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岳母—宜家园堡的巧婆婆//张万喜

十月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0px;">岳母遗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0px;">隆重的安葬仪式</span></p> <p class="ql-block">  我的岳母张淑芬系<span style="font-size: 18px;">铜川市耀州区孙塬镇惠塬村(宜家园堡)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这个跨世纪老人在孙塬镇是最高寿者。是《东塬人》平台总编候耀宁先生十几年前笔下的《增喜妈》一文主人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她生于1919年农历10月19日,</span>&nbsp;庚子年未时二刻,公元2020年农历10月22日13时30分与世长辞,享年102岁。噩耗传来,全家上下悲痛万分,恸哭震天彻地。</p><p class="ql-block"> 2020年12月9-10日老太太的入殓和下葬仪式在庄严和肃穆声中举行,灵堂前儿女为老太太敬献了黑底白字挽联,各种纸花摆放于灵堂四周,还有八仙字画挂于灵堂左右两边陪老太太驾游西天,还聘请了十八口子乐队,吹唢呐的、唱戏的样样俱全,哀乐哀戏,哭声动天。老太太的主要亲戚摆了饭,娘家子侄摆的最为丰盛,还为老太太的儿子、女儿、女婿、孙子、孙女、孙女婿披了红,感谢他们对老太太的悉心照顾。老太太的五个女儿,为一直在病床前不辞辛苦照料老太太衣食起居的焦增喜,张香娥披了红。为减轻唯一的儿子焦增喜的经济负担,他几个姐姐、姐夫和外甥都给予一定的帮扶。特别是增喜两个女儿和女婿资助重金为父减轻负担。前来吊唁的亲朋好友约有一千多人,焦增喜利用这个平台,为所有关心和支持以及为老太婆送行和资助的亲朋好友致以深深的感谢。特别感谢帮忙和料理丧事的众乡亲们。他说:由于你们的帮助,使我圆满地过完了母亲的丧事,使老母亲顺利的入土为安。这次焦增喜还为母亲重新建了新墓,并建了父亲合葬墓,还为早逝的大哥在旁边也建了新墓,等到合适的时机再搬父亲与大哥遗骨到新墓地与母亲合葬在一起,确实是难得的孝心,得到大家称赞。</p> <p class="ql-block">一.出身贫寒磨砺出坚强性格</p><p class="ql-block"> 岳母生在旧社会,经历了三十多年艰难困苦的日子。她娘家是惠塬村东堡子张姓人家,是惠原村的财东,但按岳母的话说:<span style="font-size: 18px;">"她们的家为什么那么穷!”</span>比穷人家的日子还要苦,常常吃了上顿没下顿,青黄不接时还会讨饭维持生活,更不要说穿衣戴帽了。她母亲是从将军山南的富平境内改嫁到惠原村的,嫁过来的时候带着大女儿和儿子,儿子还是从半路上追过来的,当时连鞋子都没有穿,就害怕家里人追上来要他回去。岳母是母亲改嫁到惠塬村之后出生的。岳母的母亲是一个乡村医生,擅长针灸和艾灸医术。专门给小孩看病,在当地闻名遐迩。方圆几十里的村民经常接她去看孩童治病。曾有很多神奇的传说和故事,这里不再赘述。</p><p class="ql-block"> 岳母长大后嫁到宜家塬,丈夫常年给人做长工,日子过得非常艰难。她一生共养育有七个子女,五女两儿。生活所迫,唯有两个儿子和二女儿上学念书,其余四个女儿都没进过校门,现在五个女儿都已成了奶奶姥姥辈的人了。大儿子排行老五,性格非常耿直,曾多年担任生产队会计,后因疾病英年早逝,留有一女儿随其母亲改嫁到河南省,现在已近四十多岁并育有一子,在河南成家立业,据说一直开店做生意,生意和日子都很好。二儿子叫焦增喜,和他的妻子张香娥在家照顾年迈的母亲,不能出外打工,只能就近干些零活维持生计。岳母自幼受尽了人间困苦,练就了一身坚强不屈的性格,有一股我不欺负人,但你也甭想欺负我的态势!<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一辈子要强,干啥事都不愿意落到人后。</span>以顽强的意志,自强不息的精神为周围人所称赞。岳母在有了四个女儿之后才得了儿子焦都喜,自然特别宠爱他,走亲访友上街逛庙没有一次会落下。上饭馆吃饭时,给儿子端上一碗看着他吃自己就坐在边上等。