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如果说,敌台、烽火台是长城的孩子,那些因各种原因而未纳编的,就是没有户口和身份证的“黑孩子”。无论客观的遗失,还是主观的遗弃,都将造成中国长城历史资料的遗漏,都是令人遗憾的事情。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 ——题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大安峪长城,位于雾灵山北麓,东连烧香峪长城,西接遥桥峪长城。本次穿越,只是大安峪东段,大沟到楼湾子部分。</p><p class="ql-block"> 我知道,这段长城没有什么墙体,只有几座孤楼隐藏于雾灵山茂密的丛林之中,需要我们按没谱的轨迹一一找寻。“没谱”,是位资深户外驴友,也是长城墙迷前辈,我相信他的轨迹靠谱,所以一下车就赶紧打开六只脚“循迹”。</p><p class="ql-block"> 时值金秋时节,京冀交界的雾灵山可谓五彩缤纷。心想,无论长城楼台是否精彩,一趟正宗的红叶之旅总该悦目赏心。果然,北京市密云区新城子镇的大沟村,以一场华彩盛宴欢迎着我们。</p>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1 大沟村的杨树</h3> 大沟村来过,上次的这里是终点。一年前,也是金秋时节,我们从东面的黑谷关、五虎水关、菠萝盖和烧香峪一路穿越而来。这次无缝接龙,继续向西,朝向大安峪进发。<br> 大沟村往南,是一条稍有坡度的水泥路。秋高气爽,天晴无风,没走几步,大家纷纷减装。真正的爬山,是快到了正鼓楼的时候。据说,正鼓楼很有看头,我却无暇他顾,队伍已在水泥路右侧沿一条小冲沟开路。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2 正鼓楼的洼地</h3> 开始,大家还争先恐后,但冲沟两侧满是荆棘灌木,无从下脚,只好一路纵队。由于沟里滞留了大量的石块、沙砾与土渣,走起来一步一滑,即使四驱也很难发力。更大的问题是,蹬掉的块块渣渣很容易落到后面队友的身上甚至头上。这不仅脏,还有危险。于是,尽量走在沟沿,并拉开距离。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3 开始上山</h3> 一顿闷爬,好不容易脱离了那条冲沟,左转进入林间小路。此时的灌木已被乔木取代,视线很受遮蔽,虽然坡度不小,但起码没有安全隐患,走来从容了许多。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4 林间穿行</h3> 遇到第一座台子,已是一小时之后。此台只余台基,规整条石砌筑,推测为敌台,但无官方称谓及其他资料。按虫子的称呼,唤作“大安峪东6楼”。此台,上身砖墙全无,填馅的毛石碎石裸露,另有几块残砖散布。其实,这是此条线路上的第二座台子。看虫子游记,前面还有座石台,他记为“大安峪东2台”。我只顾闷头爬了,忽略了那堆乱石。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5 大安峪东6楼</h3> 这是山脊的左侧,地处林间空地,视野相对开阔。南望雾灵山,层峦叠障,明暗如波,群山自成画作。于是,大家纷纷在此拍照留念,甚至坐坐。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6 雾灵山北麓</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7 队友留影</h3> 接下来,一段小坡度下降后,队伍再度钻进密林,持续爬升。忽见小路分岔,右边有布条指示,手台里有队友说山顶有座“林隐楼”,值得一看。当下心喜,“此行楼子没有几个,这绝对不容错过!”我和票哥、老高等几位便向右转,继续上山。由于枝叶过密,只好且走且钻。果然,几棵乔木环围着一座石基砖楼。大概是海拔高了的缘故,这里树叶零落,枝条如乱发簇拥,拍照很不方便。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8 大安峪东5楼</h3> 此为空心敌台,也无官方名称,虫子称其“大安峪东5楼”。从南、西、北三面看,都是单窗独眼,只东立面多一券门高悬。虽体量较小,但内部也有筒拱廊道与通道,形成回形。回廊中央,夹墙上有蹬道。楼顶脱离了树枝的遮掩,视界顿开。但垛墙尽失,残砖散落,难掩破败。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9 大安峪东5楼西券室</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10 大安峪东5楼蹬道入口</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11 大安峪东5楼蹬道出口</h3> 与大部分空心敌台的门窗和廊道、通道一一对应不同,此楼箭窗既未严格居中,也没对正廊道,有些不当不正的感觉。一队友说,“古建筑不是很讲究结构对称吗?”我说,“也不一定!”她说,“看来我的强迫症又犯了。”