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年看牛——中国历代名家画牛百图集

海宁妙松

<p class="ql-block"> 戴嵩的《牧牛图》</p><p class="ql-block"> 戴嵩,生卒年不详,唐代画家,韩滉弟子,韩滉镇守浙西时,嵩为巡官。</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戴嵩是唐代继韩滉之后又一位画牛大师。他是韩滉的弟子,与韩滉不同的是韩滉擅长画黄牛,而戴嵩擅长画水牛。相传最初戴嵩师从韩滉画牛,深得其笔法精髓,但作品风格摆脱不了韩滉的影子,为此戴嵩非常烦恼,有一天他偶然看见两头水牛打假,顿时茅塞顿开,从此之后经常到田间地头仔细观察水牛各种神态,并以水牛为绘画对象,终成出类拔萃的画牛大师。戴嵩笔下的水牛注重筋骨,突出野性动感,具有“野性筋骨之妙”的美誉。相传曾画饮水之牛,水中倒影,唇鼻相连,可见之观察之精微。明代李日华评其画谓:“固知象物者不在工谨,贯得其神而捷取之耳。” 与韩干之画马,并称“韩马戴牛”。其最著名的代表作品有《斗牛图》、《牧牛图》、《归牧图》等。</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传世作品《斗牛图》,绢本水墨,纵四十四厘米,横四十点八厘米,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p><p class="ql-block"> 此图绘两牛相斗的场面,风趣新颖:一牛前逃,似力怯;另一牛穷追不舍,低头用牛角猛抵前牛的后腿。双牛用水墨绘出,以浓墨绘蹄、角,点眼目、棕毛,传神生动地绘出斗牛的肌肉张力、逃者喘息逃避的憨态、击者蛮不可挡的气势,牛之野性和凶顽,尽显笔端。可见画家对生活的观察细致入微,作品不拘常规、生意昂然,不愧为传世画牛佳作。</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李唐的《春景牧牛图》</p><p class="ql-block"> 李唐(1066-1150),<span style="font-size: 18px;">字晞古,河南人,乃南宋画院“四大家”之一,宋徽宗时就已是画院待诏。他的山水、人物、走兽皆精,而山水最佳,创大斧劈皴法,所作长图大幛,气势宏伟,独步南宋画坛。</span>并以画牛著称,其笔下的牛构图巧妙,牛和山水、风景和人物跃于画卷,相得益彰,使得牛和人物生动传神,栩栩如生,韵味无穷。其传世画牛名作有《童子戏牛图》、《春景牧牛图》、《百牛图》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李唐的《春牧图》</p><p class="ql-block"> 图中牛欲前行,童子力挽之,势甚奇。在相关记载中,李唐的画牛之作颇多,有《桃林纵牧图》、《放牧图》、《春牧图》、《秋牧图》、《烟林春牧》、《风雨归牛图》、《三生图》等等。《清河书画舫》所记李唐的《桃林纵牧图》“不知者谓为戴嵩”。戴嵩乃唐代画牛名家,当时及后代皆称“韩马戴牛”,即韩干的马、戴嵩的牛,李唐的牛被人误认为是戴嵩所画,可见其精彩之至。<span style="font-size: 18px;">李唐画的牛今日已不多见了,现存画迹中南宋的画牛图不算太少,大抵皆受李唐的影响。</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李唐的《乳牛图》,纵四十六点四厘米,横六十二点五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p><p class="ql-block"> 图中一位牧童趴伏在母牛背上,小牛紧随在后,引颈低呼,母牛摇尾相应,亲子间孺慕之情,藉由小牛眼嘴神态的传达,表露无遗。幅中二牛体,皆先用墨笔钩出轮廓,再以细劲的墨笔丝出呈涡纹状走向的牛毛,而后再于牛的下腹等处加以烘染,二牛形体神韵描绘俱佳。田野的竹丛以及芦苇,亦敷色清雅,层次分明,是幅为一件很好的牛画作品。</p><p class="ql-block"> 此幅并无作者款印,裱绫有清代鉴赏家梁清标所书之题签“李晞古乳牛图”。《乳牛图》一直传为李唐之作,在传世的宋人画牛图中,似此图者不少,然如此图之精彩者却不多。但也<span style="font-size: 18px;">有学者认为画中牛体、皴石之用笔皆与李唐画风有别,或属明代早期之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span></p> <p class="ql-block">  李唐的《百牛图卷》,现藏于美国弗利尔美术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韩滉的《五牛图》</p><p class="ql-block"> 韩滉(723一787),字太冲,长安(今陕西西安)人,是中唐时一位有作为的政治家,唐德宗时出任宰相,封晋国公,在平定“藩镇连兵”、维护国家统一、发展农村经济等方面都作出过贡献。