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去香港开会

贾桥

<p class="ql-block"> 《我与钟南山的一次握手》写完后,翻出香港会议的老照片,还余味无穷。每张照片都有意义,它留住了那些难忘的时刻,回忆起来仿佛就在昨天。岁月转动着时间的钟,一晃,过去了22年,青春已不再,仍然感慨万千。这些老照片,不知不觉成了一种收藏,一种情怀,一种纪念,一种对过去生活的怀念。</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15px;">(图片说明:第一次去香港,参加第20届亚太地区国际抗痨及肺疾病大会。开幕式中,请旁边的医生帮我抢拍的照片。)</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55, 138, 0);">(图片说明:与参会医生合影)</b></p> <p class="ql-block">  第一次去香港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真心感谢钟南山。</p><p class="ql-block"> 在抗疫最艰难的时刻,钟南山在国人心目中已经具有保护神的意义,他的话不仅影响到中央决策,也影响着每个国人抗疫的信心。这样一个世界量级的名人,我居然很幸运地与他有过难忘的交集。</p><p class="ql-block"> 说起来,那是上个世纪末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这要先从网络说起,1998年叫国际互联网。媒体夸张地说:“谁掌握了网络,谁就掌握了未来,谁就拥有了世界。”那时,我是襄樊铁路医院急诊内科医生。生性躁动好奇的我,一种春笋发芽般地萌动怎么也按捺不住,便跑到邮局办理了入网手续。很多人还不知道网络为何物时,我已经很前卫地成为第一代网民。入网后,一鼠走天下,便置身于另一番天地了,搜索最多的自然是医学动态……</p><p class="ql-block"> 八月的一天,我在中国医药信息站点,看到一条中英文会讯:第20届亚太地区国际抗痨及肺疾病会议征文通知。心想,能参加这样的国际学术会议还能去香港,心潮便莫名地澎湃起来。可是写好一篇有质量的论文又谈何容易?高涨的情绪持续了几天,想想自己一个普通医院的普通医生,那“国际学术会议”的名头在我面前渐渐化为一座高山,心头的浪潮便悄悄退了下去。</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55, 138, 0);">(图片说明:香港会展中心留影)</b></p> <p class="ql-block">  国庆后的第一个休班,我到阅览室借杂志。在新到的第10期《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中,再次看到这个征文通知,内容比网上的简洁很多:</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font-size: 15px;"><i>第20届亚太地区国际抗痨及肺疾病大会,将于1999年6月4日——7日在香港召开。为促进本地区的学术交流,香港胸肺基会将资助50名来自内地的代表参加会议。对入选代表要求为:1、向大会投稿论文摘要并被学术委员会接受作为会议发言或墙报发言;2、每个科研项目只能有一名骨干入选。会议内容包括肺结核、哮喘、肺部感染、肺部肿瘤、呼吸衰竭、呼吸疾病普及教育等。请将300字以下的英文摘要及申请表于1998年12月30日前寄到会务处(香港湾仔告仕大道66号笔克大厦5楼)。若需咨询,请联络香港胸肺基金会陈乃圭主任(电话00852-27626339)或钟南山教授(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电话020-83341017)。</i></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15px;">图片说明:参加香港会议的论文摘要(部分)</b></p> <p class="ql-block">  这则讯息将我的激情重新燃烧了起来,我开始研究“通知”上的每一个字。香港的会议跟内地大不一样,一是有基金资助,二是除了会议发言还有墙报发言,三是寄论文还须寄申请表。那么,申请表从哪里获得?香港沟通不方便,我直接咨询钟南山教授。我循着“通知”上的电话拨过去,只响了两下就通了。“您好,是钟南山教授吗?”“是我”。“请问您一下,明年6月香港的抗痨及肺病会议,怎么获得申请表?”“论文寄到我们这里,审核通过后再给作者寄申请表。”“哦,好的,谢谢啦!”钟南山不紧不慢的广东普通话,温文尔雅。我有些感慨,在一个时期内他要接多少来自全国各地的电话呀。我意识到,内地医生的论文要参会必须经过钟南山这一关。全国不知该有多少医生竞争呢,我这样籍籍无名的小人物,写出了论文他会认真对待吗?</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55, 138, 0);">(图片说明:香港会务组发来邀请函,我所在的门诊部主任,请院领导审批。)</b></p> <p class="ql-block">  虽然越想越心虚,但这样一个国际学术交流会议对我的吸引力实在太大了,我的倔劲又上来了,心想首先自己要有信心,我选择了努力竞争。便开始网上搜寻并挤时间到阅览室去找资料,时间过了半个月我都没有理出思路。</p><p class="ql-block"> 一天下午,正是秋风扫落叶、秋雨点点的时候,没什么病人。大厅里突然传来一个老爷子的呻吟。