其实,如此结构,箭窗如果居中,并不利于廊道采光;即使对正廊道,也将采光不均。每面开两窗固然好,但体量小则不必要。总之,开几个窗?窗开在什么位置?都有一定道理吧。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12 林隐楼下拍照</h3> 从楼上下来,早不见了票哥与老高。于是,离开林隐楼,沿轨迹向南再转西,加快步伐追去。约半小时上得山梁,小路再度分岔。见一队友从西侧返回,“去拉个抽屉吧,那边有个楼子。”不用说,该是“大安峪东4楼”。<br> 果然,顺山脊而下,不远处林荫中透出一堵带垛口的砖墙。此楼,东、北两面完好,但西南角坍塌。可以看出,是2×3的形制。东立面的一门一窗,分别对应着两筒拱券室,但南券室几近无存,只北券室尚余半截;北立面的三孔箭窗对应着回廊与通道,几乎全部露天。这里的看点,是门窗与通道的双券双伏,以及完好的菱角砖檐。如果不是坍塌过于严重,应该很威武、壮观。这一点,在后来转向南侧山梁上回望时,得到了证实。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13 大安峪东4楼东立面</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14 大安峪东4楼北券室</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15 大安峪东4楼西北角</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16 大安峪东4楼东南角</h3> 正欲离开,一不小心,被地面堆积的残砖绊了跟头,所幸那撒了手的相机与手机都无大碍,但双手都破了些皮。退出此楼,东上山坡,见票哥、老高等几位朋友正在午餐,遂加入其中,分享了他们的美食与啤酒。之后,再不敢单溜,步步紧随五人小分队。<br> 饭后起步,接连右转,向东向南再向西,兜出一个半圆的弧线。这段坡度不大,但要时上时下,而且属于侧切,容易打滑,很难提速。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17 遥望前队</h3> 又遇岔路,轨迹显示向左,但要再上大坡。向右则有布条指示,而且道路相对明显。集体研究决定,向右奔西北方向。岂知,这就错过了“大安峪东1台”。据说,也是个毛石垒砌的石台,该为传递信号之用。<br> 侧切山坡,转而直上,爬到山梁,已是午后两点,阳光明媚。无论远山近坡,无论红枫的叶片还是杜鹃的枝条,逆光里的质感与美韵,都堪称极致。如此赏红,很是过瘾,不免多拍了几张。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18 逆光里的树叶</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19 逆光里的树叶</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20 雾灵山北麓</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21 雾灵山北麓</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22 队友留影</h3> 穿过光影闪烁的树林,再度上崖。票哥早早上去,指挥大家一一通过。没想到,刚上崖顶,就要下崖,而且是个断崖。不过还好,有前队留下的绳子。只是要排队,急不得。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23 票哥崖头指挥</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24 等待下崖的队友</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25 老高下断崖</h3> 下断崖后,进入一片丛林。再度钻出,已是面西,又一崖头壁立。逆光中,一驴友小憩,那画面很具诗意。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26 队友小憩</h3> 来到崖头,但见队友前行的身影,穿梭于一个个小狗牙之中,由此知道前面的路也不轻松。镜头右转,透过树梢,即见又一敌台矗立,必是“大安峪东3楼”无疑。敌台远方,崇山峻岭的怀抱里是雾灵湖,早就向往而未能成行。此刻,群山连绵,碧水一湾,红叶璀璨,敌台伟岸,这幅画足够美吧?于是,很想扑进去!可前面又断崖连连,所幸都不大,小心就是。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27 大安峪东3楼</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28 又一道断崖</h3> 大安峪东3楼,官称“密云 143号敌台”。与东5楼相像,此台形制也非典型。不过,不再“一面两眼,其他一眼”,而是“两面一眼,两面两眼”。其中,东、北两面各单孔箭窗,而南立面箭窗成双,西立面则有一门一窗,那门又是高高的悬门,无梯可上。所以,不明内部结构。