</p><p class="ql-block"> 韩滉在从政之余,爱好音乐书画等艺术。他的书法学张旭,擅长于隶书、章草;绘画则学陆探微(南朝画家,与顾恺之齐名),他所画的“田家风俗、人物、水牛,曲尽其妙”,而“牛羊最佳”。虽然韩滉生前认为“绘事非急务,自晦其能,未尝传之”,但他流传至今的两件作品——《文苑图》和《五牛图》,却奠定了他在绘画史上光辉不朽的地位,而他在政治上的功业反而不大为人所知。</p><p class="ql-block"> 在我国古代以牛为题材的绘画作品中,韩滉的《五牛图》可说最具盛名。这件作品曾经被元代大书画家赵孟頫收藏,赵孟頫说他生平见过韩滉的真迹有五幅,而最爱这一卷。他在画后再三题跋,称赞这画“神气磊落,希世名笔”。明代名画家项圣谟一见到这幅画,便立即取案头的宣德纸认真摹印。清代扬州八怪之首金农也曾专程两次求见这幅画,一再叹赏说:“愈见愈妙,真神物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五牛图》是画在麻纸上的一个手卷,现在收藏在故宫博物院。因为画了五头牛,所以叫做《五牛图》。</p><p class="ql-block"> 我们打开画卷,可看到这五头牛从右至左排成一行,缓步在田垄间。右边的第一头牛,把路旁一丛小草咬了一口,正咀嚼得津津有味,它低侧着头得意地瞧着观众,露出一副怡然自得的神态。第二头牛,则昂起头向前瞻望,并加快步伐往前赶,似乎是要追上前面的伙伴。第三头牛却端端正正地站在画卷的中央不动,它面向观众,张口“眸眸”地鸣叫,好像在呼唤后面的同伴,又像是对前面的路途发出疑问。往后,第四头牛正举步踟蹰,回首顾盼,它半伸着舌头舐着嘴,喘息着,犹豫着,眼里露出惊奇的神色。最后的第五头,穿上鼻环,带着缨络,神色异常严肃庄重,缓缓地向画外的天地迈步走去。五头牛中每一头既可独立成图,而相互间又能首尾连贯,前呼后应,彼此顾盼,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p><p class="ql-block"> 韩滉没有花费笔墨去描绘背景(除第一头牛旁边有必不可少的一丛灌木小草外),却着力细腻地刻画了五头牛不同的动态和神情,落笔简练、精确,那勾画轮廓的粗重厚拙的线条、朴实无华的色彩,与牛健壮、耐劳的品性特征很为一致,但又不仅仅停留在对牛的普遍的自然属性的表现,他着重地画每头牛的眼睛、眼眶周围的皱纹,又用尖细劲利的笔小心描绘牛的眼眶上的睫毛,通过这些细节的刻画,把每头牛独具的个性加以强调,使它们鲜明地显示出各自不同的神情,观众分明能感觉到这五头牛不但有生命、有情感,而且有各自不同的内心世界,因此,这五头牛都是人格化了的,丝毫没有一般画牛作品所难免的那种概念化的通病。</p><p class="ql-block"> 关于《五牛图》的主题,赵孟頫认为画的是梁代陶弘景辞谢梁武帝征聘的典故。据说梁武帝即位后欲起用陶弘景为相,陶弘景画了两头牛,一头以金带笼束着头,被人牵扯驱使,另一头则闲放于水草之间,自由自在,梁武帝看画后,受到感动,不再勉强陶弘景出仕。《五牛图》当是韩滉在“落笔之际,不知我之为草虫耶,草虫之为我耶”的“物我同一”的移情状态下创造出来的艺术杰作,所以,一千多年来《五牛图》都被视为至宝。</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毛益的《牧牛图》</p><p class="ql-block"> 毛益是南宋著名画家,其擅画花鸟、竹柳和动物,为孝宗乾道间朝廷画师。其笔下的牛憨厚可爱,活泼生动,传世绘牛作品有《牧牛图》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夏圭的《雪溪放牧图》</p><p class="ql-block"> 夏圭也是南宋著名画家,擅画人物、山水,与李唐、刘松年、马远、并称“南宋四大家”。其画牛笔画细腻圆润,水墨淡雅,传世绘牛作品有《雪溪放牧图》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戴进的《八牛图》</p><p class="ql-block"> 戴进(1388-1462),字文进,号静庵、玉泉山人,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擅画山水、人物、花鸟、虫草,为“浙派绘画”开山鼻祖,也是明代著名画家。其画牛笔法娴熟,浑厚圆润,生动传神。</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李迪的《牧牛图》</p><p class="ql-block"> 李迪,生卒年不详,<span style="font-size: 18px;">南宋绍兴时宫廷画师,</span>河阳(今河南省 孟县)人。北宋宣和时为画院成忠郎,南宋绍兴时复职为画院副使,历事孝宗、光宗、宁宗三朝(1162年—1224年),活跃于宫廷画院几十年,画多艺精,颇负盛名。</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他擅画人物、山水,工花鸟竹石、鹰鹘犬猫、耕牛山鸡,长于写生,间作山水小景。构思精妙,功力深湛,雄伟处动人心魄。