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孔子的生命轨迹,了解《孔子圣迹图》

夏之梦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今年大年初四,一家人专门搜图前往邓州花洲书院游玩,当步入西院落时,在历代邓州的名人碑刻群中,发现了石刻画像的《孔子圣迹图》共十块,每一块刻有九幅孔子圣迹图,差不多有近九十幅了,相当于近九十个孔圣人的故事,好壮观哦。一般人是看不到的,我呢是二般人,所以发现宝贝了。由于石刻是工笔绘画雕刻,其雕刻技术非常复杂精细,这些石刻笔路线条非常清晰,这么多年了,图像中的内容字迹还是清晰可见,保护的真好。但是看着还是挺费劲的,如果不了解孔子圣迹图是怎么回事,只看图画像也只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故特地想将清晰的绘画和解释一一编纂在这里,方便大家仔细了解欣赏孔圣人一生的经历。本人编纂不易,希望观者细细品味。</span></p> <p class="ql-block">孔子(前551-前479)是我国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p><p class="ql-block">《孔子圣迹图》是由清代画家焦秉贞所著的一幅国画。《孔子圣迹图》主要取材《史记·孔子世家》,亦兼采《孔子家语》、《论语》和《孟子》等,因事绘图,缘图配文,图文并茂反映孔子一生行迹。</p><p class="ql-block">《孔子圣迹图》构图精练,造型完美,生动传神,不但反映了孔子的伟大思想,而且能使世人知晓至圣先师的善德懿行、人文内涵,也表达了人们对孔子的崇仰之意。</p> <p class="ql-block">这是《孔子圣迹图》的目录,共105篇,是一部反映孔子生平事迹的连环图画,也是我国历史上具有完整故事情节的最早一部连环画,石刻版本。</p><p class="ql-block">http://www.rushiwowen.org/category-06-80-006.jsp</p> <p class="ql-block">这是拍摄下来的石刻画像</p> <p class="ql-block">《孔子圣迹图》作为一代圣人的自传连环画,自明代算起,便有木刻、彩绘本、石刻本、等多种。</p> <p class="ql-block">麒麟玉书:孔子未出生时,家门口有只麒麟口吐天降之书,上书:"水精之子,继衰周而为素王"。孔子的母亲感到很奇怪,就用绣绂(fú)系在麒麟的角上,隔了两夜才离去。孔子的母亲怀孕十一个月才生了孔子。</p> <p class="ql-block">一、圣行颜随</p><p class="ql-block">孔子有很多弟子,其中最得意的弟子是颜回,他对孔子很尊敬,孔子的一言一行,他都铭记于心,无论孔子去哪里他都跟着去,不离左右,因此留下“圣行颜随” 的故事。&nbsp;&nbsp;</p><p class="ql-block">孔门七十七贤人中有颜氏子弟八人,都是鲁国人,而且都是孔子母亲的亲戚。颜回父子一生都追随孔子,颜回是孔子的子侄辈。</p> <p class="ql-block">二、尼山致祷</p><p class="ql-block">鲁襄公二十年(前553年),叔梁纥与一位颜氏女子(名徵在)在尼山迎神会上相识相爱。不久颜徵在怀孕。 第二年两人依当时习俗到尼山祈祷,颜徵在在一个山洞中生下一子,这就是孔子。孔子生下来头顶中央隆起像丘陵,所以就取名叫“丘”,字仲尼,从姓为孔氏。</p><p class="ql-block">&nbsp;(注:现代学者确认孔子生辰为:鲁襄公二十一年十月庚 子,即夏历八月廿七日。</p> <p class="ql-block">三、麟吐玉书</p><p class="ql-block">后人为孔子编纂的灵异故事,说孔子降生的前一天傍晚,有麒麟降临孔府阙里人家,并吐玉书,上面写有“水精之子孙,衰周而素王,徵在贤明。”意在告知众人:孔子不是一个凡人,虽未居帝王之位,却有帝王之德,堪称“素王”。&nbsp;</p><p class="ql-block">颜徵在十分惊讶,把一彩绣帕系在麒麟的犄角上,表达谢意。麒麟直到天亮才走。从此“麟吐玉书”作为家中喜得责子的祥瑞之兆,广泛流传。</p> <p class="ql-block">四、二龙五老</p><p class="ql-block">后人为孔子编纂的灵异故事,说孔子出生的晚上,有两条苍龙自天而降,绕护看孔家,还有五位神仙在天乐奏鸣中降临孔家院中。此故事以后成为祥瑞题材“二龙五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五、钧天降圣</p><p class="ql-block">后人为孔子编纂的灵异故事,说孔子出生时,母亲顾氏在房中听到天上有仙人奏乐,还听到空中有人说:“天感生盛子,故降以和乐之音。”又传说孔子生下来就与凡人不同,身上有四十九种标记:如日角月准、河目海口等,胸间还有“制作定世符”文字等。</p> <p class="ql-block">六、俎豆礼容</p><p class="ql-block">孔子五六岁时,观看过一次郊祭会,印象很深,此后便时常把家里的盆盆罐罐收集起来,扮演主祭人的模样行事。母亲颜氏问:“小孩子怎么玩这种游戏。”“我这是在学习呢?”孔子说。母亲颜氏说: “你这么认真学习,难道长大了去做管庙的官吗?”“我不做管庙的官,”孔子仰起脸说, “我要像父亲那样,做个人人敬仰的大夫。”</p> <p class="ql-block">七、入平仲学</p><p class="ql-block">少年孔子进乡学(官办学校)读书,当时能进乡学读书的都是贵族子弟,一般人家的子弟是没有资格进乡学读书的。孔子母亲颜氏虽然生活清贫,因为叔梁纥曾任过陬邑大夫,故少年孔子有资格进乡学读书。</p> <p class="ql-block">八、职司乘田</p><p class="ql-block">孔子幼时丧父,母亲家境贫寒,地位低下。少年时丧母,十几岁时就在季氏手下放牧牛羊,因尽心尽张迎九 詹英姿 韩小瑞 陈湘君 钱惠彩 五人,中午坐张迎九的车去唐河吃饭所牧养的牲畜茁壮,数量增多。</p> <p class="ql-block">九、职司委吏</p><p class="ql-block">鲁昭公十年(前532年),孔子20岁,担任季孙氏的委吏,也就是管理仓库进出账目的小官,孔子做事认真,称量、算数、记账都很准确。