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梵高(1853-1890)是我最景仰的艺术大师,他的画饱含激情,触人心弦。他37年的短暂一生历尽挫折:作品乏人问津、孤寂穷困潦倒。然而,他对艺术和美的创新追求始终不渝。他27岁开始画家生涯,在生前的最后十年创作了864幅油画、1037幅素描、150幅水彩画,创立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一个多世纪过去,时间证明了他的成功和伟大:他的绘画理念和表达方式深深影响了二十世纪的艺术,他的作品跻身于全球最珍贵的艺术作品行列,他的色彩和风格成为流行文化时尚元素,他被誉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艺术家之一!</p> <p class="ql-block">2015年是梵高逝世125周年,欧洲众多艺术机构把这一年定为“梵高年”,举办一系列展览和纪念活动,缅怀这位后印象画派的代表人物和表现主义的先驱。金秋10月,我探访了梵高的故乡和安息之地,追寻他的足迹,走进他的作品与人生,向他致以深深的敬意!</p> <p class="ql-block"><b>梵高美术馆(Van Gogh Museum)</b></p><p class="ql-block">位于荷兰阿姆斯特丹,是<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世界最大的梵高作品收藏馆,拥有</span>梵高油画200余件(约为其全部画作的四分之一)、素描550件、书信850多封,以及他的画具遗物</p> <p class="ql-block">来自世界各地的参观者等候进馆</p> <p class="ql-block">馆内禁止拍照,一幅巨大的梵高自画像复制品偏居一隅供参观者留影</p> <p class="ql-block"><b>库勒·慕勒美术馆(Kroller-Muller Museum</b>)</p><p class="ql-block">座落在荷兰奥特洛(Otterlo)的国家公园中,是世界第二大梵高作品收藏地,拥有91幅梵高油画和185幅素描。美术馆以海伦·库勒·慕勒(Helene Kröller-Müller)的名字命名。她是最早赏识梵高才华并大量收藏他作品的收藏家。1935年,她把全部收藏捐赠给荷兰国家。库勒·慕勒美术馆1938年正式开放,馆内允许照相</p><p class="ql-block">图:公园和展馆入口</p> <p class="ql-block"><b>《渔夫》、《渔夫的妻子》Fisherman、Fisherman's wife,1883年8月初 海牙</b></p><p class="ql-block">梵高绘画生涯早期作品,色调灰暗</p> <p class="ql-block"><b>《吃土豆的人》The Potato Eaters,1885年4-5月 纽南</b></p><p class="ql-block">梵高纽南时期的杰作。库勒·慕勒美术馆的收藏是原始油画练习版,最终版本收藏于阿姆斯特丹梵高美术馆,被梵高视为自己最好的作品之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i>“我想表达的是,借着油灯的光线,吃马铃薯的人用他们同一双在土地上工作的手从盘子里抓起马铃薯——他们诚实地自食其力”——梵高</i></p><p class="ql-block"><i><span class="ql-cursor"></span></i></p> <p class="ql-block"><b>《蒙马特高地》The Hill of Montmartre, 1886年4-5月 巴黎</b></p><p class="ql-block">梵高到达巴黎不久后的作品,色调丰富,巴黎新艺术流派对他的影响可见一斑</p> <p class="ql-block"><b>《四朵结籽的向日葵》Four Sunflowers gone to seed,1887年8-10月 巴黎</b></p><p class="ql-block">梵高巴黎时期的杰作之一,笔触和色彩的运用显现他笔法和画风的发展。梵高1886年第一次画向日葵。如今,向日葵已成为他的代名词</p> <p class="ql-block"><b>《粉红的桃树 - 纪念莫夫》 Pink Peach Trees - Reminiscence of Mauve 1888年3月30日 阿尔</b></p><p class="ql-block">梵高认为这大概是自己画得最好的一幅风景画。