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景陵</p> <p class="ql-block"> 北魏宣武帝景陵是建国以来经国家批准科学发掘的第二座皇帝陵,也是洛阳地区目前唯一对外开放地宫的帝王陵。</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作为北魏宣武帝元恪的长眠之地,景陵位于邙山镇冢头村东、洛阳古代艺术博物馆(原洛阳古墓博物馆)西院内。</span></p><p class="ql-block"> 北魏宣武帝景陵坐北面南,为一砖砌单室墓,占地面积7500平方米。据<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洛阳汉魏故城考古队《北魏宣武帝景陵发掘报告》(《考古》1994年第9期)介绍,陵寝地宫置于封土之下,</span>由墓道、前甬道、后甬道和墓室四部分组成,平面略呈甲字形,直径110米,现高24米,<span style="font-size: 18px;">全长54.8米。</span></p> <p class="ql-block">墓冢</p> <p class="ql-block">地宫大门</p> <p class="ql-block"> 《魏书•世宗纪》记载:“世宗宣武皇帝,讳恪,高祖孝文皇帝第二子。母曰高夫人………”元恪是孝文帝元宏的次子,为<span style="font-size: 18px;">北魏第八代皇帝。</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span>元恪的长兄元恂,因反对迁都洛阳和汉化改革,被孝文帝赐死。<span style="font-size: 18px;">元恪貌美文雅,一向温顺,备受老爸喜爱,“</span>吾固疑此儿有非常志相,今果然矣。”从而成<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为皇位继承人。太和二十三年 (499),孝文帝死后,16岁的元恪登上皇帝的宝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他在位期间,基本上继承了其父的一系列改革政策。扩建洛阳城,巩固汉化基础。南攻北伐,拓展疆域领土,使得国势盛极一时。元恪笃信佛教,废除了“子贵母死”的残忍制度。</span>《魏书》、《北史》都称赞道:“世宗(宣武)承圣考德业,天下想望风化,垂拱无为,边徼稽服。而宽以摄下,从容不断,太和之风替矣。”</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但是在位后半期,外戚高肇专权,朝政日趋黑暗,国力逐渐衰败。延昌四年(515),年仅33岁的元恪亡于洛阳,葬在景陵。</span></p> <p class="ql-block">享堂</p> <p class="ql-block">洛阳古代艺术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说起景陵的发现,经历了曲折的过程。尽管《资治通鉴》有唐初秦王李世民在洛阳讨伐王世充时,“登魏宣武帝陵以望之”的说法,但这座巨大的土丘,在清乾隆十年(1745),曾被洛阳知县龚松林误认为东汉冲帝的怀陵。</p><p class="ql-block"> 建国后,经多方考证其为北魏宣武帝景陵。1961年,列入洛阳市文物保护单位 。1984年,筹建洛阳古墓博物馆时,因选址在此陵旁,对景陵的保护提上日程。1991年6月,正式开始进行发掘,历时两个多月,采取沿墓道发掘的方式,完整保护了墓室地宫。</p><p class="ql-block"> 1992年4月,修复完毕并对公众开放。宣武帝景陵地宫的墓道很长,前段为土壁,后段为砖壁。墓室由青砖逐层筑砌,圆顶方基,体现出“天圆地方”的思想。</p><p class="ql-block"> 景陵地宫虽然结构严密、坚固,却未能幸免遭受盗掘,出土的随葬器物了了。是啊!对帝王功过的评价,历史自有公论。而作为文物遗迹,应当好好保护。</p> <p class="ql-block">“河洛人文”图标(聂剑帆设计)</p> <p class="ql-block"> 除标注外(设计及网络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图片与文字,均为本人拍摄和编写。如有不妥?敬请指正。欢迎传播,感谢有您!</p><p class="ql-block"> 觉 浅</p><p class="ql-block"> 2021.2.20</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