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C40-太行八陉位置略考

黄豆芽

本来这是一篇计划在晋冀鲁豫四地穿行太行山,踏足著名的太行八陉的路书。无奈仔细规划中发现有些地方只剩下了几乎无人留守的村庄,打尖住宿都成为问题,规划中的地方不太可能全部走到,那就打破一次常规,留下这篇路书作为日志,致敬那些千年的羊肠古道,华夏的过往云烟。 太行山脉始于怀(河南济源)而终于幽(北京),太行山隔断了山西高原与华北平原。华夏族精英从陕西关中向中原辐射的第一步就是山西高原,那里是周成王“桐叶封弟”封给弟弟叔虞的封地,作为春秋时期最强大的诸侯国,晋国鼎盛时期,地域囊括今山西省全部、陕西省东部与北部、河北省中部与南部、河南省西部和北部、山东西北部与内蒙一部的广大地区,三家分晋以后,晋地分为了韩赵魏三国,这分裂而成的三国最后也占据了战国七雄的三个席位,可见分裂之前晋国本身的强大。<br><br>向北方看去,晋地横亘在华北平原与蒙古高原之间。防止北方草原民族南下,晋地是梁柱,战国时期则是赵国承担了护卫中原的任务,燕赵多悲歌之士,慷慨赴死。向南方看去,晋地通过八条穿过太行山的孔道南向联系华北平原,这就是中国历史上鼎鼎大名的“太行八陉(此字念xing)”,在燕赵之地旅行,前期准备的图上作业需要找到这八陉今天的位置。<br> <p class="ql-block">陉,中国古语是“山脉中断的地方”,“太行八陉”,是中国古代晋冀豫三省穿越太行山相互往来的8条咽喉通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考察太行八陉以前,先要熟悉山西的几个连贯的小盆地,这几个连绵的盆地和水源正好契合了春秋战国华夏先民的人口数量规模,是当时中国发展最快最好的地区。</p> 第一条:轵关陉<div><br><div><div>太行八陉最靠南的一支,连通山西侯马到河南济源,济源之名源于“济水之源”,中国古代“江、河、淮、济”四条独流入海的大河称为“四渎”,济指的就是四渎之一的济水,济源就是济水的源头。春秋战国时候济源也称为“轵邑”,所以这条穿越太行山,连通运城盆地的侯马与中原轵邑的通道,被称为轵关陉。轵关陉实际上是夹在王屋山以南,中条山以北的一条孔道,“愚公移山”移的就是这座王屋山。<br><br>轵邑作为战国时的魏城,故址在今河南省济源市东的轵城镇。轵关陉的起始在济源县西十一华里处,关当孔道,因曰轵关,这个轵关在今天的济源县封门关。考察地图,今天的济源市有一个轵城镇,济源市档案局也在这里,可见轵城镇是济源市比较中心位置,从轵城镇人民政府向西经过G327和S312可以到一个叫三官饭店的村路和省道交汇点,从这个路口上去1.8公里可以到封门口,这里就是轵关陉南端。从三官饭店这个岔路口继续向西17公里是可以到王屋山风景名胜区的,在去王屋山景区路上有一个封门村,这个村口有一个石碑,咸丰年间,写的“封门天险”。这里就是轵关,而且这个村自古就被称为轵关,只是清代以后才改名封门口。村前的现代公路绕关而行,古老陉道仍穿村而过,也正是这绕行使这一段古道得以幸存。离开公路上行几百米就是封门口的老村,小小的山村坐落在几座大山的山坳间,村内房屋非常破旧,一条土石路穿村向西伸展,这应该就是轵关陉古道了。路边村头是一座大蓄水池,只是池中无水,有些像是古罗马的竞技场,水池边围墙上镶嵌着一块咸丰年间的老碑石,上面镌刻着“封门天险”四个大字,据说这就是轵关关楼上的遗物。另外注意,这个封门口和封门村不是那个网红阴森恐怖的中国第一鬼村山西封门村,那个在焦作沁阳西万镇,那个封门村在地图上叫风门村,距离太行陉的天井关倒是不远,喜欢神神鬼鬼的可以晚上去住一夜,不过我估计99%的鬼吹灯键盘侠都是叶公好龙,其他愿意去的,找不到路,问我,我可以给个详细地址,附送路线图。