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三家王子坟不得不说的几个问题

辽宁建平 刘志军

建平县历史文化研究会 刘志军 <p class="ql-block">先说下“王子坟村”(即新爱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清康熙四十二年十月,喀喇沁郡王扎什去世,次年葬于此地,又将祖坟(部分)自牛碌河迁来。王府在此设立押穆(俗称衙门),派驻陵丁(珠勒沁),设置祀田局。祀田局的职责除了筹措祭祀和丧葬靡费、主持丧仪,主要是护陵。因扎什为郡王,按规定陵丁为八户,故称为八大家。后居民增多,称为王子坟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当地人说,王子坟村曾名格格艾勒。格格艾勒,应是格根艾勒之讹。格根,清也、明也。《敖汉旗地名志》:格格召,蒙古语各根义召日,是对祖坟的尊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解放后改名为新爱里,因朝峰片方音之故,人们习称为新乃里,2017年重新改为新爱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新爱里,即新营子之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接下来说说“王子坟”(今称喀喇沁蒙古王陵)。</p> 《无花无酒锄作田 》(王子坟西坟院) 摄影 红山居士 <div><br></div><div><br>一、王子坟名称<br><br>王子坟是民间叫法,现在官方称为“喀喇沁右翼蒙古王陵”。</div><div><br></div><div>王子坟的“王子”发音应为 wáng zi, 而不是 wáng zǐ。清朝时,蒙古王公等级森严,有亲王、郡王,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等。但是民间不论级别,把所有的蒙古王公都称为王爷(ye)或王子(zi),所以把他们的墓葬称为王子(zi)坟,王子(zi)是指所有的“王爷”,而不是专指王爷的儿子。<br><br><br>按照封建社会的仪制,王子坟是不可称为“陵”的。在阶级社会,人生前要分为三六九等,死后的坟墓也有等级。从汉朝开始至唐朝,形成了定制,只有帝王坟墓可以称“陵”,如唐乾陵、明孝陵、十三陵、清东陵等。除了皇帝,其他任何人,包括皇亲国戚,都不可以使用“陵”的称谓。 <br><br>喀喇沁右翼札萨克,从古鲁思奇布到笃多博,共传了十二代、十五人。其中爵位最高的为亲王,可见称其为“陵”是不够级的。<br><br>《康熙实录》载:(康熙四十六年)冬十月壬午,上驻跸端静公主第。遣宗室镇国公散秩大臣暖托合、乾清门亲随一等侍卫五格,至喀喇沁多罗杜楞郡王扎什墓前奠酒。<br><br>《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九百九十二《仪制》守墓条规定:<br>顺治九年题准,蒙古亲王守墓人十户,郡王八户,固伦公主与郡王同。贝勒、贝子各六户,和硕公主、郡主与贝勒同。……<br><br>光绪十七年,喀喇沁札萨克郡王旺都特纳木济勒报理藩院呈文:……是(十)月十八日早晨,与贼相遇攻战,其贼匪人众势大,将所派京色丹等杀毙无踪,并将本王祖坟烧毁……。<br><br><br>《康熙实录》《钦定大清会典事例》作为官方文件,用词是十分准确的。可见在清朝,不论官方规定,还是王爷呈文,都将王子坟称为“墓”或“祖坟”,而不称“陵”。王子坟应称为喀喇沁右翼旗历代札萨克墓(园)。<br><br>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等级观念淡化,文字外延拓展,“陵”已不再是帝王专用字了。