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梅山原来叫煤山,原是明代巡抚衙门堆煤的地方,清朝沿用之。光绪七年(公元1881年)张之洞出任山西巡抚。为使衙门形成北高南低有靠山的风水格局,使之官运旺盛长久,特差派劳役,堆土造山,筑起高九丈、东西宽九丈南北长二十七丈的假山。民国8年(1919年)阎锡山旨意在煤山原基础上再度从左、右、后三面积土叠石,扩大加高,建成东西有山脉形状,处积土叠石,建造园林,遂成山景园,改名为“进山”,所以那时钟楼也叫“进山楼”。1937年日军攻城,钟楼遭遇了第一次破坏,此图便是日军占领太原后被毁坏的钟楼的样貌。后来抗战胜利后,阎锡山恢复了钟楼,可没几年后的1949年,进山楼再次遭到毁灭,现在的梅山钟楼其实是1952年省府改建梅山时重建的,原先的钟楼其实并不是现在的样子,省府整治梅山,重新修建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新钟楼,新建的梅山钟楼高20余米,位于梅山之巅,为钢筋水泥结构,外表呈朱红、银白相间色,里呈红边呈银,稳坐于铁栏环绕的平台之上。拾级而上,凭栏俯瞰,太原全城(当年的太原城)尽收眼底。</p><p class="ql-block"> 煤山正面山腰建有"当仁洞",洞内有一人多高,空间十分狭小。"当仁洞"里的石碑已经无法看清楚。洞壁上嵌有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御临的五言《兰亭诗五首》。靠煤山东脉并排建两座碑楼,内耸御碑两通。其中一通为清乾隆皇帝的御笔题诗。其一:《御制山西巡抚农起,奏报得雪诗为志慰》碑。其二:《赐山西巡抚鄂弼书》。</p><p class="ql-block"> 煤山钟楼二层南面有两小门洞"发华"、“清歌”二字。在梅山钟楼二层,有三座石碑,其中两座已经模糊不清,仅一座石碑可以看清文字。梅山脚下的梅山会议厅是阎锡山修建的,原名为"自省堂",是督军府礼堂,后更名为梅山会议厅,改为阎锡山召开大型重要会议和接待贵宾的场所。"自省堂"建于民国七至八年(公元1918至1919年)。</p><p class="ql-block"> 大院建筑是解放后人民政府在民国和日伪统治时期建筑布局的基础上改建和扩建而成的。1986年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弹指千年已过,晋府历经多次改建,至今仍巍然而立。它是千年沧桑的见证者,也一直是山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