轶事散记 《渐变到巨变—地图上的天津(1965—2020)》下篇

乐天

<p class="ql-block">  本篇是《渐变到巨变—地图上的天津(1965—2020)》的下篇。上篇是关于天津1965年至2020年55年间在地图上反映出来的若干方面变化的综述, 下篇是关于若干具体事项和细节变化的记述。管理学有句名言:细节决定成败。与此同理, 众多的具体事项和细节汇聚在一起, 才能对事物有全面的、生动的、深刻的印象。本文记述的一些事物, 有的已经消失了,有的正在消失的过程中, 有的方兴未艾,有的初露锋芒。记述这些是为了留个记录, 待笔者到耄耋之年时, 凭此回顾往事, 也为后人提供一些研究往事的比较形象的资料。</p><p class="ql-block"> 下篇的内容与原发的目录相比有些调整, 删除了一些内容, 增加了一些内容, 对原目录不再更改。</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一) 公共厕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在文明社会中 , 上厕所是与衣食住行同等重要的生活大事。四十余年前 , 天津市大多数人住在小胡同的平房里 , 或住在大杂院的老旧楼房里 , 没有自家专用的厕所 , 到公共厕所方便(排便尿)是必然的选择。当然 , 行人在路上内急 , 也往往急于寻找公共厕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 老式公共厕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四十余年前的天津老式公共厕所大都比较简陋,一般都是简易平房。男厕所里一个小房间是小便间 , 一个大房间是大便间。小便间的墙根处有一个比较长的小便槽 , 男士们站在槽前将尿排泄在槽里 , 尿液顺槽流入下水道 。时常出现尿槽的下水道口堵塞的情况,尿液积存在槽里 , 尿液荡漾 , 有时溢出尿槽 , 臊气熏天。大便间的中间是一条不足两米宽的通道 , 两边各有一排蹲坑 , 每排若干个蹲坑 , 之间相距不足一米。面对面蹲着拉屎的两排人 , 往往个人隐私处一览无余 , 很是尴尬。那时许多公厕没有冲水设施 , 靠掏粪工定时将粪便掏出、装到粪车里运走 , 厕所里夏季经常是臭味弥漫 , 苍蝇成群。冬季严寒 , 粪便一层层冻住,象一个个粪柱冒出蹲坑 , 拉屎时极为不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span><span style="font-size: 20px;">2 早高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上班族上下班和学生上下学的时段 , 有时道路交通会出现一段时间的拥堵情况 , 这就是道路交通的早高峰、晚高峰现象。四十余年前 , 许多住平房的上班的人和上学的孩子在早晨上班、上学前需要到公共厕所方便 , 公厕前就会有许多人排队, 这就是公厕的早高峰现象。笔者曾见过早晨排队上厕所的人憋得难受、急得原地跺脚转圈。那时从外面看公共厕所 , 不知什么原因, 大多数男厕所的面积比女厕所大许多,往往早晨排队上厕所的女人比男人要多等一段时间。现在绝大多数人都有自家的厕所 , 公厕的早高峰现象基本不存在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3 憋老头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span><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上世纪六十年代初 , 学校放暑假期间 , 笔者曾在黄家花园附近的成都道、西安道交汇处的一座公厕旁见到令人啼笑皆非的一件事。大约上午九点钟左右 , 一帮七、八岁的男孩子在此玩耍 , 只见一个孩子头儿一样的嘎小子大呼一声:憋老头儿去!二十来个嘎小子一窝蜂似的跑进厕所 , 毎人在大便间占一个茅坑 , 不是拉屎 , 而是蹲在那里说说笑笑 , 长时间不离开。公厕门外逐渐聚集了十几位等待上厕所的六七十岁的老爷子 , 憋的难受、等的着急 , 只听厕所里嘻笑喧闹,就是不见这帮孩子出来。有的老爷子突然明白是这帮孩子在故意捣蛋 , 就拿着棍子进去吼骂 , 这帮孩子吓得提着裤子蜂拥而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那时的女孩儿比较文静老实 , 没见过、也没听说过小丫头儿们去“憋老婆儿”的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span><span style="font-size: 20px;">4 收集尿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span><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上世纪八十年代 , 笔者曾在若干个公厕(男厕)里见到有人摆放几个敞口的大塑料桶(估计桶的直径约40厘米、高约60厘米), 墙上贴着通知 , 要求男士们将尿排泄在桶里 , 也曾见到满满的几大桶尿液摆在厕所里 。