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内蒙古探亲

黄建华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第一章</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内蒙古第一次探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铁道兵志在四方,能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奇迹,离不开在背后默默无闻无怨无悔支持的铁道兵军嫂们,她们没有奏响惊天动地的乐章,也没有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只有普通的柴米油盐之生活琐事,但平凡之中见真情,耳濡目染见真谛。在众多的铁道兵家属当中,我的母亲张瑞秀就是其中的一员。翻开历史的扉页,跟随母亲穿越时光的隧道,回到那段铁道兵的青葱岁月,回到父母成家后的第一个临时港湾,在那里,我仿佛看到了父亲高大的身影正向我们走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包兰铁路,是我国国民经济建设第一个五年计划规划修建的一级铁路干线,从内蒙古包头东站起,沿黄河南下,依乌拉山南麓、桌子山西麓、贺兰山脉及祁连山余脉而行,南部线路要穿过150公里的沙漠区,风沙弥漫,且流动沙丘四伏,路基难筑,工程异常艰难;过贺兰山大煤田,进入渠道纵横、阡陌相连的银川平原,在近130公里的线路上,跨越大小渠道就有800余道;从银川南进,经黄河青铜峡到达甘肃兰州市,线路两次跨越黄河,总长990公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57年3月部队刚刚开到这里没多久,部分主体才开工,母亲从沂蒙山老家来到了这里,来到了大漠卷黄沙的内蒙古包头——桌子山。</span></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我的父亲 黄 家 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我的母亲 张 瑞 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 1, 1);"> 阳春三月,南方已是春暖花开,桃红柳绿,北方气候还是春寒料峭,寒风凛冽,转眼父母结婚己半年多了,尽管书信来往,母亲依然思念远方的父亲,知道父亲在福建邵武建好了鹰厦线后又去了新疆哈密的骆驼圈子,担负兰新铁路红柳河至哈密段线路的建设,父亲说那里交通不便,所以几个月没有通信,前一段时间父亲来信说到了内蒙的桌子山了,那里风沙大,气候干燥,又过了几天父亲来信地址又改成了大中滩,母亲考虑到父亲大江南北,东奔西跑的很辛苦,又没有时间回家探亲,就想着去看看父亲,可路途遥远,对从未出过门的母亲来说,是遥不可及的,母亲</span><span style="font-size:22px;">就想到了小锁,小锁是母亲远房亲戚,母亲是她的表三姨,小锁的丈夫刘富成,是沂水县埠前庄的,与父亲同时参军并又分在一个团部,父亲回家结婚时他也一起回来探亲,但他还没有对象,父亲与母亲结婚没过几天,父亲就给母亲说能不能给战友找个对象,母亲思前想后想到了小锁,就答应了帮他们牵了线,没想到他们都相中了对方,并且没过多久就急急忙忙结了婚,父亲结婚后提前归队,刘富成叔叔推迟了几天婚假才回部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母亲走了十几里地去埠前庄找小锁,没想到小锁己有身孕快七个月了,为了安全,母亲打消了约她一同前行的念头,</span><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 1, 1);">就想到了自己的二哥,让二哥送送自己吧,就去找二哥,翻山越岭七八十里,走了近六个小时,在一个偏僻的西山小学校里,唯一的老师兼校长是我的二舅,母亲希望二舅送一程,可二舅无法请下假来,二舅是党员,不可能为了自己的小事放弃那些孩子们,求助未果,怎么办?