大概,正是由于此楼位于孤崖,且门口高悬,人不便进,才保存得如此完好,可谓“完美楼”了。在此,我抱了抱那扶摇直上的墙角……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29 大安峪东3楼东北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30 大安峪东3楼西南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31 大安峪东3楼西北墙角</h3> 离开东3楼,才真正扑进了五彩画卷。不过,画卷下面,却暗藏着若干断崖,令人惊喜相间。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32 离开大安峪东3楼下山</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33 大安峪东2楼前的断崖</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34 队友小憩</h3> 一番惊心动魄之后,又看到了一条石残台基座,该是“大安峪东2楼”,官称“密云 142号敌台”的所在。望见票哥和老高他们正在那里休息,于是赶将过去,大家合影后就此下山。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35 大安峪东2楼</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36 大安峪东2楼上的小合影,领队拍摄</h3> 下山途中,屡有大坡度下降,上面的人踩下的石子与浮土,难免落在下面队友的身上。于是,只好一再拉大距离,以至于下到沟底,又不见了小分队的兄弟。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37 下山途中</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38 下山途中</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39 下山途中</h3> <p class="ql-block"> 终于来到水泥路上,路边有“楼湾子水关遗址”文保碑,但此处为垭口,哪里会有什么水关所在?这种立碑位置的不到位现象,见的多了也就不较真了。真正的水关位置,票哥前去找了。原来,垭口西边的坡下才有河,水关只能在那一侧。顺便,票哥还把“大安峪东1楼”即“密云 141号敌台”也找了。他说,下周末的接龙,就从那里开始。</p>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40 楼湾子水关遗址文保碑</h3> 票哥还说,“我走了六个敌台、一个石台和一个水关。”与票哥相比,我丢了敌台、石台、水关各一个,其实还有那个“大安峪东1台”,我们小分队都丢了。也就是说,一共九个楼台(水关)却丢了四个,比例实在够高的。又一想,岂止我们墙迷丢呀,那专门普查的也丢,他们丢的更多。正鼓楼到楼湾子这一段,他们就给漏了大安峪东6东5东4三敌台,更不用说那两座石台。这只是正鼓楼西侧的,那东侧也漏了好几座。早在烧香峪东坡的“密云 144号敌台”,《中国长城遗产》网上的长城就中断了,一直到大安峪的“密云143号敌台”之间,宽达几公里的地段上,竟有多达十来座敌台漏掉,“这是什么情况?”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41 烧香峪西3楼、西2楼,西1楼,东2楼,以及144号、145号敌台</h3> <p class="ql-block"> 根据上次烧香峪下撤和这次正鼓楼上山的观察结果,结合其他墙迷的资料,这些敌台包括:烧香峪东2楼,海拔866米,仅存条石台基;烧香峪东1楼,海拔788米,仅存条石台基;烧香峪西1楼,即“没眼楼子”(尖溜楼子),海拔877米,残存部分墙体;烧香峪西2楼,海拔约833米,仅存条石台基及部分青砖下碱;烧香峪西3楼,海拔约784米,仅存条石台基。另有,烧香峪西1台,海拔约864米,毛石残台 ,杂草覆盖;烧香峪水关,海拔约770米,现水门无存。</p><p class="ql-block"> 合计,从密云143号敌台到密云144号敌台之间,共遗漏敌台8座、石台3座、水关1座。同样是长城的孩子,但他们却没有“户口”和“身份证”。造成他们“黑孩子”的问题,我不想猜测什么原因。只想说,“如此大面积的遗漏,将导致整个长城敌台、水关编号的系统错误;建议有关部门及早勘察与弥补,并调整后续敌台与水关编号。”</p><p class="ql-block"> 回过头来看,这两个秋天,烧香峪段长城与大安峪长城给我的遗憾显而易见,但更显而易见的还是这个时节里长城固有的热烈与华彩之美。也许,世间事必定是得失共存,震撼的美感就该有一定的遗憾来捣捣乱。反之,亦然。今后的长城之旅,必定也是。</p>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42 烧香峪西1楼</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