他完成这幅画后接到画家安东·莫夫的死讯。莫夫是他表亲,也是他学油画和水彩画的启蒙老师。于是他在画上写上"纪念莫夫”,把画赠给了莫夫的遗孀。他在给妹妹的信中说,之所以选择送这幅画,是要用“柔和的色调”表达对莫夫深挚的怀念</p> <p class="ql-block"><b>《阿尔的吊桥》Bridge at Arles,1888年3月中旬 阿尔</b></p><p class="ql-block">梵高阿尔时期第一批杰作之一, 阳光明媚的色调与他早期作品的阴暗色调形成鲜明对比</p> <b>《夕阳下的波拉德柳树》Pollard Willows at Sunset, 1888年3月 阿尔</b><div>浓烈的色彩,灿烂的夕阳,恣意向上伸展的草木,喷发生命的活力</div> <p class="ql-block"><b>《夜晚露天咖啡座》Terrace of a Cafe at Night, 1888年9月16日 阿尔</b></p><p class="ql-block">梵高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他破突画夜景的传统方式,晚上在户外写生,运用丰富的色彩而不用黑色,描绘出露天咖啡座的夜景。这是梵高用星光背景画的第一幅画</p> <p class="ql-block"><b>《日出时的田野》Enclosed wheat field with rising sun, 1889年5月 圣雷米</b></p><p class="ql-block">梵高从圣雷米疗养院给弟弟的信写道:“透过铁栅栏的窗户,我可以看到一片被围起来的麦田,犹如范·戈因画的全景画。每天早晨,我看见太阳在麦田上方冉冉升起,光芒四射”</p> <p class="ql-block"><b>《吉诺夫人的肖像》Portrait of Madame Ginoux,1890年2月 圣雷米</b></p><p class="ql-block">梵高在阿尔时与la Gare咖啡馆店主吉诺夫妇成为密友。他到圣雷米后,画了五幅几乎一模一样的吉诺夫人肖像画,给这组画题名为《阿尔的女人》</p> <p class="ql-block"><b>《悲伤的老人/在永恒之门》Sorrowing Old Man At Eternity's Gate, 1890年4-5月 圣雷米</b></p><p class="ql-block">老人静静地坐在火炉边旁,两只胳膊拄著膝盖,头埋在紧握的双拳中,悲痛难掩。梵高为这幅画的英文题名是《在永恒之门》,传达出即使在最悲伤痛苦的时刻,仍然坚持对上帝和永恒的信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i>“就算是最穷的樵夫或矿工,也总有那么一刹那感觉到永恒之门的存在”——梵高</i></p><p class="ql-block"><i><span class="ql-cursor"></span></i></p> <p class="ql-block"><b>《星空下的丝柏路》Road with Cypress and Star,1890年5月 圣雷米</b></p><p class="ql-block">梵高的代表作之一,是他即将离开法国南部普罗旺斯圣雷米疗养院时创作的。对梵高来说,丝柏树是普罗旺斯的象征。他在给弟弟的信中说:“这些丝柏仍然让我念念不忘,......它们的线条和比例那么优美,宛如埃及的方尖碑。它们的绿色是那么独特”。画中的风景并非真实存在,而是普罗旺斯在梵高心中的印象</p> <p class="ql-block">近看梵高的画,透过明艳奔放的色彩、恣意狂野的造型、厚重粗犷的笔触和起伏凹凸的质感,能感受到画中景物生命的脉动和活力,感受到画家内心的激情、挣扎和呐喊,能在人心中引起共鸣</p> <p class="ql-block"><b>北布拉班特博物馆(Het Noordbrabants Museum)</b></p><p class="ql-block">荷兰北布拉班特省(Noord Brabant ) 是梵高的故乡,他的37年短暂人生大半在这里度过。故乡为他的艺术生涯打下深厚基础,更是他创作灵感的发源地。