我起身到大厅一看,一群男女老少围着一个平板车,车上躺着一个80多岁的老人。上前一问,老人说小肚子痛了两天。我走近板车,在老人的腹部轻轻地按下去,老爷子叫起来“疼,疼……”手感告诉我,整个腹部是软的,显然没有外科情况。我开了一张胸腹联透的单子让家人陪他去影像科。半个小时后,报告出来了,却是左下肺炎,腹部无异常。</p><p class="ql-block"> 处理完这个病人,我内心涌起一股莫名的兴奋,这个老爷子让我想起了半个月前,一个70岁老太太无端地发烧,什么症状都没有,做了胸部透视和一系列检查都正常。多年的从业经验让我心有不甘,凭感觉她肺部会有问题。于是又开了一张胸部拍片,报告出来,果然是右下肺炎。</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55, 138, 0);">(图片说明:我的论文摘要收进了这本论文集里。)</b></p> <p class="ql-block">  这两个病人给了我灵感。老年肺炎,完全没有肺部表现。如果不仔细追查,极易误诊。这之间存在什么规律?找出规律有什么意义?我眼前倏地闪过一道亮光,写论文一下子有了思路。</p><p class="ql-block"> 一休班,我便钻进了病案室查找病例。那个年代不像现在,往电脑里输入关键词,想要的资料哗啦一下子都能出来。当时只能大海捞针一般手工查找,在大堆的留存资料中寻找病例,那种辛苦,用语言无法形容。</p><p class="ql-block"> 经过一周时间的查找,思考,沉淀,发酵,临床上无数的小细节启发了我的思绪,经过反复推敲打磨,终于完成《老年肺炎无呼吸道症状18例分析》。这篇论文旨在提高人们对无呼吸道症状老年肺炎的认识,这是早期诊断治疗的关键。</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55, 138, 0);">(图片说明:收进书中的论文摘要。)</b></p> <p class="ql-block">  论文写好后,能否够得着国际学术会议,我心里没有底。我想到了郧阳医学院附属医院院长、杨桂元教授,他是研究生导师,肯定有眼光。过去我们常请他来院会诊,我也常带病人去看他的专家号,久之,成了忘年交。</p><p class="ql-block"> 我把会议通知连同论文一并寄给他,请他把关。并提出若可以申请开会,帮我把300字的论文摘要翻译成英文,可否? 没过多久,收到杨院长的回信和打印好的英文。信中写了四个字:可喜可贺!顿时,我信心大增,以最快的速度,用挂号信将论文寄给了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钟南山教授。</p><p class="ql-block">&nbsp;</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15px;">(图片说明:1997年国庆节,在十堰杨桂元教授家中,与他们夫妇合影)</b></p> <p class="ql-block">  到了11月上旬,一直没有收到任何讯信,我心里有些忑忐,便又给钟南山拨通了电话。这次电话响的时间有些长,就在我刚要放下时却忽然接通了。我听到了跟上次一样的声音:“请问哪里?”“我是申请参加明年6月香港呼吸会议的、湖北襄樊铁路医院急诊内科……”话没说完,钟南山打断道:“请报出你的论文题目?”我脱口而出:“老年肺炎无呼吸道症状18例分析”,“哦,这个通过了,角度比较好,也说明了几个问题,请你参会的申请表已经寄走了!”</p><p class="ql-block"> 我大喜过望,一时找不到合适的词句,只连连说:“谢谢,谢谢啦!”</p><p class="ql-block">&nbsp;</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55, 138, 0);">(图片说明:收到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寄来挂号信的那天,下着大雨,我从急诊科跑到门卫收发室,没有打伞,信封被淋湿了。)</b></p> <p class="ql-block">  果然,第二天就收到了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寄来的挂号信。寄出的时间是1998年11月10日。我紧锣密鼓地填好参会申请表,与英文摘要一起,寄给了香港会务处。</p><p class="ql-block"> 这是一次漫长的等待。我知道,播种与收获不在一个季节,中间必定隔着一段时间。我每天平静地上班坐诊,希望的幼芽却在悄悄生长。直到第二年1999年的4月中旬,终于收到香港会务组寄来参加大会的彩色“出席证书”,并告之,我的论文被大会选为墙报发言,同时还有详细事项。即,会务组给每个作者提供宽0.9 m、高1.2m的展板,请与6月5日早上7点30分至17点30分将论文贴好。</p><p class="ql-block">&nbsp;</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55, 138, 0);">(图片说明:收到香港会务组寄来的“出席证书”。)</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55, 138, 0);">(图片说明:翻译过来的“出席证书”。)</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15px;">(图片说明:随“出席证书”一起寄来的论文粘贴注意事项。