这种情况持续的时间不很长。 有人说要用这些尿液制药 , 有人说要用这些尿液制作肥料 , 笔者至今也不知道收集这些尿液有何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span><span style="font-size: 20px;">5 公厕承包与收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到九十年代初 , 社会上兴起一股承包风 , 承包工厂、承包商店、承包医院的门诊科室 , 不可思议的是 , 居然厕所也被承包了。记得黄家花园曙光影院对面那个圆形厕所当时也是承包的 , 在院墙上开个窗口兼卖日用品小百货。对厕所做了简单的修缮(蹲坑之间加个隔板) , 就变成了收费公厕了。那段期间 , 几乎所有的公厕都变成了收费公厕 , 一些大商场(如劝业场)的公用厕所也向顾客收费。笔者有一次去南市食品街,在大门旁的男厕所旁边 , 听到公厕管理人员(也可能是厕所承包人)与如厕的顾客之间的一段对话。</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顾 客 :上厕所收费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管理员 :收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顾 客 :多少钱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管理员 :大的五毛 , 小的两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顾 客 :我来个大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管理员 :交五毛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说明 , “大的”指大便 , “小的”指小便)当时在许多收费公厕都会听到这样的对话。</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公厕收费持续的时间不很长 , 现在所有的公厕都是免费使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span><span style="font-size: 20px;">6 地图上的公厕标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span><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到九十年代 , 天津到处都在折迁盖房、到处都在拓宽道路 , 许多路边的公厕被拆除了 , 路上的人找厕所成为一件难事,社会上反映很大。市政府组织新建了一些公厠 , 但设在干道两侧的不多 , 2003年出版的《天津市交通旅游图(最新中英文版)》的编制者考虑到路上行人找公厕的需求 , 在地图上增加了“公共厕所”的标注:在小圆圈内有蓝色的英文字母WC。这张地图上标注了主城区内的150多座公共厕所的位置 , 实际上公厕的数量远远多于此数。比如 , 笔者居住的小区周边一公里范围之内有七座公厕 , 图上只标注了一座公厕。这是标注有公厕位置的唯一的一张天津交通游览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下图是笔者翻拍的关于部分公厕标注的照片拼图。右上是部分图例 , 红线内是公厕图例;左上是人民公园周边 , 有7座公厕;左下是丁字沽居住区周边 , 有12座公厕;右下是河东区人民政府周边 , 有8座公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7 新式公共厕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span><span style="font-size: 18px;">近十几年 , 天津主城区的老式公共厕所经过几次改建 , 内部设施、环境及卫生都有了明显的改善。旱厕都改为冲水厕所。男厕的老式蹲坑都改为蹲便器,有些公厕还配有坐便器。男厕的小便槽都取消了 , 改为固定在墙上的小便器。如厕的人在大、小便后都可以及时冲水 , 开始时使用的是手动开关 , 以后又改为脚踏开关。记得那段时间在厕所门上墙上贴着半公益性的小广告 , 上面印着“来也匆匆 , 去也冲冲”八个字 , 提示人们别忘了便后冲水 , 再后面的文字就是推销治痔疮的药和医院。