<br><br>公元前268年,秦军下轵关陉取魏国怀邑,公元前264年,武安君白起一下轵关陉,陷韩国九城,控制了黄河以东大片土地,秦军开始觊觎韩国上党之地,公元前263年,白起二下轵关陉东出河内,控制了紧邻轵关陉的太行陉,力图取韩国上党而对赵国都城邯郸虎视,韩国上党郡守拒秦而附赵,秦赵爆发长平之战,白起坑赵卒40万,之后六国再无力阻挡秦国一统天下。<br><br>找到轵关陉,是找到“封门”这块路标或者封门村那块石碑,注意,祭祀“三隐三现”济水的济渎庙就在轵城镇。<br><br>网上有说法如下:<br>出济源沿王屋山方向前行,走312省道,汽车从豫北平原过了李八庄,约83公里处即到达封门口村。沿封门口村路牌上行20米右拐约2公里即是轵关陉的一处重要关口,封门口,进村的道路上还可以看到通往古道的古石桥,封门口村口可见古封门关(轵关)遗址,土墙边的封门关石墩依稀可辨。《战国策》中苏秦说赵王“秦下轵道则南阳动”,所指的轵道,就是轵关陉,也就是这条现代公路途经之处。<br></div></div></div> <p class="ql-block">第二条:太行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太行陉,从山西晋城到河南沁阳(古之野王),由此陉南下可直抵虎牢关,是逐鹿中原的要陉之一。地址在今河南省沁阳市西北三十五华里处,极险处陉阔三步,长四十华里。沿陉北上太行,在山西省晋城之南的太行山上,有关名曰“太行关”,又称天井关,天下36名关之一,古人称“形胜名天下,危关压太行”。此关形势雄峻,素称天险,太行陉全程100公里道上的著名关隘有羊肠坂、孟良寨、焦赞营、天井关等,均名动天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公元前263年,秦军南下轵关陉取野王,然后北上太行陉攻上党,韩郡附赵,秦赵在长平(今山西高平)对峙三年。公元前260年,白起遣两万五千“轻兵”切断赵军粮道,秦昭襄王亲赴河内,征发15岁以上青壮由太行陉北上天井关赶赴长平围赵,赵军断粮四十余天,无法突围,赵括被射杀阵前,四十五万赵卒降秦,白起“乃挟诈而尽坑杀之;遗其小者二百四十人归赵。前后斩首虏四十五万人。赵人大震。”---《资治通鉴.长平之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战国长平之战,三国官渡之战,东晋淝水之战,蒙古与金的野狐岭之战,都是以天下为赌注的定鼎之战,长平之战,如果没有太行陉,秦赵胜负难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国历史上的武安君名动青史的只有四个,三个都是战神,但四个结局都不好。秦之武安君白起长平之战坑杀赵卒四十万,后被秦昭襄王赐死,赵之武安君李牧横扫匈奴,庇佑中原数十年,被秦离间于赵王迁而被杀,项羽祖父楚之武安君项燕,被王翦所败死于乱军,赵封苏秦为武安君,苏秦佩六国相印,封闭秦出函谷关十五年,后被刺杀于齐。此后,世无武安君,当然,也没有人当得起“武安君”这三个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百度地图搜索“天井关村”,可以看到“孔戡故居”和“孔子回车”,那里就是天井关。到天井关村并不困难,高速G55过了天井关隧道出高速,走省道碗周线S333即可达到。天井关在天井关村最南端,如下图:</p> <p class="ql-block">太行陉上另一处著名地点就是频频出现于史书的“羊肠坂道”,羊肠坂道扼控咽喉之地叫“碗子城”,碗子城是今天山西省泽州县晋庙镇的一个小村子,村子旁边就是碗子城山,地处晋豫两省交界地带。