鲟鮖科普录:10.蚌---向湖泊进军的双壳类

鲟鮖

<h5> 河蚌是软体动物门瓣鳃纲蚌科(学名:Unionidae)一类动物的统称,又名蚌壳、河歪、河蛤蜊、鸟贝等,生活在淡水湖泊、池沼、河流等水底,半埋在泥沙中。体长达20cm,以滤食藻类为生,常见的有:角背无齿蚌、褶纹冠蚌、三角帆蚌等数种。河蚌肉质特别脆嫩可口,可烹制为红烧河蚌、爆炒河蚌、河蚌咸肉豆腐汤、麻辣河蚌等佳肴。 河蚌还是珍珠的摇篮,可形成天然珍珠,也可人工养育珍珠。</h5><h5> 潇湘水库西源的吕兴坡村前蜿蜒着一条小河,河沟淤泥中有大量河蚌生长,暖阳下,春风徐徐,草色返青,踏春之时可前往挖而食之,也或许能破万现一,寻觅到野生河蚌中的珍珠。</h5> <h5></h5><h5> 群山环抱,盛产河蚌的小河和小碌碑村前的小河交汇入潇湘水库,交汇处即是沉埋水底60余年的千年古刹龙鼎寺遗址。</h5><h5> 龙鼎寺位于寥廓山东南侧小碌碑村后,原属马龙县,20世纪60年代划入麒麟区管辖。龙鼎寺是马龙县境内近四十座寺庙中建寺历史最早的一座。民国《马龙县续志》记载:龙鼎寺地处“县东四十里,相传建自蜀汉,元至正时(1341年)重修,古刹中最为久远。” 清朝乾隆、嘉庆、道光年间杰出的诗人和书法家,被称为“岭南第一才子”宋湘曾为龙鼎寺山门撰书楹联,联曰:</h5><h5><font color="#ff8a00">佛地群只园,祝愿四海升平,诸无清净</font></h5><h5><font color="#ff8a00">深山藏古寺,喜看群峰环列,二水襟连</font></h5><h5> 1958年潇湘水库建成蓄水后,龙鼎寺没于水面以下,2020年6月水位下降,遗址重现。</h5> <h5> 今天的主题要跳跃到距离潇湘水库河蚌60余公里的五台山之巅,话题的主角是蚌化石。<br> 五台山一线分布有珊瑚、海百合、苔藓虫、鸮头贝和众多待考证学名的贝类化石,沈家坪附近出现典型的双壳类蚌化石,实属稀罕。<br></h5> <h5> 双壳动物:属软体动物门,也称作双壳(Bivalvia ),约有2万种,分布很广。一般运动缓慢,有的潜居泥沙中,有的固着生活,也有的凿石或凿木而栖。双壳类因具有大小完全相等的两壳而得名,两壳左右对称,每一壳无对称面,因此可和腕足类区别。<br> 腕足动物:是生活在海底的一大类有壳的无脊椎动物,它们的两瓣壳大小不一样,壳质是钙质或几丁磷灰质.腕足动物在幼虫期要度过几天到两个星期的时间营浮游生活,然后长出肉茎附着于海底营固着生活,也有一些种类是以次生胶结物或壳刺固着于海底或自由躺卧着生活。<br> </h5><h5></h5><h3> <font color="#ff8a00"> 腕足和双壳类外形都有两片壳,但腕足不是双壳。</font></h3><div><br></div><h5> 区别是:腕足的壳,两片形状一大一小、不对称,单片壳左右对称,分为腹壳和背壳;双壳的壳,两片形状对称,单片壳左右不对称。</h5> <h5> 双壳类的斧足强壮灵活,可大可小,可粗可细,可软可硬,可进可退,且布满粘液,是掘穴潜沙的利器,摄食能力超强,足够的营养使之演化出砗磲那样的巨无霸,这个体型令腕足动物望尘莫及。<br> 腕足动物的肉茎就没有这么强大的功能,绝大多数腕足动物都不擅长在 沉积物中挖掘洞穴,它们要么附着在硬质的岩礁上,要么平躺在海床上,只能被动地接受水流带来的悬浮颗粒。<br> </h5><h5> 这也许是双壳类能够成功进入淡水,而腕足动物却不行的原因吧。<br> </h5><h5> 一些东欧地区发现的二叠纪淡水双壳类化石,外形很像今天的河蚌。双壳类在石炭纪成功入侵淡水,到二叠纪已经遍布泛古陆的各大江河湖泊,体型明显增大,种类和数量也显著增加,一直延续到今天。而它们的老对手腕足动物从没能跨出海洋一步。<br> <br><br></h5> <h5></h5><h5> 鸮头贝--石燕--蚌<br></h5><h5> 腕足----腕足--双壳</h5> <h5> 沈家坪蚌化石伴生有少量珊瑚化石,不远处同海拔地层出现鸮头贝及数量众多的贝类化石,证明蚌化石同为4亿年左右的泥盆纪海生生物,个体较潇湘水库河蚌小许多,约3-5cm。<br> 数亿年前的海蚌隐于高山之巅成为化石,双壳类生物一代又一代拼命挣扎迁徙,终于到达几十公里外的湖泊淤泥,成为美味河蚌,不得不让人啧啧称奇!<br></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