其笔下的牛画构思精妙、功力深湛,笔画细致入微,神态逼真,传世绘牛作品有《风雨归牧图》等。</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李迪的《风雨牧归图》,绢本浅设色,纵一百二十点四厘米,横一百二十点五厘米,现藏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p><p class="ql-block"> 此图重点表现两牧童放牧归来,行至柳岸时风雨将作的情景:画中两牧童正策牛顶风缓行,一人扶住头上斗笠,弓腰缩脖,双腿夹紧牛背;另一人蹲在牛背上,看着已被狂风吹落在地的斗笠;溪岸边两株古柳的柳枝、芦苇、杂木在风中摇荡,侧面表现出从左边吹来的风势之猛急,正所谓“山雨欲来风满楼”,点出了图名。</p><p class="ql-block"> 这是一幅具有风俗性质的小景山水画,画中以极简洁的场景,却烘托了一个极充实的情境,整个牧童、牛、大树、湖水、苇丛等景物都被置于忽来的风雨主题与气氛之中,因而画幅虽大,景物虽简,但仍显得充实而饱满。全幅首先做风势,风起天末,不可捉摸,故以景物之态揭示之,此造型艺术之规律,即以有示无,方有想象之域,且看野外溪边,狂风大作,自上而下,自左及右,从柳梢到芦苇。</p><p class="ql-block">  从骑牛牧童到落地斗笠,环环相扣,笔笔分明,处处清晰,更可贵的是在突出重点之余,每个细节之间,又相互呼应,互为犄角,或淡或浓,或干或湿,或急或缓,或前或后,节奏变化明快而紧凑,笔墨变化有致而明晰,一如作文,通篇有中心思想必须围绕,然段段又自成结构,各有呼应,遂使通篇朗朗上口,无多余废字,畅然读之,快乐莫及。读李迪此画,于此必有戚戚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张路的《老子骑牛图》,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p><p class="ql-block"> 张路 《老子骑牛图》不写背景,老子坐于青牛背上,手持《道德经》卷,正抬眼注视着一只飞蝠。</p><p class="ql-block"> 张路(1464—1538),明代画家,字天驰,号平山,大梁(今河南省开封)人。绘人物,师法吴伟,山水学戴进“狂态”,用笔豪放纵逸,水墨酣畅淋漓,与朱端、蒋嵩、汪肇等同为“浙派”名家,亦工鸟兽、花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沈周画牛图</p><p class="ql-block"> 沈周(1427-1509),字启南,号石田,又号白石翁、玉田生、有居竹居主人等,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明代杰出画家,与文征明并称为“吴派”两大家,与文征明、唐寅、仇英称“明四家”。沈周博学多才,精文学,工诗画,善画山水、花卉、鸟兽、虫鱼,皆极神妙。其绘牛枯、圆笔法并用,苍劲圆润,厚重凝炼,意趣盈然。</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杨晋的《散牧图》</p><p class="ql-block"> 杨晋 (1644-1728),字子和、子鹤,号西亭、谷林樵客、鹤道人、野鹤,江苏常熟人,擅画山水、人物、花鸟草虫和动物,尤其擅于画牛,为韩滉、戴嵩之后又一位画牛大师。其绘牛画风细致,清新秀丽,突出牛、人物、山水风景巧妙融合,将牛和人物的姿态神态描绘生动传神,栩栩如生。其传世的绘牛作品颇多,有《石谷骑牛图》、《西园放牛图》、《郊原放牧图》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杨晋的《石谷骑牛图》,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p><p class="ql-block"> 此图款题为“画白石翁诗意”,所提“白石翁”是明代吴门画派的创始人沈周,晚号白石翁,人称白石先生。所画者为王翚,字石谷,号耕烟散人,为清初“虞山派”创立者,而作者即是早期虞山派的佼佼者,经常与师同绘画作。此图中王翚头戴斗笠,身垫蓑衣,骑于牛背之上,缓缓而行,像是雨过天晴之后,徜徉于乡野小径。墨色轻润,渲染有致,勾画简洁,却神韵俱足,充满诗情画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杨晋画牛</p> <p class="ql-block"> 杨晋的《西园牧牛图》</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石涛的《对牛弹琴图》</p><p class="ql-block"> “对牛弹琴”一词本是讥笑说话的人不看对象,但此图通过作者自题“世上琴声尽说假,不如此牛听得真”等诗句,反映出作者难遇知音,而只能寄托于“牛声一呼真妙解”,反映了作者孤独落寞的心境。</p><p class="ql-block"> 石涛(1642-约1708),明末清初著名画家,原姓朱,名若极,广西桂林人,祖籍安徽凤阳,小字阿长,别号有大涤子、清湘老人等,法号有元济、原济等,与弘仁、髡残、朱耷合称“清初四僧”。 