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上世纪七十年代,我们当兵的时候,伙食标准很低。空军航空兵后勤人员吃大灶,每天标准0.47元;机关参谋、干事、政工干部,飞行大队政工干部吃干部灶,每天标准0.57元;飞行人员吃空勤灶,每天标准3元;我们是空军地勤兵(维修飞机人员),吃的是地勤灶,每人每天伙食标准是1元。当时算是比较高的。</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18px;">地勤灶,伙食单位为中队,一个中队(80人左右)一个食堂,每个中队配一个炊事班,炊事班4-5人。地勤灶主粮是以面粉为主,大米、小米、玉米各占15%,</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主食是花卷、馒头、小米粥,每星期吃2-3顿大米饭,有时是大米和小黄米合煮,叫二米饭。饭是管饱(自己打),菜每天是“老三样”,白菜、土豆、萝卜(由炊事人员分)。</span></p><p class="ql-block">猪肉、羊肉、鸡蛋、鱼、食油都是按计划供应,没有什么“油水”下肚,不少战友很能吃,一顿吃两碗饭或三四个馒头的人很多。有一次吃猪肉包子,我的一个战友一顿吃了16个,吓得指导员张元恩一夜没睡好,生怕他撑着了。第二天张指导员讲:“昨天夜间,我不放心,11点起床去看看那位一顿吃16个包子的某某,问他有什么反应,他回答还可以,我才回去睡觉。”</p><p class="ql-block"> 打拉池交通闭塞,土地贫瘠,干旱缺水,农产品不丰富,蔬菜供应不足,唯有土豆一年四季都有,陈土豆还没有吃完,新土豆已收下来上市了。有时供应物资又不能及时到位,我们就吃冷藏的蔬菜。每年10月份大雪封山前,从山东、河南调大白菜,放在菜窖中,吃一个冬天。为了吃上新鲜鸡蛋,训练空闲,中队干部也会派几个战士跟司务长或(上士)到集市上收鸡蛋,老乡的鸡蛋卖给我们,不论大小5分钱一个,一毛钱两个。</p><p class="ql-block">当地老乡养猪不多,猪肉都是从外地调进来的。那时,加餐时能吃到一盘扣肉或者红烧肉,就感觉是吃到了世界上最好吃的菜。有一次会餐,我的一个战友用打赌的方法,赢得一大盘扣肉,独自一人享用,让我羡慕了好几天。当时吃得最多的荤菜是羊肉烧土豆,或者羊肉烧萝卜(羊肉很少,打菜的时候能碰到一二块羊肉就幸运了)。开始吃羊肉的时候我们有些战友怕闻膻味,不吃羊肉,给他炒个鸡蛋,时间长了没有猪肉吃,天天闻羊肉味,他们也就习惯跟着吃了。</p><p class="ql-block">那时候我们这些士兵也和小孩一样,盼过年过节,因为逢年过节要加餐、发水果。地勤灶每年加餐3-4次,每次加餐炊事班都会给我们准备十几个菜,有凉菜、炒菜、烩菜。能享受一次大餐,我们很兴奋、很激动。会餐时还可以喝点白酒、啤酒,不准喝醉,喝醉是要受到批评的。</p><p class="ql-block"> 为了让战士们在艰苦的环境下安心服役,让干部战士养成珍惜粮食的好习惯,部队经常搞忆苦思甜活动。请当年留在打拉池的老红军讲“爬雪山、过草地”故事,当时的口号是“苦不苦、想想红军两万五;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辈”。毛主席的战士,最听党的话,哪儿艰苦那安家。</p><p class="ql-block">指导员张元恩经常讲:“粮食是宝中宝,一日三餐少不了。浪费就是最大的犯罪,一粒米,一粒粮,都是农民的汗水。”他要是听到或看到那个战士扔掉或倒掉饭菜,他准会提出批评。</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张元恩,1956年入伍</span></p> <p class="ql-block">有一次晚上,我们吃晚饭的时候,他看到食堂门前泔水桶中有大半块馒头,他让值班分队长唐延年吹集合哨,全中队到食堂门前集合。我们饭还没吃完,只好放下碗筷站队集合。全中队人员到齐后,他让炊事班打一盆清水,他从泔水桶中捞出大半块馒头,放到清水中涮了几下,就吃了下去。</p><p class="ql-block">吃完后,他说:“同志们今天这个馒头蒸得不好,碱放多了,不好吃,但不能随便扔掉。我不知道是谁扔的,所以集合大家。如果每人扔半块,全中队就是几十个馒头。” “同志们,不能忘本啦,如果我们三天没饭吃或者吃不饱,我们还会扔吗?我们大多数人出生在穷苦人家。还有些同志逃过荒、要过饭,我们能吃饱,我们的爹妈能不能吃饱?我们的兄弟姐妹能不能吃饱?我们国家现在还有很多人温饱问题没解决,我们如果能节约一点粮食给他们,他们会感谢我们的。”</p><p class="ql-block">1976年河南驻马店发大水,我们部队把供应我们的大米全部捐献给灾区,我们一年没有吃上大米饭,再吃到米饭时,那个香味至今难忘。</p><p class="ql-block">在地勤灶吃饭,从士兵到机务中队长、大队长,大家都是一样的伙食标准。大队、中队领导吃饭的时候和战士一起排队打菜,不开小灶,没有单间,不单独摆桌子,官兵平等,没有特权,不搞特殊化。</p><p class="ql-block">地勤灶每月伙食费结算一次,如有结余的伙食尾子,就买点当地的水果发给大家。夏季主要买打拉池西瓜、冬季买点苹果。我的一个战友李运强很喜欢吃水果,不管发多少水果,24小时内干光,白天吃不完,晚上吃,睡觉前吃不完,夜里加班吃。第二天就开始跟别人共产主义,别人吃西瓜他要蹭一份,别人吃苹果,他要拿2个。我和高二旺被他拿的最多,因为我们三人年龄差不多大,工作之余常在一起玩,一起闹。用他自己的话说:“我的水果拼命吃,你的水果使劲吃”。吃完后还要加一句“白吃不白吃”。 </p><p class="ql-block">地勤灶,炊事班战士特别辛苦,起早睡晚,没有固定的休息天。我们的开饭时间是根据飞行训练任务而定,有时候部队一起床就吃早饭,我们早上5点起床,5点10分开饭,他们3点30分或4点就要起床做饭。中午还要送饭去机场,那么多餐具、饭菜要搬上车送到起飞线。开饭的时间还不一致,大家的吃饭时间还要根据训练任务定,飞机先起飞、先落地,就先吃饭,有时一顿饭全中队要吃个把小时。在机场吃饭,没有餐桌,没有凳子,大家都席地而坐,吃完了,大家都自觉地把碗筷放在一个桶里,便于炊事员收拾。</p><p class="ql-block">每个星期,中队伙食管理委员会要排一个食谱,公布在食堂中,炊事班要按食谱做饭,每天吃的饭菜要不同花样,在蔬菜供应不足的情况下,要做到让战士吃饱、吃好、吃出花样来,炊事班很不容易,炊事班战士很辛苦。</p><p class="ql-block">刘治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