该城修筑于唐初,是历代镇守天井关的驻兵之地。碗子城山地势险要,四周全是悬崖峭壁,高高突起的山顶平凹处有一座石砌的城堡,城墙高约2米,大小约667平方米。因其规模不大,“状如碗然,故云碗子城”。 在古道上,有一座元代至正21年开凿的佛龛,佛龛两侧的记事碑记载了当时修太行山路“羊肠坂”的情况,古道一侧的石壁上有雕凿于清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的“古羊肠坂”四个大字,为清代“两朝帝师”翁同龢书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位于太行山南麓崇山峻岭中的河南常平村和山西大口村,就因为历史遗迹“碗子城”的归属问题而争执不断,1965年,双方产生地界纠纷。发生纠纷后,双方官司最后打到了国务院。1966年,山西省和河南省的两位副省长齐肩站在了“碗子城”废弃的城墙之上,对边界一事进行商议。2001年,山西省人民政府与河南省人民政府联合勘定了行政区域界线协议书,上面很明确地标明“碗子城”隶属于山西,这份协议书上有当时山西、河南两省的主管省领导的亲笔签名。 但是几十年来,双方争议不断,河南常平村认为,目前留存最远的凭据,是明万历二十七年在山顶上立着的一块界碑,上面清楚地界定了两村也是两省的分割线,几百年来,一直为双方认可,村民在各自的地盘上春种秋收,相安无事。这块明代界碑后来被山西大口村的村民推下山去摔成两截。后来,河南沁阳市在“古羊肠坂”题刻南40米的山坡平台上立有文保标志石碑,时间不长,石碑被山西侧村民毁坏,沁阳市林业局立的标牌也同时被毁。2004年6月,山西省政府把“碗子城”等古迹公布为山西省第四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他们也在“碗子城” 附近立了石碑,尽管基座非常结实,还是被河南常平村的村民毁掉。下图为引发争端的碗子城。</p> 碗子城下的古羊肠坂题刻,翁同龢书。 百度地图作业,从山西天井关村沿着碗周线继续南下进入南太行深处,往河南常平乡方向去,可以看到地图上有一个叫“碗城”的地方,其实是一个小村子,这里就是碗子城,村子靠着的小山就是碗子城山,今天的S335/S238/S104在这段太行大山里仍然共线,百度地图上仍然是羊肠一样千回百转。 抗日战争时期,朱德出太行,并有题诗一首,名字就叫《出太行》。1940年4月底,朱德不计个人安危,亲自从山西武乡八路军总部出发,穿越日军占领地,经晋城,过济源,到洛阳,同国民党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卫立煌谈判,达成合作协议,最后发动百团大战。当年朱德走的是五龙口愁儿沟(顾名思义,走这条路,老百姓都愁)路线。愁儿沟路线西距轵关陉30公里,东距太行陉20公里,并不是这两条自古通道的任意一条,而是居中一条天险密道,当地人称为晋豫隋炀古道,据说是隋炀帝开辟,用于紧急时军情联络的秘密通道。从山西晋城向南直通河南济源,这是最捷径也是最危险的一条小道,朱德舍弃轵关、太行两陉而走危险的愁儿沟,现在想来应该是为军事安全计,不得已而为之。 第三条:白陉(孟门陉)<br><br>白陉,又叫孟门陉,从河南辉县薄壁乡到山西陵川县,北通天下36名关之壶关到山西长治。白陉是南太行最深的一条峡谷,也是太行八陉中景色最好的一条古道。<br><br>建安5年(公元200年),曹操决胜官渡,建安7年,袁绍死,建安10年,曹操克邺城杀袁绍长子袁谭,建安11年初春,大雪纷飞,曹操亲征袁绍外甥高干,取道白陉北上太行取壶关,写下《苦寒行》,“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羊肠坂诘屈,车轮为之摧”。