其他女儿为管弟弟都没少挨过打。平常在家她很少做饭,只管做针线活,女儿们挨了打还得回家偷偷的做饭,不敢叫她看见,现在想想也能够理解。</p><p class="ql-block">二. 言传身教决定儿女们人生格局</p><p class="ql-block"> 她似乎很厉害,那也是生活所迫啊。但孩子还都愿意听她的话,除努力做好家务活以外,在生产队的做活更是卖力气。家里劳力少,女儿们也顶起半边天,队里派的再苦再累的活都能干,撒麦扬场样样会,做的农活抵得上男劳力。女儿们都想为家里多挣工分,这些女儿后来嫁到婆家都是好劳力,都说老人家教养的女儿都很聪明。后来我们大家才知道她这是教育后代的一种方法,孩子们都敬重她,佩服她。每年春冬两季农活少的时候,她就在冬天组织娃们纺线,春天织布,以这样的方式贴补家用。纺1斤棉花1.5元钱。每天没日没夜支四把纺车纺线,所接的纺线活一天一夜就干完啦,第二天交货,晚上连觉都不睡,困了就趴在纺车边上休息一会儿然后接着干,整个冬天下来能赚几十块钱。春天织布较多,一次支两把织机,织一丈布0.8元工钱,四个人轮流上机子,吃饭也不停机。她织的花单子花色新颖品种繁多,远近闻名,深得大家好评,找她织布的乡亲非常之多。靠纺线织布就要攒够一年的全部费用,最先备足的就是一年的食盐钱。每年的夏秋两季,组织孩子们到地里拾麦子,拾秋。夏季麦子拾完了就拾落在地里的扁豆粒,本队的拾完了就到外大队去捡拾。仅在秋季捡拾玉米、豆类`红苕,每年都能积攒几百斤粮食,以贴补家里食用,孩子们都很少饿肚子,与此同时,儿女们身体和劳动技巧也得到了锻炼提高,而且个个都成了劳动能手。焦增喜是岳母最小一个儿子,今年也是六十多岁的人啦,同他五姐是双胞胎。增喜有三个孩子,两女一儿,两个女儿都已嫁人,日子过得幸福美满。二女儿和小儿子都是大学毕业,一个在新区教书,一个在外地打工。他们都很孝顺父母,特别是对上了年纪的奶奶更是关爱有加,每次回到娘家都会带上奶奶爱吃且能吃的东西孝敬奶奶。两个女婿对三个长辈也都很孝顺,见到长辈后嘘寒问暖,而且每次都不空手,到家后看到啥活就干啥活。这些都是老太婆言传身教的成果,得到了左邻右舍和姑姑们的一致好评。</p> <p class="ql-block">三.心底善良乐于奉献赢得众人爱戴 </p><p class="ql-block"> 前面说过,岳母的母亲是一个农村土医生,她曾经给后凹里的一个董姓人家看过病,这个人小时候得地是传染病,危在旦夕,经诊治恢复如初。他也是一个很懂感恩的人,千方百计地打听寻找恩人,后来知道就是增喜妈。老汉因病导致眼睛失明,就让他孙女带着自己找到了岳母,并拜亲为干姐。老汉对干姐是万般尊敬,逢年过节都要来干姐家走动,还私下里给干姐一些买零碎家用的钱,岳母也是将他视为亲弟,经常去看望他。老汉自己盖了个孙思邈庙,每年过会都会让增喜或在孙塬的女儿带着她烧香拜药王。这次老太婆去世她的干弟妹带着三个儿子和一个儿媳来给老太婆送丧,两家人非常亲热。 </p><p class="ql-block"> 老太婆爱憎分明,对于瞧不起她的人理也不理,对于尊敬她的人,她会热情真挚,回馈良多。也就是她经常说的“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 村上关系好的人家里有事或者住医院,她都要带着礼品去看,谁家有个婚丧、满月、搬家她都要去行个门户,这几年眼睛看不见,也都会叮嘱增喜去办。老太婆的人缘好,还给好多人家接过生,每年过寿的时候村上好些人都来贺寿。十多年前关庄镇的几位民工在惠塬村厂里打工,没地方住,她就收留几个人住在她家,给吃,给喝,给缝补衣服,冬季晚上给点炕,给予了他们无微不至的关怀。善良感动了这几位小伙子,回去后还念念不忘岳母的好,每逢过年过节生日都来家里探望。有的已经过世,他们儿子接着来。在岳母去世后,他们几个都来家里送丧,带来了很重的礼。因为岳母生前对其帮助,已经同他们建立了深厚的情谊,并一直延续下来,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p><p class="ql-block"> 她一辈子心地善良,宽厚待人,村里有老人或其他人去世,她知道之后都要去吊丧,为此事,儿女们说了她好几回都无效。