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与庐山,禅意人生

阳信县市名师工作室核心成员

初中教师第一协作组读书心得集锦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前言</p><p class="ql-block"> 读一本好书,就好像与一位挚友谈心,在言语的碰撞中一边反思,一边提高。读一本好书,也同赏花一样,愉悦了眼睛,香薰了鼻孔,更净化了心灵。2月14日,我们初中教师第一协作组成员开始了《苏轼十讲》第五讲“庐山访禅”的阅读,苏轼的禅意人生也深深吸引了每一个人,<span style="font-size: 18px;">老师们在品读后写下很多感悟,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其中的精彩片段。</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第五讲领读人计划</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阳信县第一实验学校 李静静</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安坐于岁月的轩窗下,一盏灯,一杯茶,静看流云卷舒,轻叹花谢花开。流转指尖沾染点墨,泛起岁月的余香。读一本好书,添一份雅趣,涨一份才智,增一份胸怀。阅书,读己,追随心中的诗和远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大家好,我是本周的领读人,第一实验学校的李静静。</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凛冬散尽,新春已至。协作组的家人们,在温暖的春光里,我们嗅着书香,继续读书旅程。只有在不间断的读书过程中,我们的内心才会溢满温馨的人文情怀,才能唤起内心成长的渴望,给生命一种力量,给心灵一个方向。在阅读中,丰厚、充实自己,并通过这些沉甸甸的厚重和阳光般的自信实现自我的超越。愿我们之后的征途,眼中有星辰大海,心中有繁花似锦。</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今天是2021年2月14日星期日,本周我们继续《苏轼十讲》第五讲“庐山访禅”的阅读(159——199页)。苏轼在庐山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可以说与庐山结下了不解之缘。苏轼的庐山诗是他特定时期内心世界的真实反应。苏轼以哲人的眼光歌咏庐山,以隽永的哲理给予人们启迪,让我们走进书中,理解包含其中的“哲思”与“禅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交流话题:</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nbsp;结合本讲内容,谈谈你所理解的“庐山访禅”。</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结合本讲内容,谈谈苏轼庐山之行的顿悟与禅意对自己人生的启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分享建议:</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nbsp;精讲原文,做好读书笔记,选择一个话题,交流读书心得。本次感悟心得收集人:&nbsp;李静静老师&nbsp;&nbsp;美篇制作人:韩强老师</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nbsp;请大家2月20日晚10:00前把读书感悟分享至微信群。</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愿我们保持热爱,奔赴下一场山海!</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nbsp;</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不识庐山真面目&nbsp;只缘身在此山中</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阳信县翟王镇中学&nbsp;李鑫</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告诉我们生活中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们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遇到问题后,不能只从一个角度看问题,应该学习苏轼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看问题的方式,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看清教育教学中发生问题的真相、了解其全貌。针对问题不能主观臆想,特别是在解决问题时更应该做到避免“当局者迷”。</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似“轼”而非</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翟王镇中学 王珊</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作《题西林壁》之日,也许正是苏轼行至人生第三境界之时,正因为苏轼有了这种境界高度,他对那时那刻的朝堂政治斗争,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各人有各人的政治见解,只是每个人看问题的角度不同而已。因此并没有因王安石变法而对其存有更多的私愤。</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苏轼从他所处的具体环境、所经的具体情节、所见的具体景物中触发思考,把哲理与抒情写景熔为一体,通过亲切妥帖、富于才思的比喻表现哲理,通俗易懂且饶有兴味,如此深刻的人生哲理就这么简单清晰地刻进我们的脑回路,顺着血液融入灵魂深处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造物者之无尽藏也!</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nbsp;&nbsp;&nbsp;&nbsp;&nbsp;阳信县第一实验学校 &nbsp;张树霞</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人到中年,难免对生活有点矫情的感慨,稍微有了点人生阅历之后,再读古诗词也会有别样的体会。庐山访禅以苏轼访禅与其审美的超越为主要脉络,成为悟道后的豁达人生的起点,成就了他“也无风雨也无晴”的人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nbsp;&nbsp;&nbsp;&nbsp;与智者对话,成就我们的人生,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在不间断的读书过程中,苏轼的人生阅历与思想的顿悟,让我们的内心充满满温馨的人文情怀,给心灵安一个家,指明一个方向。