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曹湾山遗址

逍遥子

<p class="ql-block">众所周知,杭州有良渚文化,宁波有河姆渡文化,那么温州有什么呢?温州有曹湾山遗址文化,它是打造全国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文化高地的金名片。建议加快恢复东瓯古国故城建设,以此为抓手推进遗址公园建设。</p> <p class="ql-block">老鼠山(后改名为曹湾山)遗址位于上戍乡渡头村老鼠山,此山酷似老鼠,是一处以山顶岗地为聚落中心,山腰、山坡均有遗存分布,新石器时代末期的孤丘型聚落遗址。遗址面积约1万平方米。遗址于1985年发现,2002年冬至2003年春进行考古发掘。遗址堆积丰富,二、三层为好川文化堆积。出土遗物以陶器、石器为主,条纹着黑陶、小型石锛、扁铤石镞边停石处构成遗址最具特色的文化面貌。遗址时代特征突出,早晚阶段性变化明确,发展脉络清晰,充分显示出以采集狩猎为主要经济形态的文化特征。2005年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5月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曹湾山遗址公园的范围主要为曹湾山山体及其周边腹地,总用地约为59.49万平方米。2013年公布为首批省级遗址公园。</p> <p class="ql-block">从曹湾山遗址国保碑旁边这条泥路上山可以走到发掘现场。</p> <p class="ql-block">虽已过立冬日,山上却草木深深,基本上看不到路,我们却兴致勃勃地穿草而过。</p> <p class="ql-block">山不高,不一会儿的功夫就到了考古发掘现场。发掘现场就在铁塔东边的一个平台上。忆古怀今,感慨万千。怎么也没想到,这里是温州先民的最早生活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2002年9月,温州市文物保护考古所蔡钢铁所长带领着三位同仁对新划归入鹿城区的藤桥上戍片的文物保护单位进行了核查,9月5日,在曹湾山东南坡实地调查考察,因一无所获,所以在接近下午5点时便收工下山。也许是机缘巧合,或许是“皇天不负有心人〞,当他们走到山脚,遇到了渡头村一位名叫金长兴的村民,蔡所长即向金长兴打听,询问山上是否发现过石器或古代陶片,金先生既热心又耐心,说山上过去是见过不少石箭头及石斧,但现在地面上已经难以找到了。不过他说他家房屋后面的山坡断面上有一条奇怪的断断续续的黑线,猜测可能是地壳变动后形成的,让大家不妨去看看到底是什么。蔡所长当即召回走在前面的同事,跟随村民来到他家屋后。果然在其屋后由因村民挖掘黄土后形成的上坡断面,约近30米长,断面的中段部位有一条黑色带,蜿蜒起伏,向两边延伸发展,稍作挖掘就发现了黑灰色带中夹杂黑色的夹炭陶片等。曹湾山遗址由此破土而出,横空出世而名闻遐迩。</p> <p class="ql-block">在温州的这块土地上一直生存着土著的东瓯先民,当时的人们在山脚的滩涂(很可能是海岸滩涂)上劳作,温州先民开始海洋生活也差不多是在这个时间,因而这里也可以被称为温州沿海文化的开端,鹿城藤桥可以认为是先瓯原乡。</p> <p class="ql-block">曹湾山脚立了一些简单的路标。</p> <p class="ql-block">曹湾山滨水公园,现在已经初具规模。绿草茵茵,彩色的游步道在蓝天的映衬下格外醒目。</p> <p class="ql-block">戍浦江发源于瑞安、青田和瓯海交界的奇云山,干流全长43km,流域面积247平方公里,下游平原面积为22 平方公里,占流域面积的9%,域内大部分人口和耕地均分布于此。鹿城区境内主河道长约10.07 km、支流34条约38.3 km,其防洪标准不足2年一遇,是温州市洪涝灾害严重的流域之一。</p> <p class="ql-block">戍浦江蜿蜒曲折,环绕曹湾山向东流去,约五百米后汇入瓯江。</p> <p class="ql-block">2020年10月21日温州日报第3版报道:(藤桥至河口段)整治工程建成后,瓯江下游主要支流戍浦江两岸防洪标准将提高到20年一遇。该工程总投资11.4亿元,工期3年,是瓯江治理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省百项千亿防洪排涝工程。</p> <p class="ql-block">美丽的戍浦江水啊,缓缓流淌,如此从容。</p> <p class="ql-block">本人曾有幸参加市级乡村振兴示范带的立项评审,担任专家组组长。现如今,“先瓯原乡,戍浦新韵”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成果明显,美丽乡村,似一幅美丽的画卷展现在眼前。墙上题写的是谢灵运《登上戍石鼓山》诗:“极目睐左阔,回顾眺右狭。日没涧增波,云生岭逾叠。”</p> <p class="ql-block">渡头村的民居外立面都已经进行了改造,争取与遗址相协调。</p> <p class="ql-block">这是瓯海博物馆内对曹湾山遗址的介绍。</p> <p class="ql-block">这是今后曹湾山遗址博物馆的效果图,相信在不远的将来,博物馆将展现在世人的眼前。</p> <p class="ql-block">从周岙底隧道进入藤桥,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一处处高高的巨型雕塑群,给过往游客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仿佛跨越时空,沉浸在了4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一幅4000多年前先民生活、劳作的画卷徐徐展开……</p> <p class="ql-block">藤桥东瓯故地文化公园位于藤桥镇渔藤公路与盛业路交叉口(周岙底隧道附近),是藤桥镇为景区镇打造的主要门户形象。文化公园以主题雕塑群为中心,整个雕塑群跨度约80米,高度约9米,周边配置绿地、形象墙、以及加油站等配套设施,吸引了不少游客来此观光游览、拍照留念。</p> <p class="ql-block">这个雕塑为徐志通先生所设计,石头上雕刻的是一些出土的文物。徐志通,高级工艺美术师,出生于永嘉碧莲,29岁便获得中国城市雕塑年度大奖,温州中央绿轴公园“瓯居海中”标志性雕塑出自他手。</p> <p class="ql-block">藤桥东瓯故地文化公园雕塑群的设计充分体现了藤桥镇厚重的文化底蕴,主雕塑矗立的两座山形主体体现了温州藤桥的曹湾山和屿儿山两大遗址,融合了天、地、人之意象,体现了瓯越先民的生存智慧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而中间玉璧型的圆雕刻着瓯字,象征着远古的瓯越文明从藤桥这里升起。雕塑用粗犷原始的石头,山水的造型,结合了好川文化的地理特质,雕刻着出土的来自远古时的陶器,石器图案,还有各种纹理,将特有的4000多年的好川文化、瓯越文明的深层肌理注入到雕塑中。</p> <p class="ql-block">这些线条代表着瓯江支流戍浦江水,从远古流来。</p> <p class="ql-block">文物是祖先留给我们的,经过多少年的风风雨雨和战乱的洗礼,弥足珍贵。它见证了沧桑,启迪了现在,更昭示了未来。我们作为先瓯的子民,共同保护好这个遗址,责无旁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