</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0px;">兜肚</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0px;">绣花鞋垫</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0px;">小孩猫头鞋</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0px;">蒸花馍</span></p> <p class="ql-block">四.心灵手巧热爱生活一生崇尚艺术</p><p class="ql-block"> 岳母的一生是向往艺术的一生,在方圆百里是出了名的巧手婆婆,尤以扎花刺绣出名。未进过校门,没有文化但她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具有丰富而美好的想象,点缀了单调的生活,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p><p class="ql-block"> 以前村子里谁家儿子结婚,女儿出嫁,都要扎花鞋、绣门帘、枕头,样样离不开她老人家的参与,不是拿回家去做,就是被邀请到主人家里做,从不懈怠。总是乐呵呵的戴上老花镜穿针引线后,静下心来,一针一线的描绘起来,最终一件件唯妙唯肖的图案在她手里完成。母亲还会捏面人,我们这风俗,人过世了,要紧亲戚还要摆饭,这些细活大多都是母亲做的,无论人物、动物、花草都捏的活灵活现。而且全部免费,不会收一分一文。有时候忙活一整天,回家后还要扎花,一绣花就是一整天,这样的生活,岳母不知度过了多少个日日夜夜,甚至多半生。这种崇尚艺术执着,是留给我们非常宝贵的精神财富。</p><p class="ql-block"> 岳母给孙子,孙女,外孙,外孙女,每个人都给做了一套猫娃鞋和老虎帽。不停地绣着绣着,而且想着给孙子们的娃娃都要准备,对美好生活的期望令人非常感动。如果哪个娃没有,她还记得很清,老给人唠叨,没有给谁补上心,到端午节的时候就绣好香包让增喜给人送去。</p><p class="ql-block">五.一生敬重药王坚守信仰处处行善积德</p><p class="ql-block"> 岳母爱看戏,爱热闹,信神明。每年的“二月二”庙会,“二月洞”庙会,“香山庙会”她一个都不会短,遇会必去,年年如此,自个能动时,自个拄着拐棍,步行到孙家塬的“二月二”庙会,先给每个神灵上香,一个都不少,然后再看戏。记得有一段时期,每年的“二月二”庙会是10天,白天晚上都唱戏,她黑明一次都不短,白天有社火必看,接着再看戏,八九十岁的老人,硬朗健康精神矍铄。有时戏未开演就自己带着板凳提前到戏台子下面等着。“二月洞”更是不短,在孙塬庙会刚完,“二月洞”庙会连着开的情况下。她都不歇,马不停蹄有赶去“二月洞”庙会,住到她外孙女家一直看到庙会结束,天天不断。见庙就烧香,见佛就拜。药王大殿前的石阶她一口气就爬上去了,有时候走得急了,干脆把拐杖往胳肢窝一夹,大踏步往前走,赛过年轻小伙子。上香山别人都是坐车去庙里,而她从后山的人行道台阶向上爬,有时候她儿子增喜都追不上她。香山的每个庙她都要去烧香,就连路边崖石下边有人烧香的痕迹,她看到都要去烧一炷香。见到功德箱就要放钱,在香山逛上一天还要坐车赶回家,从来都不舍得在山上买饭吃,自带干粮,只讨点水喝,我从来都没有见过这么精神的老人。因为有一年我去香山,正好碰见她和她的儿女也来香山,后山的台阶路还是她给我介绍的,我本来还不知道。岳母身体这样硬朗,大家都说这是“神仙”赠与的。</p> <p class="ql-block">六.相濡以沫穷老伴知热知冷情谊深</p><p class="ql-block"> 岳父因操劳过度,不到七十岁就去世了。老伴因家里穷,16岁时就给孝西村的宋家当长工,宋家的活很苦,据说曾有10多个长工受不了,被宋家辞退了。但岳父干了很多年,从没误过宋家的农活儿,是宋家看上的好把式,</p><p class="ql-block">岳父在宋家干活不惜力气,据说宋家还要给他娶媳妇并在宋家成亲呢。岳父在宜家园家里很穷,母亲去世早是父亲把他拉扯养大的,幼儿时父亲每天都是天没亮就下地啦,把孩子抱在怀里去,到了之后放在树杈上,自己犁地,天大明后才把孩子放下来,因为当时田地里还有野兽怕伤着孩子。解放后,岳父回到村里,结束了长工的生活,成了家并有了孩子。合作社因他劳动认真干活负责,一直让他给生产队喂牲口。岳母知道老伴喂牲口苦,每天叫孩子们老早就给老伴把饭做好等他回家吃饭,有时因为工作太忙,还叫孩子们给送去。