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前不久,整理收藏的老照片时,意外发现一组介绍小桥堡车站的照片和背景材料(小桥堡车站又称为“三八车站”);稿纸泛黄微皱,笔迹略有褪色但辨识清晰,大部分照片保存完好平整干净。黑白画面中透着浓浓的时代感,这是新华社记者付振欣深入小桥堡车站进行采访后的报道稿,是一篇上报新华总社的稿件,付振欣在稿件中写到,他于1963年1月9日至19日曾两次去小桥堡车站,采访了女站长郑玉英、模范扳道员乔玉凤等同志,深入她们工作的岗位(站务室、扳道房、讯(信)号机、道岔子等)进行了近距离体验,并拍摄到了一些她们日常的工作剪影。</p><p class="ql-block">(图一:小桥堡车站站长郑玉英同志正在接发列车)</p> <p class="ql-block">图二:小桥堡车站的模范扳道员乔玉凤正在进行扳道作业)</p> <p class="ql-block">(图三:小桥堡工作人员正在接发列车)</p> <p class="ql-block">( 图四:小桥堡工作人员擦拭讯(信)号灯)</p> <p class="ql-block"> 随后,在一本兰局宣传册上我也发现了介绍小桥堡的先进事迹的材料,这本32开的小册子是由兰州铁路局政治部1966年1月份向全局下发的宣传学习材料,标题是《运输线上的女闯将》,重点报道了小桥堡站上十四名女同志如何克服自然条件带来的困难,确保列车安全正点运行的感人事迹。(图五:兰州铁路局政治部1966年1月份发放的宣传学习材料《运输线上的女闯将》)</p> <p class="ql-block"> 阅读完这些材料后,我对小桥堡车站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在那样的艰苦的环境里,我们小桥堡车站的员工们是怎样开展工作的,是什么力量让她们长期坚守而忘我工作的。在西北铁路文化收藏协会和兰州交大宣传部的支持下,通过对兰州铁路局的宣传部门、原武威分局宣传部门、原兰局电视台的领导以及原武威分局部分干部、职工进行走访,我了解到了关于小桥堡车站和相关人员的一些信息。 </p><p class="ql-block"> 小桥堡车站是兰新铁路线上的一个四等站,位于海拔三千米的乌鞘岭下,东面紧邻山峦,西面旷野一片,车站两端都是20‰的长大坡道,这里人烟稀少,天寒地冻,四季狂风呼啸,晚上经常有五级以上大风,河流长期干涸,吃水都需要从外地运来,小桥堡车站的16名职工中,有14名是女同志,其中国共产党员3名,共青团员11名,她们勤学苦练了过硬的本领,克服了思想上、生活上、工作上的重重困难,常年高质量的完成着运输任务,自1958年建站以来,到1965年底,已连续保持2659天安全生产无事故,被铁道部誉为乌鞘岭上的三面红旗之一,荣获了甘肃省工交战线五好集体、工业学大庆先进集体、铁道部火车头奖杯等荣誉称号。</p><p class="ql-block">(图六:铁道部党组1960年9月关于小桥堡车站的批示)</p> <p class="ql-block"> 很遗憾,小桥堡车站第一任站长郑玉英同志已经去世了,但是有幸通过电话联系到了小桥堡第一任站长郑玉英的女儿朱佳冬,小朱老师拿出妈妈的遗物和相关资料激动地讲述了老一辈铁路人的奋斗历程:小桥堡车站刚建立的时候仅有两间小瓦房,没地方住,没地方吃,粮油蔬菜要到武威去买,经常喝涝坝苦水,十多个女同志就睡在站长室里,三个班轮流休息,没有床铺大家就动手抬来旧枕木,加上木盖板和暂时用不着的大黑板,七拼八凑搭起了通铺。看到光秃秃的站台,坑坑洼洼的场地,大家想着要改变这个环境,在上级和兄弟单位的支持下,全站职工利用休班时间轮番去到山里,用手搬肩扛,挖来12立方沙子,又从线路旁边捡了三立方的片石,然后又陆续从30里以外的地方运来了600多斤水泥和300多斤白灰,还在当地捡回来50多筐废砖头,一共修起了11个接发立岗台和两条人行道,垫平了扳道房周围的工作场地,同时为了绿化站容,又从几百米以外的土沟里一筐一筐地抬来了五六吨重的肥土,换出站台上贫瘠的干土,修了花坛,种了柏树和沙枣树,为小桥堡车站的工作环境增添了一抹绿意。</p><p class="ql-block"> 透过留下的资料和郑玉英老站长女儿的描述,我仿佛看到了旷古高原,茫茫戈壁上,一群团结一心、乐观坚毅的“女闯将”们,不畏艰难不惧险阻,积极创业的场景。</p><p class="ql-block"> 小桥堡车站2006年关闭,我也有幸联系到了小桥堡车站最后一任站长刘杰,刘杰站长现任张掖站客运中心主任,从她的言谈中可以感觉到她是一位性格开朗、十分能干的女性,在她担任站长期间(1998年到2006年),带领全站职工整章建制,严格管理,在确保行车安全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本人也荣获“三八红旗手”的光荣称号。(图七:兰州铁道报2003年7月关于兰局历史上第一位女站长的报道)</p> <p class="ql-block">新华社记者采访时的手稿</p> <p class="ql-block">新华社记者采访上报材料</p> <p class="ql-block"> 泛黄的稿件、黑白的画片、时代感浓浓的宣传册让我穿越“时空隧道”走进五十多年前的“三八车站”,我看到了漫天风沙中艰苦奋斗的“女闯将”,看到了她们在一片不毛之地的小桥堡车站上接发列车、扳道作业、积极建设,艰苦工作中她们展现的是自信乐观的笑容,留给我们的是坚毅的背影,她们凭借着超凡的意志和信念,书写了一段兰新铁路运输历程的一段佳话。</p><p class="ql-block"> 兰州铁路局原武威分局“武铁记忆”中高度评价道:“一代代小桥堡人响应党的号召,从四面八方汇聚而来,扎根乌鞘岭,不断战胜各种艰难困苦,确保了钢铁大动脉的畅通,谱写了一曲可歌可泣的壮美诗篇”。</p><p class="ql-block"> (图/文 由西北铁路文化收藏协会、兰州交通大学 FM提供)</p><p class="ql-block"> 此稿件得到西北铁路文化收藏协会会长刘恩、兰交大宣传部副部长赵金平、小桥堡车站第一任站长郑玉英的女儿朱佳冬、小桥堡车站第十任站长刘杰、原兰铁电视台副台长杨建民、原兰州交通大学铁道技术学院院长赵跃利、兰局离退休宣教科科长史新利、原武威分局干部焦保民,姜民善、兰局红色教育基地负责人常宝龙,兰州交通大学于涛、杜江月等大力支持,在此表示感谢。</p> <p class="ql-block">补几张图片(1961年《人民铁道》杂志5—6期刊登了记者云冀的文章“三八车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