石涛在中国绘画史上既是绘画实践的探索者、革新者,又是艺术理论家。他擅长山水画,主张“笔墨当随时代”,笔墨恣肆,意境苍莽新奇,存世作品有《搜尽奇峰打草稿图》《山水清音图》《竹石图》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黄慎的《牧牛图》</p><p class="ql-block"> 黄慎(1687-1770),初名盛,字恭寿,恭懋,躬懋、菊壮,号瘿瓢子,别号东海布衣,福建宁化人,清代杰出书画家、“扬州八怪”之一。黄慎善诗文、工书法、精绘画,擅画人物、山水、花鸟,其画牛用墨浓淡相间,笔姿放纵,线条细致,情韵兼备,传世绘牛作品有《牧牛图》、《老子出关图》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黄慎的《老子出关图》</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郭诩的《牛背横笛图》</p><p class="ql-block"> 郭诩(1456-1532),字仁弘,号清狂道人,江西泰和人,明代著名画家。郭诩工书画,尤其擅长山水、人物、花鸟、牛马,其绘牛笔画纤细柔和,墨清气雅,隽永有致,耐人寻味,传世绘牛作品有《牛背横笛图》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阎次平的《四季牧牛图卷》 ,绢本淡设色,纵三十五厘米,横九十九厘米,南京博物院收藏。</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18px;">《四季牧牛图》由春、夏、秋、冬四季各一幅牧牛图组成,合裱为一整卷,四季景色各造奇妙,春融怡、夏菊郁、秋萧散、冬萧森,牧童与牛随季节而自然变化,生动有致,山水、人物、牛高度统-一,组合为一曲醉人的田园交响乐章。首卷《春牧图》:寒气渐除、春意融融,春野柳坡,细草如茵,一村童,引双牛,放牧于春烟淡雾中。二段《夏牧图》:烈日当空,暑气逼人,高树浓荫,芦池夏草,浓荫下,池塘中,二童跨牛浮水而渡,牧牛对语,牧童对歌。三段《秋牧图》:树叶红,青草黄,霜叶满地,秋高气爽,幼犊依偎于牝牛,牡牛缓步于傍,牝牛坐弄蟾蜍,听流水,观行云,人闲牛慵。四段《冬牧图》:大地雪白,长河冰冻,雪地残草,树木僵立,寒风肆吼,两牛相贴以取暖,牧童紧缩头颈,伏于牛背,顶风冒雪归去。全图画树木用笔粗简,画牛则精细勾描,《冬牧图》中坡岸用一长线横贯画幅左右,增强了画面的整体感,水面用淡墨染出,用重墨画牛与人物,以水衬岸,以岸衬牛与人物,互相烘托,手法十分精妙。</span></p><p class="ql-block"> 阎次平,生卒年不详,南宋画家,隆兴初任画院祗候,授将仕郎,擅长画山水、人物,尤工画牛,颇为生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任伯年画牛</p><p class="ql-block"> 任伯年(1840-1896),名颐,真名任工,字伯年,号小楼,浙江山阴人,清末著名画家,晚清“海上画派”的首领人物和杰出代表,与任熊、任熏、任预合称“上海四任”,又与蒲华、虚谷、吴昌硕合称“上海四大家”。 任伯年擅画人物、花鸟、动物,其画牛构图新颖,造型准确,设色明净淡雅,笔墨洒脱传神,色彩妍丽悦目,给人以清秀明丽的感受。</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张大千画牛</p><p class="ql-block"> 张大千(1899年~1983年),1899年(光绪二十五年己亥)5月10日,出生在四川省内江县城郊安良里象鼻嘴堰塘湾的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原名张正权,又名爰,字季爰,号大千,别号大千居士,四川省内江市人。传说其母在其降生之前夜梦一老翁送一小猿入宅,所以在他二十一岁的时候改名猨,又名爰、季爰。后因为出家为僧,法号大千,所以世人也称其为“大千居士”。张大千为二十世纪中国画坛最为传奇的国画大师,无论是绘画、书法、篆刻、诗词都无所不通。早期专心研习古人书画,特别在山水画方面卓有成就,后旅居海外,画风工写结合,重彩、水墨融为一体,尤其是泼墨与泼彩,开创了新的艺术风格。他的治学方法值得那些试图从传统走向现代的画家们借鉴,他是中国画史上少见的最具全方位的画家,由于其技法独到,创立了名闻尔的大风堂画派,俗称“大千画派”。</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潘天寿的《耕罢》</p><p class="ql-block"> 此件《耕罢》作于整张八尺宣纸之上,绘高石花丛掩映下,一水牛于水中静卧。水牛之牛身以湿笔淡墨写出,牛角与牛头细部以有力的线条写出,塑造出水牛坚忍的性情。</p><p class="ql-block"> 此件《耕罢》沉雄阔大,生机勃勃,给予观者极强的视觉震撼,汇集了画家诸多经典语汇,堪为画家巅峰巨制。