了原先的居民,还有为了逃难涌来的8、9万难民。围城后期,天天饿死病死的人不计其数,无法安葬,天气又热,瘟疫横行,城内每天都哭声震天,但是始终没有人要投降。战斗中,刘镇华在登城的云梯上挂上大幅白布,上边用毛笔写着‘登上城头第一名赏大洋1000块,第二名赏大洋800块,第三名赏大洋500块,后退的当场斩首示众!!一边用盘子托着明晃晃的大洋,一边是手持冷森森鬼头大刀满脸杀气的督战队,又有吴佩孚的一架飞机在西安城上空轰炸助威,可以想象战斗的残酷程度了。 西安保卫战吸引了10万镇嵩军,分散了吴佩孚的兵力,配合了国民革命军的北伐。这一胜利,使冯部国民军士气大振,扭转了被动局面,在甘陕两省站稳了脚跟。冯玉祥满怀豪情抒诗:“拼命流血求解放,一往直前不回头。重层压迫均推倒,要使平等现五洲。” “二虎守长安”的李虎臣面对白骨垒垒、疮痍满目的惨状和“和平期待会”分子的攻击,心灰意懒,决心从此离开军界。自己曾悄然微服出走,隐居于三原。 <br> 冯玉祥到西安后执掌了陕西军政大权,任命以于右任为国民军联军驻陕总司令,邓宝珊为副司令(二人随冯绥远五原誓师出征)。冯严厉寡恩,培养亲信,陕军原来与冯玉祥就有旧仇,为了对付镇嵩军才组成国民联军。后来冯玉祥又接受了镇嵩军刘镇华的投降,陕军感情受创,矛盾扩大。驻守西安的冯军宋哲元逼迫陕军接受改编,李虎臣被任命军长,辖三师六旅,师长为何经伟、赤亚武、刘文伯。命令其退出西安、出关东征。陕军虽不愿放弃家乡地盘,但是为报答解围之恩出关东征。 1928初,适有陇东军阀韩有禄、黄得贵反冯,宋哲元追歼其部至关中,陕军将领田玉洁阻击宋部,并联合韩、黄共六万人攻打冯军。其后,陕军各路将领在三原县召开联席军事会议,要求陕人治陕,拥岳维峻(西峰)为陕军总司令,李虎臣为渭南总指挥,冯子明为渭北总指挥,联合反冯战争终于爆发。冯部宋哲元采取分化瓦解和军事切割相结合的办法将陕军各个击破。陕军将领顾含芳、田玉洁、党玉琨、雷赤诚、曹耀南、杨云栋等相继战死。特别是凤翔一战,冯军甚至将已缴械的八百余陕军官兵用机枪扫杀。如果小说《铁血西北》记述属实,那就更为惊人。在此情势之下,1928.4月李虎臣孤注一掷,意气行事以卵击石,发兵攻潼关围西安。但是却被马鸿宾、孙连仲夹击,失败退走商县黑龙口。其手下两个师长缴诫遭诱杀,参谋长刘季衡被诬为共产党分子刘季衡也被杀害。后来新败的李虎臣残军,在河南又被十万红枪会打得大败--当时旅长许权中不忍心下令向贫苦农民开枪,结果被围攻的帮会农民抢夺步枪2000只,先后杀害1000多缴械士兵,许权中也被砍成重伤。历史重要情节:共产党的地下武装许权中旅中多人,曾长时间埋藏依附在李虎臣部下。(许李二人同是临潼乡党)。 部队在豫西无法立足,只得投靠蒋介石第一集团军。1930年,蒋介石命李虎臣为新编陆军三师师长,围剿红军。 <br> 中原大战时,李虎臣想重返陕西,但是蒋介石让杨虎城捷足先登。李虎臣心怀不满,和南阳的滇军范石生部以及川军郭汝栋部等配合冯阎反蒋之战,在武汉发难。结果部队被撤番编遣,本人也被撤职。从此淡出军界。 蒋借机收编了李的部队,李对蒋更为不满,于1935年解甲归田,告别军界 。 1936年杨虎城曾接李虎臣于西安密商“兵谏”之计,李给予大力支持,后杨被迫出国,李虎臣亲自送到上海,杨临走送李虎臣2万元为其在西安员家巷购置一处宅西安安家。抗日战争时期,李虎臣先后任陕西省第一、二届临时参议会参议员和国民政府顾问等职,对陕西战时生产和运输提出过积极建议。 <br> 1938年日寇占风陵渡,陕西大哗,李虎臣去重庆向蒋请缨,蒋令李虎臣回陕听令,结果再无音讯,李虎臣大骂蒋消极抗日,不讲信用,遂把自己子侄送往延安抗大等军事学校,又支持旧部成立抗日义勇军。 1940年李回家乡临潼(县城有李虎臣宫馆)居住,捐资兴建了新兴堡云兴高级小学和房村高级小学。组建了临潼的中正中学,现在临潼华清中学的前身。 <br> 1946年5月,国民政府晋升他为陆军中将,并授予胜利勋章。 <br> 解放战争时期,李虎臣多次拒绝胡宗南的“求教”。李虎臣多与杜斌丞等进步人士交往,支持他们创办《秦风·工商日报联合版》。1948年胡宗南任李虎臣为陕西自卫总团团长,李虎臣耻于与蒋介石、胡宗南合作,推病拒不到任。胡宗南溃逃时曾派人闯进李虎臣在西安的住处,图谋用飞机将李虎臣劫走。李虎臣闻讯躲到临潼,胡的阴谋未能得逞。 <br> 解放后李曾任陕西政协委员,1954年病逝。</h3> <h3> 李虎臣和杨虎成守长安时的照片。</h3> <h3> 李虎臣在革命公园纪念碑前的照片。</h3> <h3> 李虎臣将军陵园纪念碑</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