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215寻访锦州城外的“野长城”(7)南树林子段

LYK

<p class="ql-block">游览完大茂堡,时间尚早,我们决定试着去寻找同样是第五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大定堡“南树林子长城段”,该段长城由大定堡所辖,距离大茂堡十余公里。几分钟的路,说走就走,由大茂顺S209省道北行,过于家台子后右转,经南石桥子,翻过一个山梁,就到南树林子村了。</p> <p class="ql-block">在村头经多方打听、问询长城的情况,大多村民不是太清楚,我们结合在网上搜寻研判的相关信息,决定从“南树林子村”南侧的“南台子沟”往里走,边打听边探寻明长城的位置 。路不太好走,出屯子后就没了水泥路面,顺沟的沙石土路曲曲弯弯,颠波不平,穿农田、过水沟,一直小心翼翼约2公里后才到沟的尽头,这条沟从地图上看该是叫“砬子沟”。</p> <p class="ql-block">整个南台子沟很长,进去后有三个分岔,从地图上看从南到北先后为柳树沟、白菜沟和砬子沟,我们选择的从砬子沟上山,去探寻长城的位置,据村民说,从这边登长城相对路要好走一些。在沟尽头有个小庙,找位置停好车,然后,顺山坡上有一条土石通道往上去了。</p> <p class="ql-block">通道的两侧基本为刺槐和荆丛,密密麻麻,头顶上也是枝条交错,时稀时疏,偶尔还有几只野鸡,突然从路旁的丛草飞起来,吓人一跳!哈哈,还真有点丛林探险的感觉。也许,寻求刺激最简单,也最直接的方式,就是探险。闲无琐事时,可以走出城市,走进乡村,走进深山,远离城市的繁华和璀璨,去体验原生态的美,去感受村里人的那种淳朴与善良,去感受万里长城带你的视觉冲击和文化内涵……你也许会体会到不同的感受!</p> <p class="ql-block">路还算不错的,随山就弯仰行而上,大约二三十分钟吧,在接近山顶的位置,我们看到了路旁立着的文物保护碑,上刻“全国<span style="font-size: 18px;">第五批重</span>点文物保护单位,长城一一南树林子长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二O一三年三月五月公布,辽宁省人民政府立,二O一四年八月”。看到文物保护碑,我们都长出一口气,也就是说这次探寻明长城没白来,长城一定就在跟前了。</p> <p class="ql-block">很快在山梁上,我们就找到了长城的位置,不过,眼前的长城残存度不高,宽约1.5米,呈鱼脊状突起,沿山梁向南北两个方向延伸而去,城墙两侧荆棘一人多高,仔细观察,可以看到有人为砍削折断的痕迹,应该断断续续有长城爱好者或守护者在此经过吧,“老去的长城,应该有人守护!”。</p> <p class="ql-block">站在山脊中间,向南还是向北,双向选择,没有判断依据。其实也无所谓,游览不同的墙段,自然有不同感受,我们先选择了向北去探寻。沿长城的遗迹,一边拨开两侧的荆棘枝条,一边小心翼翼往里走……,一边也不断地感叹,在这人迹罕至的荒芜之地,过去的戍边将士们生活的是何等艰苦。</p> <p class="ql-block">行不多远,看见有碑状模样石块,上面雕刻的字迹已经风化模糊不清了,中间位置应该是ⅩXX之神位,看样子应该是古人供奉什么神仙的牌位,这应该是明代的遗存物吧,爬了这么多长城,能看到当年戍边将士留存下来的器物不多,能看到这样的遗迹也算是幸运了,这个神牌好好保存,留给那些考古或考察的专家们完成一篇论文吧。</p> <p class="ql-block">越往里走,长城的遗迹越清楚,人工垒砌的石块,由山顶凸起,蜿蜒向北延伸。</p> <p class="ql-block">北行大约一公里,是石垒长城和险山长城的接合部,再往前就是山险墙了,由于此地游人稀少,荆棘密丛,很难前行,只好做罢。于是我们决定,原路返回,然后由登顶处向南再去探寻一凡,😀,<b>“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尔”!</b></p> <p class="ql-block">南部长城总体上比北部的要好一些,残存的相对较高,矮的地方几乎塌损完毕与山顶平齐,高的地方也就0.5米左右,宽1.5到2米,断断续续,沿山梁向南延伸,大约有五六百米后,石垒边墙与悬崖峭壁相接,又以悬崖峭壁为天险又形成险山长城。</p> <p class="ql-block">抬头看看天空,虽日已偏西,但还是忍不住想爬上最高峰,小小体会一下"登东山而小鲁”的感觉。我们顺着长城爬上了险山的峰顶。“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整个下午都是在荆棘中穿行,<span style="font-size: 18px;">四周皆丛林,</span>只能担头看看天,一旦上到了高处,顿觉天地辽阔。登高远眺天地阔,诚可信也!</p> <p class="ql-block">回首向北望,看山脊上有明显的凸起,那就是我们刚刚走过的松树林子长城北段,沿着山梁蜿蜒盘旋向北伸展,一直到石家岭与石家岭长城相接。北部这一段长城的毁损较为严重,大都或是矮墙、或成了散堆、有的只能称其为遗迹了,断断续续的,虽气势尤存,但总显得沧桑无奈。</p> <p class="ql-block">从险山峰顶向南望,则是不一样的景象,高大的树木荆丛,再也遮挡不了雄伟长城的英姿,一条石龙卧伏在崇山峻岭之巅,曲折绵绵蜿蜒向南伸展,非常壮观,这是在锦州周边的野长城中我看到的最壮观的一段。</p> <p class="ql-block">这段长城向南到南石桥子村,与南石桥子长城相接,然后通过路空与烂泥塘子长城相连,南树林子长城西侧就是S209省道,哈哈,当年这条道应该是长城外了。</p> <p class="ql-block">为了亲近这段雄伟的长城,我们从险墙置高点顺城墙往下走,这一段很陡俯角有七八十,由于边墙顶部已成乱石散堆,所以走路要格外小心。不过刚走百二十步,又发现了疑是当年守边人用过的生活用品,仔细观瞧,看上去像是单扇的石磨,用于磨面的那种,哈哈,猜的,是也许不是,有识之士笑纳吧。</p> <p class="ql-block">这段城墙有3米左右高,宽约2米,毛石干垒,石块大小不一,颜色质地与周围山体相似,以此判断应该是“就地取材”,这也正是长城修筑另一原则“就地取材,因材施用”的很好的诠释吧。</p> <p class="ql-block">关于长城城墙的高度,有些地段高,有的地段矮,不是绝对的。凡是山岗陡峭的地方构筑的比较低,平坦的地方构筑得比较高;紧要的地方比较高,一般的地方比较低,高矮都是“因地制宜、因势而造”的。</p> <p class="ql-block">充分利用地形和现地材料,因地制宜,据险制塞。这是历代修建长城共同遵守的原则。目的是为了凭险据守,以收“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效,并可大大减少长城构筑的工程量和节省劳动力。这一特点在明长城的建设中体现尤为明显。</p> <p class="ql-block">南树林子长城是义县明长城整体保存较好且有连续性的一段,此段长城与2个乡镇5个村屯毗邻,交通便利。西侧1200米处为锦州——义县(西线)公路,有利于长城的展示和旅游开发利用。该段长城依山傍水,是户外旅游健身的好地方。</p> <p class="ql-block">《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对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了专门部署,其中明确,建设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等国家文化公园。愿"南树林子长城段”能早日得到保护和合理的开发利用,成为国家长城文化公园一分子,我们一定会再到大定堡,再登南树林子长城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