</p> <p class="ql-block">十、命名荣贶</p><p class="ql-block">鲁昭公十年的一天,孔子的儿子出生了。鲁昭公仰慕孔子,派人送来一条大鲤鱼,表示祝贺。孔子收到鲤鱼后,认为这是国君对自己的殊荣,感到万分荣幸,立即给儿子取名“鲤”,字伯鱼,并把鲁昭公送来的鲤鱼供奉起来,作为一种精神鼓励。后来演变成“孔门不食鲤”的习俗。</p> <p class="ql-block">十一、学琴师襄</p><p class="ql-block">孔子二十九岁时到卫国,向师襄子学习弹琴,一连十天反复练习一支乐曲。师襄子觉得孔子弹得很好,便三次劝他练习其他乐曲。但孔子说自己还没领会此曲的志趣神韵、还没有体察出此乐曲的作者是谁,还没有感受到作曲者的精神风貌。&nbsp;</p><p class="ql-block">有一天,孔子练习此曲后站起身来,凭窗远望许久,才恍然大悟说:“我知道作曲者的为人和风貌了!这支乐曲子,除周文王外没有人能作得出来!”此语一出,师襄子立刻站起来,向着孔子连连作揖道:“您真是圣人呀,此曲正是《文王操》呀!”</p> <p class="ql-block">十二、太庙问礼</p><p class="ql-block">孔子在洛邑考察期间,曾入觐参观周王室太庙,他每事必问,不厌其烦地向庙执事者请教有关周礼及典章文物的知识。因此有人讥嘲孔子,说: “谁说陬邑来的那个小子懂得古礼?看他在太庙里对什么都感觉新鲜,无事不问!”事后,有人把此话转告孔子,孔子说:“欲求知必有所问。我问,正是为了学习制度和礼仪啊!”</p> <p class="ql-block">十三、大夫师事 </p><p class="ql-block">鲁昭公七年,鲁国大夫孟僖子陪同鲁昭公去楚国访问,因其不熟悉礼仪而出了洋相,回国后决心补上这一课,找懂礼仪的人学习。鲁昭公二十四年(前518年),孟僖子临死前,要儿子孟懿子和南宫敬叔拜孔予为师,学习礼仪。这一年孔子三十四岁。孟僖子死后,孟懿子成为孟氏家族宗长,他将孔子引荐给鲁昭公。鲁昭公赐孔子一乘车、两匹马和一个驾车奴。由南宫敬叔陪同孔子前往东周都城雒邑(洛阳),考察周王室的礼仪、文物、典章、制度。南宫敬叔一直追随孔子,后来成为孔子的女婿,是七十二贤人之一。</p> <p class="ql-block">​十四、问礼老聃</p><p class="ql-block">孔子在东都洛邑考察期间,因要阅读周王室藏书,必须拜会周王室管理文典的史官老聃(老子)。孔子第四次拜访,才见到老聃,允许阅读和抄录了周王室收藏的一批重要文书典籍。</p><p class="ql-block">后来,孔子重新编纂这些文献,成为经典,即《诗经》、《尚书》、《礼经》、《易经》,加上一本出自鲁宗社的《春秋》(鲁国编年史),成为儒学的五种基本经典。</p><p class="ql-block">孔子从周京洛邑返回鲁国,投奔他门下的弟子逐渐增多。以后孔子还多次拜会过老聃(老子),得到许多有益的教诲。</p> <p class="ql-block">十五 </p><p class="ql-block">孔子东都洛邑考察期间,拜访了著名的博学者、音乐大师苌弘,向他请教乐理。苌弘见到孔子后,对周朝贵卿刘文公说,孔子生有异相……仪表非凡,志存高远, “言称先王,躬礼谦让,洽闻强记,博物不穷”,前途远大。刘文公说: “如今周王室衰微,各国诸侯都忙于以力相争,孔丘不过一介布衣,出身微贱,将来不可能成为圣人。”苌弘说: “尧舜文武之道,已被今人抛弃。当今之世礼乐崩丧,应该出现圣者,正其道统!”孔子听说他们的谈论后,回应说: “我又怎敢期望成为圣人呢?我不过是礼乐的信徒而已。”</p> <p class="ql-block">十六、在川观水</p><p class="ql-block">孔子观赏东流之水。子贡向孔子请教: “君子看见大水一定要观赏,这是为什么?”孔子说:“它浩浩荡荡、川流不息,好像道;它遍布天下,给予万物,并无偏私,有如君子的道德。所以君子看见大水一定要观赏。”​</p> <p class="ql-block">十七、观器论道</p><p class="ql-block">孔子参观周王室太庙时看到欹(qī)器,便说:“欹器装满水就会翻仰,会自动倾斜倒出多余的水,然后可以自动恢复直立状态。”弟子们一试果然如此。孔子说:“没有什么东西能满而不覆的!”子路问:“有没有装满水又不倾覆的办法?”孔子说:“把水舀出来,减少一些就可以啦!满招损,谦受益,这道理就在此器之上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7、女乐文马:齐国听说孔子执政,担心鲁国会吞并齐国,采用黎鉏的计谋,赠送给鲁定公能歌善舞的女乐八十人、有文采的马匹三十驷,企图使鲁国君臣玩乐丧志。</p> <p class="ql-block">18、因膰去鲁:鲁君中了齐人的计,沉迷于女乐,怠惰于国事,郊祭后又没有按照礼仪惯例向大夫们分送祭祀的胙肉。孔子于是辞职出走,56岁开始周游列国。</p> <p class="ql-block">19、匡人解围:孔子离开鲁国去卫国,从卫国去陈国,路过匡地。鲁国的阳虎曾施暴于匡人,孔子长得像阳虎,匡人就把孔子师徒围拘了5天,孔子派随从求助于卫国大夫宁武子才解了围,离开匡地。</p> <p class="ql-block">20、适卫击磬:孔子59岁,在卫国,和弟子们击磬消遣,有一个挑着草筐子的人从门前经过,叹息说:"这击磬的人很有救世的心啊!"过了一会又说:"这击磬的人是这样固执啊!世人不能了解你,就独善其身吧!"孔子听了感叹说:"果如你所说,不可为则不为,那有何难呢?"</p> <p class="ql-block">21、丑次同车(一):孔子离开卫国,到了蒲地,一个多月又回到卫国。一天,卫灵公和夫人坐在一辆车上出游,却让孔子坐在后面的车上跟随。</p><p class="ql-block">22、丑次同车(二):孔子不满卫灵公的行为,他说:"我不曾见过爱好道德君子胜过爱好女色的人啊!"于是离开了卫国</p> <p class="ql-block">十八、猎较从鲁</p><p class="ql-block">鲁国有争抢猎物,用于祭祀的风俗,孔子在鲁国做官时也喜欢打猎,也去争抢猎物。对于此事,孟子对他的弟子万章的质疑作过解释:孔子在鲁国担任祭司(主薄)时,用文书规定了不同祭祀所用祭器的数量,也不用珍奇的猎物作为祭品。孔子之所以去争夺猎物,是为了从众随俗。