为纪念梵高离世125周年,位于省府斯海尔托亨博斯('s-Hertogenbosch)的北布拉班特博物馆举办“梵高享誉世界之路”专题展览,探索他生前鲜为人知、逝世20年后渐受赏识、继而名震五洲、至今影响巨大的历程</p><p class="ql-block">图:博物馆挂着梵高专题展览的醒目条幅</p> <p class="ql-block">"梵高享誉世界之路"专题展览</p> <p class="ql-block">梵高在世时,因突破学院派画规自成一体而备受轻视</p> <p class="ql-block"><b>海伦·库勒·慕勒(Helene Kröller-Müller)</b></p><p class="ql-block">是最早赏识梵高的艺术品收藏家,认为梵高是“现代艺术的伟大精神之一”。在1908年至1929年间,慕勒夫妇购买了不下91幅梵高的油画和180多幅素描。当时梵高仅在小社交圈内为人所知,他们大笔收藏他的画作,其后创办库勒·慕勒美术馆,对梵高作品被世人瞩目和欣赏贡献匪浅</p> <p class="ql-block"><b>阿姆斯特丹市立博物馆(Stedelijk Museum Amsterdam)</b></p><p class="ql-block">梵高生前只卖出一幅画,去世后留下的作品先后由弟弟提奥、提奥的遗孀乔安娜(Johanna van Goghr)和儿子文森特·威廉·梵高(Vincent Willem van Gogh,梵高的同名侄子)继承。提奥过世后,乔安娜积极筹办梵高画展,整理出版梵高几百封书信,为梵高和他的作品被世界了解、声誉攀升起了关键作用。1925年乔安娜去世,梵高侄子文森特·威廉把继承的藏品租借给阿姆斯特丹市立博物馆长期展览,供公众观赏。为使梵高作品能在最好的条件下展出并长久完好保存,他与政府合作筹建梵高基金会,并于1962年把梵高家族的全部收藏捐赠给荷兰国立梵高基金会。其后,国家建立梵高美术馆,作为梵高作品永久的收藏场所 </p> <p class="ql-block"><b>梵高美术馆</b>于1973年6月2日开幕,荷兰女王亲临剪彩。世界各地的人们前来观赏梵高真迹,美术馆接待的游客从1973年的34.6万人增长到2014年的160.9万人。2019年,梵高美术馆的参观人数达210万,来自110个国家</p> <p class="ql-block">1990年,梵高画作《加谢医生》在国际油画拍卖市场以8,250万美元的天价拍出。图左的统计表列出梵高多幅作品的拍出价格,居世界上最昂贵的画作之列</p> <p class="ql-block">世界各国发行的梵高纪念邮票</p> <p class="ql-block">美国传记小说家欧文·斯通以梵高的书信为基础撰写了小说《渴望生活》(Lust for Life),讲述梵高追求艺术的艰辛人生。1934年出版,1956年被改编为同名电影,畅销世界,助推梵高声名远扬</p> <p class="ql-block">灵感源自梵高的时装设计、家居用品和流行文化走红世界</p> <p class="ql-block">芭比娃娃梵高风</p> 美国艺术家阿贾·库西克(Aja Kusick)模仿梵高绘画风格,以梵高名画《星夜》为背景创作的不爽猫形象风靡全球,是用流行文化元素重新诠释梵高风格的范例 展厅特辟一角:学梵高作画 <p class="ql-block">小男孩在专心创作,热爱艺术的种子在心中发芽</p> <b>津德尔特(Zundert)——梵高出生和童年成长之地</b><div><div><div><div>梵高1853年3月30日出生于北布拉班特省小镇津德尔特。镇上的“梵高之家”(Van Gogh Huit)是献给梵高的艺术中心,位于梵高出生地原址上,2008年9月12日正式对外开放(原址老屋在1903年被拆毁)<br></div></div></div></div> <p class="ql-block">“梵高之家”内的常设展览名为“大师的故乡”,乍看十分简单:就一不大的房间,摆放几件家具,挂着几张照片图画。但当你步入展厅,走近每件家具、细看每张照片时,语音导游声音响起,桌面墙面视频影像切换,引自梵高书信的第一人称解说,重现了他在这里的生活,让人宛如置身于当年他的起居室内,在他的童年陪伴着他进行探索,“结识”了他的弟弟提奥,他的父母亲人,他父亲任牧师的小教堂,他深深眷恋的草木生灵......</p> <p class="ql-block">这是梵高父亲曾任牧师的小教堂,他在这个教堂受洗,每个星期日来这里听父亲布道。教堂墓地有他哥哥的坟墓。哥哥比他年长一岁,一出生便夭折了</p> <p class="ql-block">在“梵高之家”和小教堂之间的梵高广场上,有座梵高与提奥的雕像。兄弟俩并肩静立,头挨着头,各自伸出一只手在胸前交握在一起,围成心形。