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在福建漳州龙海市东园镇埭尾村,有着福建现存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民居建筑群古厝群。整齐排列的大片古厝,具有鲜明的闽南建筑特色,红瓦屋面、石砌墙体,傍水而建,呈轴对称排列,构成了一个红色的水上村庄。</p> <p class="ql-block">此图百度下载</p> <p class="ql-block">埭尾村是一个行政村,也叫陈家大院,由“开漳圣王”陈元光的第25世孙陈均惠的第八世后裔开基,村子里居住的也都是陈姓人,不接受外姓人居住。埭美村的祖先曾留下这样的遗训:“子孙后代以后所建的房子不能超过后祠堂的高度,而且不论贫富,房子的规格不能差距明显。”居住在这里的村民到现在都恪守古训,遵循先祖的思想,按照先祖流传下来的制度,建设自己的家园。</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自2010年起,虽然来过无数次,却还是很喜欢来,驴友土司大夫都算得出说我来过二十多次😄受到过当年当村长理事陈春龙的热情招待,感恩!</p><p class="ql-block">这里四面环水,古厝成群,30多米宽的水道蜿蜒绕村而过,似一条长龙盘绕着古民居,形成“港环社、社枕港”的独特景观。</p> <p class="ql-block">万丁河源于埭美祖先的风水布局,意为“旺丁生财,生生不息”。河岸上有一排古榕,是该村的“风水树”,用来抵挡东方的煞白,起着保社护民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村口的榕树下南溪边的天后天后宫,里面供奉着妈祖。</p> <p class="ql-block">在埭尾村有一种树,被村民亲切的称为“功劳古榕”。相传,埭尾村古时候遇到发洪水时,木板桥常被冲走,古榕就会被村民当成桥梁来使用。现在去到埭尾村,依然可见有五六棵数百年的古榕树,其中最为壮观的是跨河古榕,又称“卧龙(榕)”,树龄已经超过360年。</p> <p class="ql-block">埭尾村旁环绕着一条护村河,将古厝群紧紧拥在怀里。泛舟河上,近看古民居,另有一番韵味。远眺不远处的鸡笼山、大帽山、鹅蛋山,古厝群映衬在青山绿水之中,显得尤为优雅自然。</p><p class="ql-block">据说,在明清时,埭尾村水上运输发达,来往码头的船只络绎不绝。其中,头前河古码头遗址、南溪码头遗址是当时水运发达的历史见证。那年听陈春龙村长说,那个时候,埭尾村村民通过头前河古码头把大米、草席等农副产品通过内河,运送到九龙江南溪码头,再通过大船运送到台湾、厦门、上海等地,也是以漳州月港为中心的“海上丝绸之路”的一个重要节点。</p> <p class="ql-block">村前面有笔架山,这里出文人出大官,有水就有财。</p> <p class="ql-block">古村庄有前、后两个祠堂。前祠堂是古厝群的官厅,始建于清朝,祠堂前面有山有水,十分优美。后祠堂为“追远堂”,是个“蜘蛛穴”风水宝地,整座房子没有半只蚊子。立有《陈氏祖训》,门口有对联:“饮水思源怀祖德,慎终追远念宗亲”,祠堂门柱刻有鎏金对联:“守祖宗一脉真传克勤克俭,教子嗣两行正路唯读唯耕”,对历代子孙起警示作用。</p> <p class="ql-block">陈氏宗祠外的大埕上高立起的旗杆象征着本宗族的官员,而文武官的旗杆也不一样,文官的旗杆多为仙鹤等纹理,武官则为老虎等纹理。</p> <p class="ql-block">同一个姓氏人聚居在一起,也造就了村庄里几十座古厝坐向、形态、大小近乎一致的特点,即使拿尺子丈量,也不差分毫。如果不是村子的人,走在犹如迷宫般,建筑几乎一模一样的古厝群中,不仅认不出哪家哪户,甚至会迷路。</p> <p class="ql-block">傍水而建的埭尾村,和其他的闽南古村落比较,水是它一个独特的生命景观,四周环水,30多米宽的水道,蜿蜒绕村而过,而且它这水可以游的,可以在溪上行船,泛舟河上,近看古民居,别有一番韵味。</p> <p class="ql-block">船划了十几分钟靠岸到映秀宫,庙里供奉着三王公。</p> <p class="ql-block">这几年来的三次,走累了都在这湖边的小吃摊买阿娇麻糍吃,10块钱六粒很大粒,老板是对小年轻夫妻,很慷慨与热情,泡茶免费,还送了几样茶配。</p> <p class="ql-block">要拍村里的全景除了航拍,要爬楼上私人住宅的楼顶,每人收费五元。</p> <p class="ql-block">被誉为“水上皇宫”的49座明清时期古厝,建筑体系为“九宫建筑”,即前排横向建造9座古厝,后排再对准前排依次向后建造,古厝旁边还附带着纵向排列的三排“护厝”,一排排整齐划一的古厝之间,边门对着边门,中间仅隔一米多宽。古厝村民严守先人禁改建筑格局的遗训,古厝一律向北,以此怀念故乡。</p> <p class="ql-block">古厝群有个说法,即下雨天不用打伞也不会淋湿。整齐排列的古厝,边门对着边门,中间仅隔一米多宽,打开所有人家的边门,一条由村头连到村尾的直线通道就这么形成了,因此遇到下雨天,走这条通道探访古村落就不用担心会淋到雨。而且智慧的村民在建造村庄时,就已经规划好了排水系统,因此遇上下雨天,村里也从未内涝过。</p> <p class="ql-block">埭美古厝大多是二进四开间的典型闽南四合院,采用木架结构,竹编墙体抹上纸根灰建造而成,有利于防震,数百年屹立不倒。新、老房子之间,泾渭分明整齐划一。屋顶多为硬山式曲线燕尾脊,红瓦屋面,石砌墙体,装饰工艺极为精湛。木雕、砖雕、泥塑在梁、拱、窗花等构件上的运用令人叹为观止,那排排的燕尾脊像是埭美人在翘首盼望远方亲人的归来!</p> <p class="ql-block">埭美有内外两道水,外水沟通南溪湾,到达五公里外的海澄月港。据《海澄县志》记载,明朝月港“万帆云集、商贾如云”,享有“小苏杭”“闽南一大都会”之称,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启航港。依赖直通“月港”的水路,埭美商贸风生水起。至今,族群中一分支定居台湾彰化县凤山区,村里还保存着“台湾庙”的遗址。</p> <p class="ql-block">“有埭尾厝无埭尾富,有埭尾富无埭尾厝。”这是埭美村曾经流传的一句俗语,诉说着数百年前埭美村的富美和繁华。(意思是:就算你跟埭尾同样富有,也没有跟埭尾同样的房子,有跟埭尾同样的房子,也没有埭尾那么富有。)</p> <p class="ql-block">景点推荐:古榕、旺丁河、天后宫庙、跨河古榕、古码头遗址、祠堂、闽南红古建、水路摇船。</p><p class="ql-block">文字资料部分转载自百度</p><p class="ql-block">图片摄影 青青</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