王子坟,现在官方称为“喀喇沁右翼蒙古王陵”,2019年10月7日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br><br></div> 《什番会》(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摄影 红山居士 二、扎什去世的时间考(即王子坟的始建时间)<div><br>王子坟是在喀喇沁右旗第四任札萨克扎什去世后奉诏建立的,所以确定扎什的去世时间关系到王子坟的始建时间。</div><div><br>《钦定外藩蒙古回部王公表传》记载为:(康熙)四十三年卒,诏建碑表墓。然而据笔者查证,扎什去世的时间应在康熙四十二年十月份。</div><div><br>《康熙实录》载:四十二年冬十月癸未,上西巡,命皇太子允礽、皇三子多罗贝勒允祉、皇十三子胤祥随驾。十一月壬寅朔(初一),上驻跸介休。十一月丙辰(十五),冬至,上幸西安府。辛酉(二十日),喀喇沁多罗杜楞郡王扎什故,遣官致祭;又,四十三年四月癸酉,以喀喇沁故多罗杜楞郡王扎什之子噶尔臧袭爵。</div><div><br>按照清朝的制度,蒙古各旗札萨克去世,应报理藩院,然后由理藩院呈报皇帝。</div><div><br></div><div>麒庆《奉使科尔沁行纪》:故事,内外札萨克、王、贝勒物故者,理藩院以其名达于侍卫处,请遣使以祭。侍卫处列散秩大臣、乾清门侍卫、满洲蒙古四五品京堂衔名以闻。汗及王,遣二人;贝勒以下遣一人。<br></div><div><br></div><div>当时喀喇沁右翼旗札萨克府在今赤峰市喀喇沁旗锦山镇,锦山到北京370公里,北京到西安1100公里,总计将近1500公里。康熙帝十一月二十日在西安得到消息后遣官致祭,按照当时公文传送速度推算,这种不是紧急军情的公文,至少要30多天的时间。照此推算,扎什去世时间应在康熙四十二年十月上旬。</div><div><br>康熙四十六年六月,康熙帝自北京启程巡幸塞外。《康熙实录》载:冬十月壬午(初四),上驻跸端静公主第。遣宗室镇国公散秩大臣暖托合、乾清门亲随一等侍卫五格,至喀喇沁多罗杜楞郡王扎什墓前奠酒。</div><div><br>康熙遣暖托合、五格奠酒,是否可视为扎什去世四周年祭? 如果此推测正确,则扎什去世时间应为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十月初四。<br></div> 乌梁海后裔各旗札萨克世系简表 制作 红山居士 春到王子坟 摄影 红山居士 三、关于“诏建碑表墓”<br><br><div>扎什是喀喇沁右翼旗第四任札萨克。扎什去世后,清廷“诏建碑表墓”。<div><br></div><div>关于“诏建碑表墓”之意,应为“诏:建碑、表墓”,而非“诏建:碑、表、墓”。 </div><div><br>“在死者墓前刻石,以彰其善,谓之表墓。”建碑以表墓,建碑是表墓的形式,表墓是建碑的目的。</div><div><br>汉蔡邕《郭有道碑文》:“於是树碑表墓,昭铭景行。” </div><div>明何景明《上作篇》:“兴劝赏之法,致式闾之敬,施表墓之恩,故立激励之方。”<br></div><div> 郭沫若《孔雀胆》附《资料汇辑》:“至若立碑表墓之事,则纵有心人亦不敢付诸行动也。”<br></div></div> 王子坟—— 白云千载空悠悠 摄影红山居士 <p class="ql-block">四、关于五龙、八城、三塘、四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王子坟坐落在建平县三家乡的龙旦山下,传说其风水为:前有五龙镇守,五龙即五龙台;后有八城护围,八城即黑城、新城、大城、前城、四汉城、高坂城、札兰城、旦州城。东有三塘积水,即大塘、东塘、小塘。西有四地起灶,即大新地、小新地、平安地、太平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五龙台,不是汉语地名,不是五条龙之意。