</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李可染的《犟牛图》</p><p class="ql-block"> 李可染先生<span style="font-size: 18px;">除以山水画名震中外画坛外,还被称之为画牛第一人,一生酷爱画牛,并把自己的画室命名为“师牛堂”。他画的牛形神兼备,意境清新美妙,充满生趣和诗意,以“牛画”而蜚声画坛,更以牛的吃苦精神感动同行。李可染先生画的牛和他的山水画一样,是李可染先生艺术人生的双高峰。</span></p><p class="ql-block"> 李可染的这幅《犟牛图》无任何背景,犟牛碰上犟童,一个死命牵牛,草帽落在地上也不管,一个硬是一步不肯移动,情景生动有趣。<span style="font-size: 18px;"> 牛性温驯,时亦强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span></p> <p class="ql-block"> 李可染的《春牛图》</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李可染的《清凉镜》</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李可染先生画牛</p><p class="ql-block"> 李可染先生说“牛也力大无穷,俯首孺子而不逞强。终生劳瘁,事人而安不居功。纯良温驯,时亦强犟,稳步向前,足不踏空,形容无华,气宇轩昂,吾崇其性,爱其形,故屡屡不厌写之”,这是李可染先生多次题写在他的以牛为主题的作品上的跋语。牛是李可染先生一生喜爱描绘的对象,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开始,一直到他生命结束,他留下了许多以牛为题材的精彩作品。李可染画的牛,极富生活情趣,或行、或卧、或凫于水中;牛背上稚气牧童悠然自得,或观山或引吭或竞渡,寥寥数笔,寄托了朴厚的感情。</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齐白石先生的《放牛图》</p><p class="ql-block"> 白石老翁的《放牛图》是他最迁想妙得的一幅牛画了,画牛不见牛,确实牛!</p><p class="ql-block"> 白石大师曾谓:“我是学习人家,不是摹仿人家。”;“学古人,要学到恨古人不见我,不要恨时人不知我耳。”《放牛图》以大师独特的笔墨形式来表达这一绘画题材,并没有直接将牛描绘于画面之中,而是通过栓牛的绳来含蓄的表达放牛这一绘画主题,特殊的联想手法,恰到好处,堪称绝妙之至的构思。</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齐白石先生晚年的画牛作品</p><p class="ql-block"> 白石老翁一生画牛并不多,偶尔为之,但总有深意。构图极为简洁,枯树下一头牛,背对着观众,面朝远方,有大师思乡之意,是其少年牧牛生活心灵记忆的回忆或乡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徐悲鸿先生画牛</p><p class="ql-block"> 徐悲鸿先生笔下的牛,从构图和造型都直接描绘现实,画面朴实自然,注重突出生活的感受。画牛用笔虽简,但结构清晰,看似不经意的疏懒之作,却又笔笔到位,彰显出徐悲鸿先生深厚的绘画功底。</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吴作人先生画的“奋进牛”</p><p class="ql-block"> 吴作人先生是本世纪正在形成和走向成熟的中国油画学派中独具特色的开创者和代表人之一,同时,又致力于民族传统中书法与水墨画的研究与创造性实践。吴作人先生也是一位现实主义画家,他的奔牦牛蕴涵着深刻的人文精神和作者的情感,反映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格力量的赞美,体现了一种现实主义的时代精神。他的作品以书法性的笔墨与造型相结合,又将人格精神力量与质朴生活气息汇为一体,独创了清通简要、刚健清新的新风格,寄予了画家的理想和强烈的时代精神。</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范曾先生画牛</p><p class="ql-block"> 当今著名国画大家范曾先生善画牧牛,通过笔墨抒发思古之幽情,行笔洒脱飘逸,线条节奏感强,呈现出清新典雅而又活泼韵致的特色。</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著名指墨画艺术大师朱祖国画牛</p><p class="ql-block"> 著名国画家、指墨画艺术大师朱祖国先生是当今中国画坛画牛大家,他从小就是个农村放牛娃,每天放牛、以牛为伴,深知牛之灵性,朱老师在幼小时开始,已在心灵深处把对牛的感情深深埋在心里。其画出的牛天真俏皮、活泼可爱、神态各异,特别是在其笔下创作的牛呆萌可爱、让人观之喜爱无比。