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福建省莆田市(64)正月初六看莆仙戏

娃哈哈

<p class="ql-block">预约成功心欢喜,</p><p class="ql-block">正月初六来看戏。</p><p class="ql-block">三清殿里人攒动,</p><p class="ql-block">好戏连台真满意。</p> <p class="ql-block">这是谁设计的入场券,构思巧妙,图案与寓意有机的融汇在一起,令人赞叹。</p> <p class="ql-block">莆仙戏(原名兴化戏),福建省传统地方戏曲剧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p> <p class="ql-block">莆仙戏,是在古代“百戏”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p> <p class="ql-block">莆仙戏源于唐、成于宋、盛于明清、闪光于现代。</p> <p class="ql-block">莆仙戏表演古朴优雅,不少动作深受木偶戏影响,富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其唱腔丰富,综合了莆仙的民间歌谣俚曲、十音八乐、佛曲法曲、宋元词曲和大曲歌舞的艺术特点,用方言演唱,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2006年5月20日,莆仙戏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为Ⅳ-3。</span></p> <p class="ql-block">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莆田市艺术研究所获得“莆仙戏”保护单位资格。</p> <p class="ql-block">花旦</p> <p class="ql-block">小旦</p> <p class="ql-block">老生</p> <p class="ql-block">历史渊源</p><p class="ql-block">南宋时期,在宋杂剧的影响下,福建莆田、仙游一带出现了将歌舞念白综合起来搬演故事的兴化杂剧。</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明清时期,是莆仙戏发展、繁荣的时期。</p> <p class="ql-block">明朝莆田文人姚旅在《露书》卷八《风篇》中记载了莆仙戏使用的特殊乐器笛管:“以葭芦为之。莆中谓之芦笛。然亦莆中多此,岂余所见未广耶?”</p> <p class="ql-block">演员的冠饰也很有特色:“弁如帧,但当耳有两手抹耳。余少时于戏场见之,犹有吉祥之意。”</p> <p class="ql-block">折子戏~瓜老种瓜(老末,小旦)</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长乐人谢肇涮在《五杂俎》卷十二“物部四”中记日:“莆田多善鼓琴。而多操闽音。”这些诗词都表明了莆仙戏在明清时期的繁荣。</span></p> <p class="ql-block">清末,京剧与闽剧的传入对莆仙戏产生了很大影响。</p> <p class="ql-block">莆仙戏不但搬演了《伐子都》《挑滑车》等武戏,还排演了一批像《林则徐禁烟》《红顶扫马路这样的时装》新戏。</p> <p class="ql-block">行当角色在最初仅有生、旦、靓妆即净)、末、丑、贴的基础上.增加了副生、四旦、副靓妆、五旦角色。</p> <p class="ql-block">莆田、仙游两县共有150余个莆仙戏班,可谓是演者芸芸,观者众多。</p> <p class="ql-block">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莆仙戏成立了专业剧团,陆续改编上演了《春草闯堂》《状元与乞丐》等传统剧目。</p> <p class="ql-block">1954年,兴化戏正式改称莆仙戏。莆仙戏大部分戏班还保持宋代做场的“锣、鼓、吹”传统,乐队只有司锣、司鼓、司吹三人。</p> <p class="ql-block">20世纪80年代,中国福建涌现了郑怀兴、周长赋、王顺镇、姚清水等一批有一定影响力的剧作家群。</p> <p class="ql-block">他们创作了大量优秀剧目,特别是新编历史剧,在福建乃至全中国都独树一帜,被专家称为闽派戏剧。