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美篇”缘由

难看吴头

<h3>  2020年春节前突然冒出的“新冠”疫情,给庚子年带来了诸多的不便与烦恼,原本喜庆热闹的新年气氛硬生生的被冲淡,大家响应政府号召,放弃走亲访友,相互拜年问侯的机会,选择居家自我隔离以应对疫情。于是闲着无聊的我,在看厌了电视后,或许是对过去的一切有所缅怀,整天若有所思,脑海里总是浮现曾经的孩提时代、工作的回顾和以前的趣事轶闻,于是拿起手中的手机,作为工具,开始提前老年生活,回忆往年的点点滴滴。</h3> <h3>  说实在的,开始尝试写美篇完全是受“愚人”俞建平、“新悟”李欢欢和帅哥陈爱昌等几位老师的美篇与公众号的影响。在新年伊始,构思并创作起第一篇美文《绢纺二村的故事》,一个我从小生长的地方,一段终身难忘的特别经历。由于自己的信心不足,再加文字组织能力的欠佳,把握不定的心理,写作过程中老是瞻前顾后,不断与人讨教,几经修改,终于跌跌撞撞完成了近六千字的处女作。</h3> <h3>  第一篇美篇写好后,胆怯又怕人笑话,我试着发到从小生活的绢纺二村群中,以及个别朋友处,在小范围给人分享。可能是我的初作,引起朋友们好奇,也许怀旧正迎合中老年们的口味,美篇被多次转发,有人评论与点赞,甚至来电、来微信鼓励与关注,顿时我的信心倍增。我也知道,虽然我的写作能力有限,但不影响我的往事回忆,有了自信,反正是自娱自乐,就以真人实名,不编造,实事求是,不评判功过是非的形式,开心就好为出发点,用纯朴的语句来写。说实话,我的文笔,自知之明,好诗好句也写不全几句,不管怎样,决定走自己的路,把以前的事情,用我的美篇真实反映出来。</h3> <h3>  上图报纸为“南湖晚报”整幅报道。</h3> <h3>  可能是有了信心的支撑,我的记忆大门好像豁然洞开,于是一些同学玩伴、工作经历、老街乡亲等陈芝麻烂谷子往事都成了我文中的故事,一篇又一篇地显现出来。</h3> <h3>  令人兴奋不已的是我的《盐仓街》、《嘉绢篮球队、体育馆》、《绢纺厂趣闻轶事》等几篇美篇的发表,竟然引来许多人的共鸣与兴趣,特别在已破产的绢纺厂老员工之间广泛流传并得到肯定与好评,甚至好多恋旧的人,纷纷打探作者信息,有人还辗转找到我,给我提供资料与老照片等,当然也有纠正错误与提出宝贵建议的。更想不到的是好多人还邀请我喝茶、吃饭小聚共聊往事。我一下子身边多了好多的粉丝与朋友,大家一起分享往日快乐时光。</h3> <h3>  随着文章的增多,影响逐步扩大,《南湖晚报》专栏记者韩瑜超女士对我作了专题采访,并在晚报以“回忆杀”引起“老嘉兴”共鸣为主标题,以整版的篇幅报道,故事里是否有你的青春年少来唤醒人们的记忆。仿佛也打开了一系列回忆之门,余波未了,共鸣不断。《中国银行保险报》则把我的《吴言乐语话保险》以“我的保险指针”来反映保险文史的斑驳旧影,也对我的往事回忆给予的首肯。</h3> <h3>  上图照片前排右4为林业专家权威陈嵘教授,右5为林刚教授(姑姥爷)等林业界人士合影,此照片资料由李起阁先生提供。</h3> <h3>  在回味的过程中,也产生了一些轶闻趣事。比如我在《回味高家湾》一文中提到的已失散了近50年小学同学凌翔,居然通过美篇的传播途径予以找到,原来转学湖州的凌同学,因为同班女生同名同姓而为此在名字前面加个母姓而消失,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重逢后的男女凌翔,竟然与我从事同样行业,真是应验了嘉兴人有句老话语:阿巧的姆妈生阿巧,真是巧里个巧!</h3> <h3>  当然,在过程中,有好多朋友提供许多的线索,要求写写他们的故事,甚至有热心人士与我探讨文中的人与事,在他们心里,我俨然成了研究民间故事传说人物。值得一提的是《大姑姥爷 》发出后,我收到温州平阳网名“赤岩山人”,真名叫李起阁的政协委员,来询问了解情况,原来老家居然有这么一位研究乡贤人士对林刚长辈的关注,在坚持不懈的搜集整理林刚姑姥爷的资料。通过交流我也受益匪浅,了解了姑姥爷很多鲜为人知的历史,最终促成了李先生的作品尽早问世,也算是为丰富平阳人文贡献了力量。</h3> <h3>  通过美篇,我也熟悉了一些叔叔辈的“忘年交”老朋友,他们无私地奉献着所有的热情,为嘉兴建党百年项目“嘉绢印象”而奔波。这其中尤其以王云祥、金永健、顾宁生、张志强、郑华兴等老师最为感人,也为我的美篇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来源,于是有了《绢纺人的情结》与《绢纺达人“恒源祥”》的产生。正是由于他们的不懈努力,即将开放的“嘉绢印象”,所有的馆藏文物都来自于这些可爱大叔们之手并为布展出谋献策,得益于这些“忘年交”大叔,我知晓了许多“嘉绢印象”故事背后不为人知的故事。</h3> <h3>  上图照片从左到右依次为吴来根、尹晓明、叶加、杨颖立、庞艺影、周国庆、王云祥、俞建平先生。</h3> <h3>  回顾一年来的美篇经历,我可以说感慨万千,收益多多。不但丰富了我的业余生活爱好,也为我增添了一些新的知识,陶冶了情操。我最深有体会的是,原来不愿看书、讨厌学习的我,能够静下心来去学习、去思考一些问题。而当美篇告成,收到一些点评后,无论批评与赞美,都以平常心对待,养成良好的心态去面对。在书写过程中,不断对文章的认真仔细修改、推敲,慢慢觉得自己的写作能力有所提升,总之我为即将开始的退休生活增添色彩。</h3> <h3>  使我感激的是我的老领导朱加椿先生与老学长金永健、水红浙等先生,对美篇中产生的病句与错别字等内容,提出了不吝的批评与指正。还有老同事陆海兴先生与朱群英妹妹的修饰、润笔,对文章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经过他们的审核,美篇自然蓬荜生辉。当然自媒体平台、公众号“虎斋”、“正春和”、“嘉兴往事”、“南湖文学”和“ 嘉兴最风景”等不断推送,把我脑子里的记忆,呈现到各位爱好者的面前。以美篇为桥梁,我结识了庞艺影、杨颖立、叶加、周国庆、尹晓明、徐鑫伟和范晓梅老师等一些喜欢“老底子嘉兴故事”的专家学者,周末有时会去南门头的“鸳湖茶社”喝茶、讲禾城历史,丰富来源与想象力,结交朋友。</h3> <h3>  美篇给了我美好与快乐,感谢所有支持美篇的朋友,但愿我的美篇能陪伴朋友们开心每一天。</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