五龙台是蒙古语地名,为有芦苇或有水草之意 ,东、西胡素台以及乌鲁斯台河均为此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八城:黑城为黑山嘴,新城为新楚德,这两个地名没有所谓的“城”;前城,不在王子坟的后面,而在其东北。王子坟的后面只有所谓的“五城”,而蒙古族所谓的“城”并不是汉语意义的“城”,大一点的牧村亦称“浩特(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塘:实为二塘,东塘村在小塘村东,故曰东塘。所谓塘,是因河道两岸多河滩,故名塘图,简化做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四地:大新地,小新地,平安地,太平地,均为汉语地名。康熙年间是否立村,尚需考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龙旦山:传说刘罗锅子破风水,就是把龙“骟”了。那么龙旦之意也就不言而喻了。</p> 王子坟 摄影 红山居士 五、关于迁坟<div><br>有观点认为,扎什在世时,就已经开始选定地址修建墓园,并把苏布地、固鲁思奇布以及图巴色楞、班达尔沙的墓安置在现在的位置。扎什去世后,顺理成章地埋在现位置。后来噶尔臧把先祖坟从叶柏寿迁来,安置在西坟院。</div><div><br>也有观点认为,扎什去世后,经康熙皇帝恩准,噶尔臧为其父建碑、表墓,并把先祖坟墓(包括苏布地、固鲁思奇布以及图巴色楞、班达尔沙的墓)从叶柏寿迁来,分别安置在东、西坟院。</div><div><br>民间传说,扎什下葬并迁移祖先坟墓时为农历六月,下了七十二场浇灵雨,持续了一个多月。从这一传说可以推断,王子坟是在扎什去世后的第二年春季开始修建,夏季完工,阴历六月下葬,并迁移祖坟。</div><div><br>有专家说者勒篾直至和通的墓都在王子坟西坟院,笔者不敢苟同。</div><div><br>噶尔臧迁坟时,最高迁到影克(恩和,和通曾孙)一辈。因为者勒篾七世孙和通及其长辈的墓在翁牛特旗红山水库淹没区翁牛特旗一侧,当地曾出土“朵颜卫都指挥使司祖茔碑”,可作一证。</div><div><br>而者勒篾八世孙格哷博罗特、九世孙革兰台(格日勒太宰桑)及其次子昭图支系的后世之墓葬群,至今还在祖坟地。<br></div> 王子坟 摄影 红山居士 六、关于噶尔藏的墓<div><br>喀喇沁右旗从古鲁思奇布至笃多博,共有札萨克15人。王子坟东坟院内有坟11座,坟园东西墙外各有1座,共计13座。笃多博去了台湾,噶尔藏埋在喀喇沁旗四十家子乡柳条沟驸马陵,<br>噶勒藏(1675—1722)于康熙四十三年(1704)袭扎萨克多罗杜棱郡王,康熙三十年(1692年),和硕端静公主下嫁噶勒藏。</div><div><br>和硕端静公主(1674年—1710年),康熙帝第五女,母为布贵人兆佳氏,康熙十三年五月初六生。康熙三十一年(1692)封为和硕端静公主,同年十月嫁给喀喇沁部蒙古杜棱郡王扎什次子噶勒藏为福晋。时年公主十八岁,额驸噶勒藏十七岁。</div><div><br></div><div>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三月二十六日申时,和硕端静公主去世,其灵柩先厝于大西沟乡(今王爷府镇)的陵沟门。按照清朝的祖制,公主下嫁死后是不能葬入皇陵的,也不能葬入婆家的墓地,须另建坟茔。康熙五十一年(1713年)和硕端静公主陵在喀喇沁旗东南部(今十家满族乡境内)建成。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十一月二十九日未时和硕端静公主被安葬于此地,陵墓占地10余亩,四周是约3米高的石围墙,俗称此墓为和硕端静公主陵。2007年9月,公主陵被确定为内蒙古重点文物保护单位。</div><div><br>据《清圣祖实录》载,据《清圣祖实录》载:(康熙五十年)夏四月甲戌,领侍卫内大臣侯巴浑德等题,臣等察审喀喇沁塔布囊丹巴等控告额驸噶尔臧,于公主丧事之时霸占索诺穆之妻等款俱系情实,与所告相符。