提奥是梵高家中唯一坚信他的艺术才华并从精神上和经济上坚定不移支持他的家人。他们俩不仅是兄弟,更是心灵相通的生命共同体。没有提奥,就成就不了梵高。雕像于1964年5月28日落成,荷兰女王亲临揭幕</p> <p class="ql-block">兄弟情义,永世长存</p> <p class="ql-block">津德尔特小镇市政厅和街头,纪念梵高去世125周年气氛浓厚</p> <p class="ql-block"><b>蒂尔堡(Tilburg)——文森特画室(Vincents Tekenlokaal)</b></p><p class="ql-block">梵高13岁到北布拉班特省蒂尔堡小镇的威廉二世学校就学。在该校的一间小教室内,梵高在名师Constant Huijsmans教授指导下上了第一堂真正意义上的绘画课,这是他走上绘画之路的起点</p><p class="ql-block">图:威廉二世学校,右下角是“文森特画室”指示牌</p> <p class="ql-block">螺旋楼梯通往画室,由下而上,每节台阶按时间倒序标明梵高曾经生活工作过的地方</p> 开门进入文森特画室 <p class="ql-block">画室内展出一张学校存档的老照片:“1866-1867学年教师与学生的合影”,前排右三是梵高。梵高的照片存世极少,除这张外,仅仅还有4张:2张单人照(13岁和19岁),另2张是与他人合影(1877年和1886年)</p> <p class="ql-block">档案照片陈列在这个小画桌内<br></p> <p class="ql-block">合影照中的梵高,13岁</p> <p class="ql-block">画室牆上和书柜中,有绘画课的教材和石膏模型等教具</p> <p class="ql-block"><b>埃顿(Etten-Leur)——梵高职业生涯的起始地</b><br></p><p class="ql-block">27岁的梵高在埃顿决定了自己要当画家的人生选择,开启了他的绘画职业生涯<br></p> <p class="ql-block">小镇上,梵高父亲曾经布道的教堂现名“梵高教堂”(Van Gogh Kerk)。教堂举办“梵高与埃顿”专题展览,纪念梵高逝世125周年</p> <p class="ql-block">教堂内部装饰简洁,2014年新换的彩窗独具匠心,用梵高的色彩和风格讲述梵高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教堂外墙巨大的图版:梵高的自画像、素描和手书</p> <p class="ql-block">梵高在埃顿小镇生活了几个月,夜以继日临摹写生,勤奋自学刻苦练习,留下300多幅素描作品,收藏于阿姆斯特丹梵高美术馆</p> 梵高教堂花园内,背着画具的梵高雕像 <p class="ql-block"><b>纽南(Nuenen)——梵高在这里生活了两年</b>(1883年12月-1885年11月),完成了他一生中作品的四分之一,包括他真正意义上的第一幅杰作《吃土豆的人》</p> <p class="ql-block">小镇的“文森特中心”(Vincentre)运用展板模型和视听手段,配上梵高给家人书信中的倾诉,带参观者循着梵高的足迹走进他的思考和探索,了解他的人格与追求</p> <p class="ql-block">梵高在纽南时期画作的主要题材是农民和织工</p> <p class="ql-block">纽南有十几处梵高画作的取景地。130年过去了,绝大多处风貌依旧</p><p class="ql-block"><b>梵高教堂(Van Gogh Chapel)</b>:这座新教教堂建于1824年,是梵高父亲布道的地方,梵高画过几次。导游指南上的这幅画是梵高1884年初为安慰母亲画的,他母亲因腿部骨折需长期卧床无法去教堂礼拜。原画收藏于阿姆斯特丹梵高美术馆,2002年12月7日被盗,2016年1月被意大利警方在那不勒斯附近查获,随后被归还梵高美术馆,2017年3月重新展出</p> Van Gogh Chapel <p class="ql-block"><b>贝格曼工厂(The Begemann Factory)</b>:梵高家邻居贝格曼的家族小型织造厂坐落在这座白色建筑里,为纽南的新教织工提供就业机会。梵高被允许在这里存放他的画作</p> <p class="ql-block"><b>The Roosdonck 风车:</b>位于纽南和格温(Gerwen)之间。