</p> <p class="ql-block">​十九、退修诗书</p><p class="ql-block">孔子四十二岁时,鲁定公当政,季孙氏僭(jiàn)越公室大臣们,掌握了祭祀、征伐等国家政事,孔子看不惯这种礼崩乐坏的局面,不求做官,专心修诗书,定礼乐。而此时的弟子门人却越来越多了。</p> <p class="ql-block">​二十、韦编三绝</p><p class="ql-block">孔子从卫国返回鲁国后,始终不能得到重用。晚年的孔子喜欢读《易》,并且撰写了《彖》、《象》、《系辞》、《文言》、《序卦》、《说卦》、《杂卦》等,合称“十翼”,又称《易大传》。孔子勤读《易》书,致使编缀竹简的皮条多次断开。读书读到了这种程度,孔子谦虚地说: “假如让我多活几年,我就可以完全掌握《易》的文与质了。那么就可以不犯大错误了。”</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二十一、拜胙遇涂</span></p><p class="ql-block">公元前501年,季孙氏的家臣阳虎想拉拢孔子,但孔子不肯见他。阳虎便趁孔子不在家时,派人送去一只蒸熟的小猪。因为当时有“大夫有赐于士,不得受于其家,则往拜其门”的礼仪,阳虎料定孔子肯定会上门拜谢,便可与孔子深谈了。</p><p class="ql-block">殊不知孔子也专找阳虎不在家时才去拜谢。碰巧的是,孔子回家路上偏偏与阳虎相遇,他想回避,却被阳虎叫住。阳虎问: “怀揣绝技,却让国家迷乱,这是仁吗?”孔子答:“不是。”阳虎又问:“本来希望有所作为,却屡失良机,这是智吗?”孔子日:“不是。”阳虎又说:“时光在流逝,机会不会再来。”孔子答: “说得对,我将出仕了。”</p> <p class="ql-block">二十二、昼息鼓琴 </p><p class="ql-block">孔子中午在家中抚琴,闵子在室外细听,这时曾子来访,闵子告诉他说: “这琴声是先生在抚琴,乐声清澈,意境非常美,为何会突然出现幽静之音,不知夫子为何有会这种感受?”于是两人拜会老师,并谈起刚才对琴声的感受。孔子说: “你们所说是对的,刚才我看见猫正在悄悄捉老鼠,因而弹琴的心境变了,这段曲子让你们听见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nbsp;</p> <p class="ql-block">二十三、论穆公霸</p><p class="ql-block">鲁昭公二十年(前522年),孔子大约三十岁了。齐景公与晏婴在齐国、鲁国边境打猎,顺便来到鲁国。齐景公问孔子: “秦国地小且偏僻,穆公为何能称霸?”孔子答道: “秦国虽小,志向却很远大;所处地方虽然偏僻,但施政却符合正义。秦穆公亲自拔擢奴隶百里奚,授给他大夫的官爵,把他从囚禁中解放出来,与他一连谈了三天的话,随后就把国政大权都交给他。用这种任贤的精神来治理国家,就是称王于天下也是应当的,只当个霸主还算是小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二十四、观乡人射 </p><p class="ql-block">孔子观看乡级射箭选拔,有感而发,说: “注重修身的人做事犹如射箭,每箭必中者是贤人!如果心术不正,怎能射中?”《诗经》说:射箭击中目标的人,可以请射箭射击不中目标的人喝酒。</p> <p class="ql-block">二十五、泰山问政 </p><p class="ql-block">孔子去齐国,路过泰山,听到一个妇女悲痛的哭声,便让子路去问。子路见一位妇人在一座新坟前哭祭,便问是何人去世。妇人悲切说,是儿子。她家从远方迁居此山中,不料此山中有猛虎,她公公、丈夫、儿子都相继丧命于虎口。子路问: “那为何不离开这里?”妇人说: “只为这深山老林中没有苛捐杂税啊!”子路把妇人的话告知孔子。孔子的心久久不能平静,然后很严肃地对弟子们说“你们要记住,苛政凶猛过于老虎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二十六、景公尊让 </p><p class="ql-block">孔子三十六岁那年第二次到齐国,齐景公接见他,请他入上座。孔子认为给他设的座规格太高了,请求降一等。齐景公再三要孔子入上座,说: “先生今天来到这里,寡人认为是极大的荣幸。怎么肯让先生坐在下面,这不是让你远离寡人吗!”孔子说“齐侯如此看重外臣,是君王对臣的恩赐。然臣不过是一介平民,怎么敢与齐侯一起坐?齐侯虽不以为然,但不合乎礼仪!”</p> <p class="ql-block">二十七、晏婴沮封 〗</p><p class="ql-block">孔子到齐国,齐景公问如何治理国家,孔子要他节省财力。齐景公很高兴,想把尼溪的田地赐封给孔子,大臣晏婴反对,说:“这些儒者能言善辩,却不懂法度;高傲自大,自以为是,不愿屈居人下;崇尚丧礼,尽情致哀,破费财产,厚葬死人,这都是不好的习俗。他们四处周游,寄人篱下,不能靠此辈来治理国家。自从圣君贤相去世,周室衰落后,礼乐残缺已很长时间了。如今孔子盛装打扮,繁琐地规定尊卑上下的礼仪、举手投足的节度,即使学上几代也不能穷尽其中的学问,成年累月也学不完他的礼仪。难道国君真打算用他这一套来改变齐国的习俗吗?这恐怕不是引导小民的好办法。”</p><p class="ql-block">此后齐景公仍恭敬地接待孔子,但不再向他请教有关礼乐的事了。有一位齐国大夫企图谋害孔子,孔子告诉齐景公,但齐景公却说:“我老了,不能帮你了。”孔子只好上路离开齐国,返回鲁国。</p> <p class="ql-block">  二十八、知鲁庙灾 </p><p class="ql-block">鲁哀公三年(前494年)五月,孔子到陈国(国都在宛丘,今河南淮阳)。这天陈闵公把“鲁国司铎家起火,烧了鲁国宗庙”的消息告诉孔子,孔子说: “被烧毁大概是桓公和僖公的宗庙。”陈闽公问: “您怎么知道?”孔子说: “按照礼仪来讲,祖宗有功德,宗庙就不会被毁坏。今桓公和僖公历时久远,与后世亲属已超过五代,其自身的功德又不足以保全宗庙,因此上天降火灾于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天后有鲁国使者来,说被烧的是桓公和僖公的宗庙。陈闽公对子贡说: “我现在才知道圣人是多么值得敬重。”子贡说: “您与其称赞夫子可贵,不如委夫子以重任,使他施展大道来治国更好些!”但陈闵公并没有重用孔子。</p> <p class="ql-block">二十九、不对田赋 </p><p class="ql-block">孔子回到鲁国后,执政大夫季康子想按田亩征收田赋,派冉有来问孔子。