近几年公厕的冲水开关大都改为光电感应开关 , 人们便后离开蹲便器、小便器,冲水开关自动开启冲水 , 然后自动关闭。前面提到的小广告都没有了,在男厕小便间的墙上出现了新的小告示“向前一小步 , 文明一大步” , 这是提醒男士小便时尽量靠近小便器 , 不要让尿液洒落在地上。男厕的大便间蹲便器(包括坐便器)之间都有隔板 , 都安装了门 , 形成一个个独立的小空间。厕所里安装了洗手池 , 水笼头开关也大都是光电控制开关 , 既方便、又节水。厕所的地面舖着瓷砖、墙上镶着瓷砖 , 显得干净多了。公厕里很少再有浓烈的臊臭味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下面是关于公共厕所的一个照片拼图。上图是南开区一处公共厕所的外景 , 中左是这座公厕的男厕大便间 , 中右是男厕小便间(墙上有黄底红字的小告示:向前一小步 , 文明一大步), 下左是男厕洗手处, 下右是另一处关于公厕位置的路边提示牌 , 牌上图形、文字的意思是:箭头方向100米处有公共厕所, 这种提示牌在许多公厕的附近都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本人男性 , 不知道过去和现在的女厕所里面的情况。</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20px;">(二) 商场卖门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以前逛大公园、动物园, 买门票才能进去, 进商场无需买门票, 这是常识。进商场需买门票, 这是曾在天津发生的千古奇闻。1986年5月在天津独山路西开教堂前, 建成一个大型商场—天津国际商场, 这个商场的大部分商品都是从世界各国进口的, 是当时国内大多数人没见过的物品, 各家报纸的报道引起了全市人民的关注与好奇。国际商场正式开业后的最初几天, 每天上午开门前, 门外已是人山人海。 开门后, 人们蜂拥而入, 立即将柜台前、走廊、楼梯等处挤得水泄不通,到处只见人挤人, 商场的营业受到很大影响。国际商场釆取卖门票的方法缓解人太多的压力, 进商场前先买门票, 凭门票进商场购物, 控制门票的数量, 就可以减少进入商场的人数。有人回忆, 当时的门票是二毛钱一张, 笔者印象, 门票价格可能贵很多。前两天笔者去国际商场, 感觉售货员比顾客还多, 商场内十分冷清。从拥挤不堪到门庭冷落, 巨大的反差, 值得回味。买门票进商场, 空前绝后。</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三) 出租汽车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公共汽车有车站 , 出租汽车按乘车人要求就近停车(少数禁停车地段除外), 没有专门的出租汽车站 , 这是现在的常识。现在的出租车司机寻找用车人 , 一是“遛活” (空车行驶), 二是“蹲活” (停车等候)。“蹲活” , 多在大酒店、大医院、大商场等公共场所的旁边, 但这些地方并不等于是出租车站。三十多年前 , 出租汽车还不多的时候 , 国营出租汽车公司没有“遛活”、“蹲活”的情况 , 确实有专门的出租汽车站。1982年11月出版的《天津市区交通图》上标注了十三个出租汽车站 , 图例的最后一项就是“出租汽车站”。笔者翻拍了交通图上的出租汽车站标注 , 制作了三张照片拼图 , 附录在后。当年出租汽车站的位置在东站、西站、北站等三个火车站 , 在总医院、儿童医院等六个医院旁边 , 在水上公园、王串场工人新村、宿纬路。笔者依稀记得出租汽车总站在和平路、承徳道交汇处附近 , 也是出租汽车公司所在地。乘客有乘坐出租车需要的时候, 不是找到出租汽车站乘车, 而是打电话到出租汽车公司, 由公司安排附近的出租汽车站的车到乘客指定的地点接人。1987年4月出版的《天津市区交通图》上仍有出租汽车站的标注 , 以后年份的天津交通旅游图上不再有“出租汽车站”的标注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图上有黑色小轿车图形的地方 , 就是当年的出租汽车站位置。</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20px;">(四) 特殊的五大道名人旧居—刘青山、张子善居住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span><span style="font-size: 18px;">天津五大道地区是1860年以后在原英美租界地建起的一个小洋楼别墅区。南京路、马场道、西康路、成都道这四条道路围起来的这个五大道区域里有欧式风格的小洋楼二千多座 , 天津解放前的政、军、商、文各界很多名人曾在这里居住。2009年10月第17版、2015年7月第17次印刷的《天津市交通旅游图》附录了一份“五大道名人旧居”地图及78处名人旧居的名单 , 其图里标注的第21处洋楼对应的名单竟然是“刘青山、张子善居住地”。