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在两晋至唐宋时期,因战乱饥荒等原因,黄河流域的中原汉人被迫南迁,历经五次大迁移,先后流落南方,尤其是福建、广东、江西交界处,由于平坦地区已有人居住,只好迁于山区或丘陵地带,故有“逢山必有客、无客不住山”之说。当地官员为这些移民登记户籍时,立为“客籍”,称为“客户”、“客家”,此为客家人称谓的由来。为防外敌及野兽侵扰,多数客家人聚族而居,形成了围龙屋、走马楼、五凤楼、士围楼、四角楼等,其中以围龙屋存世最多和最为著名,是客家建筑文化的集中体现。</p><p class="ql-block"> 围龙屋是一种富有极具岭南特色的典型客家民居建筑,客家围龙屋与北京的“四合院”、陕西的“窑洞”、广西的“杆栏式”和云南的“一颗印”,合称为我国最具乡土风情的五大传统住宅建筑形式,被中外建筑学界称为中国民居建筑的五大特色之一。</p> 2021年春节正月初一(2.12),我们自驾开启了这次旅程。<div> 车虽不多,但大雾茫茫。</div> 穿过层层迷雾,终于天晴了。 <p class="ql-block"> 行走在乡间小路,年三十的鞭炮铺满了屋前小路,广东的习俗是不打扫的,所以,年味十足。</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第一站,磐安围</b>,磐安围位于广东省梅州市兴宁市叶塘镇河西村,始建于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磐安围坐西向东,为四角碉楼三堂四横一层围龙的客家围村建筑,门前有禾坪和水塘,计有21个天井,122间房,厅堂两边有南北厅、书斋、厢房、花厅、居室、浴室、厨房等。由刘氏十七世祖乾昌兴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围龙屋的整体布局是一个大园型,在整体造型上,围龙屋就是一个太极图。围龙屋前半部为半月形池塘,后半部为半月形的房舍建筑 <p class="ql-block">中轴部分为三堂屋四横屋</p> <p class="ql-block"> 所有天井、台阶、夯土墙转角处及大部分门框都用麻石条块加固、铺垫。在围龙屋两边还建有碓间、牛舍、猪栏间、马厩、杂物间、卫生间等,实现了人畜分居。</p> <div><br></div>横屋后面是半月形围龙 <p class="ql-block"> 屋内保存有刻有满汉两种文字的光绪帝赐匾</p> 外层设有许多枪、炮眼,在四角碉楼最高处有瞭望孔。 <p class="ql-block"> 房屋防御功能较齐全。屋后有山泉水,采用暗井、暗渠直通屋内,具有隐蔽性。生产、生活功能齐全,如储备物资充足,可足不出户在围龙屋内生活一年。</p> <p class="ql-block"> 磐安围大门的对联:磐石奠基业,安定展鸿图。我想这一定是刘氏老祖宗留下的,年年如此书写吧。</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第二站:泰安楼 </b><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由</span>第一代主人蓝少垣以经商发家始建,取“泰然一室,安住层楼”意,故取名为“泰安楼”。 建于清高宗乾隆二十八年(1764年),已有200多年的历史,规模宏大泰安楼占地总面积6684平方米,共有200个房间。是中国少见的石方楼, 被誉为“客家的水立方”。</p> <p class="ql-block">大埔泰安楼属砖石木结构建筑,坐东北向西南,呈四方形,长49米,宽52.6米,门口有宽阔的门坪和水塘。,坐东北向西南,呈四方形,</p> <p class="ql-block">楼高11米,分三层,第一、二层外墙为石墙,第三层外墙及内墙为砖墙</p> 为防外患,设外围的走郎 楼内平房四周为天井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第三站:花萼楼 </b>位于广东省梅州市大埔县大东镇联丰村,始建</p><p class="ql-block">明于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距今近400年历史。</p><p class="ql-block"> 相传,林姓的第五代上祖林援宇家境清贫,衣不蔽体,为避风遮雨而寄宿在狮头山上的一个石洞里,常年来往于福建、江西、饶平等地,靠担盐,挑石灰为生。林援宇在附近的狮头山观音庙前,意外得到三大缸白银。</p><p class="ql-block"> 林援宇建好土围楼之后,把村里所有没有房子住的乡邻都接过来住,因为这圆形楼形似花萼,又取兄弟邻居乡村相爱之意,故取名为“花萼楼”。</p> 联丰花萼楼占地面积2300平方米, 属土木结构的圆形建筑,共有三环,内环一层30个房间,二环二层60间,外环三层120间,楼高11.9米。 <div><br></div> <p class="ql-block"> 联丰花萼楼楼内有面积为283.4平方米的圆形天井,用大小不等的鹅卵石铺成,天井一侧有口古井,用于防火和生活之用。天井的中心装饰着一个直径3米的古钱币图案,图案和天井内的排水沟构成了一个“九”字图,寓意着:水是生命之源,水进口和排水沟构成一个九字,象征长长久久、生生不息。</p> 每年年初,联丰花萼楼还会进行祈福活动。联丰花萼楼祈福活动由来已久。<div> 每年正月初三,大东镇联丰村村民都会在联丰花萼楼举行“迎观音”活动。圆楼内十余张八仙桌分两行摆上,桌面上排放着家家户户敬奉观音的斋果供品。迎神队伍将观音迎出门 “行香”,绕过村子里每家每户后才被抬回楼内,然后等观音娘娘顺利落座,进行“叩许”。大家便开始向观音神像斟茶敬酒,虔诚祷告。</div><div> 遗憾的是今年疫情,没举办祈福活动。</div> <p class="ql-block"> 花萼楼的内部结构是“一梯一户”每户分三层,通过三楼的回廊则又户户相通。这与福建土楼不同,住着更舒适,自由空间大。</p> 外围走道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第四站:百侯镇 </b>广东省梅州市大埔县,百侯素称“文化之乡”,人才辈出。明清两代,从百侯走出了5位翰林、24位进士和134名举人,翰林有清康熙年间的萧宸捷,杨缵绪、杨黼时与杨演时兄弟,以及嘉庆年间的张翱;进士则有入清后粤东第一个进士萧翱材、杨之徐及张翱之父张树勋等。 </p> <br>一腹三翰林是说百侯镇士绅杨之徐的三个儿子,五子杨缵绪、六子杨黼时、七子杨演时先后于康熙六十年(1721年)、乾隆元年(1736年)和乾隆十年(1745年)考中进士,均被钦点为翰林。 <br><br>同榜三进士是指乾隆十年(1745年),杨成梧、杨演时、杨文振“同捷南宫”,成为同榜进士。 肇庆堂 <p class="ql-block"> 明清古屋建筑,百侯现有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屋建筑共120多座,其中既有官宦富商的深宅大院,又有别具一格的大小祠堂;既有原始典型的客家民居,又有亦中亦洋的建筑院落。</p> 通议大夫第 是乾隆年间陕西按察使杨缵绪的故居 <p class="ql-block">大年初一,几乎所有饭店不开门,这是大埔县唯 一开门的小店,尽管价格昂贵,也不得不吃牛肉汤,算盘珠共计200余元。</p> 与同行的同事合影 <p class="ql-block"> 春节之旅上半场结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