岳父回家后也不休息,千方百计在家里找活干,生怕岳母忙不过来,老汉从小劳动强度大,干活也很卖力,到头来落下个严重的驼背。在粮食困难的年代因娃多挣的工分少,分的粮自然也少,家里吃饭成问题,岳父就将岳母织的布拿到北山去换粮补贴家用,岳母娘家穷,娘没人管,还要岳父管。送柴、担水,平时吃喝都要岳父去料理,换洗衣服都由女儿负责,除此之外还要负责娘家其他人的吃穿缝洗之类的活计。娘家孩子多,嫂子去世早,只有靠姑姑管,就这样互帮互助,把岳母的母亲养老送终,侄子侄女们都长大成人,先后都成了家,日子也过得都很好,老两口这才松了口气。岳母性格强硬,老汉性格软绵,两人相互忍让,相濡以沫,精心管护着两家15个孩子和老人,真是难能可贵,是我们现代人学习的好榜样。</p> <p class="ql-block">七.母慈子孝家庭和睦走时未留遗憾</p><p class="ql-block"> 岳母在近几年里,一直是增喜和香娥在床前伺候,端茶送水,做饭喂饭。增喜也不能出外打工,他们管的外孙和外孙女在这样的氛围中也学会了怎么爱护老人,两岁多的外孙只要一看到饭熟了就赶快叫老外婆起来吃饭,并给老外婆围上围兜,害怕饭撒到衣服上。孩子还小时,香鹅把娃背在背上用扎带把娃捆上,做饭,做家务活,给老人喂饭,所作所为感动了左邻右舍,增喜不在时邻居也过来帮忙,大家都称赞增喜、香娥是孝子,村上以及镇政府多次把增喜和香娥评为“好媳妇”、“大孝子”荣誉称号,戴红花到镇政府参加隆重的表彰大会,两个孙女已成家嫁到外地,孙女婿对老人也很尊敬。老太婆偷着给她女儿说,受苦受累这些都不怕,就是不敢想,那年她大儿子不幸去世的那件事,大儿子英年早逝,对老太婆的打击太大,睡在炕上几天都不吃喝,人瘦的都不成形了,后来在大家努力劝说下才慢慢缓过来。还有她的大外甥去世多年都不上她家来,大家哄她说是出去旅游了,10多年后再没有来过,后来她也就不问了。后来她给人说,我知道我外甥已去世了,你们也不用再找理由哄我了。岳母身体很健康,从来没住过医院,平时也不太感冒,从没吃过药,有一年她眼睛看东西有些模糊,我们带她去看眼科,一听说要做手术住院,拐棍一拄大步走出诊室,说再也不看了,后来眼睛看不见了才后悔过去没做手术。晚年住了两回医院,一回是脑梗,看的及时没留下后遗症,一回是肺部感染,住院后一直喊着要求出院,害怕花儿子的钱,出院后一直不精神,卧床不起直到去世。</p><p class="ql-block">岳母就是这样一个心里装着别人,唯独没有她自己的人。老太婆102岁时,区政府民政局听到还有这么高龄的老太婆,派驻镇干部徐耀安到家调研落实情况,之后还安排县医院的眼科大夫到家诊断最终决定给老太婆发一级残疾证和政府补贴。遗憾的是岳母没享受上国家的补贴就去世了。儿子三十多年来一直坚持给母亲过生日,老太婆怕花儿子钱坚持不让过,有一年躲到亲戚家里,但人家照样把生日过了,老太婆一看拧不过儿子就再没有坚持。老太婆去世前要安排的事都安排好了,不明白的事儿都明白了,该忘的伤心事儿也都忘了,去世时只有儿子儿媳在跟前,几个女儿都没看上老母亲一眼都感到非常难过和痛心,大家都觉得不孝,活着时没尽孝,去世时也没看上一眼,特别是二女儿,母亲出院后一直在管护,自己刚回家第二天母亲就去世了,真是后悔到极点,一直在说我回去晚一天多好。这么多年来,三女儿时不时会接母亲到家住几个月,以减轻弟弟的负担,二女儿有空就去娘家给母亲洗衣服打扫卫生,其他女儿因特殊情况很少照顾,但只要一有空也会去买一些好吃的,看望母亲和弟弟一家。在母亲去世的当天,增喜打电话,一一告诉姐姐,母亲病重了,但未等到女儿来时岳母就走了,她走的很安然,没有痛苦也没有受罪,大家都说这是母亲一生积的德行的善,岳母是一个好母亲、好亲人,一生的所作所为也确实证明是一个现代社会的女强人,是我们每一个后代学习的榜样。安息吧,老寿星到那边世界,天堂里没有病痛更没有烦恼,我们大家也都希望您再次成为一个女强人,领着家族成员努力奋斗吧,过上更加美满的幸福生活。您可知道您的后代正以文字形式记录您争强好胜永不服输的拼搏精神,记住您老对后代的恩泽,永远追忆我们在一起欢乐幸福的时光。老太婆的故事讲不完,这些只是偶尔听到的老太婆和四女儿的唠叨所知。当然其他人听到的还很多很多,望能动笔把老太婆的故事记录下来,必要时再续写一篇文章,传承岳母的遗风和优秀品德。在岳母去世百日到来之时,特写此文以表纪念。 </p><p class="ql-block"> 完稿于2021.2</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