愿我们带着这份沉甸甸的厚重和阳光般的自信实现自我的超越!抬头仰望星空,是星辰大海;远眺远方,有我们与师生、亲人、朋友一路的幸福! &nbsp;&nbsp;</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读《庐山访禅》谈艺术感悟</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阳信县第一实验学校 韩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苏轼尚未登庐山,只闻庐山之美,更增加了他想一窥庐山真面目的强烈欲望。如我们去爬一座山,这时候只能是远远望去,“白云四望合,青霭入看无。”虽远不可及,但信心满满,跃跃欲试。我们登的山是别人口中的山,见的景也是别人眼中的景。“要识庐山面,他年是故人”,苏轼想看到真正的庐山,他盼望以后能够多次造访,像老朋友重逢一般亲切。</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走进山路,才发现所见山石、树木、溪水、房舍与平时所见相差不多,没有更多新鲜之感,茫然而不知所措。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横看、竖看、远看、近看都没有理想的效果,视界的局限性决定了他不可能揭开“庐山真面目”的神秘面纱。苏轼于是设想跳出这一空间,从更大的视野去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及至登顶,眼界开阔,万壑千山尽收眼底,一望无际,细流巨浪奔涌心间,可以举手摘星辰,俯仰抚日月,风流云飞于脸颊,松鸣瀑响于耳畔。在借宿东林的那个夜晚,他失眠了,在禅宗“无情话”的启发下,他无数个带着他思考出来的带着真理、带着自然的偈语源源不断地涌现出来,他获得了主体与对象完全契合的心境,圆满解决了令他苦恼的问题。“溪声便是广长舌,山色岂非清净身。”“庐山真面目”是什么,对他来说,应该不再是疑问。</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苏轼终于获得了一种超越,将天人合一之境弥漫了天地。我也将追寻苏轼的脚步,去苦苦的修行,去行万里路,去读万卷书,去追寻自己的艺术“庐山真面目”。</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禅中有境界,诗中有人生</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阳信县第一实验学校 &nbsp;&nbsp;李静静</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苏轼是一个性格耿直没有一点坏心眼的人,这是他的优良品质。也因为他在人生低谷时期,他的人生哲学态度,即《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中表达的深刻认识,对于自己所处的逆境,用另一种态度去看待,才是值得我们敬佩的地方,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们的人生,实际上迷雾重重,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即不知前世,又不知将来,我们身在这个有形的世界之中,却常常怀着千年的忧愁,我们身处重重迷雾,所以时常感到迷茫,需要有先知先觉的智者为我们解惑答疑,横看侧看,远观近瞧,我们之所以不识庐山真面目,原来是因为我们深陷在庐山之中。</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们的处境、位置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或因思维定式的影响,看到的事物就带有一定的片面性。要想看清事物的真相与全貌,我们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限制,摆脱主观的片面理解,多方面多角度去综合分析,至少换一个角度去思考,也许便会迎来“柳暗花明”。</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阳信县实验中学 李秀芬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着便是主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联系我们自身,在日常教学中,由于是 “当局者”,身在“庐山之中”,有许多自身存在问题是看不到的,只有不断学习充电,不断和同事切磋,才能及时发现问题,少走弯路。</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生活中,我们也要时常跳出问题,多问个为什么,多向大师学习,向前辈学习,才能不至于处于“此山中”,而不见“真面目”。学习伟人,继承伟人,教育成“伟人”,不忘初心,继续努力!</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有缘即粲然</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第五实验中学&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常洪萍</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有了全部与局部、宏观与微观、分析与综合的哲理思考,有了横看、侧看、远看、近看、高看、低看的全面观察。此时的诗人已“身在庐山”,此时的庐山已“了然于胸”,此时的山与人已“物我两忘”。此时诗人眼中的山势虽仍“偃蹇”如旧,但已不是“无素”“不相亲”,而是深刻印象中的具体的抽象。</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其实,我们的教学和班级管理,既需要“横看”,又需要“侧看”;既需要“身在庐山”,更需要“跳出庐山”。我们先要了解学生学情,掌握每个学生的所有情况;与每个学生“结缘”,处处为学生着想,处处以工作为重,“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让学科教学和班级管理充满真善美,充满“文气”“人气”,那么,结果一定是如此粲然。</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与智者对话,助力成长</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nbsp;&nbsp;&nbsp;阳信县第二实验中学 &nbsp;赵洪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因为懂,人生由风景回归到心灵,苏轼生性旷达出现了这一美的一面。这给了我们很大启示,我们在观察事物、处理问题时,既要了解细节,还要统观全局,把握细节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最终会解决问题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横看侧看,远观近瞧,我们之所以不识庐山真面目,原来是因为我们深陷在庐山之中,所以我悟,我们所处的角度不同,出发点不一样,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可能会有片面性,所以要认识事物的真相,必须超越单一着眼全局,抛弃偏见,就会看清事物的本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们每个人的人生不会一帆风顺,经常迷雾重重,一头雾水,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即不知前世,又不知将来,有时在顺境中,有时在逆境中。