即,墙报发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55, 138, 0);">( 图片说明:论文粘贴的尺寸,画图出来,一目了然。可见香港会议有多么细致。)</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55, 138, 0);">(图片说明:请襄樊铁路医院内科医生梅艳芳,将寄来的所有英文材料,翻译成中文。1999年香港已回归,但是,去香港仍须办出国护照。会议通知及参会材料,须由第三方公证处认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55, 138, 0);">(图片说明:1999年4月,在家中与梅艳芳合影。)</b></p> <p class="ql-block">  此时,我长长地舒了一口气,也激动了好几天。半年前做论文的艰辛还历历在目,总算老天不负我,真想好好慰劳自己一下。其实最该感谢的是钟南山教授,没有他的认可,我一个普通的医生不可能有这次机会。钟南山成了我人生中的贵人,他的认可让我从众多医生中脱颖而出,感觉自己平庸的生活有了一种价值。心中不禁荡起一种不常有的揉碎艰辛之后的轻松心情。接下来,经过20多天繁琐地办护照过程,6月1日这一天,我收拾好行李,像节日一样收拾了自己,怀着波澜起伏的愉悦心绪,揣着生平第一次拥有的紫红色的护照,如期开始了南行之旅。</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15px;">(图片说明:襄樊铁路公安处侦察大队,为办护照出具的证明。)</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15px;">(图片说明:襄樊铁路医院党委,为办护照出具的证明。</b>)</p> <p class="ql-block">  这次大会在香港国际会展中心召开,来自38个国家和地区800多名代表汇聚到这里。我想,钟南山教授一定会来,这个从未谋面的人让我的人生有了意义。到时一定要跟他合个影。我向一位武汉的医生打听,都说只打过电话没见过人。</p><p class="ql-block">&nbsp;</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55, 138, 0);">( 图片说明:与参会医生合影)</b></p> <p class="ql-block">  隆重的开幕式过后,大会交流正式开始。主持人是香港胸肺基金会的陈乃圭主任,气质优雅,风度翩翩。他介绍代表发言,先用中文再用英文。钟南山是第三个发言。陈主任的语速不疾不徐,每句话停顿一下:下面有请,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钟南山教授,关于《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对哮喘患儿单个核细胞表达白细胞介素4和5的影响》,大家欢迎……</p><p class="ql-block"> 听到钟南山的名字,我的眼睛直直地盯着主席台。钟南山中等年纪,中等个头,穿着西装,打着领带,浑身透着一股英气走上主席台,助手们已经准备好了PPT。钟南山一口流利的英语,一张口一扬眉,都透着学者风度,将知识的精彩进行到底。学术交流是个微妙的东西,不同的背景和经历,让人们的理解和承受各有不同。</p><p class="ql-block"> 钟南山的精气神与别人迥然不同。他发言结束后,走下主席台,径直朝会场的大门走去,他身边还跟着两个人。我正好坐在出口不远处。当他快走到我这边时,赶紧离开坐位在过道上迎住他。因为在会场中不能大声说话,我伸出手说:“钟教授,我是老年肺炎无呼吸道症状……”他握着我的手说:“好,好,来开会了!”我还没说上话,后面又来了几个人,咣咚咣咚说着听不懂的粤语,簇拥着钟南山离开了会场。我感觉他是一个大忙人。会议的后来几天也没有再见到他。</p><p class="ql-block">&nbsp;</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55, 138, 0);">(图片说明:会议休息,喝咖啡、吃点心。与内地开会大不一样。)</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55, 138, 0);">(图片说明:会议休息与参会医生合影。)</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55, 138, 0);">(图片说明:组委会举办盛大晚宴。与武汉医生合影。)</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55, 138, 0);">(图片说明:会议第二天,参观论文展厅。即,墙报发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55, 138, 0);">(图片说明:与其他国家医生合影。)</b></p> <p class="ql-block">  第二次再看到钟南山是4年以后,那是2003年中央电视台“新闻1+1”人物访谈。那时看到的钟南山,跟香港开会时差不多,仍然气宇昂扬。</p><p class="ql-block">&nbsp;</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15px;">(图片说明:2003年非典时期的钟南山。图片来源网络)</b></p> <p class="ql-block">  钟南山的大名是在非典时期传开的。