一个人去!妈妈下了决心,第二天一大早就往回赶,先去娘家的所在地前晏家铺村,去给我的姥姥姥爷说一声。姥姥一听就着急了,第一次出这么远的门,又是一个人,在交通落后又闭塞的农村,一个年轻女子出远门简直就是天方夜谭,姥姥不同意,姥爷劝姥姥道“她是属猴的,你栓不住她的,再说她也认识几个字,又读过夜校,性格像男娃娃一样,让她出去闯一闯吧”,姥爷的一番话让母亲吃了定心丸,母亲心里有数了,不管那么多了,豁出去了,就又往我的爷爷奶奶家赶,又走了十几里地,到了家就那套喜欢的中山蓝的列宁装穿上,扎上腰带,利索地收拾了几件衣服和一床薄被子,用床单打成了一个大包袱,往身上斜着一背,拿着信封,往沂水县城赶去,一路走一路寻思怎么走,路上可能遇到的风险,但无论怎样,都动摇不了母亲去找父亲的决心。走了一个多小时,到了沂水县城,母亲打听长途汽车站,到汽车站买了到沂都长途汽车票,因为沂都才有火车站,到了沂都火车站,一边打听,一边照着信封上面写的地址,买好了火车票,上了火车后,母亲的心终于踏实下来。第一次出远门,对于从未离开过家的母亲来说,是怎样的挑战,不谙世事,还要克服常人难以承受的恐惧和孤单,这需要多大的勇气 和对父亲多深的爱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母亲的伟大之处,于无声处响惊雷,平凡女子不平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母亲坐上了去包头的火车后,心情格外激动,一路的行来不容易啊,要遇到很多的人和事,还有不可预知的事随时可能发生,对于二十四岁的母亲来说都是挑战,但母亲有着自己的执念。一路的风景看不够,但母亲的心却早已飞向了远方……路过首都北京,更是心潮澎湃,浮想联翩。熬了两天两夜,火车终于到了内蒙古包头,到了包头就到了终点,铁路修到这为止,火车己无路可行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母亲下车了,站台简陋,人烟稀少,母亲有点茫然,看到穿制服的站台服务员就打听“同志,俺想问个路,去桌子山怎么走?”,年轻的服务员答道“没有车通那里,前段时间有部队进来修了路,路很难走,你就抓部队的车去吧”,母亲犹豫,不知怎么办好,事先没有想到,包头竟然没有车通到桌子山,怎样才能去那里,到底有没有车去那里呢?母亲在车站外面徘徊,很无助的样子,服务员看到母亲一个人还在那里,就又好心道 “你往前走一走,在三岔路口等着,那里过部队的车,只有他们的车去桌子山”,服务员又用手指了个方向,“谢谢你同志”!母亲非常感激,就往前走了一大段路, 有一条坑坑洼洼的路,放眼望去,远处空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几行归塞尽,念尔独何之”。茫茫沙海,空旷大漠,没人,更没车,只有母亲孤影伫立,母亲心里七上八下的,像漂在大海中迷失方向的小船,母亲感到从未有过的孤单和无助。风阵阵地吹,吹乱了母亲齐耳的短发,却吹不乱母亲的执念的心,父亲是母亲的力量源泉,冥冥之中父亲在给母亲力量呢,一定要坚持,想一想,在寒风中冻的瑟瑟发抖的母亲,又勇敢的扬起了头,尽管风沙时而迷漫,刮起的沙有时迷住了双眼,但母亲依然紧紧的盯着远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时间时间,你慢点走啊; 军车军车,你快点开呀。你们可知沙漠中,年轻的铁道兵家属的痴情?那望眼的欲穿,那翘首的等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一墩墩的沙柳随风舞动,仿佛在摇曳着怜惜的情愫,骆驼三两个出来溜达着,似乎也在帮母亲壮着胆。