刘青山是天津解放初期的中共天津地委书记 , 张子善是地委副书记兼天津行署专员 , 都属于参加过革命战争的高级干部 , 因为贪污罪于1952年2月10日被执行死刑 , 当时刘青山36岁、张子善38岁。这张地图上其他名人住过的小洋楼都称为“旧居”或“故居” , 只有刘、张二人住过的小洋楼被称为“居住地”。刘、张二人也列入“五大道名人” , 真令人匪夷所思。在图上看 , 这第21处小洋楼位于马场道、新华路交汇处 , 在新华中学的斜对面。查资料 , 这里是马场道18号 , 原是张学良的副官购置的别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下面第一张图是这份“交通旅游图”关于五大道地区的附图 , 马场道、西康路、成都道、南京路这四条道路(红线)围住的区域就是五大道。第二张图是局部地区标注的放大图 , 在图上蓝色方框内是图上数字21及其对应的文字“刘青山、张子善居住地”。</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20px;">(五) 灯光、路灯与电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span><span style="font-size: 18px;">1 灯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前, 天津是国内仅次于上海的繁华大都市。那时天津只有少数繁华地段晚上灯火辉煌、各类店铺的霓虹灯五彩缤纷,多数地方灯光暗淡、 店铺里的灯光也不很明亮。那个年代经常电力不足, 城区轮流停电的情况时有发生。政府号召节约用电, 许多家庭用低瓦数(15瓦左右)的灯泡照明。天黑以后, 天空繁星闪烁, 地上一片昏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现在天津的主城区比几十年前扩大了很多, 繁华地段也增加了很多, 晚间到处都有霓虹灯、彩灯, 各类大小店铺都是灯光通明。许多家庭住宅装饰有顶灯、吊灯、壁灯、射灯、台灯, 一应俱全,晚上家里也是灯光明亮。乘坐晚班飞机在天津上空往下看, 灯光璀璨、一望无际灯的海洋。现在天津主城区即使在晴朗的夜空也只能见到少数几颗星星, 有人说这是光污染造成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2 </span><span style="font-size: 18px;">路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 天津主城区道路两旁的路灯还是普通白炽灯泡 , 木制电灯杆不很高 , 路灯照射下 , 晚间的街道仍然比较昏暗。七十年代初期 , 笔者在甘肃建设兵团 , 听回天津探亲的战友说天津道路上安装了高压水银路灯,灯光如同白昼一般 , 笔者心中十分好奇。一、二年后 , 笔者回津探亲 , 观察高压水银路灯,确实比白炽灯泡亮很多 , 但这样的路段不很多 , 晚间路上的亮度还是不很高。最近十多年 , 天津主城区的主干道、次干道以及一些普通道路的两旁都换成了新式路灯 , 高高的新式电灯杆上 , 新型路灯亮度很高 。天津中心城区的干道旁, 六、七十年代是二层楼高的木制路灯杆, 八、九十年代是三层楼高的水泥路灯杆,现在是四、五层楼高的金属路灯杆。路灯杆越来越高、路灯光越来越亮、路灯的形状越来越美观。近两三年 , 一些道路旁开始安装太阳能路灯 , 不知以后路灯还会有什么变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下图是主干道两边的新式路灯。</span></p> <p class="ql-block">  下图是太阳能路灯, 路灯杆上端的两块板是太阳能电池板。</p> <p class="ql-block">  下面照片是南开区几处街头夜景。</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3 电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span><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 , 天津主城区的道路旁电线杆很多, 道路的上方有各种电线电缆 , 高压输电线、低压照明线、专业动力线 , 还有电话线。很多路口电线杆林立,各种电线电缆在空中纵横交错 , 如同蜘蛛网一样。近十几年 , 主城区各条主干道、次干道两侧的各种电缆电线都已转入地下线缆管道 , 电线杆也撤掉很多, 电线断落伤人的危险减少了, 道路也显得整齐多了。现在还有一些普通道路两旁仍然有电线杆、道路上方还有电线电缆, 既影响市容、又有安全隐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下图照片是南开区一条普通道路旁的电线杆及上面的电线, 主、次干道两侧基本没有这样的电杆电线。