查噶尔臧以行事妄乱,前已革退王爵。今应将和硕额驸职衔革去,即行处斩。得旨,噶尔臧著从宽免死,监禁在京。交与步军统领托合齐,派所属官兵看守。饮食许其送进,伊子及伊属下人有看视者,不必禁止,但不许闲杂人擅行出入。</div><div><br>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驸马噶勒藏死后,葬在今喀喇沁旗四十家子乡柳条沟驸马陵。经朝廷准许,迁公主遗体于驸马陵与噶勒藏合葬,十家乡公主陵便成为衣冠冢。</div><div><br>汪国钧所著《蒙古纪闻》载:(喀喇沁右旗的)满洲族,其姓氏虽与汉人无异,而其祖本藩王吴三桂部属,因三番平定,俘其众进京者,编入内务府,为旗下包衣人。迨至和硕端静公主下嫁额驸王噶拉桑时,配从公主者,今约有二百余户。看守额附陵者二十余户,在公爷府南杏子沟;看守公主陵者百七十余户,在公主陵十家。</div><div><br></div><div>玛希先生《校注蒙古纪闻》一书注释:十家指合葬前之公主陵,后遗体运至柳条沟与噶尔藏合葬。<br></div> 王子坟 摄影 红山居士 七、金丹道事件中被毁以及维修<div><br>  光绪十七年冬十月初九日晚间,在敖汉旗爆发了金丹道教事件,史称红帽子或红巾贼之变。在这次事件中,喀喇沁王子坟也未能幸免。</div><div><br>汪国钧在《蒙古纪闻》一书中记载了这次事件的情况:攻陷贝子府之第二日,系十四日(时间有误,笔者注),喀喇沁右旗之海棠川一带,汉人亦闻风蠢动,当日起事约七百人。一律红巾裹头。然其器械不整,有持菜刀者,有持斧镰者,甚至将锄钩伸直,捻成利锋以充军械者,诚难枚举。贼众因念夙恨,王子坟(喀喇沁王之祖莹也)素禁打柴,曾受彼等欺辱,莫若先从彼处起首为宜。遂拥众树旗,焚掠附近各村落。如大城、新城、斯罕城、七官营子一带蒙古焚杀无余,其事先逃走者为数无几。</div><div><br>及其上山焚陵之时,击带柄大鼓,吹大铜别咧(皆由喇嘛庙中掠来者),一齐放火,呐喊助其威势。时有梅伦长及桑吉扎布管带、王旗官兵及虎枪手五十名,在彼察道。忽闻惊耗,心胆乱跳,急出东望,火焰冲天,呐喊声,号筒声,人众惊号声,儿女啼哭声,一时并集。耳震心寒,毛骨悚然,不暇整旅,先自骑马出西门而遁。兵士一见,主将逃走,遂将累身之械,如二人抬及牛蹄炮等投入邻村井中,亦即四散奔逃。自此贼心亦无忌惮,焚烧王坟、香殿、墓亭,并有掘墓寻找宝器者。嗣则入村抢掠米粮,焚烧房屋。村中有年老之翁妪及老喇嘛三五人,劝其速逃不听,且曰:匪众莫不为钱财而来,到则财帛任其所欲,况无有乎!吾侪老而将死矣,其将我何?杀则杀矣,早晚不免一死!未逃而留家看门者,皆被杀矣。</div><div><br></div><div>(据笔者近几年多次对新爱里村干部和村民的调查,没有人在这次事件中被杀。汪氏的记载与村民的记忆不符)</div><div><br>光绪十七年十一月初二日,理藩院都统恩承奏折:十月二十九日,据喀喇沁札萨克郡王旺都特纳木济勒飞文呈报,……是月十八日早晨,与贼相遇攻战,其贼匪人众势大,将所派京色丹等杀毙无踪,并将本王祖坟烧毁……。</div><div><br>《光绪实录》记载:光绪十八年二月甲午,理藩院奏,喀喇沁札萨克多罗郡王旺都特纳木济勒,因突遇逆匪作乱,坟茔被毁,请借支税银。得旨,该旗蒙古等突遇逆匪作乱,实堪悯恻。加恩旺都特纳木济勒在本旗每年应得八沟原赏二分税银内借支十年。著奎斌由热河道库动用支给。此项银两仍由该旗每年赏给八沟税银内按年扣还,以抵原款。<br></div> 王子坟 摄影 红山居士 八、王子坟的女学堂<div><br>《蒙古纪闻》毓正女学堂之创办:即于(光绪)二十九年春请到日本女学士河原操子先生为主教,……而旗属蒙人咸知学堂为王爷所好之举,若办学堂必得其欢悦,非但受赏,且因恩宠。于是从前之反对者,另换一种面目,于王子坟设立分校一所,公爷府河南设立分校一所,至光绪三十四年,王爷晋京后,亦随之取消矣。</div><div><br>由此也可知,今之新爱里村,当时称作王子坟村。