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散文)辛丑过年七日谈:初四/于景雪

潇雪散文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初四,晚上到附近的滨河公园去散步。可能是昨天下了点雨,空气中有那种特有的土香。小广场上有少男少女们在放孔明灯。一个男孩把孔明灯铺在地上,在上面写着心愿,女孩一只手搭在男孩的肩上,一手捂着嘴笑。那种青春的场景,好纯好美!一个又一个的孔明灯升起,越升越高,越飞越远。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年前,中央一套播出电视剧《跨过鸭绿江》,我和先生追着看。对于那场战争我们这一代不陌生。上小学时,我们就知道跳进冰窟窿里为救朝鲜儿童而牺牲的罗盛教,为了完成潜伏任务在烈火中牺牲的邱少云,抱着炸药包冲入敌群的扬根思,用胸口堵敌人枪眼的黄继光。到了中学,我们的课文中有魏巍先生饱满深情地写的《谁是最可爱的人》。年少的我在思想中只能是那种碎片似的记忆,怎么能理解那场战争的艰苦卓绝,怎么能理解那场战争为我们中国奠定了一个什么样的基础!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看了两遍的《跨过鸭绿江》,我都没有勇气去看有关长津湖战役的那几集。虽然我知道是拍电视剧,是艺术创作,可我还是看不下去,心疼地难受!那是一场什么样的对局呀!就象毛泽东主席说的,他打他的原子弹,我打我的手榴弹。在武器装备,后勤配置,运输力量一切都不对等的情况下,我们凭着正义的信念,全国老百姓的支持,靠着刚刚站起来,不能再被欺辱的气节,硬生生地把那不可一世、武装到牙齿的所谓的联合国军打退三八线以南,打回到谈判桌上。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这两天,我翻阅了那个一天到晚肩上挂个手榴弹的美国将军李奇微写的回忆录《北纬三十八度线》,有一段是这样描述:“常常有这种情况,守卫在孤零零的的碉堡中的士兵吃惊地发现,四、五个穿胶底鞋的中国人,已不声不响地潜入他们与他们前哨警戒线之间的地带。这时信号弹就会从敌人战线那边升起,疯狂的军号声就会把我方的哨兵吓进碉堡,几乎来不及发口令战斗就打响了”。李奇微眼里的中国军人,不仅“都是强悍而凶狠的战士,经常打起仗来不要命”而且称志愿军“他们是更完美的敌人”。他理解了,当时的中国,当时的中国共产党靠什么参与这场保家卫国战争!纵观历史, 我们中国就是这样,当灾难降临时,总有千千万万的人挺身而出!为民族牺牲,为国家担当!</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站在涡河岸边,看不远处万家灯火倒映在水中。河水薄雾氤氲,雾中有渔鼓声声,影影绰绰能看见小木船。黑漆漆的天空,衬托着不断升起的孔明灯,年轻的母亲拉着孩子,母子二人仰着头,孩子伸出小手指着夜空数着天上的孔明灯,一个,两个,三个....... </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