估计再过一些年, 这样的电杆电线在主城区会绝迹了, 立此存照。</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20px;">(六) 自行车、电动自行车、共享单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 自行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骑自行车是天津主城区人们在市区内出行使用最多的交通公具, 自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一直是这样, 只是自行车的数量在逐渐减少,电动自行车和家庭小汽车在逐渐增加。以前年代, 自行车除个人骑行外, 还有其它一些功能:(1)载客, 笔者八十年代曾见过一辆自行车上坐了五个人在路上行走, 自行车大梁上前后坐了两个不到十岁的孩子, 一个三十多岁的男人蹬车, 后车架上坐着一个抱着小孩儿的青年妇女, 一辆自行车驮着一家五口出行;据说那时在城郊结合部长途汽车站附近有人靠用自行车载客挣钱, 俗称“坐二等”;(2)运货, 那个年代用自行车运送货物是普遍现象,有人用自来水管焊接的车架组装成自行车, 能装一千斤货, 是一些人搞运输挣钱养家的工具,这种自制简易载重自行车没有车闸, 骑车人用脚蹬紧前轮来刹车;(3)货架, 三四十年前, 在街边卖糖葫芦(糖墩儿)的、卖糖棉花的、卖熟梨糕的、还有一些卖小百货的, 自行车用作展示其售卖物品的货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自行车洪流。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天津主城区的人们上班、出行主要靠自行车, 早、晚交通高峰时段, 各条道路(特别是干道)挤满了骑自行车的人, 形成一种非常壮观的自行车洪流。现在人们出行可以有坐地铁、乘公交、坐出租车等多种选择,过去那种自行车洪流很少见到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自行车灯。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前, 市内许多道路的路灯昏暗, 有的偏僻道路没有路灯,骑自行车容易出事,政府部门要求自行车安装车灯。有的人在自行车后车支架上安装了“电滚子”, 车把上安装了车灯, 骑车时将“电滚子”的顶部按向后车轮胎, 利用轮胎的转动摩擦生电, 点亮车灯;有的人在车把上安装电池车灯;有的人在车把上挂个小马灯, 用燃油点灯照明。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期, 笔者上小学时, 学校安排学生值勤协助交通安全, 其中一项任务是天刚黑时站在路边提醒骑自行车的人点亮车灯, 有一次笔者值勤时发现一个挂小马灯的骑车人没有点亮小马灯, 拦截提示, 该人说“没有火柴”, 无奈, 只得放行。第二天, 笔者自己出二分钱买盒火柴随身携带, 再出现这种情况, 笔者拿出火柴替他点亮小马灯。小孩儿有时能管住大人, 这也是那个年代常有的事。当然, 而今天黑时城市到处灯火通明,早已没有了自行车要安装车灯的规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买自行车的难和易:六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初, 物资匮乏, 买自行车要有“自行车券”, 凭券购车。1980年中, 笔者等了半年多, 才领到“自行车券”, 用了相当于四个月的工资, 才买到一辆“飞鸽二八”自行车。如今一个普通人一个月的工资可以买到至少四辆普通自行车, 而且不用券,随时可以买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span><span style="font-size: 20px;">2 电动自行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前些年市场上出现了电动自行车, 而今骑电动自行车的人越来越多。最初, 骑电动自行车的基本上都是年轻人, 这种车速度太快, 还有点儿技术含量, 老年人难以掌握。现在越来越多的老年人成了电动自行车的骑士, 笔者常见到老头老太太骑着电动自行车行驶在路上, 一张饱经风霜的脸庞,白发苍苍、英姿飒爽。笔者七十多岁, 去年四月买了一辆电动自行车, 骑着它在市里四处兜风, 去了很多知道但没有去过的地方, 也去了一些离开多年的地方。在靠近外环线的有些路段, 车辆稀少,路面宽阔平坦,可以将电动自行车调到高速, 风驰电掣, 一时真有“老夫聊发少年狂”的那个感觉, 真是太爽了!