<br><br>白陉除了是军事要塞外,和太行山其他几径还有一个明显的不同,白陉也是贯通晋、豫以及江南的通商要道。时至今日,白陉古道大部分路段已被改造为公路,只有陵川县横水河村至双底村的这段古道保存比较完好,古道长约4公里,宽2到3米,由行巅第一桥、悬天栈道和七十二拐三部分组成,商人们或从孟门穿峡而来,或从横水攀山而至,都必定要经过七十二拐。<br> 自驾到白陉七十二拐,导航山西陵川县双底村,然后走路上山去白陉古道。双底村一段白陉古道由三里磢、磢脑、七里辿、行巅第一桥组成。其中三里磢俗称七十二拐,即在悬崖一竖槽之间,折返七十二次的“之”字形步道,路面都用青石块铺砌,大概4公里,在七十二拐开始处,当地村民建了一个上书“晋门”的水泥门,开始收费。上了七十二拐,山上有一段“小红旗渠”,和林州红旗渠一样,渠身挂在悬崖上。双底村距离云台山风景区只有56公里,一个半小时车程,去焦作云台山可以去双底村。<br>下图为双底村民自修的“晋门”,从这个门上山进入白陉七十二拐,从双底村走白陉古道,可以有两种走法:一是从村中出发,直上七十二拐,然后基本平步古山道,然后下到公路上,从黑毛沟一路下坡,回到双底村;二是先走黑毛沟大峡谷上行,再步行古山道,最后从七十二拐下到双底村。人们多选第二种走法,因为走缓坡比较轻松,不用呼哧带喘地爬七十二拐。下午上山选第一种,如果回来时天黑了,走公路毕竟比下陡坡安全,上午上山选第二种。<br> 下图为白陉古道七十二拐 当然,白陉的目的地肯定不是小小的陵川,而是北上壶关到长治,今天壶关的位置开发了一个国家5A景点,太行山八泉峡。 第四条:滏口陉<br><br>三家分晋以后,韩赵魏三国都有领土被太行山隔断,韩赵魏三国都把都城放在了太行山东面的华北平原,在太行山西面也都有重要的飞地。魏国占据了山西五个连续盆地的南端两个,运城盆地和临汾盆地,魏国都城位于太行山东面黄河岸边的大梁(今天开封附近);韩国都城先阳翟(今天河南禹州)后新郑(今天河南新郑),均在太行山东面,但是韩国在太行山西面有一块重要飞地即上党;赵国占据了山西盆地的中间两个,太原盆地和忻定盆地,但是赵国的都城同样也放在了华北平原上的邯郸(山西最北部的大同盆地当年还在游牧民族手中)。<br><br>属于赵国的太原盆地核心城市是晋阳(今天的太原),太行八陉的前三陉(轵关陉、太行陉、白陉,也叫南三陉)都在韩魏两国土地上穿过,赵国是没有办法通过前三陉和华北平原沟通的,何况赵国的都城邯郸也和韩魏一样放在了太行山东面的华北平原,即使是为了沟通赵国自家的晋阳和邯郸两城,赵国也必须在太行山找到一条不受制于韩魏的出路,这就是滏口陉。其中滏口陉进入太行山深处分为两支,北线一支沿清漳水通晋阳,完全被赵国所控制;另一支的南线穿浊漳水通长治,韩赵在此纷争百年。<br> 赵国为了控制滏口陉的南线,在长治以北修筑了襄垣城,到今天这里也叫山西省长治市襄垣县,为了控制滏口陉的北线,赵国在清漳水畔修筑了一座名为“镣阳”的城池,千年后,“镣阳”改名为“辽县”,抗日战争期间,这里牺牲了八路军职位最高的一名将军,八路军副总参谋长左权,“辽县”就改名为左权县至今。左权为黄埔一期,后入苏联伏龙芝军事学院深造,人品极好,与朱德、彭德怀、陈赓等军队诸位领导人一生挚友,其家在湖南醴陵,这里有一件历史真事。1942年左权牺牲,1949年人民解放军60万大军分东、中、西三路挺进湖南,四野第40军军长罗舜初、二野第13军军长周希汉等入湘大军全部接到朱德军令,如果条件允许,全军绕道醴陵县黄茅岭村,到一户农家门口,全军向一位农村老太太立正敬礼,这位老太太就是左权母亲。军史有载,当年到黄茅岭村立正敬礼的解放军达到数万人。 <p class="ql-block">今天能找到的滏口陉遗址在邯郸市峰峰矿区。应该只剩下了树立的一块石碑。