时间一点点过去,又一点点过去,远处好像出现了一个小点,是动物?是野兽?还是车?母亲盯着,那是一个活动的目标,渐渐的越来越大,虽然很慢,晃晃悠悠,但是母亲还是看清楚了,是汽车!终于看到了一线希望,母亲激动的立刻站起来,而且后面还有几辆车,都是带布蓬的卡车,越来越近了,肯定是军车,母亲断定,虽然母亲从未见过部队的军车。近了一看果真是军车,母亲喜出望外,大着胆子站在路中间,举起双手不停地晃着,并喊着:“同志,停一停车!”,在空旷的沙漠中,一个年轻妇女背着一个大包袱来拦车,军车戛然而止停了下来 ,妈妈上前询问司机是不是到桌子山去,并把信封拿出来给他看,这时车上跳下来一名军官,一问,说:“找黄家隆同志啊,我们是一个系统的”,太巧了,认识父亲,并且还是一个团部的,他们是从福建搬家过来送团部家属去宁夏吴忠的,正好要经过桌子山,“快上车吧”,他们热情的招呼妈妈上了车,车里光线有点暗,车棚四周用油布包裹,车上两边长椅分别坐了有六七个家属和几名军人,中间堆的粮食和衣物还有几口箱子,后来母亲知道他是宋部长,每辆车上都有三、四名军人,一路行来负责安全,宋部长看到母亲穿的很单薄,冷的瑟瑟发抖,就把他的大衣敞开,一下子抡过来搭在母亲身上,母亲吓了一跳,不好意思的,宋部长说:“不要紧的,老乡,我们与黄家隆同志很熟的”,母亲是农村妇女,沒见过什么世面,但是遇到了父亲部队上的人,如沐春风,像遇到了亲人一样,虽然风沙大,冷风嗖嗖,母亲倍感温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军车在沙丘里艰难前行,好多次被沙子堵的动弹不了,走一走就要下来用铁锹锄锄沙子,并找来树枝垫在车轮下面,反复几次车子才能从沙子里开动。因为不熟悉,再加上坐车的疲惫,家属们在车上也没有太多的话说,母亲看着家属们下车就下车,看她们上车就上车。由于多日的奔波,半路上一个怀孕的大肚子家属提前要临产了,肚子痛的忍不住“哎哟哎哟”哼着,车上留下两个有经验的老家属配合军医,其他人都下了车,大家焦急的等待着,希望生产顺利,母亲也暗自想着,时间过的很慢,继续等,突然一声啼哭划破了寂静的天空,“哇哇……”终于听到了孩子的哭声,大家松了口气,母子总算平安,大家又都上了车,生了产的家属躺在铺了大衣的车厢里,小毛毛包裹在旁边,让人感觉很心疼。车子继续前行,颠簸了四五个小时后,下午三点多到了桌子山,宋部长告诉母亲,我们还要继续赶路,下车后问一问,让战士打电话找爸爸就行,母亲点头应着,依依道别,又看了看躺着的母子俩后下了车,挥了挥手道别。</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桌子上,又名卓子山,在内蒙古自治区乌海市,处鄂尔多斯高原西缘,黄河东岸,为贺兰山余脉,海拨2149米。桌子山山势雄伟,峰峦迭起,巍峨壮观,山岭受到长期干燥剥蚀和抬升,山顶较平坦,远眺貌似桌子状,故得此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有一个连队刚刚开到这里驻扎的桌子上,有几排简易的房子和帐篷,有个值班的哨兵,母亲问他,他立刻打了电话,并让母亲在房间里烤火,房间里有火炕,母亲就一边烤火一边焦急等着父亲,父亲接到了电话,半个小时左右,一个穿着军大衣,肩上佩戴有肩章,戴着棉帽和风镜,腰上背着驳壳枪,脚上蹬着皮靴,威风凛凛的军人风尘仆仆从大中滩赶来,母亲看到父亲大变了样,父亲先说话了:“哎哟,你怎么不来信说一声呢”?一边说一边把自己的军大衣脱了下来给母亲穿上,“你怎么长高了,长胖了呢”?母亲说,结婚的时候父亲还在福建邵武,那时又黑又瘦,现在看到父亲大变了样,母亲满眼是崇敬和爱怜,“福建那里的气候不适应”父亲一边说一边接过母亲背的包袱,去找地方休息,因为部队刚驻扎没多久,没有多余的房间,只有帐篷,到了晚上,父亲说今晚就对付一个晚上吧,住帐篷,就借了两床被子和一张帆布,在一个空空荡荡的帐篷里,把帆布铺在沙窝中间,上面铺上被子,就是临时的床了,就这样在沙窝里休息了一晚上。