朱祖国先生画的牛,是继画牛大师李可染先生后,在中国画坛上屈指可数的一位画牛大家。</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李可染先生再传弟子吴运广先生画牛</p><p class="ql-block"> 要说到当代画牛好手,当数李可染先生再传弟子吴运广先生。吴运广,一九八六年毕业于河北师大美术系,当代中国著名山水画家,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国宾礼特供艺术家,中国李可染国画研究院院长,中国名人美术家协会副会长,中国国际艺术家投资促进会理事。</p><p class="ql-block"> 他多年来不断研习绘画技法,笔法日益精到,深得可染先生一脉传承,历经数十年的刻苦钻研,继承了李可染国画的精髓并加以创新,形成自己独有的风格,逐渐成为当代知名书画艺术家。</p><p class="ql-block"> 作为画家的吴运广先生对牛很是喜爱,从创作的作品多次在国内获奖,其中多幅是牧牛题材的作品可以看出他对牛的喜爱与熟知,因此他作品更能体现牛的温情、坚定、祥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吴运广先生的《逸品人生》</p><p class="ql-block"> 这幅画牛作品《逸品人生》, 牛慵懒的卧在地上,眯缝着双眼,惬意安详。鸟儿站在它的身上休息,牧童在旁边酣睡,显现出一片祥和。牛、鸟、人都在尽情享受悠闲的时光,让人心升羡慕。</p><p class="ql-block"> 画中繁茂的叶子采用了淡化的手法,更加衬托出环境的清幽静谧,吴运广先生的画,将这种自然之美表现的维妙维肖,将物的形神体现的淋漓尽致,这种意境令观者心向往之。</p><p class="ql-block"> 观吴运广先生对牛的喜爱与熟知,可以感受到他如牛般憨厚的性格,在表达对自由生活向往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其“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奉献精神,更相信他有着如牛般的纯朴和勤劳。</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黄永玉先生的《牛性子大发作》图</p><p class="ql-block"> 黄永玉(1924.7—),笔名黄杏槟、黄牛、牛夫子,土家族,湖南凤凰人,擅长版画、彩墨画。</p><p class="ql-block"> 他曾在香港从事木刻创作活动,任长城电影公司剧本特邀撰写人、香港《新晚报》画页编辑。一九五三年后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副主席、顾问。出版有《黄永玉木刻集》、《黄永玉画集》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高奇峰先生画牛</p><p class="ql-block"> 高奇峰(1889—1933),晚清画家,名嵡,字奇峰,以字行,广东番禺(今广州)人。曾留学日本,为同盟会会C员,与兄高剑父、陈树人画脉相连,画技相高,有“二高一陈”、“岭南三杰”、“岭南画派”创始人之一等盛誉。其人品高洁,“发扬真艺,领袖艺坛”(徐悲鸿)。画海横舟,劈波至勇,不薄墓碑“画圣高奇峰之墓”(林森书题)中民国“画圣”之名,时光如梭,颂声日高。 高奇峰的代表作品有《海鹰》、《白马》、《雄狮》、《怒狮》、《虎啸》、《孤猿啼雪》、《山高水长》等,出版有《高奇峰先生遗画集》。</p><p class="ql-block">  高奇峰先生东渡日本后,对京都画派中名家的技艺有极深入的研究,他把传统的笔墨功夫,以及"撞水""撞粉"等花卉画中的特殊技巧,运用于飞禽走兽和山水,达到形体逼真而又生气勃勃的效果,构成了雄伟兼秀美的独特风格。</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徐邦达先生画牛</p><p class="ql-block"> 徐邦达(1911-2012),字孚尹,号李庵,浙江海宁人,<span style="font-size: 18px;">出生于上海市,</span>中国画家、书画鉴定大家,北京故宫博物院原研究员。</p><p class="ql-block"> 徐邦达擅长中国美术史及古代书画鉴定,兼擅山水画、书法,曾在上海中国画苑举办个人画展,著有《古书画鉴定概论》《古书画伪讹考辨》等。二O一二年二月二十三日徐邦达逝世,享年一百零一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丁荦先生的国画精品《摒除羁绊见精神》(1985年), 镜心, 纵三十四厘米,横一百三十六厘米。</p><p class="ql-block"> 丁荦(1935-2008),江苏徐州人,中国现代著名国画家,以画牛闻名于世。丁荦原名德煜,字荧,曾用名李子硕、蕴激、蕴豪,曾任中国神农画会会长、乡村田园画会副会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协会会员,以大写意牛著名,并兼作山水、花鸟、人物。