</p> <p class="ql-block">长枪短炮齐上阵</p> <p class="ql-block">文化特征</p><p class="ql-block">乐器</p><p class="ql-block">莆仙戏乐器早期很简单,也像宋元南戏一样只有锣、鼓、笛。鼓用大鼓,锣称沙锣。</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锣鼓是节制舞台表演的,锣鼓经有300多种,规矩严格。</span></p> <p class="ql-block">笛称笛管,有芦笛和梅花两种。芦笛亦称头管,传自古代筚篥,是莆仙戏独特的吹奏乐器;梅花,一名唢呐,也是莆仙戏的主要乐器。</p> <p class="ql-block">预约的门票,奇货可居。</p> <p class="ql-block">兴致勃勃的观众</p> <p class="ql-block">行当</p><p class="ql-block">莆仙戏的行当沿袭南戏旧规,原来只有两生、两旦、靓妆、末、丑7个角色,俗称“七子班”。</p> <p class="ql-block">清末增添了老旦一角,故称为“八仙子弟”。后来逐渐又增添了不少角色,但“靓妆”即“净”一角至今保留了宋代杂剧的称谓。</p> <p class="ql-block">在莆仙戏的行当分类中,旦角有广义和狭义两个范畴:广义上说,旦角指莆仙戏中的一切女性角色,包括正旦、贴旦、老旦等;狭义上说,旦角指正旦,即青衣和闺门旦,通常是剧中的主要角色,例如称为“七班”的“生、旦、贴生、贴旦、靓妆(净)、末、丑”中的“旦”就是指正旦,与贴旦分属两类。</p> <p class="ql-block">正旦通常扮演的是端庄典雅的正派人物,是中国传统文化下女性美与德的典范,凝聚着中国传统文化对女性审视的眼光与价值观。</p> <p class="ql-block">服饰</p><p class="ql-block">莆仙戏的服装称为“戏衫”,行头简单,只有四篓担:正篓、副篓、头顶篓、四篓。其中正篓之一,上盖凸起似穹,并绘有太极图。内放戏神田公元帅神龛和五色蟒袍、补袍。</p> <p class="ql-block">莆仙戏穿戴有严格规定,依约“穿破不穿错”的原则。</p> <p class="ql-block">主要服装有蟒袍、靠、补袍(官衣)瓦衫、女袄、军背心等。蟒、靠、官衣等用法,和京剧大同小异。</p> <p class="ql-block">早期莆仙戏衣,较现在窄短,水袖长只有20厘米左右。</p> <p class="ql-block">近代吸收了闽剧、京剧的服饰特点有所靠近。</p> <p class="ql-block">盔头特点:形制略小,不求华丽,便于拆卸装合,有些异于其他剧种如状元冠”,类似“额子”,而脑后上方加束发冠。</p> <p class="ql-block">金色加簪花者为“文状元冠”,黑色不加者为“武状元冠”。</p> <p class="ql-block">“企玲”用于“三国戏”,金色的为“关羽帽”,黑色的为“张飞帽”,白色的为“赵云帽”。</p> <p class="ql-block">折子戏~激励攻书(花旦,小生)</p> <p class="ql-block">反派公子戴“鸭嘴巾”。壮士侠客用“扎巾”。孙悟空、番兵、李铁拐用“藤箍员外巾”倒戴,加上面具,挂白髯即扮土地爷。</p> <p class="ql-block">代表剧目</p><p class="ql-block">莆仙戏的传统剧目十分丰富,截止到2012年,莆仙戏现存的剧目有5000多出,包括《活捉王魁》《蔡伯喈》《张洽》(即《张协状元》)《朱文》《刘文龙》《郭华》《王十朋》《刘知远》等。</p> <p class="ql-block">传承保护</p><p class="ql-block">传承价值</p><p class="ql-block">莆仙戏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扎根于民间土壤之内,积淀着由宋到清各个历史时期的大量戏剧艺术因子,传递出丰富的信息,是研究中国古代戏曲艺术形态的“活化石”。</p> <p class="ql-block">此外,莆仙戏对莆田、仙游地区的民俗、语言、社会心理、生活习惯、文化艺术等也具有影响。</p> <p class="ql-block">传承现状</p><p class="ql-block">进入21世纪以来,由于种种原因,莆仙戏人才流失严重,后继乏人,传统的表演艺术濒临失传,脸谱、服饰和音乐声腔正在被外来剧种和其他艺术形态同化,艺术的独特性正在削弱。</p> <p class="ql-block">莆仙戏这一古老的剧种正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急需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扶持和保护。