夜很静,风阵阵的吹着,有时轻轻,有时肆无忌惮, 吹得帐篷“哗啦哗啦”响,像被撕裂了一样,在夜深人静的夜晚,骆驼们大子胆子出来觅食了,它们“咕咚、咕咚”走路的沉重的声音离你很近,仿佛就在身旁;偶尔像牛一样低沉的“昂昂”的叫着,在夜空中回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第二天一大早,父亲搭车送母亲到宁夏的吴忠,父亲给母亲买好了一袋 米、油、小锅、铲子还有碗筷,放了点钱说道:“家属都在这里,能帮别人就帮助别人,看家属们怎么过,你就怎么过,想吃什么就做什么,慢慢跟人家学点知识,暂时沒有房子,要等两个多月,房子很快就会盖起来的”,“好!”母亲点点头。父亲立即搭车赶回了部队。开辟了一个新的地方,父亲接手了很多事务,工作很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宁夏的吴忠,是个小城市,九团家属临时居住在小镇上的一个大院子里,院子有一个大门,房屋都是土墙,三面住的是当地的老乡,有些是回民,说的都是当地的方言,听不太懂,所以也很少交流,院子里有一口深井,井口边上有木框架,有一个大木板盖子,平时不打水了井就锁上了。院内院外周边老乡都在这里打水,因为这里吃水很困难,母亲她们看见有人打水了就过去打水,他们有专用的桶打水,他们主动帮忙打上来了往你的空桶里到,你就赶紧点点头说声“谢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家属们都住在一排房,受条件所限,几个人住一个房间,母亲她们七个家属住一个房间,睡一个通铺,炕上很暖,烧的是火炕,七个人当中有两个大肚子,快要生了,一个是方政委的家属叫李伟,还有一个是周团长的家属刘远琴,住在一起的还有山东人尹参谋长的家属,陈团长的家属也是山东人,家属们每天开会并学习文化课,学习完了自己做饭吃,有时闲聊,方政委的家属李伟大姐有两个男孩子了,大的叫大宝,老二叫二宝,她看到母亲一个人有时候闲着就说:“小张啊,你会不会做布鞋”?母亲说:“我会,能做上来,就是做不好”,“我不嫌弃,方政委脚气历害,现在买不到布鞋穿,我有些布子,打成袼褙,你给做双鞋吧”李伟阿姨说,“好吧,你给我鞋样子,我可做不好呢”母亲谦虚说道,“我有鞋样子”,母亲就按照鞋样子,一边再放出韭菜叶宽,没几天母亲就做好了一双鞋。母亲还经常帮忙怀孕的家属跑腿,买鸡蛋,买菜购其它生活用品等。吴忠,部队经常有车来来往往,父亲发了钱了就让战友捎过来,怕母亲钱不够用。两个月的时候过去了,部队的房子也盖好了,准备去部队的所在地内蒙的大中滩了,那是团部所在地,大家接到通知了都很兴奋,提前一天都把东西收拾好,因为第二天凌晨四点要出发。第二天三点多家属们就起来了,个个也像军人一样,雷厉风行,做好出发前的准备,四点钟到了,准时出发了。四辆带蓬军用卡车一字排开,载着家属们激动的心,一路奏着锅碗瓢盆交响曲,向内蒙古大中滩进发。一路上又是颠颠簸簸,走走停停,为了赶时间,中途各自随便吃了点自带的食物,就又马上赶路,晚上六点多天己黑了,终于到达大中滩,路上整整走了十四个小时。一排排简易的房子是家属的居住地,每排住十户,第一排是团长政委们的家属居住,第二排是有孩子的居住,第三排是刚结婚没有孩子的居住,每个家属的房间早己安排妥当,母亲来到第三排,自己临时的新家,小小的房间里温暖如春,父亲已把火炕烧的热乎乎的,母亲 一路上的疲惫顿感消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家,临时安顿下来,这里风沙弥漫,有无边的沙海,沙海里偶有一丛丛树木点缀着沙漠,那是沙柳,沙柳给原本沉寂的沙海注入了生命的活力,铁道兵部队就像沙柳一样,来到这里,给荒漠的大中滩带来了生气。家属们都在自己家门口做饭,门口一溜都是铁炉子,烧的都是自己捡的柴,也有大块的买的碳,但砸开了尘土飞扬,都不愿意烧。