现在一个普通人一个月的工资可以买到一辆挺好的电动自行车(不包括高档电动摩托车), 随时可以买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span><span style="font-size: 20px;">3 其它电动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现在经常可以看到有人骑着电动三轮车载着人或货物在非机动车道上飞驰, 还有人坐着电动轮椅在路上缓慢地行驶, 也常见到有人驾驶着貌似小轿车的电动四轮车混在小轿车的洪流之中在机动车道上奔驰。这种电动四轮车号称“老年代步车”, 不用办行车执照,也不用考驾照, 买来, 开上就走, 在机动车道上、在非机动车道上随意变换行驶, 交警见到开这种电动四轮车的老人家, 可能也很难进行处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4 </span><span style="font-size: 20px;">共享单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span><span style="font-size: 18px;">近几年出现了一个新事物:共享单车。经营共享单车的企业定制了一大批(几万辆、也可能是十几万辆)自行车放在主城区的马路边, 供人们用手机扫码打开车锁骑走。这真是太方便了, 骑车人不用自己买车、不用操心存车、不用担心丢车、不用花钱修车, 需用时骑上就走, 到地方锁车就走, 还不用花很多钱。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包括一些中老年人不买自行车、改骑共享单车或电动自行车了,卖自行车的店生意少多了,修自行车的摊生意少多了,这也是“互联网+”的一种双向作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笔者近日在路边观察, 上下班交通高峰时段, 骑电动自行车的与骑共享单车的人数合计远超骑普通自行车的人数。以前路边随处可见的自行车存车处大都消失不见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下面照片是在天津主城区比较多的四种共享单车:桔红色的“摩拜”、明黄色的“美团”、蓝色的“哈啰”、绿色的“青桔”。</span></p> <p class="ql-block">  下面照片是路边一处共享单车的集中存放地点。</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七) 小汽车与停车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近十多年, 天津主城区的小汽车越来越多,不仅高收入家庭购买私人小汽车, 许多普通家庭也购买了中低档私人小汽车, 这在五十多年前是难以想象的。现在属于中等收入的家庭, 用四、五个月的收入(或使用“车贷”)买一辆中档家用小轿车是很容易做到的。普通家庭用积蓄买一辆低档小轿车也不难做到, 但日常使用及维护费用对这些家庭来说, 也是一笔不小的负担。小汽车进入普通家庭, 是人们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的一种标志, 但也带来另外的一些问题。一是增加了交通高峰时段的道路拥堵问题, 二是主城区内停车难的问题越来越多。笔者曾听到一位朋友说, 他开车出去办事, 到达要去的地点用了十五分钟, 找停车位用了四十分钟;前些年曾听另一位朋友说, 公休日开车去市中心繁华地段的大商场购物, 从所住小区到大商场用了不到二十分钟, 在附近转来转去找停车位用了一个小时仍未找到, 最后不得不把车开回家, 然后再坐出租车去那个大商场。近些年建成的中档住宅小区都有大规模的地下停车场, 高档别墅住宅小区建有私人车库, 二十多年前建的普通住宅小区只能在楼间空地或马路边停车。除主干道、次干道以外的许多普通道路的非机动车道都成了停车场, 骑自行车电动车的人不得不在机动车道骑行、与小汽车争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下面的照片是在高层楼房拍摄的, 照片显示, 一条新修通不久的普通道路两侧停满了小汽车。</span></p> <p class="ql-block">  下面的照片是在新修通的路口拍摄的, 路两侧的非机动车道停满了小汽车。</p> <p class="ql-block">  下面照片拼图中的三张照片是在同一个普通住宅小区拍摄的, 在这里居住的人以低收入者为多。楼间空地停满了小汽车。</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20px;">(八) 道路和住宅小区的安全监控装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 道路交通监控设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span><span style="font-size: 18px;">现在天津主城区的交通秩序比较好, 汽车司机违章驾驶(闯红灯、逆行、违章变道超车等)情况不多, 究其原因有二, 一是司机素质及守法意识普遍提高了, 二是违法违规者难以逃脱监控、会及时受到严格处罚。