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作者:零壹</p> <p class="ql-block">目睹表弟久荪发疯病的惨状后,鲁迅手执刻刀和木板沉沉思索。</p><p class="ql-block">他瞟见桌上的关公木雕,拇指微动,抚摸青龙偃月刀的刀锋,回想起闹市砍头杀人、小孩围观、愚妇争相接人血沾馒头的情景。音乐渐渐急促,鲁迅持笔思索良久,终于在纸上写下了《狂人日记》的标题。煤油灯下、纸窗外,鲁迅奋笔疾书,音乐越发激昂,镜头渐渐拉远。</p> <p class="ql-block">这是电视剧《觉醒年代》的“名场面”之一。这部以陈独秀、李大钊、胡适、蔡元培、鲁迅等为主要人物的作品让人颇为眼前一亮,鲁迅这段戏是其中一个缩影——有历史、有情怀,同时有审美,重视视听语言呈现效果,最终凝聚成兼具史诗气质和真诚情感的作品精神。</p> <p class="ql-block">稳立意、高审美的《觉醒年代》</p><p class="ql-block">从新文化运动到中国共产党建立的“觉醒年代”众生态,《觉醒年代》的历史时代背景早已被演绎过多次。但与过去的影视作品相比,《觉醒年代》的侧重点是有所不同的——这部作品较少涉猎那个军阀混战时代下的战争场面,而是更聚焦于人的“觉醒”。</p><p class="ql-block">《觉醒年代》的主线是李大钊、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主导者的人生轨迹,辅线则是毛泽东、陈延年、陈乔年、邓中夏、赵世炎等革命青年的理想和成长历程,乍一看,并不是容易拍出新意的题材。《觉醒年代》之所以能获得超高的评分,读娱君认为原因在两大方面——其一是立意客观,其二是审美突出。</p><p class="ql-block">从新文化运动开始前到建党的这段时间里,中国思想界处于一场新的“百家争鸣”时代中。诚如剧中陈独秀和李大钊在第一集中所讨论的那样——</p><p class="ql-block">“只有找到一条新路,中国才不会亡。”</p><p class="ql-block">“那何为新路呢?”</p><p class="ql-block">“不知道。”</p><p class="ql-block">不知道,所以困惑,所以是一个重视思想探索、寻求觉醒之路的时代。今人站在新中国的现实上回顾往昔,既要看到先驱者们的勇敢和求索,也要对特定时代下的人物思想有包容之心——这样一个寻路的时代,出现大量思想碰撞再正常不过。</p> <p class="ql-block">建党伟业》中安排胡适、陈独秀李大钊与辜鸿铭的那场辩论就是很好的处理,而在《觉醒时代》中,对陈独秀、胡适、辜鸿铭等人的塑造相当客观和立体,呈现出了时代巨变中的激烈思想交锋和观念锤炼;同时在人物塑造方面,《觉醒时代》更重视呈现出历史人物作为“人”而非“符号”的一面,是“立人”而非“造神”的现实主义创作理念,这不仅撑起了其作为长剧所需的丰满真实的人物画像,也为整部剧建立了一种“见微知著”的叙事风格。</p><p class="ql-block">在剧中,陈独秀不仅是那个创办《新青年》,入驻北大做文科学长的风云人物,也是一个会为筹款卖字,雅时与人亭中赏景饮酒,俗时学百姓涮羊肉狼吞虎咽;李大钊从日本归家,看到妻子和女儿在院中捉鸡纵声大笑,为帮助路上结识的工人葛树贵典卖财物,又和杂志社借钱赎回……</p><p class="ql-block">《觉醒时代》的细节叙事通过场景环境、服化道共同完成。从这一点展开来说,读娱君认为《觉醒时代》成功的最重要元素在于“审美”——这是一部呈现思想碰撞的作品,其主要人物大都是“文人”,而电视剧则用多种方式体现出了这种“文化”之美。</p><p class="ql-block">于剧中而言,在于人物的行为举止和造型,于影视创作而言,在于这部剧的镜头设计、音乐设计、意象表达的突出。其中最为观众称道的是青年毛泽东出场的一段蒙太奇,磅礴大雨中,镜头中的市井即是当时的“中国”——混乱的街道,纵马而过的军阀军队,卖儿鬻女的贫苦百姓,坐在汽车中吃三明治的富家少年,躺在泥水中的乞丐。这一系列意象通过慢镜头的呈现和多种镜头视角语言让社会的分裂,人民的处境得到直观呈现,但这段音乐却并非煽情悲苦而是急促而激昂的,伴随着青年毛泽东怀抱《青年杂志》在雨中的重重脚步和复杂的眼神,星星之火其实已经出现了。</p> <p class="ql-block">于剧中而言,在于人物的行为举止和造型,于影视创作而言,在于这部剧的镜头设计、音乐设计、意象表达的突出。其中最为观众称道的是青年毛泽东出场的一段蒙太奇,磅礴大雨中,镜头中的市井即是当时的“中国”——混乱的街道,纵马而过的军阀军队,卖儿鬻女的贫苦百姓,坐在汽车中吃三明治的富家少年,躺在泥水中的乞丐。这一系列意象通过慢镜头的呈现和多种镜头视角语言让社会的分裂,人民的处境得到直观呈现,但这段音乐却并非煽情悲苦而是急促而激昂的,伴随着青年毛泽东怀抱《青年杂志》在雨中的重重脚步和复杂的眼神,星星之火其实已经出现了。</p> <p class="ql-block">在《觉醒时代》中,处处可见这种用镜头语言成就的“质感”。如5-6集中北京的漫天大雪,就成就了多个富有诗意、美感的画面——</p><p class="ql-block">陈独秀归家,前来邀请他的蔡元培在楼上等候,两人热情拥抱,镜头却转到了楼下的西洋女画家在写生,记录了这一刻;</p> <p class="ql-block">陈独秀与钱玄同雪中相会于陶然亭,古琴乐声之中大雪冻湖一片苍白,黄纸伞下三人相会、腊梅在雪中的一抹鲜红、弹琴者的手部特写、弥漫出雾气的热酒……真是雅致到了极点。</p> <p class="ql-block">这种镜头风格和审美水平赋予了《觉醒时代》很强的仪式感、史诗感,所谓电影质感的来源,不外乎如是。这其实也是导演张永新和摄影执导张文杰、美术设计韩忠的拿手好戏,同一套班底曾经在《虎啸龙吟》中就大放异彩过,司马懿身着红衣起事的那一集至今仍是国产剧中的佼佼者。</p><p class="ql-block">立意正,审美足,《觉醒时代》是一部用实力打动观众的精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