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1968年秋,校园的文革热浪减退,学校要复课了。</p><p class="ql-block">说是复课,其实是让大家回校听候分配。分配四个面向:插队、工矿、农场、留校。</p><p class="ql-block">工矿、农场怎么去,谁也搞不清,其实就两条路,要么插队,要么留校。</p><p class="ql-block">我考虑应该继续学习,因为中学才上了一年半就停课了,好歹也要上完高中吧。我所在的红卫兵组织头头找我谈话,说“我们高中生肯定都得插队,初中生里你最合适接管所有工作。”,当时就要向我移交大印等等。我这时不知怎么回事,很冷静地回答“是否能留校还不知道,一班只有四个名额。明天再说吧。”</p><p class="ql-block">第二天,班主任和我班几个男生在操场闲谈,他知道我有留校意愿,小心翼翼地悄声问我:“听说你妈妈……”。他那没出口的下半句我不需要听了,立刻掉头直奔插队报名处。</p><p class="ql-block">不用说了,留校的路不通,因为,我们学校附近大街小巷,到处可见打着红叉的标语,上面是妈妈的名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么重要的决定就在不到一秒钟做出,义无反顾。一个十六岁大男孩哪来的勇气,哪来的果断?不果断行么?父母都随单位下乡“斗批改”去了,不知道在哪里。父亲十四岁离家参军,我还比他大两岁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能如此勇敢果断,离不开父亲的英明预见,他在离开南京前,在我们的棉袄里分别缝进30元钱和30斤粮票。有了这个底气,接下来我按部就班进行:五块钱买了一只木箱,两分钱迁了户口,整理衣物打好背包,交代两个弟弟日常安排,10月27日天不亮起身,赶往中山码头,一艘內河驳船将载着五百多知青去苏北宝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后记:我们那个红卫兵组织,由一个和我同届、只会跳舞的女生接掌,很快她顺理成章做了校革委会委员,其后不久分配至法院工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