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兴纱厂100周年华诞纪念之一 <h5><b>郑重声明</b>:为了纪念大兴纱厂100周年华诞,写下以下文字。由于时间较长,有些记忆不一定准确,掌握的材料也并不一定齐全。另外,由于本人学识水平有限对一些问题的理解认知也不一定对。并且,文字也没经任何人审阅,错误在所难免,欢迎批评指正。文中涉及到的人本意是一种回忆和纪念,如果不慎伤害到谁那也不是我的本意,敬请指出并谅解为盼。<br> 文章将分若干个段落逐步推出。此为之一。<br> 王孟秋<br> 2021年初春<b></b><b></b></h5> 自1982年我从学校分配到棉七工作至今已近40个春秋,随之也迎来了大兴纱厂建厂之100周年。而我之与棉七、与大兴纱厂之渊源则不仅仅是从到棉七参加工作后才开始,而是自幼儿开始记事起大兴纱厂就早已牢牢的印刻在我的记忆之中了……<br>我的母亲自1954年棉一开始筹建时就到棉一上班参加工作了。所以,我自小在棉一生活区长大,在棉一子弟学校自小学一直上到高中毕业。那个时期大兴纱厂在我看来就是姥姥家。每到星期六下午(那时还没有双休之说)我的姥爷便步行十几里从大兴纱厂走到棉一幼儿园接上我和哥哥再步行回姥姥家。路上姥爷给我们买上甘蔗,我们便边走边吃。走不动时姥爷有时还要背上我一段。记忆中路过现在的市图书馆燕春饭店那时还是一片挺大的麦地呢。<br> 姥姥家在棉七一宿舍老三道房8号。那是上个世纪30年代左右建造的大兴纱厂员工宿舍,是一排一排的平房,也称作老工房。一宿舍往东是二宿舍。二宿舍建的要比一宿舍晚,所以,当年二宿舍的条件要比一宿舍好好多。回姥姥家吃饭时我们跟表哥们一起像左邻右舍的邻居们一样乘上饭端着碗都跑到大马路上蹲在西墙根下去吃。这条马路就是现在的兴纺街。这里所说的西墙就是大兴纱厂的厂区围墙,若干年前厂区在开发兴建启锐园小区时,我们与鸿锐集团刘贵喜董事长达成共识----这段大兴纱厂的原始围墙一定要保留下来做个纪念。现在这段围墙基本以原始面貌保存了下来,每当我路过这里时总有一股说不上来的情愫。当时的兴纺街比现在还要宽,之所以现在变窄了是因为在现在的兴纺街路东建了一溜商业用平房占用了一部分。在兴纺街与现在裕华路交口有一个大门牌坊,记忆中我们称之为大兴北门。北门的马路北面是一溜老平房,大兴小百货店就在这平房里,面积不大但非常热闹。姥爷和姨姨门经常在这个大兴小百货店给我们买糖或点心吃,所以对这个小百货店印象颇深。这个位置大约就是现在税务局的办公大楼,当然那时这条路还不叫裕华路,马路也没有现在这么宽。记忆中夏天回姥姥家比较高兴的事是可以跟着家里大人或表哥去厂里游泳。从厂南门进去往左一拐就到了游泳池。回姥姥家最高兴的事是每次临走我的姥姥都给我和哥哥每人两毛钱,那时可高兴啦,虽然到家后两毛钱都会全部上缴。记忆中回姥姥家比较恐怖的事是在姥姥家去厕所。那时的厕所是公共厕所,大约在每道房的中间位置,类似于老式的旱厕。白天尚好,晚上就有些恐惧了,昏暗的灯光,生怕掉下去。有时灯泡坏了,打着手电筒去就更加的害怕。好在这些个老式的道房(老工房)----棉七一宿舍在我参加工作后亲眼目睹和经历了他的改造。先是由于裕华路拓宽改造时期先后新建了两栋宿舍楼。后来在我们棉七的赫文普老书记亲自主抓下,经市政府现场办公会研究在给予了较大力度的政策支持下又完成了4栋职工宿舍楼的改建。棉七一宿舍西部改造新建的6栋职工宿舍后,极大的改善了职工的居住条件和环境。大兴纱厂的老工房便开始逐步退出历史的舞台。我的姥姥家老三道房8号也就在这些改造中永远的消失啦,留下来的成为永远的儿时的记忆……<br> 一宿舍东部区域改造搞联合建造便不太顺利,引起的风波不断,此为后话。<br> 儿时记忆中还有一件事记忆比较深刻。就是那时回姥姥家时时常不断听别人嘀咕说我的二姨夫好像犯了什么严重的错误,经常被批斗。我和表姐们出去玩经常被一些小孩子们嘲笑和谩骂。好在我的表哥比较多,表哥和表哥的同学们便经常帮我们打架出气、替我们解围。长大参加工作后才知道那时是在“文革”时期。我的二姨夫文革前曾是大兴纱厂的党委书记,文革中自然受到了冲击。<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