在逆境中不哭泣,毕竟“眼泪无法洗去痛苦”,要微笑豁达坚强,全面看问题,会“柳暗花明又一村”。逆境使人成长,沙粒不经磨砺,怎能变成珍珠,与智者对话,助力成长。</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访禅 悟道</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阳信县第一实验学校 商梅焕</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此诗告诉我们人不能够看清楚事物的真相,就难以认识自我,是自身的智慧不足。</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未消。到得还来无一事,庐山烟雨浙江潮。初学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后来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悟道之后仍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溪声便是广长舌,山色岂非清净身,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不应有恨,何事偏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苏轼的诗作体现了在参禅中感悟人生,体验生命的丰富精神世界,而正因为如此,苏轼的作品才会使那么多的人产生共鸣,感到真实,有所触动。</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苏轼与庐山</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阳信县第一实验学校 张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人生是一座“庐山”,生活是一座“庐山”,每个人也是一座“庐山”。人们大抵都走不出自己的“庐山”,所以都生活在“我”的痛苦和烦恼中。智慧的人累了会到“山”外放放风,看看山外之景,从而找到平衡,获得轻松;愚者只会呆在“山”中郁闷地不停发牢骚。庐山真面目到底是什么,不是空间不是时间,还是心境。但凡大道理人们都是知道和明白的,但却很少有人能够参透。懂得的人只是一种庸俗,能够领悟的人才是一种睿智的幸福。跳出自己看自己,才能看到真正的自己;走出庐山看庐山,才能看到真正的庐山。</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以最美的姿态活出精彩人生</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阳信县第一实验学校 &nbsp;&nbsp;刘玲</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个真实的人,定然是有着大智慧的。人生在世,什么都追求好,追求完美,虽然这是一种积极的思想,却会很累,不仅自己累,身边人也会因为你而累。到最后就会在疲于奔命中,丧失自我。“兰居幽谷,虽孤独亦芬芳;梅开偏隅,虽寂静亦流香,”这便是一份淡泊和沉稳。一些事尽力了就好,无愧别人,无愧己心,认真地活着,便是不辜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因为懂得,人生的风景,最终是回归到心灵的本源。和谐共生,平等友爱,才是对生命的尊重和对自己的珍视。时光终会因爱而温润,岁月也会因情而丰盈。这样的人生,才是智慧和可敬的;而这样的生活,也才是真实而有味道的。</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庐山诗偈与苏轼的人生求索</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阳信县河流镇中学 &nbsp;刘桂荣</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苏轼于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年)被“安置”在黄州,谪居期间,苏东坡潜心研习,参禅悟道,都促使他对宇宙人生的思悟不断达到新的境界,所以此时的他更能体悟嵇康的行为、境界与意趣。</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从庐山诗偈中不难看出,只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陶渊明才符合苏轼的标准,所以在朱刚教授的书中也提到了内山先生对庐山的解读:“他指出庐山对于苏轼的两种意义:一是禅宗之山,一是诗人陶渊明之山”。“师渊明之雅放,和百篇之新诗”(《和陶归去来兮辞》),追和渊明之诗,沉浸在渊明的旋律之中,是苏轼晚年最重要的生活寄托。</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苏轼从少年时期的“奋厉有当世志”(苏辙《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到出仕时的“致君尧舜”(苏轼《沁园春·孤馆灯青》),再到被贬黄州的孤寂悲苦,最后到晚年惠州、儋州时期的北归情结。苏轼一生宦海沉浮,却始终生性乐观坚强,对人生有着深刻的体验和感悟,并且与儒释道思想自然地溶合在一起,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人生观。</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世间一切皆有缘</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翟王镇中学 &nbsp;宗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佛说:“世间一切,皆有因果。”苏轼与佛结缘亦必如此。</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对我来说这一讲的内容真的很难,以前常有学生对我诉苦说读书读不进去,读书怎么还会读不进去呢?我对这种说法很不理解。在读这一讲的过程中我终于体会到了读不进去的感觉。在阅读的过程中有无数次我想把书放下不想读下去,即便是强迫自己继续读下去,但只要掩卷沉思,不但毫无共鸣感,而且前面读了些什么内容也是完全空白,就像以前听的笑话说小“学渣”一到考试就把老师教的东西都换了回去。读这一讲的内容让我切身感受了一回当一个“学渣”的感觉。我想通过这次的阅读体验,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如果再一次遇到学生向我诉说读不进去,我能够感同身受,并尽力想办法帮助他,也许这种读不懂的感觉也是一种缘。</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世间一切皆有缘,遇到让我几乎是一头懵的这一讲,也是一种缘。