2002年12月22日,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接收了一位奇怪的肺炎病人,救治过该病人的8位医护人员全部被感染。那时,比病毒传染更猛烈的是人们心中的恐慌。到了2003年1月,发病程度达到顶峰。到什么程度呢?一人得病,全家染上。病人送到医院,医生不敢进门,递药、送饭都是从窗户塞。在这种情势下,钟南山说出了那句惊人之语——“这些重病人你都转给我!”</p><p class="ql-block"> 面对送来的每一个病人,钟南山都要亲自检查,制定详细的治疗方案。而且,&nbsp;他每天都要去查房,及时送上安慰和鼓舞的话。病人见到他,就像见到了希望。钟南山这种事必躬亲的行医态度,也“治”好了周围医生的焦虑。他们安定了心神,敢于直面病人,敢于直面非典。于是,一场硬仗真正打响……</p><p class="ql-block"> 2020年2月武汉疫情时,在电视上再次看到钟南山时,完全一个耄耋老人了,与香港开会时判若两人。掐指一算,可不是吗,过去了22年,又一代人成长起来了。可他却仍是最勇的猛士冲在最前方,在新冠病毒肆虐中,如“神”一样的存在。</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55, 138, 0);">(图片说明:2020年新冠肺炎时期钟南山。图片来源网络)</b></p> <p class="ql-block">  2020年春节,全中国人民能老实在家呆着,与这下面这段话有很大关系:</p><p class="ql-block">初一,一动不动;初二,按兵不动;初三,纹丝不动;初四,岿然不动;初五,依然不动;初六,原地不动;初七,继续不动。几时能动?钟南山说动才动!</p><p class="ql-block"> 这背后,隐藏着人们对钟南山的完全信任。还有,网友大开脑洞,画了一副很热血的漫画,画中配文:</p><p class="ql-block"> 火神山、雷神山、钟南山,三山镇毒!</p><p class="ql-block"> 医者心、仁者心、中国心,万心抗疫!</p><p class="ql-block"> 在网上看到,凡是钟南山出现过的地方,屏幕上满满的都是&nbsp;“国士无双”。在当下的情势下,说他是超级英雄,说他是世界级名人,甚至说他是“神”,都毫不为过。疫情中的钟南山就是定海神针,他的每一句话都会给全国人民信心。</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非典时期就想写过去的故事。我曾满心欢喜地去翻找一些记忆,结果让我有些沮丧。由于我的粗疏,发现一些重要的资料,居然找不到了,丢失或遗忘在上一个世纪了,沮丧了很长时间。最近,处理襄阳房子时,那些珍贵的、尘封已久的东西,都从床底深处跑了出来,给了我大大的惊喜……</p><p class="ql-block"> 我与钟南山仅仅握过一次手,每次看到他在银屏上出现时倍感亲切。当年跟钟南山合影的愿望没能实现,但已足够幸运。这样一个高山仰止的大学者,能认真地审读过我的论文,我能有机会跻身于国际学术会议,使我在人生贫瘠的土壤上开出一朵美丽的小花。</p><p class="ql-block">&nbsp;</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55, 138, 0);">(图片说明:第一次去香港开会,参观留影纪念。)</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55, 138, 0);">(图片说明:与香港医疗辅助队(政府卫生机构)同仁合影。)</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55, 138, 0);">(图片说明:与香港聖约翰救伤会(私营公共卫生机构)同仁合影。)</b></p> <p class="ql-block">  人生总是忙忙碌碌,却忽略了很多。第一次去香港开会的老照片,林林总总,袭击了自己的记忆深处,像一部老旧的书籍,打开了尘封已久的故事,有一段精彩的片段藏在其中。</p><p class="ql-block"> 关上书页,展开双臂,在以后的日子里,我将继续和这个世界一起呼吸。把握好每一分钟,积累好人生经验,再展开更好的风景。</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55, 138, 0);">后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55, 138, 0);"> 写这篇文章费劲最大地就是找当年开会的会议通知。这个资料没有留存。它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没有这个环节,来龙去脉说不清。几经周折,在网上找到了1998年第10期《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可是目录里没有会议通知,就必须找到纸质版杂志。又一番周折,在网上找到了《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编辑部地址、3个编辑电话及邮箱。我给吕小东编辑去了一封信,说明了情况,请他帮忙复印一下会议通知并表示一定感谢。仅过了两天就收到吕小东编辑的回复。他将“会议通知”拍图寄了过来,太让人高兴了。遂,我给他寄去了一箱又大又红的烟台苹果。在这里,重重地记上一笔表示谢意。</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