梵高画了7次这个风车</p> The Roosdonck Windmill <b>克莱门斯教堂(Clemens Church):</b>小镇上这座天主教圣克莱门斯教堂建于1871年。1884年春天,梵高在教堂旁租了一间工作室,在那里画出《吃土豆的人》的最终版 St Clemens Church <p class="ql-block">“梵高中心”旁边街心花园内的梵高纪念碑,1932年落成。这是梵高离世42年后,为他而建的第一座纪念碑。全碑由当地石料制的磨盘碑座和法国南部石料制的碑身组成,碑身上金色的太阳光芒四射,体现他在纽南时期和法国时期画作色调的截然不同:前者阴暗,后者明亮</p> <p class="ql-block">小镇梵高公园内的梵高雕像,1984年落成。当年,梵高就是这样,拿着画笔夹着画板,走遍纽南的小路和田野,画出故乡纯朴自然的景物风情和辛苦劳作的农夫织女</p> <p class="ql-block">1889年6月,梵高在法国圣雷米疗养院期间创作了<b>《星夜》The Starry Night</b>,这是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收藏于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网络图片)</p> <p class="ql-block"><b>埃因霍温</b>(<b>Eindhoven)——梵高星夜自行车小路(Van Gogh Roosegaarde Cycle Path)</b></p><p class="ql-block">埃因霍温是北布拉班特省的自治市,荷兰第五大城市。为纪念梵高去世125周年,荷兰灯光艺术家 Roosegaarde设计了一条600米长的夜光自行车小路,灵感来自梵高名画“星夜”。这条世界首创的夜晚自发光道路,是技术与诗意的结晶之作。路面使用了数千块彩色闪亮碎石,白天吸储阳光,夜晚自行发光,把梵高眼中法国南部的璀璨星空再现于他故乡小道的路面之上,表达设计师对这位故乡前辈艺术大师的崇敬之情<br></p><p class="ql-block">图:埃因霍温郊外的梵高星夜小路(网络图片)<br></p> <p class="ql-block">2015年10月25日晚,我踏上梵高星夜小路。由于连阴多日,路面吸储日光不足,只有稀疏点缀的闪亮星点(也可能因为我去的时候天还不够黑,所以地面星光微弱)</p> <p class="ql-block"><b>法国小镇奥维尔——梵高生命最后的日子</b></p><p class="ql-block">奥维尔小镇(Auvers-sur-Oise)在巴黎以北30公里,是梵高最后生活和离世的地方,也是他的长眠之地。1890年5月20日他来到这里,7月27日下午在麦田里用手枪射向自己,7月29日与世长辞。梵高在奥维尔度过生命中最后的70天,创作了78幅油画,在世界美术史上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p> <p class="ql-block">奥维尔市政厅,路边的标志牌是梵高画作的复制品。两相对照,景观依旧</p> <p class="ql-block"><b>小镇上的拉乌客栈(Auberge Ravoux)——梵高最后的住所</b></p><p class="ql-block">1890年5月20日,梵高住进拉乌客栈阁楼上的5号房间,7月29日在房间内辞世。拉乌客栈成为奥维尔镇的地标,保留着1890年的模样</p> <p class="ql-block">拉乌客栈1890年的照片, 店主13岁的长女艾德琳(Adeline)站在门前</p> <p class="ql-block">拉乌客栈栅栏围墙上的展板:梵高住的5号房间;梵高1890年6月给13岁的艾德琳画的肖像(Portrait of Adeline Ravoux)</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 inherit; font-size: 18px;">“(那时)我对我的肖像画说不上满意,甚至有些失望。直到很久以后我才意识到,文森特能从那个年轻女孩身上看出我将要成为的那个女人”—— 艾德琳</i></p><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 inherit; font-size: 18px;"><span class="ql-cursor"></span></i></p> <p class="ql-block"><b>梵高的房间</b></p><p class="ql-block">爬上客栈内狭窄阴暗的木楼梯来到阁楼上的5号房间,顿时让人心头一震:7平米狭小空间、2尺天窗、低矮昏暗,牆面开裂、家徒四壁、犹如囚室。