捡的柴禾特别好烧,一点就着,呼呼的着响,有点像油松木。在门口做饭要速战速决,否则风沙来了没办法,即使怎样躲避也免不了吃到沙子,爸爸有时在食堂打点菜回来,多数是荤菜,给妈妈改善一下生活,有家属的基本上都是在家吃饭,自己开伙,自己劳动,包括团长和政委也是在家里吃饭。爸爸告诉妈妈怎样用铁炉子做饭,做饭时饭开了就放铁圈,一个一个放满,闷饭的时候再在炉盖上面放一层沙子,火退小点,就不担心饭糊了;炒菜时就把炉盖一个一个挑下来,锅有多大就挑多大,基本上挑两个差不多了。妈妈点头记着了,用爸爸讲的这个方法做出的饭香喷喷的,妈妈那时刚刚从家里出来,人生地不熟,全靠爸爸点点滴滴的指导和关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沙漠里,刮风是最常见的,即使在风和日丽的天气里,也可以看到几十米、甚至几百米高的龙卷风沙柱,它卷起的黄沙直冲云霄,蔚为壮观,扬起的沙石互相激烈摩擦使空气带电,人们互相握手或身体某个部位相接触的瞬间,即会遭到电击。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奋战在一线的战士们,回来吃沙饭。那是部队刚刚驻扎在桌子山,都住帐篷,天气骤变,狂风怒吼飞沙走石,帐篷被大风掀起,好在有纤绳拉着,才不至于吹得七零八落,可席子围成的伙房不见了踪迹,最后用洋镐在帐篷里支个三角架,上面放口锅,提来浑浊的黄河水做饭,管它沙不沙,战士们端起来就吃,而此时铁道兵战士们个个俨然成了沙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临时的家离黄河岸边很近,走几分钟就到了,每天喝水到黄河边上去提,水是黄泥巴水,很混浊,提回来要放点明矾澄一澄,过一会儿水清了,慢慢倒出来才可以用,澄出清水后,盆底下面是一层黄泥,所以房间里要准备好几个盆子或桶,以澄清水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星期天休息,住在一排房的几个战友约着,带着自己的家属,去远处的沟里捡柴 ,那是愉快的劳动,妈妈就跟着大家一起去,家属们都很普通,有的扎着两条长辫子,有的扎着两个刷刷 ,特别是司令部谢清河的家属小唐,贵州人,大眼睛,黑坳坳的,她扎着一条长长的大辫子,穿着大襟衣服,朴实无华,家属们几乎都是来自农村,都能吃苦耐劳。柴是干枯的小树木,断裂了,掉在地上,早已没有了生命力,因为缺水,在沙漠地带难以存活,所以走一走,找一找,没有多长时间就捡到一堆,然后用绳子捆紧,像拖一条大鱼一样拖回来,也有的用肩抗回来,大半天的时间,可以解决好几天烧的,自己劳动出来的成果,劳动者最光荣,铁道兵战士休息也不忘自己的劳动本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黄河对面是老百姓 ,他们有自己的田地,种的菜吃不完,知道部队住扎在对岸,所以天天划着小船过来卖菜,在岸边上一摆就是五六条小船,船沿上摆满了自家种的小菜,有紫色的茄子,椭圆的包菜,还有一棵棵的大白菜,他们说话都带地方口音,有点听不大懂,但这并不影响小小的交易,说话带比划就解决了一桩买卖,双方都有所获,而且轻松愉快也没有任何的争执,军民团结如一家人。</span></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里骆驼特别多,特别是晚上,“咕咚、咕咚”的走路声,白天骆驼偶有出来吃着沙柳,它们也怕人,离它近了它会用蹄子趴沙子扬你,示威着,有时发出低沉的吼声,用鼻子喷你,有星星点点的鼻涕飞涧出来,这是自卫的举动,沒有人去打扰它,它警觉性高,看着憨憨的样子却很聪明。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父亲喜欢钓鱼,在老家山东沂水的港埠口村,有一条沂河,父亲小时候跟着爷爷经常在河里钓鱼,还会抓鱼,现在部队来到黄河边上,父亲如鱼得水,休息的时候有母亲陪着,父亲可以劲情施展他的钓鱼技能,也能让自己放松一下了。