</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庐山一缘 &nbsp;浮沉一心</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阳信县第一实验学校 &nbsp;陈玉珍</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半月之后,在东林寺长老常总和尚的陪同下,苏轼又游览了西林寺。此时的苏轼虽已不再像刚来庐山时,觉得庐山“不相亲”,却依然能感觉它“偃蹇”如旧、神秘莫测。同一座山峰,同一种景物,但身处不同的位置,从不同的距离、角度来观察,竟可得到截然不同的印象。下山之前,苏轼在西林寺壁上题诗一首,这便是名垂千古的《题西林壁》。写完之后,苏轼与老僧简易作别,昂首阔步,走下山去,踏上了人生的另一段旅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首诗算是苏轼庐山之行的一个总结。他最初觉得来到庐山就像是梦游,然后说要不是熟悉它的人很难全面地了解庐山,随后他又发现小小的庐山竟然有这么多不同的人、不同的故事,让他有不同的感悟、不同的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苏轼,他一生与山结下不解的情结,他乐山,游山,知山,写山,在中国的山文学中,铸下了一块不朽的丰碑。为后人留下一笔品味不尽的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访庐山 &nbsp;悟禅道</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阳信县第一实验学校 &nbsp;张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们若是在苏轼黄州时期这些思想的延长线上考察他的庐山之行,就能进一步了解,他初入庐山时因青山“偃蹇不相亲”而所感的苦恼,完全是一种审美的苦恼:他准备好了“闲者”的心境,却不能马上成为庐山的“主人”!由此萌生的如何把握“庐山真面目”的问题,实在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的关系问题。他首先想到了时间方面的因素,“要识庐山面,他年是故人”,继而又想到空间方面的因素,“只缘身在此山中”。但是最后,在禅宗“无情话”的启发下,他获得了主体与对象完全契合的心境,圆满解决了令他苦恼的问题。确实,按苏轼的追求审美超越的思路,以类似“自然之美无所不在”的意思去理解“无情话”,也是完全可能的。这才有了他的悟道偈,表示“庐山真面目”已显现在他的眼前。虽然禅宗灯录把苏轼当作常总禅师的法嗣,但有关记载其实并未交代常总对此偈的态度如何。后来杨岐派禅师指责此偈表现出作者尚有主客体对立之意识,固然也不错,但在我们看来,不泯灭此种对立的意识而在审美超越的意义上“悟道”,当然更适合于作为诗人的苏轼。</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欲辨无形,不辨反明</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商店镇中学 &nbsp;王惠</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新年的鞭炮声还在耳边不时的想起,却还是习惯性的拿起来一直没有看懂的书,说实话,这一讲有一些困难,读得不容易。都说苏轼是儒道佛融会贯通,那么读懂他的悟或者说禅哪里有那么简单。人人都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谁又知道“要识庐山面,他年是故人。”所以庐山真面目到底是什么,不是空间不是时间,而是心境。一旦全身心地拥抱自然,便在顷刻之间恍然大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欲辨无形,不辨反明。庐山本无真面目,情景教人明了事与非。</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禅,智者的净土</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河流镇中学 &nbsp;张云霞</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苏东坡《庐山东林寺偈》:“溪声尽广話,无非清身,夜来八万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诗的大意是:溪声就是佛的广长舌,色就是佛的清净法身,夜里对八万四千佛偈,都有了明晰的了悟,来日我该如何向他人解说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禅是一种意境,有的人用一生都不能放下执念,悟出菩提;而有的人在灵明开启的一瞬间,就从万象纷纭中走出,步步生莲。</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禅是要靠自己领悟的,“只可意会,可言传”。</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每个人对禅的看法可能都不一样:有人说,禅是一种智慧;有人说,禅是一种人生态度;有人说,禅是一种哲学;还有人说,禅其实什么都不是,禅就是人心。</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禅,超越语言文字,“如人饮水,冷暖自知”。</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悟妙理意趣,得怡然人生</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阳信县第一实验学校 &nbsp;董艳</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对于苏轼的深入了解,是在不断地阅读苏轼的文章和历练人生获得的,记得高中时,学习《赤壁赋》一句“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还记得课本上的诗赋标注,只要我愿意,自然界的声色将一辈子成为我的快乐源泉,无需任何成本的快乐,多么轻盈的快乐!当时,自己不是很理解,我还很好奇东坡极富哲理的思考究竟从何而来?原来是源自禅宗。可是东坡的人间味是如何与禅宗结合的呢?朱刚老师的解答让我大呼过瘾:东坡所主的是士大夫禅,与如来禅、祖师禅不同。一颗敏感的艺术心灵,受禅理熏陶,从自然万物中悟得妙理意趣,借审美上的声色超越了俗世的功名利禄、成败得失。</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禅宗老庄,带给东坡的是精神上的超旷的,能超越现世的不幸,还有遗世独立、羽化登仙的渴望,但是他并不超越在对生活的心灰意冷中,也不超越在与世隔绝的自我封闭,他是超越在“何妨吟啸且徐行”的豁达安然中,超越在“睡起莞尔成独笑”的会意与顿悟中。在妙理意趣的感悟中,感受怡然人生。</p>

庐山

苏轼

人生

阳信县

我们

实验学校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超越

庐山真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