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地方砚拾零(十)

巴石文化——合川峡砚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蜀地菜花石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我收藏研究地方砚过程中,曾得到过许多砚界师友和古玩商朋友的指导与支持。</p><p class="ql-block"> 这方吴牛望月随形菜花石砚(图1、2)就是杭州砚友潘畅华老师(关注者)惠让给我的。这方砚造型大方,技法娴熟,特别是卧牛雕刻的生动传神,为此类砚中精品。综合判断其成砚时间应在明末清初。</p><p class="ql-block"> 有缘分的是,多年前当我开始着手收集整理菜花石砚时,也多亏潘老师指导。在此向所有师友一并致谢了!</p><p class="ql-block"> 砚藏界普遍认为菜花石砚是蜀砚的一种。十多年来在成都及周边古玩市场和藏家手里,我也时常见有菜花石砚出现。其中蟾形、卧牛纹饰较多见。先前王文海老先生,张翔、陈良先生,潘老师和我等一些地方砚同好都做过一些零星收藏及研究。但由于缺乏史料文献佐证,存世实物砚也较少,要厘清这种地方小砚种的完整面目还有待继续努力。这里我对前期研究进行初步梳理,以就教方家。</p><p class="ql-block"> 一、菜花石产于何地?</p><p class="ql-block"> 相传,菜花石产于成都以西80公里花水湾及西岭雪山山涧之中,即今大邑县花水湾镇和西岭镇境内,产区很小。当地又叫菜花玉。因其石色黄绿相间,像春天油菜花一样,故得名。菜花石地质上属蛇纹岩的一种。</p><p class="ql-block"> 最近我翻阅了清乾隆,民国及1992年编写的三个版本《大邑县志》,均对菜花石或蛇纹岩有记载。</p><p class="ql-block"> 《乾隆大邑县志》卷之三物产之“货贿类”中记载:菜花石,出䣢河可作小器皿文房器图章。”</p><p class="ql-block"> 《民国大邑县志》卷十“物产”篇中有进一步记载:“菜花石,旧志出䣢水中,一名䣢石。其形如卵,色如桃花。最佳者如绿玉细润可爱,可作文房水器图章。”</p><p class="ql-block"> 《1992年大邑县志》第三篇自然地理,第二章矿藏第一节“非金属矿”中记载:“蛇纹岩产于黑水河复背斜东南方向,分布于双河乡西北大水沟。”</p><p class="ql-block"> 从以上文献记载看,菜花石出自川西大邑县今花水湾镇和西岭镇山溪中。从现在大邑花水湾一带采集的菜花卵石原石看,菜花石砚的石材大概就取自这一带。</p><p class="ql-block"> 另外大邑县相邻的芦山县龙门索桥附近,也有出菜花石记载。我想两地山相连,水相通,出菜花石也在情理之中。</p><p class="ql-block"> 二、菜花石砚所处的年代</p><p class="ql-block"> 从已发现菜花石老砚的数量及工艺水平看,我认为菜花石制砚历史上应有一定生产规模与影响,是蜀中地方砚种之一。</p><p class="ql-block"> 由于缺乏文献资料,根据已发现菜花石遗物的形制文饰与雕刻风格综合推断,我同意青岛王老等人意见,菜花石砚始于元,特别是多见的蟾形菜花石砚,有元砚粗犷风格。流行于明代,大概消失于清早期。在《乾隆大邑县志》中已找不到菜花石可制砚的记载也可以说明这一点。民国及1992年县志中,关于物产,轻工业篇中记的很细,粽䕨编织、竹编,织席、制伞、制笔业等都涉及,唯独没制砚业片言之语,说明民国后大邑也没一定规模制砚业存在。</p><p class="ql-block"> 菜花石砚存世量不大,远低于蒲砚、雾山石砚等蜀中名砚数量。但在成都及周边市场还是时有出现。</p><p class="ql-block"> 三,菜花石砚的形制、文饰与雕刻风格</p><p class="ql-block"> 菜花石砚由于所处时代、地域等因素影响,总体上有粗朴大方的风格,厚重,随形较多(图5这种规矩形极少见)。雕刻多在砚池中作些纹饰点缀,题材多样,常见动物纹饰有蟾(蛙)、牛、蛇等,偏民俗。也有一些在砚额上作开窗花卉纹装饰的。花卉纹往往带有川西风情。</p><p class="ql-block">此文资料系西南著名收藏家汪海收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