首先要去黄河边捉豆虫,那是黄河里的鱼儿们爱吃的食物,但母亲却很害怕这种虫子,青青的颜色,体积有小指头那么大,虽然不咬人,但是看到了这么硕大的软体虫子,母亲还是有点害怕。为了弄鱼饵,父亲带母亲来到长满青稞的黄河岸边上,这种青稞不是长的像麦子一样的青稞,黄河边上的青稞叶子像蚕豆叶,枝条长的很高,豆虫最爱吃这个叶子,到了河边,父亲顺手掐了一枝青稞,边说边不经意的拿着给母亲看,没想到母亲吓得扭过头去,父亲以为母亲说说而已,母亲又说“我确实害怕”,母亲虽然在农村长大,但从未见过这么大个的软体青虫,吓得用胳膊挡着头,“它不咬人,它吃青稞”父亲解释道,并让母亲拿着豆虫,母亲还是不敢,“下次你把豆虫准备好,连稞子拨起来 拿回去,两棵就行了,上面就有五六个豆虫了,就够钓的了”,父亲说,“我不敢,它如果爬到房子里到处都是怎么办,”母亲还是胆怯,父亲很耐心,一遍又一遍地告诉母亲怎样拿豆虫,在父亲的一再鼓励下,母亲的胆子大了起来,敢拿青稞枝条了。后来母亲又着胆子自己去掐青稞了,在父亲下班之前准备好,“哈哈,我不用再去跑腿了,你这下不怕了吧?”父亲看到豆虫后调侃道,并拍拍母亲的肩膀,“现在有人帮你拿豆虫了,你少跑点腿了”,母亲也笑着说道,“还有什么事我干”?母亲又说,“没什么事,现在我们也没有小孩,就是你我俩人,还有什么事呢”?父亲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老家农村很热闹,村里村外跑来跑去的,说说笑笑,认识的人多,在这里,除了到外面捡柴禾,买菜做个饭,其它时间都要躲在房子里,因为外面经常刮大风,刮起漫天的黄沙,黄沙到处飞落,如不小心吹到眼睛里,眼睛疼又睁不开,所以门窗都关的严严实实,呆在这么个小小的房间,除了一个木头箱和一个才买的小帆布箱,就只剩下两个人了,母亲感觉天天呆着没有意思,想家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方政委的家属李伟到银川生孩子,生了孩子回到了大中滩,没有人帮忙,母亲没事就去帮点忙,看到尿布没洗,就拿到外面沙地里蹭一蹭,把巴巴蹭掉后再用热水清洗干净,放在房间里晾上,房间里很暖,一会儿就干了。方政委说:“小张,你在这帮忙,每月给你工资”,母亲一听急了,说“你给我工资,我就不来了,我们是姐妹之情,都是一个大家庭的人,我来帮帮忙,不闲弃我就行,我也帮不了什么忙”,“李姐刚刚生了孩子,不能沾凉水,我现在也没有小孩,能帮的就要帮”。后来方政委看到母亲来帮忙就打招呼“黄助理的家属小张来帮忙了”,“黄家隆工作踏实,人蛮老实,他坐办公室坐的住,一坐就是几个小时不挪窝”,政治处一个姓钟的福建人,他也说父亲“人好,能吃苦,坐办公室谁也比不过他,坐的住”。那时父亲刚刚接管档案,不熟悉,天天看资料,全团每一个资料都要仔仔细细看,过滤一下,责任重大,所以不能马虎。</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十月的北方,麦子、谷子沉甸甸地压弯了腰,包谷吐着穗,高梁一片红,到处是丰收的景象,部队召集家属们开会,动员大家返乡参加劳动,分三批走完,妈妈积极报了名,爸爸知道后说:你要走,我不留你,这是党的号召,一切行动听指挥。爸爸用废旧的板子钉了两个箱子,一个装没有吃完的米面,大概还有五十多斤,嘱咐回去了给姥姥家一些,因为老家沂蒙山吃不到细粮,一个装锅碗瓢盆餐具,这些放在部队用不上了,爸爸又托人买回来了深蓝色的布和棉花,“你要回去了没有大衣不行,回去坐车很冷,要坐好几个小时的车才能到包头,你自己做件大衣,我想你会做”,爸爸肯定的说,又在军人服务社买了一双棉鞋和一个围头的方巾,方巾上面有白、黑、绿的条条,很素雅,又好看,包着头让妈妈遮挡风沙,从头到脚爸爸给妈妈准备的妥妥的。妈妈又去找老家属借来了剪刀,自己裁,自己缝,白天晚上都在忙活着,三四天时间就完工了。做好了试一试吧,妈妈穿在身上让爸爸看看并问“怎么样?”,爸爸称赞道“不错,很合身”。