</p><p class="ql-block">孔子没有正式回答,但私下对冉有说: “先王按照土地的肥瘠,分配土地;按照劳力的强弱,征收田赋;根据土地的远近,对田赋加以调整;征收商税,按照商人的利润收入,而且估量其财产的多少来对商税加以调整;分派劳役,则按照各家男丁的数目,而且要照顾那些年老和幼小的男子。于是就有鳏、寡、孤、疾的名称,有战事时才征召他们,无战事时就免除。有战事的这年,每一井田要出一稷粮、一秉禾草、一缶米,不超过这个标准。先王认为这样就足够用了。如果季康子想按法办,那就采用周公的田赋法;如果要不按法规办事,就随意征税罢了,没有必要来征求我的意见呢?”</p><p class="ql-block">但季康子和冉求不顾孔子的反对,仍然坚持实行了田赋的改革。</p> <p class="ql-block">三十、受饩分惠 </p><p class="ql-block">孔子五十一岁时名声越来越大,鲁定公有重用之意。季桓子为笼络孔子,赠粟千钟,孔子收下后,分给无粮的弟子门人。子贡说: “季桓子认为先生穷才送粟千钟,先生收下后却转送给别人,这不是在违背季恒子的好意吗?”孔子说: “我之所以收下粟千钟而不推辞,就是接受季恒对我的好意。但收别人的钱财不足以成富人。与其让季孙的恩惠让一人受益,还不如让数百人受益更好。l</p> <p class="ql-block"> 三十一、舞雩从游 </p><p class="ql-block">樊迟陪着孔子在舞雩台下散步,问: “老师,怎样才能提高品德修养?怎样才能改正自己的邪念?怎样才能辨别迷惑?”孔子说: “问得好!先努力专心做事,然后才会有所收获,这不就是提高品德、检讨自己的邪念吗?因一时气愤,就忘记自身的安危,以至于牵连自己的亲人,这不就是迷惑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三十二、射矍相圃 </p><p class="ql-block">孔子到矍相的园圃射箭,观看的人围得水泄不通。孔子让子路拿着弓箭,暂停射,对众人说: “打败仗的武官、不为国效忠的文官与为人后代而不孝者不准进,其他人都可以进。”结果有一半人离开,进园圃的只有一半。</p> <p class="ql-block">三十三、馈食欣食 </p><p class="ql-block">鲁国有一位非常节俭的人,一天他用陶炊具做了一些食物,吃后觉得味道很美,便装到了一个陶罐中送给孔子品尝。孔子接受后很高兴,就像收到三牲那样贵重的礼物一样。子路不解,便问:“用这么简陋的陶器来盛,食物也很普通,您为何这样高兴?”孔子说: “善于进谏的人,心中常想到君王;吃美味的人,心中会想起父母。我不在意他送来的食物是否是美味,而是因他有好食物就想到我啊!”</p> <p class="ql-block">〖 三十四、观象知雨 </p><p class="ql-block">一天孔子出门,让子路准备雨具。出门后果然遭遇大雨。子路问孔子,何以知道今天将会下雨?孔子说:“古书上说, ‘月离于毕,俾(bǐ)滂沱矣。’我昨夜观星象,见月亮没有停在毕星附近,故知要下雨了。”</p><p class="ql-block">过了几天,子路在晚上看到月亮和毕星又被乌云连在一起了,第二天孔子正好要出门,于是子路便准备雨具,但孔子却说不需要,而这天果然没有下雨。子路感到困惑,请教孔子。孔子回答: “那一天,毕星是在月亮的阴(南)侧,所以第二天会有雨。而昨夜,毕星是在月亮的阳(北)侧,所以虽然也有乌云,却不会下雨。”</p><p class="ql-block">孔子是想使子路明白,同样的道理也要看不同的具体情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三十五、步游洙泗 </p><p class="ql-block">孔子在鲁城东北的洙水与泗水之间步游时,边走边教学。孔子走一步,颜回就踏着他的足迹走一步。孔子快走一步,颜回也就踏着他的足迹快走一步。</p> <p class="ql-block">三十六、瑟儆孺悲 </p><p class="ql-block">鲁国人孺悲过去是孔子的学生,现在又想见孔子,孔子推辞有病。等到传话的人出户传话时,孔子就取瑟来弹奏,故意让孺悲听到孔子在弹琴,并不是真的有病,只是不愿见他。</p> <p class="ql-block">〖 三十七、农山言志 </p><p class="ql-block">鲁哀公九年,孔子在陈国患重病,愈后有几个弟子陪同他到郊外农山散步,在松柏树下休息时,孔子说:“每人说说自己志向。”</p><p class="ql-block">子路说: “我愿挥动着长枪,激荡三军,冲向仇敌,像蛟龙一样挺进,去拯救患难!”孔子说:“勇士哉!”子贡说:“如两国结仇要打仗,我去排解,消除战乱。”孔子说:“好辩士。”</p><p class="ql-block">颜回不回答,孔子问其故。颜回说: “他们两位的志向,有武也有文,我就不敢再谈自己的志愿。”孔子说: “人的想法不同,志向不一样,你不妨讲讲!”颜回说:“我愿做一个小国之相,以道德辅佐君主,团结上下,交好列国。使百姓安居,群臣安和。”孔子高兴地说: “这是圣士之志啊!”</p> <p class="ql-block">三十八、四子侍坐 </p><p class="ql-block">孔子在卫国收徒讲学。一天,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陪孔子坐着,孔子让他们说说自己的志向。</p><p class="ql-block">子路说:“如让我去治国,我要使国家强大。”冉求说:“如让我去治国,我使老百姓富足。”公西华说: “我愿去宗庙中主持祭祀,或做一个小小的赞礼人。”曾皙说“春天暖和,我们五六个青年和六七个少年都去沂河里洗澡,然后在舞雩台上吹风,唱着歌走回家。”</p><p class="ql-block">孔子长叹一声说: “我赞成曾皙的想法呀!”</p> <p class="ql-block">三十九、过庭诗礼 </p><p class="ql-block">有一天,孔子独自站在庭院中,看见儿子孔鲤迈着小步恭敬地走过,便问: “学习《诗经》没有?”孔鲤回答说: “没有。”孔子说: “不学习《诗经》,无法同人交谈。”于是孔鲤就回去认真地学习《诗经》。</p><p class="ql-block">过了几天,孔鲤从院里经过时又被孔子叫住,问: “学习《礼记》了没有?”孔鲤说:“没有。”孔子又说:“不学习礼,难于立身做人。”于是,孔鲤就回去学习《礼记》。