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行:下 (记录印象)

邵 华

<p>延安是陕北的地标。</p> <p>  我到陕北体验生活、记录生活,借助的是摄影这个最直观、最真实的手段。你要问我对陕北的印象是什么?想必我用照片来解答这个问题是最有效的。只是结果会和摄影一样,有其一定的局限性。而这种局限性就表现在我的印象基本上都是在陕北的乡村里。</p> <p>  我曾数次去陕北,但真正以摄影创作为目的只有两回。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在1996年的春节应邀到著名的摄影师黑明先生家里去过年时,我带着年仅7岁的女儿在延安看到了一位老红军,他的老伴告诉我(他已耳聋,话也说不清楚了,的确如此。),老人家当年已经是107岁了!他曾是红军的一位司务长,是经过长征到的延安,后来因身体不好,就留在了延安,由政府给他养老。我听后,经和他家人商量同意就把他扶到窑洞外,让他坐在椅子上,和我女儿照了一张合影。因为一老一小,年龄整整相差了100岁,这个场景恐怕为世不多吧? 故而这一印象极其深刻! 值得一说。</p> <p>世纪之差。</p> <p>  都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陕北之地也是如此这般。山是黄土的坡,水是黄河的汤。我第二次去陕北时,正赶上一场大雪将大地的万物都如同用白幕帐给覆盖了起来,使得黄土无法飞扬,让那里变得相当洁净,似乎使整个世界都进入了梦幻奇境。</p> <p>黄土高原的北国风光。</p> <p>梯田。</p> <p>黄河边。</p> <p>不多见的单宅独院。</p> <p>驴车。</p> <p>  陕北人是那样的质朴、憨直,虽然脸上布满的皱纹显露出他们都饱经风霜,但他们却知足而乐,幸福满满。你可以说他们土的“掉渣”(你如果去了也一样),但你却又不得不认同他们的心就如同那黄土高原,又宽又厚!</p> <p>放羊倌。</p> <p>老俩口。</p> <p>望远方。</p> <p>陕北汉。</p> <p>凝视。</p> <p>自信。</p> <p>担子。</p> <p>老汉。</p> <p>婆姨。</p> <p>絮棉(这张是摆拍的)。</p> <p>干部?</p> <p>痕迹。</p> <p>男女(这张照片也许能表明当年曾风靡城里的美女挂历图都被那些收旧的人弄到什么地方去了)。</p> <p>算命。</p> <p>父子?</p> <p>对话。</p> <p>得意。</p> <p>拉话(陕北方言:聊天的意思)</p> <p>  我把我的印象都变成了这一张张的照片(算是作品吧)展示给你们,至于看了后有什么感觉和想说的? 我真诚地期待着与大家交流。</p> <p> 辛丑年 正月初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