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童年记忆(4):民间流传占碾子的故事

自然

<p class="ql-block">在我们家乡朔州北一带至今民间流传着占碾子的传奇故事,说的是我们本家七爷爷王军的亊。</p> <p class="ql-block">王军,幼名王七。1914年10月生于今朔州市平鲁区白堂乡一个偏远小山村里,1948年始曾在本县地方国营双合成煤矿、二错煤矿工作,1970年退休回乡居住,1999年6月病故,享辛85岁。在我幼小记忆中,他老个头高大、膀圆腰粗、身材魁武、身强力壮、力大无穷。在双合成煤矿工作时,我亲眼见过,需要2至3人可推倒的固定型矿车斗,他一个人轻轻一推即可完成,工友们亲切称他为“大力士”。老人从小酷爱武功,练就一身过硬本领,力大超众惊人。民间广泛流传“占碾子”的传奇故事,说的是他十八九岁时的事。那时全村仅用一台石碾孒,人们每天早晨四点多钟就开始排队轮流使用,他一连去了好几回排不上队,母亲批评他懒,起床晚。有一天晚上便想出一个奇招,等夜深人静的时侯,一个人把重约500斤的碾轱轮从碾盘上抱了下来。第二天大早母亲催他早点起床排队,他慢吞吞地说不着急,可把母亲气坏了。天亮后,排队碾米的人越聚越多,大伙见状傻了眼,便三五成群往上抬就是抬不动。早饭后他大摇大摆走过来,笑着对大伙说:“今天谁一个人把碾轱轮抱上去谁第一家碾米”,大伙异口同声地说行。于是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气把碾孒抱到碾盘上,从此王军占碾子的故事在十里八村传开了,一传十,十传百,传为佳话,至今仍流传民间。</p> <p class="ql-block">碾孒泛指碾米和其它粮食的工具,这种工具在电气化之前中国农村常见。碾子由碾台、碾盘、碾滚(碾轱轮)和碾架等组成,碾盘中心设坚轴,连接碾架,架中装碾滚孒,多以人推或畜拉。碾盘和碾滚上分别由石匠凿刻着很有规则的纹理,增加碾制物的摩擦力,通过碾滚孒在碾盘上的滚动达到碾扎加工粮物的目的。碾滚子一般长约70厘米,直径60厘米,呈园柱体,用上乘老青石料制成。重量南北方不一,南方稍轻一些,一般300斤左右,北方一般500斤左右。</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石碾子是一种古老石器,是石器时代的产物。古老的石碾子、古老的庄稼人是将消失的文化遗产。让我们一起走进乡村,体验民风民俗,寻找过去的记忆,石碾子在逐渐消失的历史长河中,越来越淡出人们视野,这不,在许多农村犄角旮旯至今仍存有少量残余像石碾子一样的老物件,能认识这些老物件,能准确叫出名字的人最少也有30多岁。</p> <p class="ql-block">人生三件事,吃穿住。吃饭是大问题,现代人有福气,打米磨面都己经实现了机械化和自动化,干净省力。可上世纪七十年代前农村还使用几千年土办法,用石头碾子碾米压面,条件好的套上毛驴拉磙孒,那时侯正像我七爷爷占碾子那年代,每天碾房人很多,排不上号,碾不了米面,做不了饭。据史料介绍,早在春秋时期的鲁班制作出石头磨盘,如今失传是一种社会科学进步。</p> <p class="ql-block">石碾子曾是淳朴、善良、刚强、自立农村人必备工具,但那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滚动给后来带来不尽的启示:这就是将生活碾压去皮屑,存下了精粹,碾子如此,生活如此。占碾子故事引说了不少题外话,占碾子故事也啰啰到这里吧!</p>