近十多年, 天津主城区的干道几乎都安装了交通监控摄像头, 路段有几条车道, 路上方就会有几个摄像头并配有几个强光闪光灯, 不论白天晚上, 违法违规车辆都会被拍摄到并记录在案。据说交通监控摄像头不仅可以清楚地拍摄到车牌照号码、车型和汽车颜色, 还可以清楚地拍摄到司机以及坐在副驾驶位置上的人的相貌, 通过“人脸识别系统”和大数据, 迅速确定这个人的相关详细资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下面是交通监控设施的一组拼图照片, 上图及左下图是干道的交通监控摄像头及闪光灯, 安装在路上方的横杆上。右下图是普通道路边的交通监控摄像头。</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20px;">2 治安监控设施</span></p><p class="ql-block"> 天津主城区各条道路旁近几年安装了许多治安监控摄像头, 这种摄像头几乎无处不在, 组成了一个稠密的治安监控网络, 临街许多店铺门前也装有治安监控摄像头, 公安机关在侦破盗窃、抢劫、伤人、贩毒等恶性犯罪活动时,利用治安监控摄像网络和大数据系统尽快发现、锁定犯罪嫌疑人的活动踪迹、落实证据, 提高了办案效率, 缩短了结案时间, 这也是天津市以及中国许多大城市比世界其他国家大城市社会治安情况好的原因之一。</p><p class="ql-block"> 下面的照片拼图是路边的治安监控摄像头, 相邻两个监控摄像头之间距离不足百米。</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20px;">3 住宅小区安全监控设施</span></p><p class="ql-block"> 现在天津主城区的许多住宅小区都安装了安全监控设施。小区门前、小区院内道路上都安装了摄像头, 值班室里有显示屏, 小区门前、院内、四周都在监控范围内, 进出的人员和车辆都被拍摄录入, 如有进入小区搞违法活动的,很容易被查到, 这可能也是天津市社会治安情况较好的原因之一。</p><p class="ql-block"> 下面是照片拼图。上图是一个住宅小区围栏上的提示牌,文字内容是:您已经进入24小时监控区域。下图是两个住宅小区门口的摄像头。</p> <p class="ql-block">  如此之多、几乎无处不在的监控设施, 对于保障安全的作用是很明显的, 也是必要的。凡事都有利有弊,相比之下, 交通安全、社会治安更重要,这些设施对于违法违规者是一种震慑, 对于守法遵规者也是一种维护和保护。</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20px;">(九) 电报与电话</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 电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span><span style="font-size: 18px;">四十多年前, 电话还没有普及, 异地之间的联系主要靠写信, 有急事打长途电话, 有时打长途电话不方便或者话费贵, 打电报就成为常见的选择。电报按字数计费, 发电报的人为节省费用, 会尽量减少电报的字数, 如“母病重速归”、“某人某日乘某次火车赴某地请接站”, 等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下面的照片是笔者近日拍摄的天津电报大楼。这个大楼曾是天津地标性建筑, 很多天津人都知道它。当年这里业务繁忙,一楼营业大厅里总是挤满了等待发电报和排队打长途电话的人们。据有的资料介绍, 一楼营业员确定电报文字内容并收取费用后, 将电报内容转到五楼报务班, 这个报务班有三百名报务员负责收发报, 另外有一千余名送电报的邮递员负责将收到并译好的电报在二十四小时之内送到收报人手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现在由于手机的普及, 没有人再去电报大楼(或邮电局)发电报、打长途电话了。电报大楼一楼营业大厅改为专卖手机的场所,往日熙熙攘攘的人群不见了,大厅里冷冷清清。三百名报务员和一千名邮递员的工作岗位消失了。现在的电报大楼一楼靠近南京路一侧分割为若干个卖手机的临街店铺,靠近鞍山道一侧改为鞋店和药房。</span></p> <p class="ql-block">  下面是照片拼图, 上为相邻的鞋店和药房, 下为天津电报大楼一楼入口处的高台阶, 很多天津人对这个高台阶很熟悉。</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20px;">2 电话</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1)座机。 