妈妈穿上了大衣,暖在了心窝里,衣服是有限的,但那份来自爸爸贴心的关怀却像和煦的阳光,散发着温暖的光芒,历久弥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母亲第一批返乡了,七名家属们上了卡车,军车启程了,送行的军人们挥手告别,母亲凝望着渐行渐远的人群,看到风沙中的父亲最后一个人还站立在原地……再见了,兄弟姐妹们,再见了,我的亲人!在你们需要的时候,我们来了,在祖国需要我们的时候,我们回去了,我们从千里之外的海滨,跋涉到了内陆的大漠,孩子生在了军车上……但我们无怨无悔,因为我们是铁道兵的家属,在这个英雄的部队里,我们已是铁道兵的一份子,我们学会了吃苦,学会了坚强,更学会了担当!</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包兰铁路,在惊涛骇浪的黄河上两次架起桥梁,“头顶白云脚踏山,悬崖峭壁荡秋千,劳动热情烈似火,汗水冲开万重山”,在三道坎黄河大桥施工,铁道兵战士经常冒着七、八级大风,在零下30多度的严寒中坚持冰上作业,使大桥提前两个月通车;在沙丘上筑路基,风沙弥漫,流动沙丘四伏,路基难筑,战士们高唱“人说塞外风沙大,铁道兵战士不害怕,今天吞风吃黄沙,明天彩虹草原挂”,这段沙漠路提前五个月通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包兰铁路的修建,促进了内蒙古、宁夏、甘肃以及整个西北地区的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也加强了各民族的团结,英雄的铁道兵们,不怕苦不怕累,不怕艰难与险阻,又一次谱写了一曲光辉灿烂的战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一年又一年,一季又一季,多少个春秋如白驹过隙,包头、卓子山、大山滩、银川、吴忠,有我们走过的足迹,我们多想再看看你那峡谷的沙柳,它还依然安静地挺拨在风沙中么?多想再望一望那浩渺的沙漠,它浸润了多少战士的汗水和走过的脚印?多想再与孤独的骆驼相伴,掬一捧黄河边的泥水,它注入了多少战士的情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里,曾演绎过千里寻夫的爱情故事,滔滔黄河水,悠悠岸边草,见证了铁血男儿的柔情 ,见证了铁道兵军嫂忠贞不渝的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里,茫茫沙漠,我看到了你不再寂寞,沿伸的铁路敲响了你沉寂千年的梦,你与祖国早已心心相系,你逐步走向了繁荣与昌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铁路,你是我永远不变的情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陪伴母亲多日,在她那刻满沧桑的脸上,我看到了母亲对父亲深深的依恋和最真挚的情感,那悄悄无声滑落的泪滴,滴滴都诉说着无尽的思念……回忆是痛苦的,心酸的,但也是甜蜜的,温馨的,母亲伴随父亲走过了六十四个春秋,在这漫长的岁月里,酸甜苦辣,个中滋味,细细咀嚼,回味悠长,它们历历在目,仿佛就发生在昨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口帆布箱子,一九五七年三月母亲在内蒙古探亲时,父亲送母亲到吴忠市,路过银川时给母亲买的 ,母亲保留至今,几十年过去了,它历经沧桑,锈迹斑斑,仿佛还在诉说着昨天的故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千言万语,写不尽道不完,为了铁道兵事业奋献一生的我的父母。</span></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