</p> <p class="ql-block">传承人物</p><p class="ql-block">王少媛,女,1965年10月2月生,2009年6月,王少媛入选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福建省莆田市申报,项目名称:莆仙戏。</p> <p class="ql-block">吴镇勋,男,2017年12月28日,吴镇勋入选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福建省莆田市申报,项目名称:莆仙戏。</p> <p class="ql-block">朱石凤,男,1927年11月生,2008年2月15日,朱石凤入选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福建省莆田市申报,项目名称:莆仙戏。</p> <p class="ql-block">黄宝珍,女,1934年8月生,2008年2月15日,黄宝珍入选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福建省莆田市申报,项目名称:莆仙戏。</p> <p class="ql-block">谢宝燊,男,1934年12生, 2012年12月20日,谢宝燊入选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福建省莆田市申报,项目名称:莆仙戏。</p> <p class="ql-block">保护措施</p><p class="ql-block">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乐队扩大,约有十多人,莆仙戏成立了专业剧团,陆续改编上演了《春草闯堂》《状元与乞丐》等优秀传统剧目。</p> <p class="ql-block">2010年1月8日,20部优秀莆仙戏剧目福建侨乡莆田市艺术馆里录制。</p> <p class="ql-block">社会影响</p><p class="ql-block">重要演出</p><p class="ql-block">2013年,新编莆仙戏《江梅妃》参加省第25届戏剧会演。</p> <p class="ql-block">2018年2月27日,莆仙戏剧院受邀赴泉州参加古老剧种“元宵演出周”展演活动。</p> <p class="ql-block">2018年12月3日,莆仙戏剧院参加福建第七届艺术节。</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2019年10月2日,莆仙戏参加由文化和旅游部、北京市人民政府主办的2019中国戏曲文化周在北京园博园开幕。</span></p> <p class="ql-block">荣誉表彰</p><p class="ql-block">2009年新编莆仙戏历史剧《天子与娇客》参加福建省第24届戏剧汇演,一举夺得优秀剧目、剧本、优秀导演、音乐设计、舞美设计、优秀表演、演员等7个有分量的奖项。</p> <p class="ql-block">2011年底,仙游鲤声剧团带着《白兔记》惊艳法国,作为“巴黎中国戏曲节”受邀的唯一县级剧团,获“最佳传统剧目奖”。</p> <p class="ql-block">2013年,新编莆仙戏《江梅妃》参加省第25届戏剧会演,获得了“优秀剧目奖”。</p> <p class="ql-block">如今人们的娱乐休闲生活多元化,戏曲不再是观众唯一的选择。</p> <p class="ql-block">千年之久的莆仙戏艺术遗产,失去往日的光彩和人气。</p> <p class="ql-block">戏剧一般有个美满的结局,但莆仙戏一路历经坎坷。</p> <p class="ql-block">作为市重点院团之一的莆仙戏一团生存得怎么样呢?</p> <p class="ql-block">莆仙戏一团(以下简称一团)前身系“莆田县实验剧团”,创建于1951年。</p> <p class="ql-block">40多年来,一团相继创演了《三打王瑛》、《状元与乞丐》、《秋风辞》、《风雪潼关》、《江上行》、《刘贺登基》、等优秀剧目,获得近百个国家级及省级奖项,并曾三度进京演出。</p> <p class="ql-block">在80年代、90年代,一团更是名噪一时,饮誉京华,作品扬名中外。</p> <p class="ql-block">折子戏~~米糷思妻(<span style="font-size: 18px;">正生,老旦)</span></p> <p class="ql-block">然而,夺目的辉煌背后紧跟着悄悄潜伏的危机。</p> <p class="ql-block">多年前剧团改制,一团由吃“公家饭”变成自负盈亏,很多优秀的剧团演员要么退休、要么另谋生路。