这个地方在邯郸市峰峰矿区峰峰宾馆附近,车行三分钟,到纸坊玉皇阁,能看到滏口陉旧关楼,也就能看到这块立着“滏口陉”的石碑。</p> <p class="ql-block">滏口陉就留下了这一块石碑。</p> 第五条:井陉<br><br>赵国依靠滏口陉连通邯郸和晋阳是不够的,赵国通过北部邻国中山国找到了另一条路,这条路大概是太行八陉中最著名的一条,西面起点晋阳(太原),东面起点真定(石家庄),中间位置阳泉,正东正西方向横穿了太行山,天下九塞之第六塞,山西娘子关扼控此路,这就是井陉。中国现代地质学的先驱丁文江先生认为,“太行山的路没有哪条有井陉重要,因为它是太行山里唯一可走大车的路”。<br><br>中国历史上,井陉鼎鼎大名。公元前204年,韩信将兵在井陉口,也叫土门关,打了那场名震天下的“背水一战”;隋末唐初,李世民胞姐平阳公主在井陉娘子关聚兵,因关城处于万里长城内边的“内三关长城”南端,也称三晋门户,万里长城第九关;抗日战争时期,百团大战的战略目标是破坏正太铁路沿线,何谓正太铁路,也叫石太铁路,即石家庄到太原的铁路,全线基本沿着井陉古道前行,所以百团大战其实是在井陉全线出击。<br><br>拜访井陉需要去三个地方,井陉东面的土门关,也就是背水一战的井陉口,现在被开发成了土门关驿道小镇,井陉口(土门关)扼守井陉古道东口;二是井陉西面的阳泉娘子关,第三个是距离娘子关15公里的固关长城,固关长城是目前国内保留较为完整的内长城,被人们称之为″小八达岭",和娘子关隔山相对,固关、娘子关共同扼守井陉古道西口。<br> 明朝以后,固关日益重要,和内三关(居庸关、紫荆关、倒马关)共同构成北京的屏障。要说清这几个长城主要关口,需要厘清内外长城的概念。<br><br>长城从北京的箭扣长城起至山西的偏头关筑有南、北两道长城,北面的是外长城,南面的是内长城。沿内长城由东至西有六个极其重要的关口,东面的居庸关、紫荆关和倒马关为内三关,西面的雁门关、宁武关和偏头关是外三关,所以内外三关都指内长城。娘子关和固关这一段长城实际是内三关的南向延长线。<br><br>外长城的险要之地,叫隘口,简称口,不叫关。外长城五口指杀虎口、张家口、独石口、古北口、喜峰口,大同以西的杀虎口为“西口”,大同以东的张家口为“东口”。<br><br> 娘子关和固关都是非常适合飞无人机的地方。 第六条:飞狐陉<br><br>井陉以北穿越太行山还有三条路,飞狐陉、蒲阴陉、军都陉。这三条路不再是以农耕民族内部为主穿越太行山的路线,掺杂了草原民族南下的通道。前文有述,战国时期,山西五个盆地最北边的大同盆地控制在游牧民族手中,大同盆地当时的行政区划是云州和代州,云州是今天的大同,鲜卑拓跋宏就是从大同起家打到中原建立北魏,代州是今天山西代县,战国时候汉族并没有完全控制这里,草原民族往往从大同盆地开始南下打草谷,大同盆地南面是高大的恒山,恒山南面和五台山北面包夹的忻定盆地成为攻击首选,而战马越过恒山唯一的可能就是必须跨过天下九塞之首的雁门关。<br> 历史上的雁门关对草原民族是噩梦一样的存在,杨家将扼守的就是雁门关,《天龙八部》里带头大哥少林方丈聚众伏击萧峰的老爹萧远山也是在雁门关,所以真实的历史中,草原民族还会选择第二条路线南下中原,这就是飞狐陉。<br><br>太行山山脉和燕山、恒山山脉的交接点,自然衍生出了一条100多华里的道路,其实是一条非常长的峡谷,两侧山势险峻,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便是飞狐陉,也称飞狐口或飞狐峪大峡谷,位于今河北省涞源县北和蔚县之南,是华北平原与山西高原、蒙古大草原间的要隘,还是关内通往关外的重要孔道。<br> 飞狐峪最险要之处不在关口而在黑石岭,也称四十里黑风洞,位于飞狐峪大峡谷的正中间,距蔚县县城70华里,距涞源县城也是70华里。