作品笔墨酣畅、气韵生动。有《丁荦书画集》等多种画集出版问世。</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丁荦先生的《犇腾》图</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王向阳先生的《醉牛图》</p><p class="ql-block"> 王向阳,男,汉族,一九七二年生于河南,毕业于河南大学艺术系,后长期在北京画院研习创作。他师从三象缔造者、国画大家石齐先生及著名画家史国良先生,擅长花鸟、动物、人物画创作,创作有水墨动物百鸡、百牛、百猪、百驴、百兔、百狗、百鼠、百马等水墨长卷。他的水墨动物画,以写实手法表现,造型准确,结构严 谨、生动传神,出版有《王向阳画鸡作品集》、《王向阳花鸟画集》。</p><p class="ql-block"> 王向阳先生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河南分会会员、当代中国书画收藏研究院理事、世界名家书画院理事、中国国画协会会员、中原书画院一级画师、中国收藏家协会会会员、石齐艺术研究会会员,《大吉大利》、《盛世大吉》、《九牛戏莲》、《清莲五 牛》作品先后被《艺术界》、《中国收藏》、《中国美术报》、《中国艺术》、《中国书画》等报刊杂志发表,部分作品被日本、韩国、法国友人收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王向阳先生的《五牛献瑞图》</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王向阳先生的《牧童戏牛图》</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韩美林先生画牛</p><p class="ql-block"> 韩美林,生于一九三六年十二月二十六日,山东济南人,一九五五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是一位孜孜不倦的艺术实践者和开拓者。其创作涉及广泛,包括绘画、书法、雕塑、陶瓷、设计乃至写作等等。其艺术风格独到,致力于从中国两汉以前文化和民间艺术中汲取精髓,并转化为体现现代审美理念的艺术作品。</p><p class="ql-block"> 韩美林先生现任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美术家协会陶瓷艺术委员会主任,中国文化研究院荣誉院士,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书画委员会会长,中国作家协会创作研究部专业作家,清华大学教授、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导师。</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出版作品集有《山花烂漫》、《美林》、《韩美林自选雕塑集》、《韩美林自选绘画集》、《豆蔻梢头——韩美林人体艺术作品集》、《几回明月——韩美林课徒人体画稿选》、《嚥山嚼水——韩美林山水画集》、《良弓在手——韩美林书法作品集》、《韩美林法书•草书》五卷、《磨杵铸砚·韩美林书法课徒手稿》、《韩美林艺术》、《韩美林艺术新论》、《礼记·礼运大同篇》、《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草书》,散文集《闲言碎语》、《韩美林自述》、《韩美林散文》、《前面是未知数》等。</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孙增弟先生的《赛牛节的佼佼者》</p><p class="ql-block"> 孙增弟,著名中国画画家,一九四三年生于青岛,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山东画院高级画师、山东新闻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青岛日报社主任编辑。他擅长中国画人物、花鸟、动物、速写等,作品多次在《人民日报》、《美术》、《国画家》等国家级报刊、杂志上发表,数次参加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国家级展览和艺术活动,多幅作品被国内外博物馆、艺术机构、及个人收藏。