</p> <p class="ql-block"> 四十、命赐存鲁 </p><p class="ql-block">齐国要进攻鲁国,孔子在卫国听说齐国大军压境,非常焦虑,召集门下弟子说: “鲁国是我们祖宗坟墓之所在,是我们出生的故土。现在我们的祖国面临亡国的危险,弟子们,难道你们还不该挺身而出吗?”</p><p class="ql-block">于是子贡前去齐国、吴国、越国、晋国游说,终于制止了这场战争,保存了鲁国。孔子说:“花言巧语容易损害信义,要谨慎而行。”</p><p class="ql-block">后来,司马迁评论子贡之举说: “故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子贡一使,使势相破,十年之中,五国各有变。”</p> <p class="ql-block">  四十一、化行中都 </p><p class="ql-block">孔子五十一岁时任中都宰相,中都是鲁君采食邑,故城在今山东济宁汶上县西。孔子制定了使百姓安居乐业的各种政策,路不拾遗,男女有别,卖东西的不要虚价,呈现大治景象,一年后鲁国各地都纷纷效仿中都的政策。</p> <p class="ql-block">  四十二、敬入公门 </p><p class="ql-block">孔子走进朝堂大门,像鞠躬一样地弯着腰,好像不能容身一样。站立不挡在门中间,行走不踩门槛。走过君主的位置时,表情庄重,脚步持重,说话小声。提起衣襟走上台阶,像鞠躬一样地弯着腰,像停止呼吸似地屏住气。退下时,每走下一级台阶,面色便舒展一些。走完台阶,快速地走路,像鸟儿展翅一般。回到自己的位置上,仍然是恭敬和顺的样子。</p> <p class="ql-block">四十三、夹谷会齐 </p><p class="ql-block">鲁定公十年春(前500年),齐国邀约鲁君到齐鲁边境的夹谷举行盟会,意在使鲁国成为齐国的属国。当时,孔子任鲁国代理国相,也是这次盟会主持仪式的司礼官。由于孔子认为“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预先设军防范,使齐景公想用武力劫持鲁国君臣的阴谋未能得逞。</p><p class="ql-block">献酬后,齐国演奏四方之乐,孔子以两君相会,不能用夷狄之乐,迫使齐景公撤走乐舞。齐国又演奏宫中之乐,孔子以匹夫惑乱诸侯,迫使齐景公处罚乐人,使鲁国在外交上取得了一次胜利。</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四十四、羵羊辨怪 </p><p class="ql-block">鲁国大夫季桓子家里打井时,挖出一个有个像羊的怪东西,他派人去向孔子请教,却说挖出的怪东西像一只狗。孔子说: “据我所闻见,应当是‘羊’。我听说,山林中的怪物是‘夔’和‘魍魉’,水中的怪物是龙和‘罔象’,泥土中的怪物是‘羵羊’。”</p> <p class="ql-block">四十五、归田谢过 </p><p class="ql-block">夹谷会盟后,齐景公责备大臣:“鲁国人用君子道义,辅佐国君,你们却用夷狄之俗,使我犯了不少过失,使齐国在外交上失礼。”夹谷会盟迫使齐景公归还了过去侵占鲁国的四邑以及汶阳的田地。</p> <p class="ql-block"> 四十六、礼堕三都 </p><p class="ql-block">鲁定公十二年,孔子出任国相,为加强鲁君公室地位,孔子提出“堕三都”的计划。 “三都”是鲁国的郈邑、费邑和成邑,分别是叔氏、季氏、孟氏的私邑领地。孔子说: “臣子不可私藏武器,大夫不能拥有周长三百丈的城邑,现在三家已经超过制度,请下令减损它们。”</p><p class="ql-block">孔子派弟子子羔、子路等去实施这一计划。费邑季氏家臣公山不狃发动叛乱,攻进都城曲阜。孔子亲自率领诸弟子平乱,击败公山不狃的叛军。季氏费邑与叔氏郈邑的高城都被拆毁。但孟孙氏的家臣公敛处父,反对拆毁孟家领地成邑的城墙,孟氏也在暗中支持。鲁定公亲自前往征讨,围之不克。齐军出动到边境准备支援孟氏,迫使鲁君退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四十七、义诛正卯 </p><p class="ql-block">鲁定公十二年,孔子以大司寇行摄相事,代理执政。执政的第七天,便杀了乱政大夫少正卯。子贡问孔子为何要杀少正卯,孔子说:“人有五种罪恶,而盗窃不在其中:一是知识通达而心怀险恶;二是行为邪僻而不知悔改;三是言语不合正道而善于狡辩煽动;四是博闻强识,宣扬邪恶的思想;五是赞赏错误的观点,加以文饰。犯这五宗罪的任何一条者都该杀,少正卯同时犯这五宗罪,不可以不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nbsp;</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四十八、赦父子讼 </p><p class="ql-block">孔子为鲁国的大司寇,有一件父子相讼的案件,孔子将他们关牢中三个月不处理。后来,父亲请求撤诉,孔子便赦免了他们。季桓子知道后很不高兴,孔子感叹说:“执政者不采用正确的治理方法,而杀害无辜的人,则违背了礼的原则;不提倡孝道教育子民,而去处理这类官司,其实就是杀害无辜啊!”</p> <p class="ql-block"> 四十九、侍席鲁君 </p><p class="ql-block">鲁哀公招待孔子,席间问孔子怎样治理国家,孔子回答: “最要紧的大事是使人民富足而长寿。少派劳役,减少税收,人民就富足;崇尚礼教,疏远罪恶,人民就长寿。”</p> <p class="ql-block">  五十、儒服儒行 </p><p class="ql-block">一天,鲁哀公问孔子: “先生所穿,是儒者的服装吗?”孔子答道: “我小时住在鲁国,穿袖子宽大的衣服;长大后住在宋国,戴章甫之冠。我听说,君子学问要广博,穿衣则要入乡随俗。我不知道什么是儒服。”鲁哀公说:“请问儒者有哪些品行?”孔子答道:“几句话没法回答这个问题,如要详细讲,就要讲很久,等仆人疲倦需要换班侍候,也讲述不完。”于是,以儒者的自立精神、待人接物、刚强坚毅、宽容大度、推举贤能的风格、特立独行等来讲述一番。</p> <p class="ql-block"> 五十一、贵黍贱桃 </p><p class="ql-block">一天,鲁哀公接见孔子,坐下后令人端来一盘蜜桃和一盘常吃的黍饭。孔子先吃黍饭,后吃桃子。侍从们都掩口而笑,鲁哀公问: “黍饭常吃,为何你要先吃黍饭,而后吃桃子呢?”孔子说“我知道桃子好吃,但我更知道黍为五谷之长,是祭祀先祖时的主要供品。