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八章---水之道亦人之道

xfy

<p class="ql-block">大家好,我是初一(10)班的洪于涵,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的是老子&lt;&lt;道德经&gt;&gt;的第八章:</p><p class="ql-block"> 【原文】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p><p class="ql-block"> 【译文】这句话的意思是: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最善的人,居处最善于选择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静而深不可测,待人善于真诚、友爱和无私,说话善于恪守信用,为政善于精简处理,能把国家治理好,处事能够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把握时机。最善的人所作所为正因为有不争的美德,所以没有过失,也就没有怨咎。 &nbsp;&nbsp;&nbsp;</p><p class="ql-block"> &nbsp;&nbsp;老子贵柔,主张以退为进,以柔克刚,以不争而是天下莫能与之争,我觉的这些观念对我们的为人处世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如果过早和刻意露出自己的锋芒,不懂的关爱和包容他人,一味地要争要抢,不顾及他人的感受,只会遭到别人的嫌恶,最后,落地一个孤立无援的境地。反之,若能如水一般包纳万物,默默地做好自己,热心的帮助他人,我想这种人是最能受到大众的欢迎的,因为他的善有如水一般无声无息的流动着,使每个人都能感受到他的善。反观我们这些初中生,个个都是家里的宝,受到来自四面八方的宠爱,渐渐地便形成唯我独尊的习惯,凡是遇到不高兴的事,便针锋相对,丝毫不理解和体谅他人,由此便会引发很多矛盾。就拿我自己来说吧,我的脾气不是很好,老爱针尖对麦芒,不懂得包容他人的错误,今天学了【老子】的“上善若水”.才忽然发现原来退一步可以海阔天空,包容他人便是包容自己。</p><p class="ql-block"> 上善若水,就是用一颗宽容的心去包纳生活中的种种苦难,你就会感觉到:生活原来如此美好!</p> <p class="ql-block">  大家好,我是洪于涵的妈妈,借此机会能和大家一起聊一聊老子&lt;&lt;道德经&gt;&gt;中的第八章节“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p><p class="ql-block"> 老子说,最完善的人所具备的上等的德行,就像水一样。水的特点就是能够滋润万物,使它们尽情生长,而又不与万物争功夺利,始终保持着平静。可以说是最温柔、最善良的。它具有宽广胸怀和毫无所求,甘居人下的德操,是最接近大道的。</p><p class="ql-block"> 在老子看来,水的行为方式也同样值得我们学习,当它流动遇到阻碍时,它会迂回百转继续前进,这就是曲则全,也是谦虚容忍的美德。而这种美德也与大道的柔软特性最为接近。我们应学习水这种与世无争的宽容,学习水这种滋润万物而不图回报,功成而不居傲的谦虚品德,而这也正是大道的德操。</p><p class="ql-block">老子在《道德经》中多次提到水,他把水作为人格的最高显示。人与人交往接触,很像水与水的交融,嫉妒心、猜疑心、贪心、杀心、戒备心都会搅浑了清水。所以老子教诲我们,言谈要像水那样,循循善诱、平和清静,以诚感人。</p><p class="ql-block"> 孔子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只有智慧的人,才能了解到水柔静的真意,才能体会到水谦卑的本质,才能懂得奉献不争的深刻。</p><p class="ql-block"> 老子的道德经,字字如金。一个人在不同的心情时看《道德经》,角度也就不同,角度不同感受也就不同,所以理解上若有不同,也是道德经奥妙之处!</p><p class="ql-block">&nbsp;所以要认真研究,才能得到圣人的智慧传承,愿我们大家共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