上世纪八十年代及以前, 家庭电话(座机)很少, 八十年代中期以后, 电话开始陆续进入家庭。那时家庭装电话要预约登记, 要等候比较长的时间才能装上, 还要预先支付电话初装费, 这个初装费开始时是五千元, 以后陆续降到二千余元,对于当时普通家庭来说, 这也是一笔不小的费用。社会各界对收取电话初装费极不认可,不记得是哪年, 这个收费被取消了。随着家庭电话的逐步普及, 电话号码的位数逐步增加。1982年11月出版的天津地图附注上标明的电话号码是五位数(塘沽区电话号码是四位数), 1990年1月出版的地图附注上标明的电话号码是六位数, 1995年1月出版的地图附注上标明的电话号码是七位数, 2003年1月出版的地图附注上标明的电话号码是八位数(均不包括天津的区位号022这三个数字)。八位数的电话号码一直保持到现在。电话号码位数的变化,反映了电话逐步普及的过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2)寻呼机。 当时也称为“BP机”或“BB机”。 九十年代初曾有一段时间流行使用寻呼机,寻呼机也有号码, 但是没有通话功能, 欲与某人通电话, 先通知寻呼台, 告知被寻呼人的姓名和寻呼机号码, 被寻呼人收到消息后, 还要找个电话与寻呼人通话。现在看来, 这个过程比较麻烦。寻呼机存在的时间不很长,当移动电话(手机)逐步普及后, 寻呼机就彻底失去了使用价值, 可能有的人还没有使用过寻呼机, 寻呼机就被淘汰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3) 手机(移动电话)。八十年代中期, 一些早期下海经商赚了不少钱的人最先用上了移动电话, 早期移动电话又重又大, 象一块砖头, 俗名“大哥大”, 有点儿江湖气息,价格贵得吓人, 成了“有钱人”的象征,但只有通话一个功能。以后的移动电话不断变化、改进, 个头越变越小, 重量越来越轻, 外观越来越美, 价格越来越低,用新式手机的人越来越多,“大哥大”被彻底淘汰了。那段时间曾经出现过各式各样的翻盖式手机、滑盖式手机、超小型手机, 但其功能只是打电话。</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4) 智能手机。十余年前智能手机出现并且快速普及, 智能手机屏幕远大于老式手机。智能手机除打电话的基本功能外,其它功能越来越多,部分取代了照相机、录音机、摄像(录相)机、传真机、收音机、游戏机、计算器、翻译机的功能, 部分取代了电脑的功能, 部分取代了购物现金收付、银行柜台转账的金融结算功能以及种种当年难以想象的功能。现在绝大多数人都在使用智能手机, 只有少部分六十岁以上的老人还在使用老式手机(老年机)。手机刚出现的时候, 多为中外合资企业或外资企业制造, 现在中资企业制造的国产智能手机质量越来越好、功能越来越多、性价比越来越适宜、各种价格档次的智能手机品种越来越全、市场份额占比越来越大。从十来岁的小学生到七、八十岁的老年人, 大多数人在使用智能手机。商场超市、饭店旅馆、各种小店、甚至许多路边摊贩都能用智能手机结算付款。智能手机在中国的普及,说明中国科技水平的提高、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百姓生活的普遍改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小结:从五十五年间十六张天津游览地图内容上的变化看, 五十多年间许多事物消失了,五十多年前无法想象的许多事物现在已经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现在人们熟悉的许多事物, 在以后的几十年间可能也会消失, 同时也可能会出现许多更新的事物。五十多年来城市面貌变化巨大、百姓的衣食住行全面改善。生活丰富多彩,值得记述的事物很多很多, 本文所记录的内容, 确属挂一漏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后语:写完此文 , 掩卷长思,浮想联翩。一百年前, 国家积弱积贫, 外有列强欺凌,内有军阀混战,经济落后,百姓困苦。而今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国力增强 , 社会安定 , 百姓生活确有明显的改善。原因何在 ?自有公论 !当然 , 现在仍有许多不如人意之处 , 假以时日,应该能逐步解决。中国会越来越好!中国人民的生活会越来越好!天津市也如此。天津是我们的家乡, 我们希望自己的家乡越来越好, 我们也相信自己的家乡会越来越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祝福天津!祝福天津人民!祝福我所有的亲朋好友!</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