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传奇北碚金刚碑

光之影

<h5>  金刚碑坐落于重庆市北碚区北温泉镇境内的缙云山下嘉陵江畔,离北碚城区5公里。这里山峦拱翠,古树参天,流水潺潺。因缙云山中有一块高6米,宽2米的天然巨石,相传唐人在巨石上题刻“金刚”二字,又因此地有一石深入嘉陵江中,人称“金刚碚”,故得名“金刚碑”。金刚碑始建于清康熙年间,兴盛于民国时期,衰于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即将振兴于当今盛世华年。金刚碑古镇群落至今已有300多年沧桑历史。</h5>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苍凉古朴金刚碑 演绎民国传奇事</b></h1> <h5 style="text-align:center;"><b>(一) 国民党中统局</b></h5><h5 style="text-align:center;"><br></h5><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暗淡了刀光剑影,</b></p><h5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远去了鼓角铮鸣,</b></h5><h5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眼前飞扬着一个个鲜活的面容。</b></h5><h5><br></h5><h5> 金刚碑有着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即繁茂浓郁的植被以及深藏山坳的独特地理位置。吸引了抗战期间国民党中央部级以上单位13个,下属中央局处级单位30个。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国民党中统局。吴大钧与陈立夫等人在1927年成立了调查科,后来更名为国民政府统计局,于1933年搬迁至金刚碑。中统局在抗战时期组建了锄奸队,深入日寇占领区刺探情报、刺杀日伪高官和敌特汉奸。</h5><h5> 国民党高级将领张自忠将军,在宜昌保卫战中英勇杀敌,誓死捍卫疆土和国家尊严,不幸英勇就义。噩耗传来,举国哀悼。中共中央毛泽东主席、周恩来副主席等均致电或题词表示哀悼。张将军最后安葬在了金刚碑附近的缙云山麓梅花山。</h5><h5> 当年,国民党中央近三分之一的机构进驻金刚碑,躲避日本侵略者的飞机狂轰滥炸,让国民党的日常事务在烽火狼烟的日子里得以有条不紊的进行,为全国抗战的胜利做出了不可低估的贡献。</h5> <h5 style="text-align:center;"><b>(二) 兴学办校</b></h5><h5 style="text-align:center;"><br></h5><h5 style="text-align:center;"><b>湮没了黄尘古道,</b></h5><h5 style="text-align:center;"><b>荒芜了烽火边城,</b></h5><h5 style="text-align:center;"><b>岁月啊你带不走那一串串熟悉的姓名。</b></h5><h5><br></h5><h5> 梁漱溟在卢作孚和卢子英两兄弟的支持下,于1941年亲手创办了勉仁中学。他在北碚定居三年并潜心著书和办学。学校附近也开办了勉仁农场。这段时间形成了他的整体办学体系。学校的老师多是跟随梁漱溟多年的学生,或尊崇其思想人品的学者专家。在所开设的哲学、文学等重要课程中,聘请著名学者做老师,诸如聘请吴宓担当文学课程,而且梁漱溟自己也亲自向学生们讲授《中国文化要义》。</h5><h5> “国术大师”张之江一生提倡武术健身,曾于1933年创办了国立国术体育高等专科学校,后来迁至金刚碑。并且在此坚持不懈整理武术,开展教学辅导工作,对国人的强身健体起到了重要的作用。</h5> <h5 style="text-align:center;"><b>(三) 建立民利制革厂</b></h5><h5 style="text-align:center;"><br></h5><h5 style="text-align:center;"><b>兴亡谁人定啊,</b></h5><h5 style="text-align:center;"><b>盛衰岂无凭啊,</b></h5><h5 style="text-align:center;"><b>一夜风云散啊,</b></h5><h5 style="text-align:center;"><b>变幻了时空。</b></h5><h5><br></h5><h5> 国民参政会参政员章伯钧来到金刚碑,充分利用山坡地势,放置竹管引来生产、生活用水,有利解决了制革工艺需要用水的难题。于是在此选址建立民利制革厂。经过修建厂房、购置设备、招聘人员等一系列的筹备工作,在1939年“中央赈济委员会民利制革厂”正式挂牌并且营业。重庆北碚金刚碑成为国民党参政会最早兴办实业的地方,民利制革厂完成了抗战时期的一个特殊使命。及时补充了抗战时期的军需用品的短缺。</h5> <h5 style="text-align:center;"><b>(四) 国立交通银行</b></h5><h5 style="text-align:center;"><br></h5><h5> 民国中央政府搬迁重庆后,为了改善陪都的交通设施,在金刚碑创建了国立交通银行,也就是现在交通银行的前生。对我国的交通建设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劳。