梵高住在这里,每日食宿费3.5法郎。他天天起早贪黑,在小镇和田间写生作画。1890年7月29日凌晨1时30分,他在这间陋室内停止了呼吸,弟弟提奥守护在他身边。由于是“自杀者的房间”,这间客房此后再也没租出去,一直保持着原样(只搬走了一张单人床),1985年被法国列为历史遗迹</p> <p class="ql-block">参观梵高的房间后,在视听室观看了一部视频短片。全片没有解说,只是用梵高在奥维尔的画作配上他给家人信中的话语,在舒曼钢琴曲的乐声中,带观者走进他的世界,感人至深!梵高渴望艺术与生活,现实带给他的是伤心与孤独。他用生命和激情作画,他在他的画中永生!</p><p class="ql-block">图:拉乌客栈院内记述梵高生平的展板<br></p> <p class="ql-block">通往梵高墓地的小路金黄耀眼,这是梵高最喜爱的颜色</p> <p class="ql-block">1890年7月30日,梵高被安葬在奥维尔镇的公墓,墓园外是大片麦田</p> <p class="ql-block">墓园展版:提奥发的葬礼邀请函、埃米尔·贝尔纳对葬礼的记述、梵高朋友的悼念、麦田中的两个墓地</p> <p class="ql-block">墓园内靠墙处有两块并排的低矮墓碑,梵高(1853-1890)和弟弟提奥(1857-1891)长眠于此</p> <p class="ql-block">梵高离世,提奥悲痛万分。他在给妹妹的信中说:”人们应该明白他是个伟大的艺术家......他终将得到公认,许多人会为他的过早离世而痛惜不已”。1891年1月,梵高死后6个月,提奥追随他哥哥的脚步离开了人世,时年33岁。1914年,提奥的遗孀乔安娜把他的遗骸迁葬到奥维尔,让这对心心相印的兄弟永不分离。加谢医生的儿子在两个墓碑前栽满了常春藤,使这两个墓地合为一体</p> <p class="ql-block">1890年7月,梵高在奥维尔创作了<b>《麦田群鸦》Wheat Field with Crows</b>。这是他最后的画作之一,也是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收藏于阿姆斯特丹梵高美术馆。墓园前的田地,是《麦田群鸦》的原景地,立着一个标示牌</p> <p class="ql-block">深秋时节,麦田里的新苗青葱翠绿,白色的鸟儿聚集觅食。麦田上空飞舞的鸟群在晴空映衬下呈现黑色。梵高名画“麦田群鸦”中的鸟被解读为乌鸦。然而,我在实地只看到白鸟飞起飞落,没有乌鸦出没</p> <p class="ql-block">1890年6月,梵高在奥维尔创作了<b>《奥维尔教堂》The Church at Auvers</b>。这是他晚期的代表作之一,收藏于法国巴黎奥赛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1890年7月29日梵高离世,奥维尔教堂的牧师拒绝在教堂为他举办葬礼,弟弟提奥只好改在拉乌客栈举办。7月30日,梵高的画家朋友从巴黎赶来与他告别,灵堂内布满了向日葵、黄色的大丽花和梵高最后一批画作。如今,这座教堂因梵高的画而举世闻名</p> <p class="ql-block">奥维尔镇梵高公园内的梵高雕像:手持画板、肩背画架、目光深邃、神情凝重</p> <p class="ql-block">1890年6月10日,梵高给弟弟提奥写信说:”总有一天,我相信我会在一家咖啡馆举办自己的画展“。他的心愿,生前未了。如今,他的祖国荷兰为他建立了美术馆,他的作品成为世界著名博物馆争相收藏和展出的珍宝</p> <p class="ql-block">2015欧洲“梵高年”,我参观了世界两大梵高美术馆,探访了荷兰北布拉班特省5个深深打上梵高印记的故乡村镇和他在法国奥维尔镇的长眠之地。人们以各种朴实无华的方式纪念他、传颂他。125年过去了,梵高没有走!他活在人们心中,活在艺术家和设计师的创意中,活在大众喜爱的文化生活产品中。他的影响之大,超乎想象,他的艺术与精神永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故乡浓艳的秋色,似梵高燃烧的激情炽热的心。永远致敬——不朽的梵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