<br></div> 王子坟 摄影 红山居士 九、关于扎什选阴宅和刘罗锅子破风水<br><br>其一、扎什选龙旦山做阴宅,先后请两位先生。张三先生埋一枚铜钱,李四先生再用针,也有用簪子的,扎在铜钱眼里。<br>前些年出去旅游,差不多每到一个地方都会听到这类传说。故不值一驳。但当时请阴阳先生选址应是事实。 王子坟——俯瞰石牌坊 摄影 红山居士 其二、康熙派刘罗锅子破风水。<br><br>先看看康熙的生卒年代,公元1654年——1722年。<div>再看看刘墉的生卒年代,公元1720年——1805年;</div><div>这两位见过面吗?</div><div>或许刘统勋给长子请满月的时候,康熙老爷子去喝酒,摸过刘罗锅子的头?也未可知。</div> 王爷府 摄影 红山居士 再说,康熙帝把女儿嫁给噶勒藏,端靖公主死后噶拉藏以罪削爵,虽然大臣判决“应将和硕额驸职衔革去,即行处斩。”但康熙帝仍下旨从宽处理:“著从宽免死,监禁在京。饮食许其送进,伊子及伊属下人有看视者,不必禁止。”可以看出康熙帝法外施恩。<div>康熙御笔的“藩屏世泽”石牌坊矗立在王子坟,“大邦屏藩”匾额悬挂于王府;乾隆授喇特纳锡第的亲王品级后扩建的王府犹存,御赐的“世守漠南”玉印昭示于大众。终清之世无不将喀喇沁部倚为藩篱。<br></div> 王子坟——康熙御笔“藩屏世泽” 摄影 红山居士 喀喇沁王府现存两枚寿山石刻的大印,一枚“喀喇沁王之宝”,另一枚“世守漠南”。 御赐“世守漠南”玉印 摄影 红山居士<div><br></div><div><br></div><div><br></div> “喀喇沁王之宝”玉印 摄影 红山居士 <div>喀喇沁历代王公对朝廷更是忠心耿耿,前有察哈尔领主布尔尼发动叛乱,喀喇沁郡王扎什拒绝策反,且向康熙帝告密,并出兵平叛;后有喀喇沁郡王扎什向康熙地奉献土地,以作皇家围场。<br></div><div><div><div><br></div><div>这种情况下,怎么可能出现皇帝见郡王就心神不宁?怎么可能出现扎什造反?怎么可能去破坏亲家阴宅风水?这不是逼人造反之举吗?<br><br></div><div>付之一笑吧! <br><div><br></div></div></div></div> 王子坟 摄影 红山居士 王子坟 摄影 红山居士 十、关于贡桑诺尔布的丧事<div><br><div>有文章介绍喀喇沁亲王贡桑诺尔布丧事办理情况时说:“民国十七年(1928年)第十代喀喇沁旗王子死于北京,尸体用火车运到天义车站。”</div><div><br></div><div>首先。贡桑诺尔布,是第十一代、第十四任札萨克,亲王爵位。1931年1月13日患脑溢血于北平官邸去世,时年59岁。</div>贡王去世后,南京国民政府下达指令,对他的一生给予了评价,称其“翊赞共和,绥辑蒙藏,夙著勋劳”,并拨款5500元安葬。<br><div><br></div><div>其次,贡王灵柩于当年4月20日由北平起丧,经铁路运至北票车站,再由其他车辆护送到建平三家王子坟。4月27日在王子坟下葬。1931年4月27日,贡桑诺尔布的灵柩在建平王子坟下葬。</div><div><br></div><div>叶柏寿到赤峰的铁路,1934年4月开工,1935年6月23日才铺轨完工。1931年,天义车站那地方还是一个只有10几户人家的小村子呢。</div><div><br></div><div><br></div></div> 末代王爷 贡桑诺尔布 像 矗立在王子坟前的朵颜乌梁海始祖者勒篾塑像 摄影 红山居士 <p class="ql-block">王子坟东坟院共有十四座坟头:小院西北角为苏布地墓;小院里四座碹坟,两红两白。两红为古鲁思奇布(西偏北)和图巴色楞;两白为班达尔沙和扎什;小院外大院里东西两侧呈人字形排列着七座坟头;大院东西墙外各有一座。这些坟头,由于资料被毁,目前仅知东侧最后一座所葬为第十四任札萨克贡桑诺尔布和其福晋善坤。</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