</h5> <h1 style="text-align:center;"><b>风水宝地金刚碑 成就枭雄大师梦</b></h1>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一) 精英群聚</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聚散皆是缘啊,</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离合总关情啊,</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担当生前事啊,</b></p><h5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何计身后评。</b></h5><h5><br></h5><h5> 中国第一位地质学博士翁文灏携全家老小于1938年7月31日应老友南开校长张伯苓之邀将家安在了重庆,后因翁宅不断受到日军炮弹的损坏,翁文灏部分家属只好搬迁到北碚金刚碑所建缙岗新村居住。他在金刚碑与调查员裴文中经历了无数个白天挖掘,夜晚挑灯自修的日子,最终发现了“北京猿人”头骨存在的证据。</h5><h5> 国民政府迁到重庆作陪都,一大批著名经济实业家、史学家、文学家、社会活动家寓居金刚碑,名人云集,人文荟萃,热闹非凡,仿如集镇,把金刚碑的繁荣推向了顶峰。书法家谢无量,大学者孙伏园、陈子展、吴宓等众多文化名人炒热了金刚碑。</h5><h5> 教育家梁漱冥还在金刚碑兴办了“勉仁书院”。国民政府抗战时期的统计局迁往金刚碑。曾任国民政府行政院院长的翁文灏也曾寓居金刚碑,当时的中国石油大王孙越崎,还在金刚碑创建了“中福公司”,现存有几幢二楼一底的住宅楼,是其见证。民国时期的金刚碑,酒幡招展,人气兴旺,注入了大量人文元素,成为嘉陵江边的“小北碚”。</h5> <h5 style="text-align:center;"><b>(二)文学大家三剑客</b></h5><h5><br></h5><h5> 老舍在“多鼠宅”内,靠着一杯甜茶、一张书桌书写了有着“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之称的鸿篇巨作《四世同堂》。</h5><h5> 梁实秋在北碚居住时,常奔波于市区和金刚碑之间,在八年的时间内从未停止过写作采风,在此期间撰写了20多篇散文随笔,并以《雅舍小品》命名出版。继而奠定了梁实秋在中国现代散文史上的地位。</h5><h5> 正中书局著名的散文学家谬崇群在金刚碑写了三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散文集《夏虫集》《石屏随笔》《人间百相》,最后积劳成疾,38岁时病逝后葬于金刚碑。</h5> <h5 style="text-align:center;"><b>(三)历史学家荟萃</b></h5><h5><br></h5><h5> 顾颉刚于1941年常住重庆北碚金刚碑,并且在此期间主持边疆语文编译会和主编《文史杂志》。历史学家翦伯赞于1943年搬迁到北碚金刚碑,在寓所内先后出版了《中国史纲》第一卷和《中国史论集》第一辑。并且常与郭沫若、柳亚子、田汉等人共同吟诗讨论。在《中华论坛》上曾经发表《南明史上的永历时代》、《论王莽改制及其失败》、《学术与暴力》、《春秋之义》、《两汉的尚书台与宫廷政治》、《略论搜集史料的方法》等一系列的学术论文。</h5> <h5 style="text-align:center;"><b>(四)文艺大腕云集</b></h5><h5><br></h5><h5> 曹禺在重庆北碚期间编写并出演了大量话剧,抗战大剧《全民总动员》就是由曹禺和宋之的共同创作的,并且他在其中扮演富商侯凤元。岭南画家陈树人擅长丹青,同时具备诗、书之天赋。作为诗人,他才华横溢,只要有所感,便可脱口而出,发而为诗,在金刚碑几年中写诗上千首。众多的文豪大家都曾驻足于金刚碑,他们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深远,至今仍然余音绕梁。曾经有篇文章记载,当时操着浓重重庆口音的“棒棒”见到穿长衫的人就知道是文化界的“大腕”,足以窥见文人之多。由于这些机构和名人的存在,给金刚碑注入了不少的人文因素和学术文化内涵,使金刚碑成了抗战期间天下闻名的古镇,也成为了不可多得的抗战文化遗址。金刚碑古镇之所以能汇聚这么多人才,和天人感应的风水地理有着极大的关系。</h5> <h1 style="text-align:center;"><b>青峰滴翠化黛湖 史沉千古犹风流</b></h1>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长江有意化作泪,</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长江有情起歌声,</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历史的天空闪烁几颗星,</b></p><h5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人间一股英雄气在驰骋纵横。</b></h5><h5><br></h5><h5> 金刚碑古镇群落,坐落在绵延不绝的群山峻岭,左右两侧都是护山环绕,重重护卫,中间部分地势宽敞,且被嘉陵江流水环抱,形成了一个理想的风水宝地。金刚碑古镇群落以其苍凉古朴的美感,悠远厚重的人文历史底蕴,以及众多中国近现代名人生活轨迹,其应该享有本来的历史地位。抗战时期,金刚碑古镇撑起了中华民族血战沙场、誓与日寇抗争到底的一片天。在那些烽火狼烟四起的岁月里,在金刚碑古镇聚集了一大批救国救民的精英、帅才、大师,至今一个个鲜活面容依稀可见,令人惊叹和感动。让人心潮澎湃,久久难以平静! 在金刚碑旁的缙云山腰,有一湾丹青黛墨的仙湖——黛湖。黛湖悠远而深遂,清澈而透明,含蓄而平静,她是让我们走出历史沉重的思绪最佳的心灵静好十全大补汤……</h5> <h5><b>朋友们:金刚碑古镇群落目前正在修复中,未正式对外开放。需要参访的朋友注意查询北碚文旅相关机构证实对外开放后再前往打卡,特别提醒!</b></h5><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