</p> <p class="ql-block">曾经没有后顾之忧的一团为了生存,不得不开始常年奔波各个乡下草台。</p> <p class="ql-block">现任团长梁向东是国家二级演员,却称自己为“乞丐头”,自己不仅要参演戏剧、管理剧团大大小小的事物,还要四处“跑业务”养活剧团成员。</p> <p class="ql-block">一团现拥有42名工作人员,专业演出人员28名,专业演奏师及后勤人员14名。工作人员1天的工资加上各种支出,要花费1万多元。</p> <p class="ql-block">一年到头忙着下乡演出,一团基本上没有时间排新戏,就算有时间也没有排练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若想有新剧本要跟编剧购买,1本好剧本高达3、4万元,对于剧团来说是笔不小的开支。所以大多数的剧本是四处搜罗,也有些坊间业余之作。</p> <p class="ql-block">好在一团始终以专业剧团的标准要求自己,坚持把高雅艺术带给广大群众,在老百姓心中占据一定分量。</p> <p class="ql-block">5年来,一团每年在乡下的演出达到了600多场(一天2场)。</p> <p class="ql-block">哪怕是最偏远的山区、遥远的海岛,只要群众有需要,一团定会将好戏送到,尽管运营成本大大增加。</p> <p class="ql-block">一团的凭着自己数十年的口碑及政府补贴,勉强做到收支平衡。作为莆田的重要剧团尚且如此,更别提其他120多个民间剧团,这是文化体制的悲哀呀!</p> <p class="ql-block">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培养戏曲人才比培养歌手要难得多,一般练功,唱、做、念、打样样都得练,没有十几年的工夫很难成才。</p> <p class="ql-block">想吃莆仙戏这碗饭要经历辛劳不言而喻,这也是很多年轻人不敢选择这行的一个原因。真成了演员了,也可能吃不消工作强度。</p> <p class="ql-block">中午12点多一团的演员就开始化妆了,一般化妆加梳头要花1个多小时。</p> <p class="ql-block">有时候后台工作环境差,演员会选择在家化好妆,再到后台弄头饰。</p> <p class="ql-block">化好妆,演员一般小憩片刻,养精蓄锐;头饰繁重的只能定定地坐着,闭目养神。</p> <p class="ql-block">夏天,对于演员是个考验!不仅体力要跟上,还要耐得住炎热。</p> <p class="ql-block">一般衣服要穿几层,主角的服饰就更多了,“里三层外三层”。</p> <p class="ql-block">骄阳炙热,灯光烤人。一场戏下来,满头大汗是常事,为了不弄花妆容,大家只能非常小心翼翼地擦汗。</p> <p class="ql-block">一整场戏近三个小时,不知道要留下多少汗水。况且,晚上还有一场戏在等着他们。</p> <p class="ql-block">相比一团,民间剧团生活待遇一般,演员难安其业,很多人辞职不干,人才流失严重,剧团队伍日益萎缩。</p> <p class="ql-block">“势短世长,演戏一回,方知世和势;人多仁少,寻思片刻,还属仁中人。”究竟是这个时代不需要戏剧了,还是观众太需要娱乐?(资料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谢幕~观众报以热烈的掌声。</p> <p class="ql-block">才子佳人欢聚一堂</p> <p class="ql-block">摄影师忙得不亦乐乎</p> <p class="ql-block">手机📱也能排出好片来</p> <p class="ql-block">人人都是摄影师</p> <p class="ql-block">这些是专业摄影师</p> <p class="ql-block">小小庭院挤满了观众</p> <p class="ql-block">聚精会神</p> <p class="ql-block">观众们喜欢与演员合影</p> <p class="ql-block">文创作品很有莆仙地域特色</p> <p class="ql-block">设计精巧,爱不释手。</p> <p class="ql-block">广开财路</p> <p class="ql-block">小巧玲珑</p> <p class="ql-block">小朋友的最爱</p> <p class="ql-block">走过路过,不要错过。</p> <p class="ql-block">机不可失,时不再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