果实共分六种,桃是最下一种,没有资格进入庙堂祭祀先王。您没听说过五谷之首黍在上,六果之末桃在下的道理吗?所以要先吃黍,后吃桃,难道不对吗?”一Y口福。番话说得鲁哀公心服口福。</p> <p class="ql-block">五十二、骨辨防风 </p><p class="ql-block">吴国攻占了越国的都城会稽,得到一节骨头,有一辆车那么长。吴国派使者来向孔子请教: “什么动物,竞有这么大的骨头?”孔子说: “我听说,当年大禹治水成功后,召集群神到会稽山,防风氏迟到了,被大禹斩首示众,他的一节骨头就有一辆车长,这是最大的骨头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五十三、因膰去鲁 </p><p class="ql-block">自从孔子任国相后,采取一系列新政,使齐国感到恐慌,担心鲁国强大后会威胁齐国。齐国大夫黎鉏为阻止孔子当政,便挑选齐国美女八十人,身穿华丽服装,跳着《康乐》舞蹈,连同有花纹的马三十匹,馈赠给鲁国国君,但要求鲁国驱逐孔子。</p><p class="ql-block">鲁定公得到美女后,终日宴乐,多日不上朝听政,不再信用孔子。这年的大祭后,按礼制应当把祭肉分赠给国中贵族。但在季氏授意下,唯独不给孔子家送祭肉。孔子感到失意,便带领弟子颜回、子路、子贡、冉求等数十人离开鲁国,开始了长达十四年之久的流离生涯。这一年孔子55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五十六、仪封仰圣 </p><p class="ql-block">孔子到了卫国,仪封地方长官来见孔子,他说:“凡是君子到这里来,我从没有见不到的。”孔子的弟子便陪他去见孔子。他出来后对孔子的弟子们说: “你们几位何必为孔子丧失了官位而发愁呢?天下无道已经很久了,上天将以孔夫子为圣人来号令天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六十二、匡人解围 </p><p class="ql-block">孔子去陈国,途经匡邑。颜高驾车,举起鞭子指点匡城说: “当年我曾随阳虎,从那个缺口攻入此城的。”匡人以为鲁国的阳虎又来了,而孔子长得也很像阳虎,于是扣留孔子一行,弟子们都很害怕。</p><p class="ql-block">孔子说: “自从周文王死后,周朝的文明不就在我这里吗?若上天打算毁灭周文明,后来人便不能再传承这种文明。若上天不想毁灭这文明,匡人又能把我怎么样!”孔子让在卫国为宁武子做家臣的弟子求援,匡人知道认错了人,五天后便放了孔子一行。</p><p class="ql-block">颜渊落在后面,孔子见颜渊追上来了,便说:“我正在担心,以为你死了。”颜渊说:“您还健在,我怎么敢先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六十三、西河返驾 </p><p class="ql-block">孔子在卫国得不到任用,便西行去见赵简子,走到黄河边便听说晋大夫窦鸣犊、舜华被赵简子杀了。孔子面对黄河感叹道: “壮美啊,大河之水,浩浩荡荡!我不能渡过,这是命啊!”</p><p class="ql-block">子贡上前问: “这是为什么?”孔子说: “窦鸣犊、舜华都是晋国的贤大夫。赵简子没得志掌权时曾依靠这两人;他掌权后就杀了这两人。我听说:剖腹取胎,杀死幼兽,麒麟就不会来到原野;竭泽而渔,一网打尽,蛟龙就难以适应阴阳;捣毁巢窠,打碎鸟蛋,凤凰就不会飞翔前来。什么缘故呢?君子不忍见到伤害同类,鸟兽对于不义之举尚且知道躲避,何况我孔丘呢?”</p><p class="ql-block">于是就返回去卫国。</p> <p class="ql-block">六十四、脱骖馆人 </p><p class="ql-block">孔子在卫国期间,孔子曾住过的馆舍主人死去,孔子入门吊丧,十分伤心。出来后,让子贡把车驾上的一匹马去赠送给丧家。子贡说: “您对门人弟子的丧事,都没有送马来助丧。今天解下马赠给以前的馆舍主人,礼是不是太重了?”孔子说: “我刚才进去哭丧,有感于主人的哀痛,流下了眼泪。我哪能光流泪,却无礼物相送呢?你小子赶紧去办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六十五、宋人伐木 </p><p class="ql-block">孔子经过曹国到宋国,因批评宋国执政大夫司马桓魋(tuí),结果惹出麻烦。孔子经常带着弟子们在住处前面的树下讲学和演习殷商古礼。桓魋便派人去砍伐树木,想让大树倒下来砸死孔子,又让士兵对孔子恐吓,弟子们劝孔子快走,孔子很自信地说: “老天使我有了这样的品德,桓魋能把我怎么样?”</p><p class="ql-block">后来不断传出桓魋要危害孔子的消息,孔子决定离开宋国。为了避免被桓魋发觉阻拦,孔子决定先从南门出城,然后改道奔往郑国方向,与弟子们约定在郑国都城外会合。孔子扮成普通百姓,乔装逃离宋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六十六、过蒲赞政 </p><p class="ql-block">子路治理蒲城,孔子实地考察。一进蒲城境,孔子就三次说子路干得好。子贡说: “还没看到政绩,您怎么知道?”孔子说: “一进入蒲城境,我看到到处都是绿油油的庄稼,青青的蔬菜,老百姓都在田间操作,还有许多人都在深挖沟。他们都竭尽其力,这就可以看到子路是下了许多功夫去组织百姓进行生产。能够如此,是因为他有威信;进入城内,我看到老百姓住的房屋坚固,屋舍俨然,没有脏乱的现象;进入官署,我看到子路非常清闲,属下都听从命令,非常尊重他,这样看来,我‘三称其善’,恐怕还不够吧!”</p> <p class="ql-block">七十、五乘从游 </p><p class="ql-block">孔子带弟子从陈国前往卫国,途经蒲地(今河南长垣县城,属卫国领地),正好赶上卫大夫公孙叔反叛卫国,占据蒲邑,要抓孔子。有个叫公良孺的弟子,是陈国人,带着五辆车随从孔子游历,他身材高大,又有勇气和力量,对孔子说: “以前我跟随老师在匡地曾遭遇危难,在宋国受到伐树趋赶之辱,现在又被困在这里,这都是命啊!与其看着老师在这里遭难,我要和他们拼死一战。”公良孺举起剑,带领师兄弟要和蒲人战斗。</p><p class="ql-block">蒲人见此阵势,便对孔子说: “如果你答应不去卫国,就放你们走。”蒲邑人和孔子签订盟誓后,让孔子走东门离开。孔子一行前往卫国,子贡问: “刚才订立的盟誓难道不算数了?”