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访古——商中宗陵

真水无香

<p>  古老的黄河在豫北打了一个滚,滚出了内黄的黄沙漫漫,多少岁月的印痕,湮没在了这绵绵的黄沙里,但却湮灭不掉人们口口相传的远古记忆。</p><p> 内黄县因黄河而得名,她的历史正如这亘古流淌的黄河一般厚重:华夏始祖颛顼、帝喾之陵,彰显着内黄五千年的文明;商中宗太戊陵,诉说着这里三千多年前的繁荣;楚旺镇“破釜沉舟”之地,犹响着角弓的争鸣;“中国庞贝城”三杨庄汉代村落遗址,定格了两千年前先人的生活场景;唐大兴寺塔,见证了几多的猎猎风雨;麒麟村岳飞故居,铭记着从这里走出的英雄。</p><p> 家乡的商中宗陵,十年前曾探访过,辛丑岁首,碧空暖阳,闲暇无事,莫负了这大好春光,听说商中宗陵近年进行了保护维修,便决定再去“复习”一遍。</p><p> 商中宗陵位于安阳市内黄县亳城乡刘次范村,为商代第九代王太戊的陵墓,是目前国内所存唯一的一处商代王陵。《孟子·滕文公下》有“汤居亳,与葛为邻”之说,关于“亳”地的今址,史学界多有争议,亦有成汤灭夏前所居之“亳”是内黄郼亳之说。内黄县亳城镇,尚遗存商帝中宗之陵,是否就是古之“亳”即今天的“亳城”的物证呢?“亳城”的名称是否就隐含着传递远古讯息的密码呢?</p><p> 宋碑,超乎想象的雄大;遗址,异乎寻常的荒芜。陵园已全部被侵吞的村舍所包围,尘世的喧嚣拥拢着陵园的沉寂。断碑乱草,使你心越千年,恍若隔世一般,一种震撼心灵的美,如原生态的西北民歌,粗犷而苍凉。宋碑,是商中宗陵中最为突兀且保护较为完好的遗物,宋开宝七年(公元947年)所立,碑额题《大宋新修商帝中宗庙碑》,碑通高6.45米,宽1.6米,厚0.59米,巍然耸立,让人不得不仰视,才能一览它的全貌,驮碑的赑屃厚实有力,高度及肩,因岁月剥蚀而透着一种沧桑。碑书行体,由翰林梁同翰撰写,字体刚劲,骨刀坚凝,堪称一绝。</p><p> 向北偏东有小土丘,当是陵寝吧,以前没有标识,仅存白草,现树起了一块“商中宗陵”墓碑。当地老人说,陵园原来占地较广,碑碣众多,陵在战乱中曾遭军阀盗挖,尤其文革中,许多石碑被雕成了马槽或作了建设的用料或被砸断,高大的宋碑也被拉倒了,万幸的是宋碑因其大而被留存,后来才又用吊车竖了起来。因岁月、黄沙的雕蚀和人为的破坏,陵园没有了苍松翠柏映衬下的肃穆,冬日没腰的白草,瑟瑟的透着荒凉。仅一条窄窄的甬道,通向最北面几间不大的新建的普通庙宇。甬道两旁的乱草丛中,趺龟半埋,残碑乱卧,“御制祝文”的字迹清晰可辨,以明碑居多。扶石思古,叹时光流转,想昔日祭祀的辉煌,已尽付于黄土;曾经肃穆的陵园,已成喧闹的村庄;脚下的中原厚土,正是群雄逐鹿的地方!</p><p> 日头偏西,阳光从碑亭顶端洒下,带着七色晕彩,仿佛来自远古的文明之光。陵园虽然近年新建了门楼和碑亭,但园内的残碑衰草还是显得空旷苍凉,曾经的内黄十景之一的“商陵烟云”,哪里还有半点影踪?我们期待着这里能得到很好的保护,也愿古老的内黄能早日腾飞!</p> <p>👆商中宗陵指路碑</p> <p>  👆宋开宝七年(公元947年)所立《大宋新修商帝中宗庙碑》,碑通高6.45米,宽1.6米,厚0.59米。</p> <p>  🌟后记:内黄县商中宗陵不收门票,一位在陵园内放羊的村民说:“商中宗陵,听名称挺大,你一来看就后悔了”。我想说,若你是为单纯看景而来,确实可能会让你失望;若你是为追寻历史而来,单这一通国内亦不多见的六米半高的大宋石碑,足可让你不虚此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