出版有《孙增弟画集》、《孙增弟速写集》、《中国画实力派名家一孙增弟》、《孙增弟花鸟画作品选》等,发表论文五十余篇,作品及名字被载入近四十余部美术专业大辞典中,二OO六年作品《暖阳》入选“2006李苦禅艺术馆开馆暨全国中国画作品提名展”,并获优秀奖,被李苦禅艺术馆收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李延智先生的《瑞牛迎春福满门》</p><p class="ql-block"> 李延智,1973年生于山东临朐,先后就读于山东艺术学院、清华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山东省美术家协会理事,山东省中国画学会理事,山东省美术家协会山水画艺委会委员,青岛市美术家协会主席团委员,青岛市青年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青岛画院专职画家、美术馆馆长。其作品多次在全国和山东省获奖,并被山东美术馆收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李延智先生的《孺子牛》</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李延智先生的《牛转乾坤》</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李延智先生的《老黄牛》</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李云德先生的《牧牛图》</p><p class="ql-block"> 李云德,本名李允德,字书田,著名中国画画家,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一九九七年,作品《泡桐树花开时节》入选“世界华人书画展”,作品为中国艺术研究院收藏。二OO五年,画作</span>《苗寨和风》入选“首届中国写意画大展”,作品为中国美术家协会收藏;画作《小娜》入选“第十六届国际造型艺术家协会代表大会•美术特展”,作品为中国美术家协会收藏。出版有《李云德画集》等各种画册十余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李云德先生的《牧笛》</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李云德先生的《秋色》</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李云德先生的《牧童》</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梁百庚的《黄金如可种,我力终不歇》</p><p class="ql-block"> 梁百庚,山东青岛人,生于一九四六年,一九六五年毕业于山东省青岛工艺美术学校,一九七三年至一九九九年青岛科技大学艺术学院教授,曾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授予“民间艺术家”称号。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山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其作品体现了对传统国粹与西方绘画风格的独到见解,在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中,向人们展示了一种既熟悉又新颖的艺术魅力。其绘画作品曾应邀参加二O一O年法国大皇宫国际艺术展,并受到国外观众给予的高度评价。</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梁百庚的《隔岸横州十里青,黄牛无数放青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梁百庚画牛</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汪观清的《春趣》图</p><p class="ql-block"> 汪观清(1931—),安徽歙县人,笔名耕牛莘堂主,专业连环画创作员,现为上海美术家协会理事,上海市文史馆馆员,安徽新安画派研究会顾问、黄山画院名誉院长,美协上海分会理事。他自幼酷爱丹青,后到上海拜师学画,从事连环画创作三十余年。其笔下的牛略施笔墨,则活灵活现跃然纸上。</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汪观清的《舐犊情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汪观清的《春风芳眠》</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汪观清画牛</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国画中,善于画牛的艺术家数不胜数,他们赞颂牛的崇高品质,也留下许多关于牛的作品。随着岁月流逝,有些作品已经湮灭在历史的长河中,但留下来的无一不是珍品,都值得我们观摩和学习。</p><p class="ql-block"> 今年正值农历牛年(辛丑年),我从网上选录了我国自古至今历代三十五位著名画家有关牛的画作百幅,编撰成本篇,供大家欣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