孔子说: “这是受到要挟而违心订立的盟约,神灵是不会在乎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七十一、子路问津 </p><p class="ql-block">鲁哀公四年,孔子从叶县返回到蔡国,看见长沮、桀溺在路边并肩耕田。孔子派子路前去打听渡口。二人得知是孔子师徒一行,桀溺便说: “浑浑噩噩,天下到处都是这样,有谁还能改变这世道呢?你与其跟着那个躲避坏人的人,还不如跟随我们逃避这污浊的社会呢!”两人说完就继续耕作。</p><p class="ql-block">子路把他们的话告诉孔子,孔子惆怅地说: “鸟兽不可与之同流合群。天下有道的话,我就不必着急改变这世道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七十七、楚狂接舆 </p><p class="ql-block">鲁哀公九年(前486年),留在卫国做官的学生说,卫国新君有重用孔子的意思。孔子决定由楚国重返卫国。</p><p class="ql-block">孔子临行前,一个名叫接舆的楚国狂人,好像要为孔子送行似的,特意来到孔子的车旁,唱道: “凤鸟啊,凤鸟啊!你怎么怀有大德,却来到这衰败的国家!未来的世界不可期待,过去的时日无法追回。天下得到了治理,圣人便成就了事业;国君昏暗天下混乱,圣人也只得顺应潮流苟全生存。当今这个时代,怕就只能免遭刑辱。幸福比羽毛还轻,而不知道怎么取得;祸患比大地还重,而不知道怎么回避。算了吧,算了吧!不要在人前宣扬你的德行!危险啊,危险啊!人为地划出一条道路让人们去遵循!遍地的荆棘啊,不要妨碍我的行走!曲曲弯弯的道路啊,不要伤害我的双脚!”</p><p class="ql-block">孔子听见歌声,赶快下车,想和他交谈。但接舆走得很快,孔子无法与他交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七十八、子西沮封 </p><p class="ql-block">孔子到了楚国,楚昭王想把书社之地七百里赐封给他。楚国的令尹子西认为孔子有贤弟子相助,再有了封地,将不利于楚国。楚昭王于是取消了赐封孔子的念头,于是,孔子也离开楚国,返回卫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八十、金人铭背 </p><p class="ql-block">孔子在东都洛邑考察期间,参观周王室太庙,看见台阶有一尊“金人”(铜制人像),金人的口部有三道锁(“三缄其口”),铜像背面则铭刻有两句警句:“无多言,多言多败!无多事,多事多患!”孔子观后感叹说:“要记住,祸从口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八十四、武城弦歌 </p><p class="ql-block">孔子到了武城,听见弹琴唱歌的声音,便笑着说:“杀鸡何必用宰牛的刀呢?”子游便问:“以前我听先生说过:‘君子学习礼乐,就能爱人;小人学习礼乐,就容易指使。”孔子说: “学生们,言偃的话是对的。我刚才说的话,只是开个玩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八十五、杏坛礼乐 </p><p class="ql-block">孔子回到鲁国,但鲁国始终不重用孔子,孔子也不要求去做官,每天在杏坛弹弹琴,与弟子们整理古代文献,序《书》、传《礼》、删《诗》、正《乐》、赞《易》,所以杏坛成为孔子万世立教的第一圣地。</p> <p class="ql-block">八十九、读书有感 </p><p class="ql-block">孔子读至《易经》的“损”、 “益”章而叹息。子夏问他: “为什么?”孔子说: “减少要增加,增加会减少,所以我叹息。”子夏说:“难道学习不能增长学问吗?”孔子说:“我不是那个意思。学问越高越谦虚,如果谦虚就能接受别人的意见,所以才能不断进步。”</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九十、望吴门马 </p><p class="ql-block">孔子与颜子登泰山时,看到吴国都城苏州门外拴着一匹白马,便对颜子说: “你看见吴国城门了吗?”颜子答:“看见了。”孔子又问:“门外有何物啊?”“像是一条白绢。”孔子说: “差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因为孔子知识渊博,登泰山而小天下,所以能站得高看得远,看到了事物的全貌,而颜子只看到局部。后人为了纪念孔子,后来便在这里建了“望吴圣迹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九十一、萍实通谣 </p><p class="ql-block">传说春秋时楚昭王渡江,见到一个很大的红色的东西直触王舟,感到很奇怪,派人去问孔子。孔子说:“这是萍实,可以吃,只有成就霸业的人才能得到,是吉祥之物呀!”孔子的学生子游请问孔子: “您怎么知道?”孔子说: “过去在陈国,听到童谣‘楚王渡江得萍实,大如斗,赤如日,剖而食之甜如蜜’。这回在楚王身上应验了,我就是这样知道的。”</p> <p class="ql-block"> 九十二、商羊知雨 </p><p class="ql-block">孔子入齐这年夏天,齐侯宫殿前的池沼中出现一种怪兽,齐人不认识,以为出现了怪物,齐景公也觉得奇怪,便派使臣请教孔子。孔子说: “这动物叫‘商羊’,出现即预兆要发大水。民谚: ‘天将大雨,商羊鼓舞。’快告诉百姓治理沟渠河道,修好堤防,预防今年有洪涝成灾。”</p><p class="ql-block">孔子所说的“商羊”其实就是鳄鱼。鳄鱼有预报大雨的知觉,在雨季来临前会鼓噪如雷鸣。此年夏天,齐国果然大雨倾盆,洪水泛滥成灾。其他国家都遭到水淹,唯独齐国有备无患。齐景公说:“圣人的话不可不信,往往会得到验证。”</p> <p class="ql-block">九十三、子贡辞行 </p><p class="ql-block">子贡去做信阳的长官,准备上任前向孔子辞行,孔子说: “要勤恳,要谨慎,要依照自然的季节指导农业生产。不要夺取,不要破坏,不要残暴,不要盗窃。整顿官风,没有比公平更好;面对财货,没有比廉洁更好。清廉和公平的操守,怎么也不能变易啊。说人家的好处,就像自己的好处一样;说人家的坏处,好像自己受到别人的攻击一样。