这道岭在海拔2000米以上,不长乔、灌木,背阴处积雪常年不化。明代大家王阳明曾言,明朝九边,紧要处“宣大蓟辽”四地,四地失守,明亡。这四地是指宣府(今河北宣化),大同(今山西大同),蓟州(今河北蓟县),辽东(今辽宁省大部)。而宣大通中原有二门,居庸关当其后,紫荆关置其前;走居庸关者必经鸡鸣山,走紫荆者必经黑石岭,守住黑石岭就等于守住了飞狐陉。<br><br>明朝土木堡之变,也先俘获明英宗朱祁镇,然后挟持英宗依次扣关,拿下飞狐峪,然后紫荆关,最后打到北京城下,才有了于谦的北京保卫战,中国五千年历史,若说力挽狂澜第一人,肯定是于谦于少保。<br><br>走飞狐峪自驾最合适,一条沿着张石高速S10北上,从涞源县人民政府开车自驾到蔚县人民政府,全程高速,飞狐峪中段的黑石岭直接修成了黑石岭隧道;另一条是蔚县到涞源县, 80公里的孟涞线,约2个多小时,可以走完飞狐峪。飞狐峪中很多地方可以看到孟涞线与张石高速S10在狭窄孔道中高低架空而行。下图是飞狐陉中的孟涞线。可以考虑孟涞线南下,然后S10北上。<br> 在飞狐峪半途,还有一个空中草原,所以路线也可以选择蔚县孟家庄—北口村---空中草原---涞源,这条路不是走的高速,注意路况,另外,涞源有一个空中草原,蔚县也有一个空中草原,估计大同小异,当然,飞狐峪本身漂亮程度远过于空中草原。 第七条:蒲阴陉<br><br>有了飞狐陉,自然就是蒲阴陉。飞狐陉的南口涞源是太行山深处的一块小盆地,以涞源为中心分出四条小陉,称“飞狐四陉”。西面走山西灵丘去平型关,北面走飞狐峪到蔚县,南面沿唐河走出太行山,东面走紫荆关到易县,东面这条路就是蒲阴陉。蒲阴陉的东端连着易县和幽州(今天的北京),这里在战国时期是燕国核心,所以蒲阴陉其实是燕国穿越太行的一条要道,涞源到易县的通道。<br> 战国前期,控制蔚县---涞源---唐河---唐县这条飞狐四陉中南北两陉的是中山国,在二十四史中没有多少中山国的记载,因为中山国实际上是半汉化的游牧民族建立的小国,汉家典籍不屑记录“戎狄之国”。战国后期,赵国灭了中山国,燕赵以南北易水划界,北易水以北属燕,南易水以南属赵。 “风萧萧兮易水寒”的荆轲是燕国人,一定就是沿着北易水走蒲阴陉向西去的咸阳,北易水的源头就是天下九关之一的紫荆关。<br><br>走蒲阴陉,从清西陵出发,沿着国道G112向西往紫荆关去,在112国道与241省道的岔口上矗立着一块石碑,写着紫荆关几个大字。从清西陵一直走国道G112,到紫荆关镇后继续走G112西行到涞源,这就是蒲阴陉主线。到涞源以后可以高速G9511返回易县。<br> 具体路线是清西陵导航紫荆关镇,去看看紫荆关长城,看看关城还剩下多少,然后沿着G112(拒马河沿线)去涞源。 第八条:军都陉<br><br>太行八陉第八条,军都陉,是北京通过怀来、宣化去往张家口的要道。军都陉的北口是著名的八达岭,中间是天下第一雄关-居庸关,南口的名字就叫“南口”,南口直面华北大平原。这条路实在太有名就不赘述了,可能大家唯一不熟悉的是南口,因为草原民族都是由北面南下,八达岭、居庸关作用显著。但是历史上南口也有过一次大战,来犯者正好是由南面而来。1937年8月,日军占领北平,由南向北准备仰攻山西,也只能走军都陉,在南口和汤恩伯第二战区打了一场南口战役,这是抗日战争第一场大型战役,历时20天,国军总兵力6万,日军总兵力7万,国军死战不退。战役后期,日军绕道张垣,国军后路被断才徐徐退出南口,此战后,日军三月灭华之说破灭,中国人树立了“中国不会亡”的坚定信心。<br><br>此线名胜众多,八达岭、居庸关、南口、炎黄二帝阪泉之战的逐鹿,以至张北坝上草原,不再赘述,军都陉由于靠近北京,是太行八陉中可玩率最好的一条道路。<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