所以有道德修养的人,没有一个地方不戒慎恐惧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九十四、观蜡论俗 </p><p class="ql-block">一次年底大祭(蜡祭),孔子的弟子们都去参加狂欢,孔子没有参加。回来后,孔子问弟子们玩得是否开心,弟子回答说: “全城人都像发了疯似的狂欢,但不知道他们是不是真的开心。”孔子说: “老百姓已经辛苦了一年,只有这一天才痛痛快快地玩一玩,这其中的道理你们难道不能明白吗?如果让民众只是紧张而始终得不到松弛,即使是周文王、武王也是办不到的。一张一弛,这才是文王、武王的治国之道啊!”在后来流亡国外的时候,孔子也担任过祭司。</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九十五、圣门四科 </p><p class="ql-block">孔子的弟子分为四类:</p><p class="ql-block">其中德行好的弟子有:颜渊、闽子骞、冉伯牛、仲弓;</p><p class="ql-block">善于辞令的弟子有:宰我、子贡;</p><p class="ql-block">擅长政事的弟子有:冉有、季路;</p><p class="ql-block">通晓文献知识的弟子有:子游、子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九十六、西狩获麟 </p><p class="ql-block">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春,鲁君在钜邑狩猎,叔孙氏的一个仆从猎获一只四不象的野兽。七十一岁的孔子闻讯去看,说此兽是“麒麟”,但麒麟已被杀死,孔子悲痛地说: “这是一种仁善的兽,你为何要来这里啊?为何要来这里啊!”然后痛哭道: “生非其时,吾道穷矣!”孔子把这件事记入《春秋》中,记作“西狩获麟”,并就此停止鲁国史书《春秋》的编写,世称“获麟绝笔”。</p> <p class="ql-block">九十七、沐浴请讨 </p><p class="ql-block">齐国大夫陈成子杀了简公,孔子得知就沐浴上朝,向鲁哀公报告说: “陈恒杀其君主,请求出兵讨伐。”哀公说:“去报告三位大夫吧!”孔子退出来后说:“因为我曾经当过大夫,不敢不来报告。君主却说: ‘去报告三位大夫吧!’”孔子到三位大夫那里去报告,他们表示不同意出兵。孔子又说: “因为我当过大夫,不敢不来报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九十八、世业克昌 </p><p class="ql-block">孔子闲居时发出叹气之声,子思问: “老师,是担心子孙不求上进,将来不好去见祖先吧?羡慕尧舜之道,恨自己比不上?”孔子问: “你这个小孩子怎么知道我的心思?”子思说: “我听说人的教养和德行,是由父辈传承的,若子孙背负了那些教诲,就是不孝。因此我常想这个问题,所以担忧而不致松懈。”夫子忻然笑曰:“是这样吗?我没有担心的事了!世不废业,其克昌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九十九、跪受赤虹 </p><p class="ql-block">孔子著作既成,斋戒后向北斗星告备时,忽然有一道红光自天而下,化成黄玉,刻“孔提命作,应法为赤制”,孔子跪拜接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一百、梦奠两楹 </p><p class="ql-block">鲁哀公十六年,病重的孔子,手拄拐杖,走到门外,唱道:“泰山要塌了,栋梁要坏了,梁栋即将折断!哲人要枯萎了!”唱罢回到室内,对着门户坐下。子贡听见歌声说: “泰山行将倒塌,那还值得我去仰望吗?房梁坏了,那檩条椽子往哪儿安放?哲人就要枯萎了,还有谁是我效仿的榜样?”于是子贡快步走进去。</p><p class="ql-block">孔子说:“赐啊,你为何来得这么晚?夏朝人停柩,是在对着东阶的堂上,那还是处在主位上呢;殷人停柩停在堂上东楹西楹之间,那是处在宾位和主位之间;周人停柩,停在对着西阶的堂上,那是把灵柩当做宾客了。我孔丘还是殷人,我昨晚梦见自己坐定在两楹之间。而今没有明王兴起,天下有谁能尊重我,让我坐在堂上两楹之间的尊位呢?我之所以能梦见自己坐在两楹之间,无非是死的前兆。”</p><p class="ql-block">孔子卧床七天后去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一百零二、治任别归 </p><p class="ql-block">孔子死后埋葬在鲁国都城以北的泗河边上,弟子守坟三年,并在墓地附近栽植松柏和各种珍木,以寄托哀思。三年服满,临行前,大家相向而哭,告别了在地下安息的孔子,相诀而去。唯独子贡在墓侧结庐,又守墓三年才离去。以后,孔子的弟子和鲁国人在此安家的有一百多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一百零三、哀公立庙 </p><p class="ql-block">鲁哀公十六年(前479年)孔子逝世。鲁哀公设立了祭祀孔子的庙宇,并设置了守庙户一百家</p> <p class="ql-block">一百零四、汉高祀鲁 </p><p class="ql-block">孔子死后,人们每年按时到孔子墓前祭祀。孔子故居被改作孔庙,庙内保存孔子生前的衣、冠、琴、车、书。后来,汉高祖刘邦途经曲阜,也以太牢(猪、羊、牛三牲)级别来祭祀孔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一百零五、真宗祀鲁 </p><p class="ql-block">宋真宗封禅泰山,过曲阜,拜谒孔子庙。以前祭拜孔子,只下跪不叩头,宋真宗认为这样不够尊敬孔子,特意酌酒奉献,再行叩拜礼;又命刑部尚书温仲舒等大臣分别去祭拜孔子的72位弟子,并亲写赞文,刻于孔庙中;又到孔林去行礼,追封孔子为“玄圣文宣王”。</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nbsp;由于篇幅有限,共105篇,我编纂了大约八十八多篇,一张张找图,一个个编注解,太费时间和精力了,完整的篇幅待有心人去搜寻吧。少年时的我们是无知无畏批林批孔的闯将,老年了我们又是尊崇孔夫子的追寻者,历史给我们开了一个大玩笑。希望更多人追寻孔子的生命轨迹,揭示孔子的多面魅力,开启大众尊圣之心,入圣之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